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 日常生活中,常能看見身邊的老人在走路時出現「挎筐」、「劃圈」的現象,這其實是腦卒中患者偏癱後表現出的典型運動功能障礙。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科一病房在對該病的多年研究和探索中,總結出一套頗有成效的治療方法——穴位阻滯療法,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痙攣狀態,從而改善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
據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科一病房主任邢豔麗介紹,腦卒中後偏癱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運動功能障礙,很多患者都表現出典型的「挎筐」、「劃圈」的異常運動模式,而異常的運動模式與偏癱肢體肌肉痙攣或高張狀態高度相關。痙攣是腦卒中後常見的併發症和治療難點之一,是運動功能恢復的主要障礙,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肌力減退及各種主動運動控制和協調能力受損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研究資料表明:肢體痙攣在腦卒中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80%,臨床上很多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都因為難以緩解的痙攣而終止了。
痙攣如果不及早治療,就會發生惡性循環,受累肌群沒有力量對抗痙攣性肌張力障礙所致收縮,從而導致軟組織縮短,收縮的肌肉發生進一步的生物力學變化,這些變化進而可以阻礙肌肉的伸長,進一步加重肌張力障礙,結果造成肢體姿勢異常,較長時間的肌肉痙攣更可使患側肢體攣縮畸形,甚至造成終生殘疾。因此,在偏癱痙攣期,當以降低肌張力、緩解或抑制痙攣作為康復治療的重點,這是患者重建正常運動所不可缺少的措施和步驟。
邢豔麗主任介紹說,該科室作為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多功能臨床科室,在中風後痙攣治療的研究和探索中頗有成效,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多項研究獲得省部級課題資助,其中穴位阻滯療法就是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該方法在臨床應用中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肯定。
家住哈爾濱市呼蘭區的陳某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今年6月,陳某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來該科就診,他原是呼蘭區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醫生,手部的靈活運動對其繼續工作至關重要,但由於異常的肌張力增高,痙攣持續存在,他一直難以伸直上肢,甚至不能完成最簡單的動作。為了改善陳某上肢的高張痙攣狀態,使其能夠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康復科一病房採用穴位阻滯的方法為其治療,經過五次穴位阻滯治療,同時配合針灸及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他右上肢的肌張力明顯降低了,開始能夠逐漸伸展肘關節、腕關節,慢慢可以伸開手指了;治療八次以後患者已經可以用拇食指夾持紙張翻書了,後又經過兩三次的治療,陳某可以撿豆子,甚至練習使用筷子。住院一段時間後,陳某上肢的痙攣得到了明顯的控制。運動功能,尤其是精細運動顯著改善,在其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同時,他對恢復健康的信心與信念也更加堅定了,笑容漸漸出現在他原本憂愁的臉上。
據了解,現代醫學早已有多種療法可減輕腦卒中後痙攣,包括運動療法、外科手術、注射治療、物理療法、藥物治療等。但上述療法各有利弊,而康復科一病房所採用的穴位阻滯療法已被證實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痙攣狀態,從而改善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且其所應用的藥物成本相對低廉、代謝快、適用範圍廣,絕大多數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患者均可應用,不易導致肌肉癱瘓,安全性更佳,可以緩解痙攣肌肉的過度活動,再配合針灸、康復技術的綜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減輕痙攣程度,最大限度降低中風病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減輕患者和家庭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減少醫療費用開支。
【來源:東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