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人總覺得穴位療法有一種神秘感。本期,記者採訪了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曹昌霞,讓專家揭開穴位療法的神秘面紗。
本報記者 趙越
1
什麼是穴位療法
穴位療法是老百姓的通俗說法,它是一種中醫施治技術,屬於經絡治療的內容之一。曹昌霞介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黃帝內經》記載:「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五十四名,少十二腧,此皆衛氣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這說明穴位不僅是氣血輸注的部位,邪氣留止的地方,還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全身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總共720個穴位。穴位和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密切相關,它內連臟腑,外連五官,從內通向外,穴位可以反映病痛,從外通向內,穴位受到刺激,可以防治疾病。
俗話說:「氣血不足百病生」,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若一個人氣血不足,就會引起各種疾病。這時候,在相應的穴位上治療後,疾病就會好轉。比如內臟出現異常,會反映到相應的經絡上,這時候,通過刺激相關穴位,激發經絡之氣,就可以調節臟腑功能,使氣血流動通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醫認為,刺激穴位可以放鬆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功能,提高免疫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等。「穴位療法已經得到很多人的肯定,一些朋友平時也會用這種方法來養生保健。」曹昌霞告訴記者。
2
按壓穴位最簡單
人體的每個穴位都具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穴位治療的疾病也不一樣,這都是祖輩不斷研究和總結出來的。曹昌霞對記者說,穴位療法一般利用按壓、推拿、拔罐、艾灸、針灸、貼敷、埋線等方式刺激相應的穴位治療疾病。
穴位按壓相對比較簡單,採用的手法以點、按、揉等為主,這些手法通常是幾種相互配合使用。只要找準穴位,正確按壓後,身體會產生舒服、放鬆的感覺。按壓穴位的過程中,方向也有講究,通常順時針按壓是補,反方向按壓是瀉。平時,大家可以按壓穴位來養生,不過要對穴位的功效有所了解。
「現在很多人知道冬病夏治、冬病冬治就是一種穴位療法,包括三九貼和三伏貼,這種穴位貼敷療法以中醫經絡學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調成糊狀,或者製成軟膏、丸劑、餅劑,又或者將中藥湯劑熬成膏、將藥末散於膏藥上,在三伏天和三九天貼敷相應的穴位,用於治療疾病。」曹昌霞說,藥物通過穴位對氣血能起到調整作用,激發經氣,調動經絡功能,使藥效直達臟腑,更好地發揮行氣血、調陰陽的作用。
拔罐也受到很多養生朋友的青睞,它也是一種穴位療法。提到拔罐,不少人認為「哪裡疼拔哪裡」,這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並非所有的疼痛都適合拔罐,在拔罐前最好諮詢一下專業人士。
諸如針灸、埋線等穴位療法更應該由專業人士操作才行。因此,穴位療法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不要自行治療,以免起到反作用。
3
穴位療法無法代替治療
不過,大家要知道的是,穴位療法雖然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也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是它不能代替全部治療。前不久,62歲的市民鄭先生總是胃疼、胃脹,朋友讓他按壓一下足三裡穴,通過每日按壓,症狀得以好轉,鄭先生以為不用去醫院治療了,誰知,最近幾天,胃疼的毛病又加重了,於是趕緊前往醫院就診。醫生聽到他按壓足三裡穴治病,告訴他可以用這種方法,但還是應該行相關的檢查。每天按壓足三裡穴,能改善胃腸道疾病,但這種療法不能包治百病。
曹昌霞說,臨床上,尤其在疾病的康復治療中穴位療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疾病中穴位療法主要用於配合治療,是否採用穴位治療及穴位治療的方式還是請專業醫生進行評估。
在穴位治療中,足三裡、委中穴、列缺穴和合谷穴這四個穴位幾乎涵蓋全身所有疾病,治療範圍比較廣。《四總穴歌》裡也寫道: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當肚腹部、腰背部、頭頸部和口面部發生疾病時,在治療的同時,配合對應的穴位治療,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和改善作用。
4
並非適合所有人
穴位療法雖好,但不適合所有人。「像三九貼、三伏貼更適合體質虛寒的人群,如經常感冒、患有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關節疼痛等人群。如果是體質偏熱、容易上火的人,就不適合這種穴位貼敷療法。」曹昌霞說,拔罐也不適合所有人,拔罐有補有瀉,相對瀉法較多,所以體弱多病的人不建議隨便拔罐,特別是氣虛、血虛的人,拔的次數多了,對皮膚、肌肉都沒有好處,身體裡的正氣也會減弱。
使用穴位療法之前,大家先要確保自己是不是敏感皮膚,身上有沒有創傷、感染或者化膿等。若患有骨折、骨髓炎、腫瘤、急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腸穿孔、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血液病等疾病,不建議用這種療法。女性生理期和妊娠期要禁止用穴位療法,以防出血過多或引起流產。
曹昌霞建議,想要養生保健的朋友,可以利用按壓穴位的方法,但一定要堅持,手法也要正確,否則只是浪費時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