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

2020-12-21 小話詩詞

杏花雨、楊柳風,是春天特有的,也是春天的象徵,在我國古代詩歌的長河中,有一首是將杏花雨和楊柳風都寫了進去,詩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那麼這首詩是誰寫的呢?這首詩妙在哪裡呢?

眾所周知,在鑑賞詩歌、閱讀文章時,了解作者是很重要的。知其人,論其詩,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詩人在在創作詩歌時的思想,雖然「詩無達詁」,但是我們在了解了詩歌的創作者後,可以無限的接近詩歌本身,這也是詩歌鑑賞詩歌時的一個好方法,所以還是先從了解這首詩的作者開始吧。

詩歌的創作者是誰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兩句出自於一首叫做《絕句》的詩歌裡,原詩題目就是《絕句》,共四句,是一首七言絕句,選自於清代文學家厲鶚編篡的《宋詩紀事·卷九三》。原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詩紀事》總共100卷,收錄宋代詩人3812人,書中對宋詩的作者列有小傳,用「以事存詩,以詩存人」的方式記錄宋代詩人和他們的生平軼事。有關詩人傳記的事情,列於作者小傳之後、詩之前;有關詩的本事,列於詩後。可以說這是一本研究宋代詩人和詩歌的重要文獻

根據《宋詩紀事》的記載,這首詩的作者是一位僧人,宋代人,志南是他的法號。關於志南的生平,《宋詩紀事》一書中沒有更詳細的記載,而且書中也僅僅記載了志南的這一首詩。

我們知道,研究古代文學是建立在大量佔有古典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的。所幸的是,南宋趙與虤在《娛書堂詩話》卷上中記載了一件事情,可以對志南的資料做一個補充。

據《娛書堂詩話》記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 南(志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 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這段引文中的「朱文公」就是南宋朱熹,「蔬筍氣」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一個術語,也就是「書生氣」的意思。朱熹欣賞志南的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書生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志南的這首詩自然,很接地氣

朱熹繪像

從以上資料文獻記載可知:《絕句》這首詩的作者是志南,志南是一位僧人,生活在宋代,是善於作詩的,也可以說是一位詩僧

志南的詩很有特點,既有清新的一面,又有流暢自然的一面。朱熹很欣賞志南的詩,並讚賞他的詩沒有書生氣,尤其是朱熹很喜歡志南的「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兩句。

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志南的生平狀態已不可詳考,他也僅有這一首詩存世,但就是這短短的一首詩,把詩人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所以說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

詩中詞語的注釋

志南的這首詩自然流暢,字義也沒有太生僻的地方,為了更好的解讀詩歌,有必要對詩中出現的一些名詞做一個解釋,原詩中字體加黑的詞語要解釋的。

1,短篷:就是指一種帶有帆的小船。篷是指船帆。短篷也是船的代稱。唐代詩人陳翊寫過一首《短蓬》的詩,詩中有描繪這種小船的詩句,如:「水屋入花嶼,春山來畫圖。片帆齊遠樹,落日半平蕪。」這可以與志南詩中的「短蓬」相佐證。

2,杖藜(lí):杖藜其實就是藜杖的倒裝形式,詩人為了格律和音韻的和諧而採用的一種形式,意思就是用藜做成的手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一詩中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的句子。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長老了可做拐杖,是全國各地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我的家鄉把這種植物的嫩葉叫「灰菜」。

3,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春雨,叫杏花雨。杏花和春雨這兩樣春天物候現象在我國古代的詩歌中就經常出現。

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再如宋代詩人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中就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可以說「杏花雨」是清明時節的代稱了

4,楊柳風:就是花信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從小寒到穀雨的八個節氣共二十四候,人們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為代表,叫做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意思就是能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如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就寫道「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遊的《遊前山》中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句子,都是我國古代詩歌中關於花信風的描繪。

這首詩妙在何處?

通過對作者的介紹和對詩中詞語的注釋,我們已經對詩歌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那就是這首詩是志南在清明時節寫的一首詩,是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著拐杖春遊,春風和煦,詩人的心情也是非常愜意的。據《宋詩紀事》記載,這首詩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絕句」這樣一個題目。

更令人感到驚喜的就是:志南唯一的這首詩詩句短小、簡潔,詩的意境高遠,詩風恬淡自然,讀來很有清新明快的感覺。這首詩的妙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妙處:寫法上的特點這首詩在寫法上是很有特點的,首句「古木陰中系短篷」,用白描的手法呈現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去處:有參天的大樹,樹木已然濃蔭,而林中的小河邊,一隻小船停泊在河邊。「系」是唯一一個動詞,說的是這隻小船用纜繩拴在河岸邊的一棵樹上,畫面反而呈現出一種靜態美。

