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地處福建省西部山區,武夷山脈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閩、贛兩省的邊陲要衝。
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建汀州,成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是閩西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作為客家首府、唐宋古城、市域副中心城市……
長汀縣總體規劃來啦~
未來的汀州古城會有哪些變化?
一起來看看吧!
規劃簡介
規劃期限:2016-2030
(近期:2016-2020; 遠期:2021-2030)
城市性質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客家首府
· 紅色生態旅遊城市
城市職能
·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 全國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
· 閩贛交通樞紐
· 海西山水宜居宜業宜遊城市
· 龍巖市域副中心城市
城市規模
縣域常住人口62萬人,城鎮人口45萬人,城鎮化率72.6%
規劃期末城區3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35k㎡
產業體系:打造「3+3+2」產業體系
3個主導產業,稀土產業、紡織服裝產業、文化旅遊產業
3個重點產業,現代農業、醫療器械產業、電子商務產業
2個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養老產業
新空間主要特點
臥龍山時代 走向 南屏山時代
城市總體布局「一城兩區」
一城:汀州古城
兩區:北部新區、南部新區
城市規劃區
面積153.07k㎡, 汀州鎮全部轄區、大同鎮、策武鎮部分行政村
一城兩區總體格局
「一城」: 汀州古城,作為長汀縣政治、文化、旅遊、公共服務中心。(片區主導功能:旅遊服務、居住、行政、商業服務和文化教育等。 )
「兩區」:北部新區,產業功能以旅遊、商貿、工業為主;
(片區主導功能:北環路以北的西部片區為騰飛工業園區一至四期用地,主要發展輕紡針織、服裝加工。北環路以北的東部片區為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的生活組團。)
南部新區,作為長汀縣綜合交通樞紐,高鐵生態新區,產業功能以機械電子、稀土加工、商貿物流、醫養服務為主。
(片區主導功能: 沿汀州大道與河田—汀州快速路繼續向南延伸,主要分為工業新區組團、福建(龍巖)稀土工業園區、長汀南站組團、電商物流城組團。)
1.城鎮體系規劃方案
按照城鎮吸引輻射的腹地範圍,進行必要的鄉鎮撤併,突出強化極核的發展,促進人口和產業向各級中心城鎮集聚。
對於中心城市和處在發展軸線的城鎮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優化城鎮空間布局。
橫向區域協作
縣城為核心的汀西北經濟區;
河田為中心的汀東南經濟區;
濯田為中心的汀西南經濟區;
新橋為中心的汀東北經濟區。
縣域城鄉產業布局規劃圖
2.縣域城鄉綜合交通規劃
總體布局:
公路「兩橫三縱」,鐵路「兩橫一縱」,水路「一縱」
汽車站:策武布置一級客運站,汀州、河田布置二級,重點鎮布置三級,一般鎮布置四級
城市綜合交通規劃
城市組團間交通
汀州古城內部以常規公交系統為主體,提倡慢行交通方式,避免小汽車直接穿越汀州古城,實行貨運禁止通行。
外圍主要功能組團之間以快速公交系統(BRT)為主,設置全時段、全封閉、形式多樣的公交專用道。
外圍組團內部適當規劃環線組織,以城區骨幹客運線路為中心,以組團內部常規公交服務為基礎,換乘銜接便捷、多方式協調發展,鼓勵W+E+B(步行+電動自行車+公交)、B+C+E(公交+小汽車+電動自行車)等多方式的換乘,適度鼓勵機動化發展。
組團間主要交通設施規劃
汀州大道:對部分現有國道319線和縣道657線中心城區路段進行路面拓寬,規劃北起環北路,南抵龍長高速互通口的城市快速路。
在汀州古城南部和河梁片區北部各設一處互通式立交,為連通汀州古城、北部新區和南部新區的西側快速通道。
汀武大道:對現有國道319線長汀城關過境線進行路面拓寬,規劃北起南環路,南抵規劃319國道的城市快速路。在汀州古城南部、商貿物流園和南部新區新設互通式立交,為連通汀州古城、北部新區和南部新區的東側快速通道,也是到達長汀南站綜合交通樞紐的主要通道。
城區城市道路系統
汀州古城圍繞四大歷史街區,形成「四橫兩縱」的環狀路網結構。
北部新區沿地形、水系形成魚骨狀路網結構。
