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化名稱對中超有什麼幫助?請先搞懂中國足球的理念

2021-01-14 澎湃新聞
中性化名稱對中超有什麼幫助?請先搞懂中國足球的理念

顏強/肆客足球創始人

2021-01-13 07:32 來源:澎湃新聞

中國足球還在等待各家俱樂部的改名決定,而隨著一個個「中性化」名稱的曝光,球迷的心臟也隨著一個個的官宣提到了嗓子眼。

那麼,中性化名稱到底為誰而改?改了,中國足球就能好嗎?

天津泰達將改名「津門虎」。

中國足球帶著「原罪」?

從中國足球所謂的職業化改革開始,俱樂部名稱就有了過度商業化的「原罪」——1992年紅山口會議,很長時間都被認為是新時代的開啟,是中國足球真正走向社會、走向市場的發端。

但事情的真相如何,卻無從說起——故事的另一面是:「足球成績長期上不去,感覺專業足球隊負擔沉重,與其將就,不如交給社會,讓社會去運營……」這一段引語,來自一位熟稔中國足球幾十年變遷的業內資深前輩。

只是這樣的釋放,都需要付出代價——接手這些專業運動隊的,都是當時對足球運動、對支持體育事業比較感興趣,也有一定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不論國企民企。

可這些企業都有著明確的市場屬性,不可能將承擔一支專業體育運動隊,作為慈善事業對待——於是像中信國安、申花、建業、宏遠、全興、白雲山、太陽神、魯能之類的企業,順理成章地將企業或者產品名稱,和球隊名稱融合成了一體。

這就是一切故事的開端。

河南球迷前往中國足協抗議。

職業聯賽還是企業聯賽?

隨著一步步走下去,中國足球越來越市場化,但是對過度市場化,卻很少有相應的警惕和防範。

甲A元年開始那段時間,這些運動隊只是改頭換面,就從類似某市體委足球運動隊,變成了「某足球俱樂部」——行業管理方是足協,可負責俱樂部成本和運營的,卻是企業出資方。

從甲A到2004年改名中超,依舊是改頭換面、換湯不換藥,對聯賽屬性、俱樂部屬性和整個足球運動的社會屬性,沒人有耐心深入研究。

於是從甲A所謂的職業化改革至今,中國足球的職業聯賽,一直都是企業聯賽。既然是企業聯賽,企業當然要將自己的權益使用到極致。

2014年足球全面改革方案,對於中國足球此前20餘年的「偽職業」發展,有了清晰認知。因此才會有相應的適度市場化、商業化控制原則,然而這個行業早就成了脫韁野馬,擇路奔流。

而要以商業化程度論,甲A和中超早就是世界上「最商業化」的聯賽。除了韓國K聯賽,你很難再找到另一個足球聯賽,能像甲A和中超這樣,堂而皇之地將俱樂部名稱輕鬆兌現——一個俱樂部最大資產,就是其名稱。

這樣的底線如果放棄,再要往回找補,必定難上加難。

這次更名風波中,只有申花「逃過一劫」。

我們需要怎樣的足球聯賽?

說回這次中性化名稱調整,也有法理不明、宣講不清的問題。

在幾年前,其實就提起過中性化名稱的調整事宜,當時的討論曠日持久,如今卻又突然「時不我待」,沒有給更多球迷充分的心理建設和溝通空間。

本來很好的一次正本清源,生生弄得國安、山東、河南球迷怨聲載道。滌清俱樂部名稱,目的是還給球迷一個大家都公認的俱樂部名稱,結果操作起來,反倒處處不是。

日本J聯賽在2001年左右完成的工作,中國足球到現在還是一團亂麻,俱樂部名稱「原罪」未消,此時又讓不少球迷感覺新恨橫來。

而從企業角度考慮,品牌追逐利益,本質使然,如今利益不再,放棄退出都合乎邏輯。

這就牽扯到一個更高深的話題,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足球和我們的聯賽?

是要一個更純淨明白的聯賽,能讓球迷和社會真正參與的聯賽?那麼放棄一些短期商業化利益,即便經歷陣痛,也在所難免。

是要國家隊衝出亞洲、走向世界,聯賽也只是渠道?那麼改不改中性名,意義並不大。

是要一個熱鬧娛樂、投資人還能掙錢的聯賽?那麼就交給一切不可控的市場。

中性化名稱變更,並不是頂級難事,但將足球變成社會口碑良好、球迷擁戴的運動,才是中國足球的終極考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超,中性化名稱

相關推薦

評論(131)