「杖藜扶我過橋東」這一句明顯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藜杖人格化了,把藜杖寫成是一位和詩人同來春遊的朋友,一位值得依賴的心思細膩的朋友。「杖藜」攙扶著詩人一路賞春遊春,這使得畫面出現了親切自然的感覺。

《清明上河圖》中的船·宋代形制

詩人興致勃勃地通過小橋,悠閒自在地向東邊前行,迎面而來的是和煦的春風,春風在古詩文中還可以成為「東風」,如朱熹《春日》裡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代表的是生機,是活力,是春意盎然

最為傳神寫意的就是詩的後兩句:「杏花雨」和「楊柳風」的出現,是浪漫的,是詩情又是畫意。詩人沐浴在春風裡,杏花也沐浴在春風裡,大自然的一切都沐浴在春風裡

「沾衣欲溼杏花雨」一句,用衣裳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詩人體察的精微,描摹的細膩。詩人扶杖東行,映入眼帘的是綻放的杏花,微風中搖曳的楊柳,春天的美景盡收眼底;詩人感覺到的是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拂面而來的春風,是和煦的、輕柔的,沒有一絲寒意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又加入了詩人對春風的感受,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楊柳枝在春風的吹佛下搖曳著身姿,這又是詩人的視覺體驗

這次遊春的主題情感和視覺體現都出來了,這是詩人對這次春遊的評價,這是一次另人身心愉悅的春遊。這是本詩在寫法上的妙不可言的地方。

第二個妙處:人與景的契合,抒發詩人的思想情感。這也是樓主問題中一語中的問題,也是全詩最為傳神的地方。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志南不光是一位詩人,他還有一名僧人,僧人對事物的認識更多了一份參禪悟道。如果將詩中的場景用畫面展現出來的話,這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國繪畫中強調人的主題情感的繪畫,也可以說是詩人對生活的感悟。

在詩人的畫筆下,「杏花雨」似乎具有了靈性,「沾衣欲溼杏花雨」這一句就將雨的靈性與詩人的思想感情結合了起來,詩人的感覺是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沾衣欲溼的杏花雨,是這樣輕微,是這樣細膩,一個「欲」則體現出了雨的靈性,若有如無,如隱如現;吹面不寒的楊柳風,是這樣和煦,是這樣輕柔。詩人的體驗則是感同身受,這是人與景的契合,這是自我靈性與「杏花雨」、「楊柳風」靈性的結合,這是詩人的真真切切的感受。

詩人抒發的感情是他對自然界的的感悟: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這其實就是參禪悟道的境界。

沾衣欲溼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在「似與不似之間」,在「要」和「將要」之間達到了某種高度的平衡,自然界和詩人的審美意識完美的結合了起來,賞心悅目的春景和詩人的主體情感結合了起來。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杏花雨是似溼未溼,溼而不沾,這就是在「似與不似之間」之間的一種狀態。生活中亦是,參禪悟道也是,傳統繪畫中也是,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

再加上那吹在臉上輕柔愜意的春風,真正構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如詩如畫的境界,是充滿詩情畫意的。詩人置身在這樣的春景裡,人與景高度契合,是人與大自然的高度契合,是詩人對大自然的特殊感情

第三個妙處,詩本身的自然風格從前文引用的文獻資料可知,朱熹對志南的這首詩是非常欣賞的,他使用的評判標準是有無「書生氣」,這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

比如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蘇軾還在詩中還做了註解:「謂無酸餡氣也。」書生氣,我在前文解釋過,就是指詩作不自然,不接地氣的意思。

再如南宋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

綜合朱熹、蘇軾、葉夢得的話語,從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僧人是有作詩的風氣的,但是很多僧人在學作詩的時候落入了「書生氣」的窠臼。蘇軾就明確表達了對僧詩書生氣的反對。

宋人論僧詩,「無蔬筍氣」、「無書生氣」似乎是最高境界。他們認為志南的這首詩符合標準,也贏得凡事講究標準的朱熹的稱讚。

拋開宋代的評判標準,從詩本身去看的話,志南的這首詩風格自然,在極平常的景物中寫出了一種詩趣:杏花雨、楊柳風的柔美清麗,既是平常的,又是飽含詩味的,詩的風格是清新的、恬淡自然的

總結

宋代僧人志南的這首詩清新自然,是一首很有意境的詩歌。再看一下詩歌本身要展現了什麼:詩人乘小船沿溪水而來,將小船系在岸邊的樹下,拄著拐杖來到了一個景色宜人的地方。

這正是遊春賞春的理想之處,他沿著小橋向東緩步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杏花雨」和「楊柳風」讓詩人多了一份對自然的感悟。

