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明,是做人為官的本份

2021-01-20 領導幹部網


當前,一些人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把個人利益和小團體利益置於黨和人民的利益之上,導致唯利是圖、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的產生,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從思想根源上來講,腐敗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少數領導幹部私心太重。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新形勢下,必須堅決糾正部分領導幹部在公私觀上的錯誤認識,引導黨員幹部正確認識和把握公私關係,始終把公放在第一位。


領導幹部如何釐清公私關係?一起來看。



當前,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鬥爭的深入推進,真正辨清公私關係,科學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公私觀,對於牢固樹立拒腐防變的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在這個重要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作風問題,很多是因公私關係沒有擺正而產生的」,「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


如何釐清公與私的界限,如何把握私人利益和民眾利益的關係,是新時代領導幹部的必修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公私觀,是對當代共產黨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內容是:「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新時代社會主義公私觀是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我們要深入理解其科學內涵。


首先,要「大公無私」。早在1960年初,毛澤東同志在帶領身邊工作人員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對於如何處理公私關係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強調,如何協調好集體、長遠和全局三個方面的利益應當引起各級領導幹部的重視,要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大公無私,要求領導幹部在工作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夾雜任何個人私利。當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的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必須無條件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而不能只顧及個人私利。


其次,要「先公後私」。新時代社會主義公私觀認為,保障個人正當利益與集體利益並不矛盾。鄧小平同志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完善了公私關係的內涵,樹立了符合實際的社會主義公私觀。一般情況下,個人利益同黨和人民的利益是不相矛盾的,但是對於社會整體而言,黨和人民的利益要大於和高於黨員個人利益。當黨和人民的利益與黨員個人利益不一致之時,黨員幹部應主動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擺在個人利益之前,先保證「公」,再去處理「私」。


再次,要「公私分明」。雖然領導幹部的工作性質有別於普通群眾,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普通一員,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社會權益和個人利益,享有作為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同於一般公民的是,領導幹部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因此可能以此謀取個人私利。公私分明,這四個字精煉地概括了對領導幹部用權的要求。


最後,要「公而忘私」。公而忘私,要求黨員幹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做到一心撲在黨的事業上,以至於達到忘我的境界。領導幹部要以此為目標,不能整天計較個人利益與得失,否則不僅對個人不利,對黨和人民的事業更無益處。


人民利益至上,既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公私觀的核心,也是由黨的先進性和內在屬性決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領導幹部公私不分,導致「四風」問題突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思想上混淆了公與私的界限,先私而後公,甚至有私而無公,將私利凌駕於公利之上。



其一,表現為假公濟私。一些領導幹部假借集體的名義,把個人生活與自己履行的公務職責混為一談,行謀取個人私利之實。「三公」消費就是其中一大突出表現。


其二,表現為損公肥私。有的領導幹部不惜通過損害集體利益的方式來獲取不正當私利。比如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豆腐渣工程」,就是少數領導幹部勾結不法分子在工程建設等領域損公肥私的典型表現。


其三,表現為以權謀私。一些領導幹部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牟取私利,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是腐敗蔓延、權力尋租。


其四,表現為利益本位主義。有的領導幹部不能正確認識小團體利益之私和黨與人民利益之公的關係,把小團體利益置於黨和人民利益之上。其實質是一种放大化的個人主義,也是一種惡劣的謀一己之私的行為。



領導幹部公私觀錯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封建遺毒、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原因,也有社會主義公私觀創新滯後等原因。特別是相較於西方價值觀中個人主義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我們對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宣傳依然不夠,從而造成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具體而言,一是缺乏正確的公私觀念。一些黨員幹部沒有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公私觀,不能正確認識與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問題。錯誤地把個人利益置於黨和人民利益之上,是部分領導幹部公私觀錯位的深層次思想根源。


二是受現實利益的驅動。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現在我國公務員隊伍的工資收入還相對較低。少數領導幹部為了追求物質享受,開始利用手中權力去謀取個人私利。可以說,物質利益的現實驅動,是導致少數領導幹部公私觀錯位的直接物質誘因。


三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伴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價值觀中的等價交換原則侵襲著人們的思想,使得一些領導幹部妄圖獲取權力和利益的最大化,產生唯利是圖的心理。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少數領導幹部公私觀錯位的重要外部原因。


四是規章制度與監督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有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對領導幹部的監督管理還存在制度空白和一些問題,缺乏相應的解決措施。另一方面,我國的監督體系雖然在逐步建立健全,但仍舊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規章制度的監督執行不夠健全,這也是少數領導幹部公私觀錯位的制度與監督原因。


歷史地看,公與私的天平總是此消彼長的:「公」字小了,黨性就少了;「私」字大了,雜念就多了。縱觀十八大以來被查處的領導幹部,思想深處的公私不分是他們產生腐敗問題的根源所在。而從長遠來看,公私不分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削弱了黨執政的基礎。



