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姍姍來遲的供石展覽。正如胡女士在畫冊「捐贈後記」標題中所述的:牆內紅花牆外香。作為「中國人的『品牌』」的供石,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在歐美藝術界引發極大反響,至今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藝術殿堂均有展示,唯獨發源地母國的主要博物館卻付之闕如,極不尋常。上海博物館的此次供石展,可以說填補了空白,意義非同尋常。
「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現場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克紹箕裘,她的收藏供石受到了其父滬上知名的古董、供石收藏家和盆景製作家胡兆康先生的影響,特別是他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思想,以及1994年9月捐贈畢生收藏的近百件供石、山石盆景給上海古猗園(至今供置於清代建築翠靄樓中的「頑石齋」)的義舉,使得她時隔二十多年以後慨然捐贈這批藏石。
青州歸石 青州石卷浪石 博山文石我注意到,此次特展,除了第三部分「模形範質——有趣的類石清供」因為屬於工藝美術範疇,藏品都有年代標註,其他如第一部分「慕古追邈——追尋古石之路」、第二部分「採瑰第品——供石的識別與欣賞」中陳列的賞石均無年代標識。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古石的斷代非常之難,爭議很多,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涉及的有關知識既廣又雜,目前博物館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士,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館方對於古石斷代的謹慎,也就是多聞闕疑。按照胡女士的說法,至今還沒有看到有一個人能有將古石斷代的能力。
「模形範質——有趣的類石清供」展區疏風漏月 太湖石祥雲石 昆石比如,判定古代供石的依據,包括皮殼(俗稱「包漿」)、木座和銘文等要素。石表包漿雖舊,但很難有一個量化標準,它雖然與傳世年代遠近有關,更與盤玩時間的長短有關,所以很難確切判定藏玩年代。再說木座,雖然是舊座,是否是原配也不太好判定,更多的舊座製作年代要遠遠晚於石頭的賞玩年代,而且有的舊座是被挪用的,如魯作木座,很多其實原來是現成的供桌案幾,上面雕琢落榫後即可置石,是否原配很難判斷。尤其是銘文,這是古石作偽的「重災區」,幾乎所有相關的所謂名家題刻,很少有歷史文獻相印證——園林置石因其不易搬動性是個例外。
博山文石「翩翩起舞」,魯作木座,石表有修治痕跡就以此次上博助展的一方館藏「清·高鳳翰銘『小方壺』石」為例,這方古石堪稱上博的看家藏石,至少曾經兩次出展,也是促成胡女士捐贈藏石的動因之一。這方古代嶗山綠石,其包漿滋潤,上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名款的刻銘「小方壺」,底座則為現代所配,上有海派書畫大師吳湖帆的題刻,原為著名收藏家錢鏡塘之藏品。但是,這方藏石在現代之前的傳承紀錄缺失,也缺少高鳳翰本人的佐證記錄,按照「二重證據法」,孤證不立,無法判定就是高鳳翰的藏石。高鳳翰一生愛石癖硯,也喜好畫石,此次上博就提供了一幅他的畫石冊頁,不少傳世的古代硯石和嶗山綠石,多見有高鳳翰的名款,有的粗劣,有的精細,真偽難辨,真正能夠與書證相符的百不有一。也就是說,至少在當時及後世,有不少仿冒其名款的物件,這方「小方壺」石也無法排除在外。
