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胡若愚)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8日作出一審判決,勒令日本政府向12名韓籍「慰安婦」受害者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59萬元人民幣)。
這是韓國法院首次就類似訴訟案作出判決。在韓日媒體看來,這可能導致因戰時強徵勞工賠償等爭議陷入歷史低谷的兩國關係進一步受損。
「極度痛苦」
判決書寫道:「證據、相關資料和證詞顯示,由於被告的不法行為,受害人心理和生理承受難以想像的極度痛苦,卻至今沒有獲得賠償。」
日本政府拒絕民事調解,拒收韓國法院相關文書。應原告請求,此案2016年1月移送審理。2020年4月,法院首次舉行聽證會。
日方反對韓國法院審理此案,理由是根據國際法主權豁免原則,外國法院不得對一國行使管轄權。原告主張,主權豁免不應適用於反人類和戰爭罪行。判決書支持這一主張,認為日本政府當時「犯下蓄意、系統性且廣泛的反人類罪行,違反國際慣例」。
2018年8月15日,韓國民眾在位於首爾的日本駐韓大使館附近舉行集會,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真誠道歉。新華社發(李相浩攝)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其侵略的亞洲國家強徵隨軍「慰安婦」。韓國歷史學家估計,受害者約20萬人,大多數來自朝鮮半島。本案12名原告如今僅5人在世。韓國政府登記在冊的「慰安婦」受害者僅16人在世,已是風燭殘年。
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定於13日就另一起原「慰安婦」索賠案宣判。包括「慰安婦」受害者家屬在內,20名原告要求日本政府賠償30億韓元。
又扣資產?
共同社報導,法院判決書允許就強制執行採取臨時性措施,意味著韓方可以查扣日本政府資產。原告律師說,打算同韓國政府官員協商是否採取這類措施。
韓國法院先前裁決,要求日本企業就二戰期間在朝鮮半島強徵現韓國籍勞工作出賠償,下令扣押相關日企在韓資產,用以變現作為賠償金。日本政府認定兩國1965年建交時已解決這類索賠,強烈反對韓方裁決,要求韓方保證「不變現」。
同樣以1965年《日韓請求權協定》為由,日方認定「慰安婦」賠償等殖民統治時期遺留的問題已經解決。韓方要求日方正視歷史,就「慰安婦」問題正式道歉和賠償。
2018年8月15日,韓國民眾在位於首爾的日本駐韓大使館附近舉行集會,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真誠道歉。新華社發(李相浩攝)
樸槿惠擔任韓國總統期間,韓日政府2015年12月達成協議,尋求「最終且不可逆轉」地解決「慰安婦」問題。日方同意出資10億日元,作為援助韓國在世「慰安婦」受害者的「治癒金」。但是,日本政府堅持拒絕為「慰安婦」所受殘害承擔法律責任,強調「治癒金」不是「國家賠償」。這份協議在韓國受到普遍反對和批評。
文在寅執政後,韓方多次對協議表達不滿,認定「慰安婦」問題沒有真正解決。韓國2018年11月解散依據這一協議成立的「和解與治癒基金會」。
呼籲冷靜
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秋葉剛男8日召見韓國大使南官杓,抗議韓方法院當天早些時候的判決,稱日方「完全無法接受」。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說,日方不會上訴,以免就此落入韓方管轄。
南官杓說,將盡最大努力妥善解決問題,避免由此給韓日關係帶來不良影響。他強調,要解決問題,兩國保持冷靜克制尤為重要。
儘管強徵勞工、「慰安婦」賠償等問題難解,韓日仍在尋找改善關係的突破口。
同一天,韓國外交部正式任命共同民主黨籍前國會議員、「日本通」姜昌一為新任駐日大使。韓聯社分析,這是文在寅首次選擇政界人士出使日本,展現他致力於改善韓日關係的決心。日本政府宣布,任命前駐以色列大使相星孝一為駐韓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