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賢
衡量電視劇的好壞有很多標準,其中少不了的就是真實。真實並非是指其題材和內容必須是真實,而是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應人性的善惡。
中國歷史上似乎還沒有哪部電視劇對於人性有如此深入的剖析,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人性總是比較樂觀的。《隱秘的角落》所呈現的核心人觀是:沒有義人、一個也沒有!每個人都有隱秘的角落,而這個角落是黑暗的、私人的,也可能是曾經被傷害的事情。
這個角落比任何地方都不為人知,甚至和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完全相反,但是卻真實的支配著我們的一切。我們為之憂傷、為之悲痛、為之叛逆,卻也無處可逃。
該劇將人性的兩面性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表面上大家都是努力的應付人生的角色,背地裡都是一些不堪的、齷齪的事情:
每個人都很正常,每個人都特別反常;每個人都很光明,每個人都特別黑暗。
在聖經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場景,屬於亞當夏娃的隱秘的角落:
「天起了涼風,耶和華 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 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 神的面」(創3:8)。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隱秘的角落:
對於張東升來說,他的隱秘之處是因為憤怒而謀殺自己的嶽父嶽母;
對於張東升的老婆,是婚外的愛情;
對於朱朝陽來說,他的隱秘之處就是親眼看到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失足墜樓……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黑暗、屬於自己的理由,為此去傷害和報復其他人。在所有的畫面中,能夠把這種矛盾淋漓盡致的體現的畫面就是對著鏡子的張東升——脫下假髮的張東升,少了英俊的外表,全是醜陋的形象。
本文希望從罪性、罪行和罪愆的基督教罪論的角度剖析劇中的少年、青年和老年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生階段:
1
罪性
「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3:10)!保羅這句話也包括少年在內,因為聖經也說:「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創8:21)!孩童並不如我們所說的一張白紙。不少網友評論《隱秘的角落》毀了他們的童年,毀了他們心中的小白船,但這不過是我們不願意面對自我,不願意面對事實而已。
《隱秘的角落》原劇名是《壞小孩》:少年是如何看待無奈?他們是如何看待對錯?他們如何面對內心的聲音?嚴良、普普和朱朝陽三個青少年,為我們生動的詮釋了這些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任何事情都不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成熟和勇敢。普普因為訛詐殺人犯內心不安,晚上噩夢連連,為了安撫良心,甚至為兩個被推下山身亡而死的老人燒香。他們並不是不願意報警舉報,只是為了拿到救治欣欣的三十萬元。人從小就活在各種的矛盾和茫然之中,善惡交織在一起。
無論我們是否承認,罪和良善一樣,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人性中的敗壞並不只是來自於負面的環境,而是來自於被我們忽視的內心深處:我們生來就會犯罪!
該劇的可貴在於其人性的揭露:青少年在一般的題材之間都是無辜的受害者,但是在該劇中的刻畫之中,顯得三個少年的畫面更為立體。
很難想像,他們之間那種充滿了稚氣的友誼,但是能夠為對方生死。也很難相信他們為了救普普的弟弟欣欣竟然可以敲詐殺人犯張東升。
三人在討論的時候,男孩的理論顯得富有哲理:「他的父母已經死了,但是卻可以用這些錢救欣欣」。確實,我們是否可以為著很對的事情做很錯的事情,或者用很糟糕的方式,在實際的生活之中,這並不容易回答。
罪惡並非是單獨存在的,它像是寄生蟲一樣附在一些看起來不錯的品性上。在他們身上,我們更知道對於罪的看法是什麼。他們比年長者更容易義憤填膺,也比年長者更自然的充當審判者,但這些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隨之改變。隨著年日增長,他們便會知道自己心中的惡並不比自己所抨擊的人少多少。
2
罪行
「我還有機會嗎」?地下停車場下張東升對妻子的挽留已經到了人最卑微的地步。這種卑微有多少,對妻子的恨也有多少,最終妻子也逃不開死亡的結局。毫不意外,張東升的妻子也被謀殺了。在張東升看來,要麼是屬於自己,要麼就是死亡。在罪中,人們的愛也是有瑕疵的。
沒有倫理道德約束的愛,本質上就是另外一種霸蠻和佔有,雖然他們看似為對方可以付出一切,其實是極致的自我中心。就像是張東升,他可以為了妻子犧牲自己,也可以為了留住妻子殺害他人。若要究其本質,張東升其實誰也不愛,只愛自己。
有些膚淺的電視劇太過於明確的劃分好壞人,好的無限好,壞的特別壞。但是在這電視劇之中值得嘉許的是,導演把人性之中那種複雜的、矛盾的內心呈現出來。
如張東升的內心告白:
「你們有沒有特別害怕失去的東西,有時候為了這些東西,我們會做自己特別不願意做的事情」!
