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詩句常被引用,作者卻不為人知

2020-12-21 黃門左侍郎

一生留下一首詩,連題目都沒有,現在常被寫作文的中小學生引用!

在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學樣式中,詩歌雖然難寫,卻又是最為普及的,只要讀幾年私塾,就可以吟詩作對了。這就是古代的中國文壇,為何詩人如此眾多的原因所在。而作為看破紅塵的出家人,也就是俗稱中的僧人,按理是要吃齋念、青燈打坐,不該有人世情感與慾念的,但是,歷史上還就有那麼一拔僧人,也學著文人士子吟風弄月來。能寫詩的僧人,因而有了個非常形象的稱謂——詩僧。

歷史上著名的詩僧,有唐代的皎然、寒山、靈澈、貫休,以及宋代的佛印等等。老黃今天要給你介紹的這位和尚,也是個充滿才情之人,他就是志南和尚。志南是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他來的生平事跡史上並不過多記載。現代的人們之所以還能記起他,完全是因為他的一首七言絕句。

志南是生活於南宋的和尚,志南是他的法號,因他出家做和尚,故叫僧志南。志南的生平已無史可考,他在當時文壇的名望也沒有像「中興四大詩人」等人那麼大,但是,他就憑藉這短短的一首《絕句》,就讓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中的「短篷」係指小船,篷是船帆,此處以篷代稱小船。「杖藜」為「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杆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這本是一首沒有詩題的七言絕句,被後人冠以《絕句》之名,收錄於《宋詩紀事》,才得以流傳至今。

這是首狀景抒情詩,全詩傳導給世人的,是詩人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描寫的是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漂泊累了,將小舟系上濃蔭下的樹叢。棄舟登岸的詩人,手扶藜杖漫步橋東。細雨和著杏花飄落,粘溼行者的衣裳。穿枝過柳,吹拂臉頰的是不冷的春風。

這雖是一首遊途即景詩,在寫法上卻不寡淡:明明是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因為有了藜杖相伴,詩人才遊興大漲,欣欣然踱過小橋,一路向東。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志南的這首《絕句》受到不少人的熱捧,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蘇軾也在《贈詩僧道通詩》中稱讚他:「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即便是到了現在,「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二句,還常常被人引用,可見其詩歌的生命力有多強大?

雖然,志南的俗家名姓無片字記載,史上也沒有留下他更多的作品與傳說,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生創作的詩文並不止《絕句》這一首,其他的作品,連同他的姓名一樣,是被時間的逝水給淹沒了。歷史還算公正,單憑這一首短到只有28字的小詩,就足以讓後世記住了他的詩名。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描寫杏花的詩詞裡有兩句尤為膾炙人口一句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另外就是這句「沾衣欲溼杏花雨
  • 沾衣不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是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讓我們感受到古人與春天的親密關係,一種源於春天生活的空間體驗,領略到迷人的春景帶給我們的勃勃生機。對比現在,我們要想想,如何實現「草長鶯飛杏花雨,春風楊柳花草香」的環境,達到古人那樣的生命境界?01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沾衣欲溼杏花雨」的下一句是什麼?
    記不清這是什麼時候學的詩了,只覺得很熟悉,「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好像在朱自清的散文裡有套用,但印象很模糊了。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譯文: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幾乎快要淋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 吹面不寒楊柳風 教程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
    杏花雨、楊柳風,是春天特有的,也是春天的象徵,在我國古代詩歌的長河中,有一首是將杏花雨和楊柳風都寫了進去,詩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那麼這首詩是誰寫的呢?這首詩妙在哪裡呢?眾所周知,在鑑賞詩歌、閱讀文章時,了解作者是很重要的。
  • 僧人志南:一首絕句詩,便在詩壇留下大名,說杏花雨、楊柳風之美
    中國自古便是是一個詩的國度,歷史上有名的詩人和詩篇多如牛毛,像李白、杜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相信中國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兩位的大名,但在詩歌史上,還有一些特殊的詩人,他們本身名氣不大,甚至連生平都不詳,但卻因為某個絕佳的詩句,而名留千古。
  • 杏花雨 文/ 賈芳靜
    哦,那杏花雨啊!美得動人心弦!「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南宋志南大和尚的詩句。讀時,卻總讓我想起姥姥的愛。是的,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像姥姥的手撫摸著我;是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像姥姥的愛滋潤著我的心田。姥姥的愛像月光,那麼溫暖又慈祥。姥姥的愛像大海,那麼深沉又綿長。姥姥的愛像星光,穿透黑暗與迷茫,給我堅強與力量!
  • 牛肉大醬湯——吹面不寒楊柳風
    牛肉大醬湯——吹面不寒楊柳風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驚豔但略微小眾的詩句分享之二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最早接觸這句話,是課本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第一次讀這到這句話,尚未覺得驚豔,後續查文獻讀完全詩,才真正被這個僧人平淡的語句打動。
  • 大家還有別的帶有杏花的詩句嗎?
    二十四、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二十五、疏疏晴雨弄斜陽,憑欄久,牆外杏花香。二十七、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二十八、楊柳迷離曉霧中,杏花霧落五更鐘。二十九、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三十五、杏花落盡不歸去,江上東風吹柳絲。三十六、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三十七、裙垂竹葉帶,鬢溼杏花煙。三十八、主人留客江邊宿,十月繁霜見杏花。三十九、流水君恩共不回,杏花爭忍掃成堆。
  •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風自然和煦,九轉十八彎過後,總能找到渴望 溫暖的每一個人,總能照顧到鄉村都市裡的每一棵樹,總能撫摸人們的每一寸肌膚,總能吹透樹木的每一個毛孔。有趣的是,春風吹拂下,樹木返青發芽,慢慢長出 新的枝葉,像是穿上一件件嶄新的衣裳,因而變得豐腴。而人們卻在脫單,厚厚的棉衣漸漸變薄,然後一件件變少,直至到了溫暖春天裡的單衣薄裳,因而變得生動 起來。
  • 飛花令,含有楊柳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那麼,含有楊柳的詩句,你知道多少?桃花何夭夭,楊柳何依依。——宋·文天祥《山中感興三首》楚江橫在草堂前,楊柳洲西載酒船。——唐·趙嘏《東望》芙蓉欲綻溪邊蕊,楊柳初迷渡口煙。——元·元好問《鷓鴣天》辛夷發高枝,楊柳吹墮絮。——宋·陸遊《春遊》龍池九曲遠相通,楊柳絲牽兩岸風。——唐·花蕊夫人《宮詞》芙蓉帳小雲屏暗,楊柳風多水殿涼。
  • 陽春三月:回憶那些描寫春天的詩句,待疫情結束共賞春光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譯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 吹面不寒楊柳風,只是太乾燥!
    又到了「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季節。春風喚醒了花紅柳綠,帶來了盎然生機。但是,春風卻讓許多小夥伴消受不了了!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