相關焦點

  • 僧人志南:一首絕句詩,便在詩壇留下大名,說杏花雨、楊柳風之美
    歷史上著名的詩僧很多,宋代的佛印是一個,唐代還有寒山、皎然、靈澈等等,而志南和尚,無疑也是一位,他是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其餘生平不詳。他當然是充滿才情的,可惜史料記載不多,今天已經很難還原他的生活了,但他卻因為給我們留下了一首清奇雅致的絕句詩,從而名留青史,載入到了詩歌史冊中。
  • 女道士戀上了英俊瀟灑的僧人,大膽寫下一首求愛詩,最終收穫愛情
    唐朝的才女追求愛情時是比較大膽,敢於勇敢說出愛,甚至還敢直接去搭訕追求,可能很多的朋友有一個誤解,認為唐朝是封建時代,女子是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也沒有那樣的機會;現實中的確是那樣,不過唐朝相對來說比較開放,當然這裡的開放不是我們理解那種,更多的是一種自由的追求,很多的女子還是用實際行動去表達愛意,只要遇到了心動的人,還是敢於去表達
  • 南宋一老和尚春遊,僅憑一首小詩,便留名史冊
    從小,我們對中國的古詩詞早有接觸,對那些詩人詞人也如數家珍。無數的詩詞作品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潤澤著我們的生活。但是在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南宋一位老和尚的詩。他叫僧志南,他或許沒有別的大咖詩人那麼有名,但卻僅僅憑藉著一首七絕詩,在中國瑰麗多彩的文學長河中,留名史冊。
  • 劉長卿的這首送別詩,詩中沒有悵別之情,反而充滿了諷刺和譏誚
    唐代的詩人寫下了很多的送別詩,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挽留、惜別、祝福和關懷等情感。然而同為唐代詩人的劉長卿的這首《送方外上人》,卻讓我們在其中讀出了諷刺和調侃之意。難道劉長卿所送的人並不是他的朋友嗎,其實不然。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並不是送所有的朋友都要表達出挽留之意的,像劉長卿的這首詩便是如此。
  • 女道士戀上一僧人,寫下一首詩,最後一句卻成愛情的至理名言
    據《唐才子傳》記載,當時有許多文人雅士來李冶所在的觀中遊覽,李冶先後與當時的名士朱放、皎然、陸雨、閻士和、崔煥、肖叔子等人交往甚好,經常談詩論詞。她的詩名便越傳越廣,著名詩人劉長卿對她的詩便極其讚賞,還稱她為「女中詩豪」。
  • 每一種花都是一首詩!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的這首《梅花》寫出了梅花的凌霜傲雪的性格,同時又不張揚,不與百花來爭豔。 二月杏花——花神:楊玉環 相傳安祿山之亂平息後,玄宗欲移葬貴妃,但見馬鬼坡下一林杏花,故後人以楊玉環為杏花花神。
  • 兩首春天的詩,一大一小兩個角度,寫盡了大美春光。寫作方法
    以他為代表的學派叫做"閩學派",後世的讀書人認為他是繼孔子和孟子以來的又一位聖人,所以都把他稱呼為"朱子"。此詩本來是充滿理趣的,但是形象性卻非常好,"泗水""無邊光景""東風""萬紫千紅"等意象運用,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二)僧志南《絕句》這位僧志南,就沒有朱熹這麼顯赫的地位和名聲,僧志南生平不詳,不過,我們要說的這首詩成就了他的詩名,讓他被後人記住。
  • 詩魔白居易想喝酒了,於是寫下了這首詩,竟成了人人喜歡的一首
    劉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時的朋友,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也有人認為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但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不可能邀約洛陽故舊對飲。這首詩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寄託,沒有華麗辭藻,字裡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詩句常被引用,作者卻不為人知
    而作為看破紅塵的出家人,也就是俗稱中的僧人,按理是要吃齋念、青燈打坐,不該有人世情感與慾念的,但是,歷史上還就有那麼一拔僧人,也學著文人士子吟風弄月來。能寫詩的僧人,因而有了個非常形象的稱謂——詩僧。歷史上著名的詩僧,有唐代的皎然、寒山、靈澈、貫休,以及宋代的佛印等等。老黃今天要給你介紹的這位和尚,也是個充滿才情之人,他就是志南和尚。
  • 「杏花春雨」出自哪一首詩?如何成為描寫江南風光的佳句?
    「杏花春雨」出自哪一首詩?如何成為描寫江南風光的佳句?虞集是當時著名詩人,並且這首詞刻畫傳神,凝練雋永,因而被廣為傳頌。同時虞集還有一首詩《臘日偶題》:「舊時燕子尾毿(sān)毿,重覓新巢冷未堪。為報導人歸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其中也用到「杏花春雨江南」,因而到後來,該句成為人們讚美江南而紛紛引用的典故。
