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有負責的家長,開始曬寒假讀書書單,看看那些閱讀牛娃,你的寒假都在看到電視,別人寒假已經看了三四十本書了。針對語文學習,大家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多讀書,語文成績就能提高,還能把作文寫好。這是哪來的自信呢?讀書只是素材積累的過程,想要寫好作文,還需要走過模仿、提煉、熟練運用文字。而這個過程就需要不斷地練筆,修改,自己體會寫作的規律和技巧。
愛看書的同學,他可以通過看書來培養閱讀習慣。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自然就能發現文學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這個過程不是一個月,也不是一個學期,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想通過多讀書寫好作文,我們要掌握文字的轉化和學習的技能,這不是老師上幾節課,教會同學們一些簡單的寫作方法就能實現的。是需要大量的寫作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觀察力,才能逐漸培養出寫作能力。那麼已經有了閱讀的基礎和興趣,我們該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呢?
1、 練筆讀後感,體會文章中的人情達練
我們在看優秀的文學作品時,常被書中的人物所打動。這是因為我們對人物的理解、人物生活的環境、經歷的事件產生了共情,也就是熟悉了書中的故事,對於作者的文筆,我們小學生可能認知不到。會隨著故事的發展,注意力在情節上。我們閱讀完一本書,常會分享的是故事內容本身,而不是寫作手法。這也是為什麼閱讀那麼多書以後,很多孩子在寫作上仍然無法進步的原因。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提煉閱讀物中的寫作手法呢?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寫讀後感來進行練習。就像每一次做閱讀理解練習題一樣,讀完一本書,也按照閱讀理解的思路來寫一寫你的感受,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故事中的關鍵詞是什麼?哪一個段落你印象最深,通過這個故事,閱讀完這本書,你學到了什麼。讀後感就是幫我們梳理閱讀思路的,總結一下自己的感受,提煉出寫作手法。
2、 會觀察、能體會、善於模仿就是好的開始
小學生寫好作文,重在觀察,有一雙發現生活的眼睛,比讀上幾百本閱讀物要強很多。什麼是重在觀察呢?就是用眼睛去記錄生活,看到生活中的不同風景。為什麼我們在一本閱讀物中,能產生共情?因為作者用文字描述了你在生活中熟悉的事或人。老師們總強調,要寫出真情實感,生活中的情感是需要去觀察的,除了觀察,還要記錄和思考,哪些情感是真實的表達。
在帶高年級的語文時,我會給學生們布置周記。作為語文老師,你能從周記中發現,學生們閱讀過什麼樣的書籍和作品。因為學生會模仿作者的寫作風格,語言,這就說明這名學生他學會了觀察,也體會到了作者的優秀文字,並且善於模仿。眼裡看到了別人的缺點,既能體會出門道又去思考了,下筆寫出的作文才有韻致。儘管會有模仿的痕跡,但這樣的寫作方法是值得老師去鼓勵的,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前提。家長們在輔導寫作的時候,一定也要配合老師的寫作教導,這套《寫作教練在你家》,希望家長能夠閱讀和了解一下,如何正確輔導小學生寫作文。
3、 閱讀不應該是有目的的
當我們的成年人和孩子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時,我們往往對閱讀的理解是偏頗的。帶著引導性的方式去強調為什麼要閱讀?因為想學好語文就得閱讀,想讓作文寫得好,就得多閱讀。卻從不和孩子們我們要通過怎樣的閱讀方式來提高寫作能力,為了贏得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孩子們只能從量上進行積累,而不是質。看了幾百本書,只是存在於家長的炫耀中,家長沒有真正關心過孩子從這幾百本書中學到了什麼。
閱讀,是一個學習行為。但不應該是有目的的,閱讀帶來我們的是知識的積累、價值觀的開拓、興趣的培養、學習疲勞後的休閒、文學鑑賞的分享等等,閱讀最不該和成績掛鈎。而當你做到每天都能保持閱讀,讀高質量的書籍,堅持寫讀後感,去觀察生活,進行寫作練筆的時候,就會發現,閱讀確實為語文學習寫作能力的提高帶來了幫助。關於如何做好閱讀,怎樣提高寫作能力?同學們還有哪些困惑?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