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已經有不少朋友開始使用心率表訓練,但大部分跑者還是只會看表面上顯示的每分鐘心跳數。這個數值對跑者本身的意義並不大, 例如表上顯示145bpm 時,對於最大心率 200bpm 的人來說,這個強度還在有氧區間內,但對於最大心率165 bpm 的人來說,這時的強度已經很大了!
若你已經買了心率表,卻不知道自己的最大心率,那麼你並沒有好好利用心率這項功能。在訓練時對我們有意義的並非心率數值,而是心率區間,就像之前提到的,每人的最大心率不一定相同,因此我們要知道目前的心率所對應的運動強度是多少。
心率區間可通過儲備心率法計算。儲備心率是最大心率減去人在安靜時的最低心率(靜息心率)。用儲備心率法計算自己的心率區間,得到的結果會比較準確,因為儲備心率法將每個人靜息心率的差異考慮在內。
最大心率:跑者最大心率測試,讓你告別瞎跑靜息心率:晨脈最低心率(多測試一段時間,選取最小值)目標心率區間 =(最大心率 – 靜息心率 )× 強度+ 靜息心率
E心率區間強度:59%-74%M心率區間強度:74%-84%T心率區間強度:84%-88%A心率區間強度:88%-95%I心率區間強度:95%-100%R心率區間強度:不考慮心率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心率區間,我們再來看看馬拉松各個周期該怎麼訓練?
基礎期
以長時間的E強度為訓練重點,簡稱LSD訓練。建議在E強度之後增加幾組10秒左右的快步跑(R強度),目的在於消除LSD訓練之後的副作用。
最好能維持6-8周。如果在開始準備比賽之前,已經以E強度規律地練習6周以上,就可以跳過周期一,直接進入周期二。如果從未跑過馬拉松,或者中斷訓練很久的跑者,需要將基礎期延長到8-12周。
周期一的訓練都儘量以『時間』為計算單位,不要想『今天跑幾公裡』,而是『跑幾分鐘』。
在練E強度時,強度要夠低,不要超過M強度。別著急,先用慢跑打好基礎。
進展期
以I強度為訓練重點,其餘40%訓練量維持E強度。
如果你的目標賽事有坡道,可以在坡道上練習I強度的間歇,改以I心率或A心率作為強度基準。
對於入門與中階跑者來說,可以以A強度替代I強度,這兩者都能有效提高跑步時動能產生比例。
I跑訓練每周至少2次,最多3次。
I強度的訓練量應為基礎期的E+R強度總量的60%。
巔峰期
T強度的巡航間歇或節奏跑為本周期的訓練重點,但仍應該持續前期的I強度訓練,以維持最大攝氧量。
T強度訓練每周至少2次,最多3次;I強度一次。
I強度與T強度的訓練量應該為進展期的60%。
競賽期
以比賽主要配速M強度為主,T強度為輔。
M強度每周2-4次,T強度2次。
競賽期前段以維持巔峰體能為主,M強度的訓練量要佔巔峰的60%。後段以減量為主,尤其是賽前1-2周,應安排休息周。
減量的原則為,練得多就要減得多,練得少就要減得少。如果之前訓練量很大,減量期可增加至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