相關焦點

  • 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陷入困局
    近日,中國足協要求中超各職業俱樂部名稱必須中性化,引起了各俱樂部的更名運動。但就目前形勢看來,這項改革似乎陷入了一定的困局。在此前的中超聯賽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明確指出,現中超16家俱樂部中,僅有大連人一家俱樂部符合新賽季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規定,其他15家俱樂部均要對原有的俱樂部名稱進行修改,做到完全去企業化,實現中性化。俱樂部名稱中不得含有俱樂部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也不得使用諧音。隨後各俱樂部進行了改名的徵集和嘗試。
  • 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各方博弈 更名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一場「魔幻」博弈魯能俱樂部發布公告。關於中超俱樂部「中性化名稱」的問題,各方的博弈還在上演。11日,山東魯能足球俱樂部發表官方公告稱:「因相關原因,俱樂部首次提交的中性名更名未能通過中國足協審核。目前俱樂部正在按照足協要求準備材料,對關聯企業進行更名,並儘快再次申報。」
  • 俱樂部名稱中性化,職業足球走出「企業冠名模式」
    和之前外界認知有所差異的是,中國足協明確表示,俱樂部中性化名稱不得包含品牌名稱,且不能使用非漢字;而在限薪方面則明確規定中超俱樂部財政年度總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中甲不超過2億元、中乙不超過5000萬元,並設置了一系列強力的處罰措施。俱樂部使用中性名的呼籲由來已久,足球領域世界主流的做法普遍都是採取中性名。
  • 從「他山之石」看球隊名稱中性化
    信息時報訊(記者 白雲)2020年年末,中國足壇最喧囂的事件不是哪支球隊又有什麼重磅引援,而是河南建業俱樂部因為更改球隊名稱的事情,遭受了當地部分球迷的激烈抵制。球迷的說法似乎有些道理,喊了二三十年的隊名,無論是家中的球衣還是各種票根、紀念品,一下子面目全非,承載了多年的情感寄託,似乎一下子全變了。
  • 中超球隊名稱中性化爭議依舊發酵:北京國安堅持不改名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體壇聯播|北京國安堅持不改名,易建聯仍需22周康復時間中超球隊名稱中性化的爭議,依舊在發酵。北京國安主場的球迷北京國安堅持以原名申報一些中超俱樂部名稱在使用多年後,其實已經不止涉及到商業,更多是情感和城市文化的關聯。這也是為什麼有不少中招球隊並不願意改名。
  • 一刀切的中性化名字,這就是「有良心」的中國足球?
    雖然要求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改中性名這一消息早已是眾所周知,但當此前足協開完專項治理工作會之後,這一舉措的正式發布還是讓很多俱樂部手足無措,同時傷透不少球迷的心。如果不遵守這一政策的俱樂部,都將失去新賽季的中超資格。
  • 名稱中性化請有點文化!別都跟風起名簡單粗暴:只想爭當「地主」
    中國足協實施球隊名稱中性化改革,當然自有其道理在——如:這樣會讓更多資本進入,促進球隊擁抱地方文化,形成球迷向心力,並為打造百年豪門俱樂部創造條件等。 但從目前中超各隊改名,或預改名的情況看,足協要求的「多些文化內涵」,並沒有展現出來,反倒是大家一窩蜂地都朝著簡單粗暴化改名而去了:基本上都在直接用當地地名,或是用地名+「人」、「城」,這顯然都是想搶著要噹噹地的「足球代表」,都在搶著當「地主」了。
  • 簡單分析,為什麼中超的中性化名稱大部分都是市隊或者聯隊結尾?
    現在中超每一支球隊都是在改名中,當然有的球隊不需要改名,也有的球隊對於改名需要斟酌,畢竟河南建業改名的風波至少很多球隊不想再次出現,但是現在至少廣州的兩支球隊名稱確定的,很有意思的名字,一個是廣州足球俱樂部,一個是廣州聯足球俱樂部吧?那麼就剩下廣州人足球俱樂部沒有註冊了,有沒有人想要註冊呢?所以,這就是很有文化的改名?
  • 足協發最後的「通牒」,中國足球再無地產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醞釀近五年,中國足球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正式敲定。12月14日,2020年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會上,中國足協對球員薪酬、獎金,以及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等都做出了新規定。
  • 中超球隊改名有新動態!五大球迷會提理由:不該拋棄中國足球傳統
    本賽季的中超聯賽已經落下了帷幕,然而關於中超的討論卻並沒有停止,因為根據目前的消息,中超球隊除了大連人之外,其他的俱樂部都需要在明年更改名稱為中性名。眾所周知,國外的很多職業聯賽是不允許球隊名稱裡面有企業名稱的。比如巴薩羅那、皇家馬德裡、尤文圖斯、拜仁慕尼黑、切爾西、阿森納、利物浦等歐洲豪強,它們的名稱全部都是中性名稱。而即便是韓國和日本聯賽,也已經實現了球隊名稱中性化。應該說,中性化的俱樂部名稱也是聯賽職業化程度的一個考量標準。