清·高鳳翰銘「小方壺」石 嶗山綠石清·高鳳翰「石聚圖頁」明清兩代直至近現代,古董舊物喜好「傍名款」的不計其數,有的是出於一種仰慕,就如清代瓷器中的「寄託款」,更多的則是出自一種射利。如胡女士捐贈的一方「『項子京』銘研山」靈璧石,前後刻有諸多名家題款,除了明代著名收藏家項元汴之外,還有北宋米芾、元代虞集等名家款以及「寶晉齋」等銘刻。這方供石雖然背部留有石根——表明是原石,而且底座也是舊配,整體石表包漿滋潤,古意盎然,但稍作分辨,其正面的造型、輪廓以及肌理都是加工出來的,細加分辨,這些名款應該屬於一種「寄託款」。
靈璧石「『項子京』銘研山」靈璧石「『項子京』銘研山」底部刻款類似「『項子京』銘研山」靈璧石這樣動手的古石並不多,更多的是局部修治雕鑿擴洞等形式。自然石經過人為修治(非配座等外化活動)是否就成為了賞石藝術品,也是頗有爭議的話題——這大概也是國內博物館不「認可」其為古代藝術品的原因。就像是羅森布魯姆那句有名的詰問一樣:「(文人石)很像現代抽象的雕塑。我曾經想,現代百科全書式的圖書館和現代藝術世界曾努力接納和包容一切藝術,為什麼這些圖書館和藝術世界如此徹底地和無法解釋地將奇石拒之門外?」因為作為藝術品,應該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而古代賞石的加工,主要還是一種局部修治,局限於還原到一種「理想的自然」。
燕山黑石「小岱嶽」,包漿明顯,有修治痕跡不過,雖然古代賞石斷代十分不易,但其觀賞和收藏價值並非直接與賞玩年代或是收藏主人有關,而是應該與它所傳達或是表現出來古人的師法自然的情懷、道禪無為的觀念等有關。我想,這也是上海博物館慨然接受胡可敏女士捐贈的古典文房供石並予以展示的意義所在。
靈璧石「『三峰伴月』研山」,曾經入編《中華古奇石》胡可敏女士是西方最有影響的「文人石」收藏家和鑑賞家之一,至今已經出版了多部有關英文專著,在西方世界積極推介中國「文人石」收藏與鑑賞。此次捐贈的大部分藏石,收錄於《The Romance of Scholar's Stones: Adventures in Appreciation》(《頑石山房藏石心路》)一書,有的藏石還收錄於國內出版的《中華古奇石》一書。胡女士雖然旅居美國多年,但心繫國內石界,每年回國省親,都要走訪石友。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和切磋有關「文人石」的國內外信息和話題。印象之中,有這麼幾件事值得一提。
《頑石山房藏石心路》書影英石「『襄陽無語』銘研山」,是《頑石山房藏石心路》封面石2005年春,上海石界創刊中英文雙語雜誌《環球賞石盆景》(系國際盆景協會BCI中文版會刊),作為主編的我在創刊號寫了一篇《美國雕塑家羅森布魯姆和他的「文人石」收藏》,以體現「國際視野·中國特色」的辦刊宗旨,我還約請胡可敏女士寫了一篇《懷念羅森布魯姆》一文,胡女士是已故美國「文人石」收藏家理察·羅森布魯姆的生前好友,兩人交往密切,所以寫來也是感情真摯,細節豐滿。此次胡女士捐贈上博的藏石中,有一方菊花石就是原來羅森布魯姆的遺石。
菊花石「一花獨放」,為羅森布魯姆遺石2015年11月28日,上海市觀賞石協會古典賞石專委會在中福古玩城舉行古典賞石研討會,我主講「古代賞石及其拍賣市場分析」,王貴生先生主講「上海古代觀賞石文化與影響」,恰好胡女士回滬省親,聞訊後不請自來,還應邀即席作了發言,讓大家喜出望外。
《供石頌:胡兆康先生百年追思錄》書影2017年9月,恰逢胡兆康先生誕生百年,胡女士策劃編輯《供石頌:胡兆康先生百年追思錄》一書以作紀念,邀請我執編此書。記得10月14日,胡兆康先生子女親友和滬上盆景、賞石界的代表們一起來到嘉定南翔古猗園頑石齋,再次瞻仰這位前輩的遺愛石,我們帶上了這本書,向海派賞石前輩致敬。往事如昨,歷歷在目。而今,如果胡兆康先生九泉之下,得知女兒有此捐石義舉,想必更有青出於藍的欣慰了。
上海嘉定古猗園頑石齋外景(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