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心語之公私:
案例1:最近一段時間招生報名成為社會熱點,各種傳言滿天飛,各種託關係,學校的招生電話被打爆,家長的急切心情可見一斑。
案例2:在與來訪教育同行的交流過程中,我經常舉這樣一個例子。
隨著政府職能改革的推進,有一天會出現這樣的一幅畫面:
教育局長在校門外找校長,校長因為正忙著聽課就讓局長等候。校長聽課結束後接待局長,局長忙問學校還有什麼需要,他趕緊去想辦法安排落實。
我在描述這個場景時,校長們一般會笑起來。我告訴大家也許我們這一代見不到這種場景了,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管理者完全成為服務者的現象,終究會成為現實。
在我們的工作中,公私不分的現象還是非常普遍的,這也是諸多社會亂象的根源。上級可以德高望重,但做為管理者,依然無法脫離服務者的身份。在與上級私人交往中當然有尊重有溫情,工作中也互相配合,但公私分明,不因為私人關係在工作中無限度地互相縱容,甚至違背原則,才能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也是理想中的上下級關係。
做為社會人,我們每個人都服務他人,也在享受他人服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誰能享受特權,這就是法治社會的標配。
做為教育者,我們在努力把平等教育交給孩子們的同時,還要不斷傳播平等意識,公正地處理問題。
如從上面的案例2所講,當我的預言成為現實的那一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就已經到來了。
教育是成就夢想的事業。作為教育者,我們在自己有夢並成就孩子們夢想的同時,還需要傳遞法律意識、實現依法治教。而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就是我們培養的人才,未來各個層面的管理者,他們能普遍具備服務意識,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公私分明,既不是理想中的大公無私也不是傳說中的公而忘私,他們就是一位知法守禮的普通而不平凡的國家公民!
而案例1的理想招生狀態會是這樣:由於實現了學校的完全均衡發展,經過公正的選擇和淘汰,校長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學校間的差異變小,家長為孩子擇校的動力沒有了。家長帶有效證件到校為孩子報名,沒有了徹夜排隊,不用託人找關係,與享受政府提供的其它服務一樣簡簡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