  • 評足協的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新政:初衷雖好,可不要一刀切
    最近,中國足協開啟了所有中國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政策。根據政策,球隊不得再出現企業、投資人的名稱,也不得出現類似於FC之類的字眼,而是體現且地域傳統精神、人文情懷。諸如河南建業、北京國安、山東魯能之類的俱樂部的企業名稱早已滲入到球迷的精神世界,因此,河南、北京、山東等地的球迷掀起了反對中性化的徵名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俱樂部冠名的由來在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之前,中國俱樂部最大的特點就是俱樂部的名字帶有背後投資企業的名字,而這個在歐洲和美洲卻異常罕見。這一切跟歐洲、美洲同中國的環境密切相關。
  • 足協中性化改名是否可折中,企業名稱作後綴保留,官方使用簡稱
    中國足協推行新政,各俱樂部需要進行中性化名稱更改,並由此長期延續下去,不再是從前那樣換個企業就換個隊名。對於各隊新名字,除上賽季就確定的大連人隊,近期確定的廣州城隊,其餘球隊至今仍沒有確切定論。那麼是否可以採取一種相對摺中的方法,中國足協不將企業名稱的尾巴全部斬斷,企業名稱可作為後綴繼續保留,將各俱樂部原有全稱加多一項。以往中超球隊基本保持的是行政區域+企業名稱+足球俱樂部+企業組織形式,而本次中國足協的規定是行政區域+俱樂部名稱+足球俱樂部+企業組織形式,也就是去除企業名稱,而更改為符合要求的中性化俱樂部名稱。
  • 中國足球俱樂部中性化更名政策出爐,球隊新名稱不得使用英文字母
    大河報·頂端新聞記者 王瑋皓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備受關注的足球俱樂部中性化更名政策在會後被正式公布。按照規定,各家俱樂部要在年底前提交新名稱。從2021年賽季起,俱樂部名稱不符合規定的,將失去參賽資格。
  • 隊名中性化,三大難題待破解
    中國足協「蘇州會議」明確指出,現中超16家俱樂部中,僅有大連人一家俱樂部符合新賽季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規定,其他15家俱樂部均要對原有的俱樂部名稱進行修改,做到完全去企業化
  • 體壇觀察|懸崖勒馬的中國足球,定了規矩更要守規矩
    每年的新政各不相同,其中有不符合足球規律的決策,也有針對性極強且行之有效的改革。但效果如何,其中多數,現狀已經給出了答案。足協新政截圖這次加強版的限薪以及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算是近年來中國足協力度相對比較大的改革,對於中國足球來說,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和轉折意義的。
  • 中國足球春天要來了,足協決定太明智,世界盃奪魁不再是夢想了!
    眾所周知,中國足球進入職業化以來,先後經歷十年甲A時代,17年中超時代,二十七年來,中國足球仍然沒有達到亞洲頂尖的水平,無論是球員個人實力還是俱樂部的影響力,以及國家隊的成績,很顯然對於這樣的情況,中國足球也是痛定思痛,下決心推倒重來。
  • 關於名稱中性化,白國華:足協要「國安」死,「國安」不得不死
    這是中國足協有一種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的體現」。 「中國足球發展史上,經常是『城頭變幻大王旗』,投資人進進出出,投資人的變化,令球隊名稱和所在城市,都會發生變化、遷移,從長遠看,這不利於球迷文化、社區文化的建立,不利於與所在城市球迷建立起血肉情感關係」。
  • 足球掃盲!恆大改為FC並非粉腸的意思,與富力掰手腕可能處於下風
    作為中國老球迷,有義務地進行「足球掃盲」。「FC」並非「粉腸」的字母縮寫,是每支中超球隊都要出現的「足球俱樂部」的意思。而且,廣州恆大要想拿下「廣州FC」延續「廣州太陽神」乃至廣州足球的血脈,還需要與富力掰掰手腕。改名倒計時!
  • 中超向中乙學習:陳戌源表揚一球隊名字起得好,中超僅3隊不改名
    近日,足協突然頒布了一項新政策,決定在中國足壇推行中性化名稱改革。按照足協要求,今後國內足球俱樂部不允許使用含有股東、贊助商品牌以及控制人字號、商號的名稱。而且,俱樂部名稱中不允許出現非漢字,也不允許使用任何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號。
  • 中超換名鬧笑話!球迷:凡是不能提升足球水平的事,足協都沒落下
    今年廣州恆大無緣中超冠軍後,主帥卡納瓦羅不服輸,曾把失利的鍋推給了賽制原因,引發球迷的集體嘲諷。如今,足協又要進行新一輪的調整,要求中超球隊集體改名,更是引發巨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