對此,各級黨組織要引導領導幹部帶頭實踐新時代社會主義公私觀,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以此作為檢驗其道德操守是否純潔、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的試金石。


一要明晰「我是誰」,不能存私心。否則,勢必導致「以權謀私、先私後公」行為的發生。


二要明晰「為了誰」,不能謀私利。領導幹部要以利民為民為原則履行職責。當然,人民自然會給予領導幹部一定的物質回報,但這種回報是對領導幹部勞動付出的一種酬勞。領導幹部決不能「邀功行賞」「居功自傲」,甚至為一己之利「損公肥私」。


三要明晰「依靠誰」,不能縱私慾。十八大以來,我們反覆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權為民所賦,但少數領導幹部卻發生角色錯位,在心理上脫離了群眾,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貪私忘公、濫用權力、貪汙腐化。這些心存過度私慾的人,最終也會被人民所拋棄。


新時代社會主義公私觀承認黨員幹部追求合理合法的個人正當利益,但它決不是抽象的原則,而是實現個人價值、協調人際關係的思想武器。因此,我們要樹立公私和諧的價值目標。只有在承認黨員幹部個人正當利益的前提下,廣大黨員幹部才能夠形成公私分明、公私兼顧的公私觀,也為黨員幹部形成先公後私、先人後己,甚至是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公私觀奠定物質基礎。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作者|戴立興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建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推薦閱讀

機關老幹部的忠告:領導最反感下屬這13種表現!

平生長進,全在受挫受辱時

做人,你不改變,誰也救不了你!