南部新區通過城市快速路和主幹路串聯三大組團,形成帶狀網格型路網結構。
停車場、加油站
依據城市用地結構結合機動車停車場的服務半徑(市中心地區不大於200m,一般地區不大於300m)在中心城區內布置公共停車場24個。
加油站規劃考慮中心城區空間布局的特點,在客運站附近、商業中心內部等處按服務半徑0.9-1.2km布置,每處用地3000-4000㎡。
3.旅遊發展規劃
長汀縣旅遊總體空間布局規劃為:
一心 一帶 三翼 七片區
一心即古城綜合旅遊核心。
以紅色、客家、歷史文化為內核,打造長汀旅遊發展綜合體,引領長汀旅遊形象提升。
一帶即汀江生態走廊觀光帶。
以汀江為軸線,兩岸縱深為腹地,建設汀江生態走廊,串聯重點項目,連接各大片區,發揮汀江的旅遊帶動作用。
三翼即為
北部生態文化發展翼、東部紅色文化發展翼以及西部古寨文化發展翼。
七片區分別為
古城綜合文化核心區、三洲溼地文化區、汀江源生態片區、童坊龍文化區、中復紅色文化區、將軍故裡文化區以及客家古寨文化區。
中心城區旅遊專題路線設計
區名城之旅
客服務中心——客家風情街——寶珠廣場——臥龍書院——狀元樓——府衙——濟川門——汀州試院——廈大舊址——雲驤閣——朝天門——大夫第——民俗館。
區紅色之旅
客服務中心——紅軍入閩第一門(寶珠門)——何延一將軍故居——紅軍印刷廠——福建郵務管理局舊址——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中共蘇維埃銀行——黃氏麗園——中華織布廠——列寧書局——紅軍彈棉廠——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周恩來舊居——中共福建省舊址——團省委——福音醫院——中共縣委舊址——長汀縣革命委員會舊址——毛主席休養所——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楊成武將軍紀念廣場——瞿秋白烈士紀念碑。
區客家之旅
客服務中心——客家風情街——寶珠門——賴氏花園——賴宅、胡宅——賴氏家廟——紫雲宵祠——劉宅、李宅、鄭宅、廖宅、胡宅——三元閣——客家休閒吧——曾氏民居、沈氏民居——賴氏祠堂、王氏祠堂、林氏祠堂、李氏家廟——五通樓——濟川門——上官周宗祠——宋慈亭——長壽亭——雲驤閣——報恩寺——花宅——周宅、邱宅、胡宅、王宅——吊腳樓、朝天門、天后宮、民俗館——大官廟——黃士大夫第——吉安會館——龍巖會館——黃氏麗園。
近期建設重點
· 北部新城中心建設、北部騰飛工業園區;
· 古城南部公共服務設施;
· 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加快推進景觀修復工程;
· 推動汀州電商物流城的建設;
· 加快推進策武工貿新區、火車南站新區的建設;
· 重點加強福建(龍巖)稀土工業園區的開發,並加快稀土應用儲備項目的招商工作,完善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用及配套建設。
遠景規劃
規劃期限:遠景展望至21世紀中葉。
發展規模: 人口規模:55萬人; 城市用地規模:50k㎡;人均建設用地:90㎡。
城市發展重點
1、中心城區
以內涵式發展替代外延式擴張,加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優化功能結構布局,完善商貿物流組團、北部新區和稀土產業園組團,形成汀州古城、北部新區、南部新區「一城兩區」的城市結構。完成福建(龍巖)稀土工業園區的建設,建設工業園北部二期工程的西部用地及東部稀土分離企業用地。依託產業配置,完善長汀南站新區、工業新區、電商物流城新區的建設,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居住區。
2、河田鎮級小城市
作為長汀未來發展的重要後備力量、遠景拓展的重要基地。北部居住片區向西部、北部兩個方向同時拓展,形成居住區級中心,設置中小學、商業、綠地廣場及停車場用地。
同時在劉源河北側設立大型的行政辦公、商業服務及文化娛樂設施,形成風景宜人、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生態旅遊度假休閒中心。
工業片區向南發展至汀江支流,西至龍長高速,向東跨越319國道拓展,形成以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及紡織工業為主的產業園區。
原火車貨運站改造升級為贛龍鐵路複線中間站,功能以貨運為主,周邊布置倉儲物流,並向南拓展形成產業片區。
目前,該項目已由龍巖中心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方案正在進一步完善中。【來源:龍巖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