  • 林榮讀詩|女性現代禪意詩7首
    我在想像寫下這首詩時的芷妍,她一面在藉助詩行憶念、回想,更是在藉助文字「放下」,放下沉重的俗世,放下滄桑歲月帶來的傷感,靜心,淨心,悟道,悟法。芷妍說:「寒露節氣的風是浪子,停不下腳/轉眼說散就散」。這世間之人乃至萬事萬物不都是這如風的浪子麼?世事自然而然,一切皆不可求,不可得,皆隨風而去。 此刻,芷妍的這首《說散就散》讓我想起了另一位禪師。
  • 大詩人陸遊寫下一首唯美的詩,從開篇美到結尾,美得令人心醉!
    陸遊身上的愛國情懷最是令人感動,儘管他後來沒有任何的機會上到戰場,但是依舊心繫天下,即使是處於彌留之際,也依舊想著國家,告訴子孫後代,一定要去收復北方的失地,實現祖國的統一,為此寫下了感人肺腑的《示兒》一詩。在這首詩中陸遊語重心長地告訴子孫後代,不要忘記了國讎家恨。南宋表面上的議和看似韜光養晦,其實明眼人都知道,無非是害怕北方的金國,還有虎視眈眈的元朝。
  • 這首詩悲天憫人,和《蠶婦》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句詩,出自出自宋代張俞的《蠶婦》,大家耳熟能詳,講述的是北宋時期,一位整日辛苦勞作,不經常進城,一直在貧窮的鄉下以養蠶賣絲為生的普通婦女的遭遇。而早在唐朝,就已經有人通過旁觀的角度寫出了底層人物的辛苦。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那麼,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呢? 如果記憶還算深刻的話,應該不會忘記小學課本上曾經有一首叫做《畫》的詩。 因此,儘管有些小學課本將這首詩按在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身上,但依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很大一部分人通過研究之後發現,這首《畫》很有可能並不是王維所作。 因為王維詩集中並沒有這首詩,而且不僅如此,就連全唐詩中也沒有對這首詩的記載。所以人們對這首詩的出處產生了懷疑。
  • 68歲的陸遊一晚上寫下兩首詩,一首家喻戶曉,一首可愛呆萌
    古代文人總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蘇軾愛吃肉,還自己創作出了「東坡肉」這一特色菜,還曾寫下了《豬肉賦》;比如王安石不愛洗澡,竟然因為太髒遭到妻子的嫌棄;再比如陸遊,我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愛國詩人,豈不知他既愛國更愛表妹唐婉,一邊寫著「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另一邊寫著「
  • 李商隱的兩首詠雨詩,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商隱雖然不及李杜,但其詩文對後世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他留下來的古詩與眾不同,總給人獨特的美感,例如,李商隱曾寫下兩首詠雨的詩詞,但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倍感震驚!各位,你們知道這兩首詠雨的詩名分別是什麼嗎?
  • 宋代冷門詩人的一首絕美小詩,僅憑詩尾7字,就驚豔了世人千百年
    可是,作為文學中一類具有強烈抒情性質的文體,詩歌不一定非要「載道」,非要講什麼大道理。一首詩,只要它有一種感發的生命力,能讓讀者內心產生一種感動和啟發,那它就是一首好詩。比如陶淵明的《飲酒 其五》、王維的《鳥鳴澗》、杜甫的《春夜喜雨》、李商隱的《無題》等。
  • 清代最「聰明」一首詩,僅20字卻能讀出40首詩,當真是高手在民間
    在寫詩這件事上,古人是很有點個性的。於是我們有了題在心愛女子家牆上的詩,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了寫在旅舍裡的詩,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有了寫在葉子上的詩,無名宮女的「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 白居易為女兒寫下兩首詩,一首舐犢情深,一首痛斷肝腸
    這對於年近四十才當了父親的白居易來說,是極其痛苦的經歷。他曾經為長女金鑾子,寫下過兩首詩,一首舐犢情深,一首卻讓人肝腸寸斷。 第一首詩,是在金鑾子周歲的時候寫下的,此時,第一次做父親的白居易看著懷抱中嬌憨可愛、粉妝玉琢的女兒,心裡非常高興,便寫下了《金鑾子晬日》這首詩—— 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鑾。
  • 名句最多的一首小詩,讀後你肯定毫不猶豫把這首詩背下來
    清代詩人黃增有一首《集杭州俗語詩》,詩中竟然有三個流傳了上千年的的俗語,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名句,沒想到都匯集到這裡了。集杭州俗語詩黃增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