經典微小說:《善良都在細微處》




相關焦點

  • 字裡行間|公私當分明
    第二天,蘇章果然秉公執法,按律給清河太守治了罪,展現出公私分明的為官之道。公與私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範疇。最早提及這對概念的是戰國時期韓非子。《韓非子》中說:「古之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意思是說,倉頡造字時便將「自環者」稱作私,「背私」即為公。
  • 公私分明從小事小節做起
    南宋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載:李氏家族有一人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上自家的蠟燭。「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故事的背後是可敬的公私分明。為官從政、廉潔為先。黨員幹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首要面對的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公與私。
  • 公私分明是為官從政必備素養
    如此嚴於律己,看似不近人情,卻是一面公私分明的鏡子,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向榜樣看齊,於廣大黨員幹部而言,關鍵要做好兩點。其一,用好公權。公權的「公」字,充分說明了權力是一種公器,來自於人民的賦予。黨員幹部作為權力的掌管者,在行使權力的時候,要自覺用紀律卡一卡,要主動拿法律框一框,量好公與私的邊界,劃出安與危的紅線,確保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 如何引導領導幹部做到公私分明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共產黨人的理念裡,公與私的界線始終十分清晰。黨員領導幹部要堅持原則、勤政為民、以身作則,將公務與私務、公財與私財、公心與私心、公法與私法分開,做到公私分明;將公務放在首位,做到先公後私;嚴格要求自己,抑制私慾;一心為公,做到克己奉公,努力成為合格的共產黨員。
  • 做合格黨員的關鍵在公私分明
    「黨員廉潔自律規範」第一條:「堅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克己奉公。」也就是說,「公私分明」恰恰是成為合格黨員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他還強調,作為黨的幹部,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風問題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繫,都與公款、公權有關係。
  • 公私分明的公司
    為什麼公私分明的公司更值得追隨?管理學家韜盛和夫創辦的兩家公司京瓷和KDDI都在世界500強之列,這兩家公司的成功與韜盛和夫的管理之道密不可分,他一直堅持的鐵律就是「公私分明」。能夠做到公私分明的企業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方面是比較規範的,因為規範化管理是以責任明確為標準,以責任考核到人為手段,規範化管理的最後結果是以人為本,責任到人,權利分解。公私分明的企業其實是對整個組織目標的向下分解,只有這樣才能將戰略目標落實到部門和個人,促進實現組織目標。與此同時,通過適配性調整,也能實現戰略與環境的匹配。
  • 公私分明中的「人生之道」
    擅權妄為、強硬拍板,王宏江違規決策使用財政資金,送給他人禮品,從本質上說,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出現了問題,偏離了人生旅途中的正確軌道,從而導致公私不分、是非不明。 現實中,沒有處理好公與私的問題,又何止天津市委原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宏江一人?只不過,他是一個具有廣泛代表的「縮影」。
  • 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原標題: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思想風範,光照千秋、堪稱楷模。他只講付出不求索取,一生清貧;他公私分明,品格高潔,擁有寶貴的精神財富。「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 公私分明的記憶
    那個時代就算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等這樣的高級領導人也必須帶頭做到公私分明!他們吃飯是要交錢的,開會喝茶都是需要付費的,國家給予他們個人的待遇,親屬及子女是不能一起享受的!他們接待親朋好友的招待費都必須是自掏腰包的!
  • 嚴以治家必先公私分明
    嚴以治家,就必須嚴守公私界線,做到公私分明。《嚴以治家》書中剖析了上海市寶山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士達的家風問題。陳士達這位曾經一心為公的優秀幹部,卻倒在了治家不力、放縱家人上。在他一步步走向貪腐深淵的過程中,有妻子的「不甘寂寞」,也有弟弟、兒子、外甥女婿等人的推波助瀾,看似是被家人「推著」走向沉淪,但說到底還是自己公私不分、權力濫用。
  • 偶然想起「公私分明」
    偶然想起一個成語——公私分明。公私分明,中華成語,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況分得很清楚。與此相關,還有一句歇後語,叫做「閉燈看家書」,它的後襯部分就是「公私分明」。那麼,這個公事和私事真的分明嗎?這從歷史長期提倡宣傳「公私分明」就可以知道,公私是不那麼容易分明的。那麼,應該怎麼確定公與私的關係呢?個人覺得,更願意以「和合」的處理方式,去確定公與私的關係。不但「因私廢公」不對,而且「因公廢私」同樣也不對。公事與私事的處理,也取合適,和合眾生。私事處理,有益公事的發展,公事的處理也要有利於私事的進步。
  • 做人做事要公私分明
    軍人的素養,練就了他堅韌意志,也為我們積澱了優良家風家教。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單位訂閱了很多報紙,因為我的崗位是文秘工作,當時網絡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執筆寫稿和收集資料就需要通過報紙、文件等方面獲得。有時帶著任務回家趕稿,順便也將單位的報紙拿回家看,時間久了,有些就懶得放回單位。
  • 公私分明就好
    在我們的工作中,公私不分的現象還是非常普遍的,這也是諸多社會亂象的根源。上級可以德高望重,但做為管理者,依然無法脫離服務者的身份。在與上級私人交往中當然有尊重有溫情,工作中也互相配合,但公私分明,不因為私人關係在工作中無限度地互相縱容,甚至違背原則,才能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也是理想中的上下級關係。
  • 公私分明養正氣 正確處理公與私關係到立身根本
    原標題:公私分明養正氣 正確處理公與私關係到立身根本 原標題:公私分明養正氣北宋書畫家米芾在江蘇漣水縣做知縣任職期滿、告老還鄉時,再三叮囑家人:「凡公家的東西一律不要帶走。」米芾這種公私分明的清廉操守備受世人推崇,後人還在他洗墨的地方修亭建池,以示紀念。公私分明養正氣。能不能處理好公與私的關係,關係到一個黨員幹部的立身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 公私分明,尚可蓬勃發展
    韓非有言:"明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做明君的原則,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區別,彰明法制,捨棄私人恩惠。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君主的公義;一定要實現自己的私利,在朋友中取得信任,不能用賞賜鼓勵,不能用刑罰阻止,是臣子的私義。私義風行國家就會混亂,公義風行國家就會平安,所以公私是有區別的。
  • 公私分明,黨性修養的基本功
    『私』字作怪,就會凡事以是否有好處、能否有回報的角度去考慮,在實際工作中的多個環節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翻看近年來落馬官員的懺悔錄,不難發現,無論是利用公款鋪張浪費、奢侈享受,還是利用公權為個人或親屬謀求私利,公私不分是產生不良作風和腐敗問題的根子所在。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
  • 公私分明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公私分明,公家的與私人的界限十分清楚。出自: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要敢說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則換人情。」反義詞有:假公濟私,公私分明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 「華為員工因領夜宵被罰」:公私分明的公司,更值得追隨
    有網友認為處罰過嚴,但是更多的是認為公私分明才能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進步,相互守好底限,才能理性發展。 但是,這並不代表,福利是可以沒有原則的,首先還是要遵從企業的管理制度,畢竟,公私分明的公司才更值得追隨。 為什麼公私分明的公司更值得追隨?
  • 公私分明的董必武
    坦坦蕩蕩的領袖們收到堂侄來信,董必武不僅為得到家人音信倍感高興,也為他們生活困苦焦心憂慮。董必武出生於湖北黃安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考取過晚清秀才,到日本留過學,為救國救民參加革命,是中共一大代表,被尊稱為「延安五老」之一。離家多年,董家老宅被蔣介石燒毀後,族人四散躲避,居無定所,其中一支外遷隱姓埋名近20年。
  • 職場上要用好「公私分明」這把雙刃劍,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職場上要用好「公私分明」這把雙刃劍,不然吃虧的是自己有句很火的話不知道你聽過沒有,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就追求安逸的生活,不願意吃苦,不願意付出,過著幹一天玩三天舒適生活,最後隨著年紀的越來越大,發現以前還可以挑的工作,現在都找不到了,只能被迫的找以前不願意從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