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先生於2017年9.11日攝於青島
太清六合八法樁功四式 口訣
一、腹式呼吸式
(口訣):雙手外旋穿雲霄,內旋迴落歸雀巢,意守丹田拋雜念,一呼一吸似浪潮
(動作提示):兩手外旋經胸前向上穿至頭頂上方——兩掌內旋經體側緩緩下落至腹部,兩掌疊加輕輕按在小腹之上——感知吸氣(腹部鼓漲)、呼氣(腹部消癟)時腹部的變化。
二、閉門推月式
(口訣):兩掌胸前不要高,弓步按掌勢要小,臨崖勒馬推月式,左右往返要記牢
(動作提示):兩掌掌心向下(右上左下)提起至胸前推出——向左轉體成左弓步摟膝右按掌——纏手四六步推拉掌——左臂外旋弓步側推掌——轉體180度成右弓步摟膝左按掌——纏手四六步推拉掌——右臂外旋弓步側推掌(左右重複兩次)。
三、凌燕雙飛勢
(口訣):雙手上託至眉梢,內旋下按半山腰,平推平抹雙捋式,凌燕雙飛肘勿翹。
(動作提示):雙手外旋掌心向上託至眉梢處——雙手內旋曲膝下落至腹前——雙手向左、向前、向右旋轉成左捋式——雙臂「抱式」緩緩向右旋轉——再成左捋式——左弓步探掌、抹掌揉腹成四六步雙臂上舉。
三、高山流水式
(口訣)雙手摺腕過眉梢,外旋下落丹田交,穿梭高山流水式,抹棚發勁自己找
(動作提示):雙手背貼緊經胸前至頭頂——兩臂經體側緩緩下落,兩臂交叉在小腹部——左弓步袈推掌——轉體平抹掌幫手發勁——雙捋右弓步推拉掌——轉體平抹掌幫手發勁(左右各兩次)
註:樁功四勢時間5——6分鐘,建議在舒緩音樂中完成。
六合八法拳是中華武術百花苑中的一株絢麗多姿的奇葩。據傳為唐末宋初道人陳摶以導引術、吐納養生之理創編而成。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人。自幼聰穎好學,「好讀經史百家,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著有《指玄篇》、《高陽集》、《六合八法》、《二十四氣導引法》,繪製出「無極圖」、「先天方園圖」,將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之道回歸一流,被後世道人尊為「陳摶老祖」、「希奕祖師」。
吳翼翬
圖南之後,六合八法不斷充盈,曾易名「水拳」、「先天十二勢」。至近代,六合八法成型拳術套路並傳而授之,當推著名武術家吳翼翬先生。
吳翼翬(1887——1958)祖籍東北鐵嶺,出身詩書舊家,早年寄居北京。吳公自幼聰穎好學,十一歲通經史能詩文,喜技擊劍術,十六歲先後師從閻國興、陳光第、陳鶴侶習練韋馱功、三盤十二勢、六合八法及劍刀槍棍等器械。1928年赴上海教授國術,1936年受中央國術館張之江館長之邀,出任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兼編教委員會主任一職。建國後,留居上海仍孜孜不倦傳授六合八法拳法。
六合八法, 歸屬內家拳術。該拳法講究「重心意,輕拙力」,強調「用意不用力,勁斷意不斷」,注重「靜定守虛,天人合一」之意境。
六合八法拳演練形態近似太極拳,但步隨腰動、鼓蕩起伏、快慢相間、形神兼備之風格又區別於運動如抽絲的太極拳。近代多名武術大師認為,六合八法拳是一套「包含著武當少林的古老拳種」,其技術要領「既有形意拳整勁、崩勁、螺旋勁的內涵,又有八卦步法變化之虛實,且有太極拳剛柔纏綿之柔勁」。
周樹生
六合八法的傳承猶如它的特點,曾長時期處在一種松靜平穩的狀態,儘管傳人中不乏名人,如蔣浩泉、何福生、梁子鵬、陳亦人等,但皆因種種原因,未能使該拳法發揚光大,享譽武林。上世紀八十年代,六合八法開始在國內陸續傳播。其中,廣西武術隊總教練周樹生首當其衝,發揮和利用本人在全國武術界的影響,積極宣傳推介六八法拳,身體力行演示六合八法套路,使得六合八法名聲鵲起,影響深遠。
於海 周永福
高興亮 周濤
原山東武術隊總教練於海以螳螂拳與周樹生「換拳」,將六合八法成功引入山東濟南。原山東武術隊老教練周永福退休後又將該拳帶至青島。後經周永福長期演練揣摩,融會貫通創編了《143式六合八法》拳
路並義務授徒,廣泛傳播。目前,青島地區所習練的六合八法套路均為周永福老先生所傳。
2003年,原青島市武術協會秘書長高興亮旅居新加坡,在向周樹生習練六合八法後,將另一種全新的六合八法套路帶至青島,並開始推廣。周濤(字嘯天)在學練和掌握這套拳法後,徵得周樹生、高興亮同意、支持後,在原版套路基礎上進行了動作整合,結構優化 ,使六合八法拳勁路更加明晰順達,風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並在拳名前冠以「太清」二字。
太清,三清之一,道德天尊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莊子·天運》曰,太清,天道也。六合八法拳講究論之天道,理之自然,希冀在天人合一意念中,讓身心完成在仙境中的漫遊。巧合的是,太清六合八法拳的創編,恰恰開始和完成於青島嶗山太清宮。
當今,六合八法歷經幾代拳師磨礪,不斷演化,演練風格及拳法特點已呈多家多派之狀,正如吳翼翬先生所言「各地武術皆有其風格特點,參合融化同出一宗,不可僅以剛柔緩急而判定是非。」
青島太清六合八法目前有《樁功》一套;66式套路一套,三十三式競賽套路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