這句話是張東升對兩個到他家中的孩子說的話。
張東升是一個精神病人嗎?所有人都會覺得張東升似乎已經分裂的人性可怕至極,但是每個人不都和他一樣內心住著個野獸嗎?這野獸以傷心和絕望為食,當內心的傷害無法承受,個人的自尊無法承擔時,就會爆發出來傷害人。就像張東升為了挽回已經變心的妻子,即使是傷害那就親不就理的嶽父嶽母。
張東升臨死前對朱朝陽說:「你可以相信童話」……或許這個充滿了罪惡的世界之中,只有在童話之中才可以見到那未曾見過的伊甸園。每個人都在背負著沉重的罪惡,似乎除了死亡,沒有任何可以解脫,但是死亡是罪惡的果實。
3
罪愆
隨著人年紀越來越大,內心要麼變得越發麻木,要麼會因為敏銳而變得越發沉重。他們是如何面對過去的錯失呢?總有一些人未必是刻意為惡,只是因為他們內心比其他人更為敏感,所以最終所要背負的也就更多。
中年的罪與惡會比少年時期顯得更為沉重,因為他們需要考量家庭、兒女和責任等。雖然事情可能早已過去,但是他們內心從來沒有從此走出來,歲月從來都不是對錯失的補贖。
快要退休的陳冠聲,還是對於以前所錯辦的案件一直耿耿於懷。即使是在退休的聚餐時也為此遺憾感慨不已。
「沒有義人,一個也沒有」,這就是我對該劇的感觸。即使人們努力的變好,最終的結果卻也只會更差。導演在片中所呈現的人觀是多元立體的,沒有沒有理由的壞,也沒有沒有瑕疵的好。人性的惡是無關年紀的,連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會幹出一些什麼事情來!似乎每個人都是在背負著一個沉重的過去,沒有人可以從這種隱秘的角落之中掙脫出來。
儘管我們不願意這角落有人知道,但是事與願違,每個人的醜陋最終都會被公之於眾,就像朱朝陽的母親不得不在廣播室中大聲說出自己和馬主任開房的事實。
人被造是有是非良心的,我們心中自帶著審判臺,每天早上起來我們都要對自己進行自我宣判。有些指控是沒有人可以逃避的,就好像朱朝陽家樓道中貼滿了殺人兇手的告示。雖然朱晶晶並不是被朱朝陽所殺,但是卻無法逃避和自己有關的愧疚。
張東升以為在山頂謀殺自己的嶽父嶽母沒有人可以看得到,但是最終卻被錄在照相機之中。
我們最終都將面對自己的過失,只是或早或晚而已。在基督徒的信仰之中,我們更相信末後最終都將面對全知的基督,無從逃避,除非我們悔改!
電視劇結局最終如大家所願是完美的,三個小孩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好似這一切和他們沒有任何的關係。從電視劇的思路看來這並不合理,因為現實生活總比這殘酷,但完美可以將之視為人美好的訴求。
普普寫信給朱朝陽,希望他總有一日可以說出事實,面對黑暗,但是人們如何面對黑暗呢?人類能夠自我救贖嗎?導演又呈現出了另外一種無奈和幼稚。罪惡讓他們無法直面光明,我們的本性中並不具備面對黑暗的力量,何況是勝過黑暗呢?
就此,由上帝所主動的救贖歷史鋪張開來,人一直在逃避神,神一直在尋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