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太多未知,本不該存在的極熱海王星,是一種怎樣的行星?

2020-12-21 騰訊網

對於人類而言,宇宙太大了,直徑還不足1.28萬公裡的地球對於人類來說就已經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很難走遍的龐然大物了,更何況動輒就以光年計算的宇宙呢。

宇宙太大,所以也隱藏著太多的秘密,蜷縮在太陽系中,我們只看到身邊唯一的一顆恆星,太陽,而在宇宙之中,恆星根本就不是什麼稀罕物。僅銀河系的恆星數量就要以千億來進行計算,而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數量就更是多如牛毛,其實這個比喻也並不是很合適,因為一頭牛也不過有幾億根毛而已,而銀河系中的行星數量何止萬億。不過行星並不像恆星那樣體型巨大,也不像恆星那樣可以發光發熱,所以要通過觀察來發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的行星數量也不過4200顆而已。

人類根據行星的構造以及與所屬恆星的位置關係將行星分為了很多不同的類別。

比如,從構造上可以分為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太陽系中的八顆行星中有四顆都是巖質行星,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沒有巖質表面的氣態行星也有四顆,分別為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不同種類的行星只能出現在特定的位置之上,比如在距離恆星很近的位置上只可能存在兩類行星,一類就是如地球和水星一般的巖質行星,這類行星與所屬恆星的距離很近,運行周期很短,比如地球繞行太陽一周大概為365天,而水星繞行太陽一周只需要87.968個地球日。除了巖質行星以外,氣態行星也可能出現在恆星附近,但必須是如木星一般的氣態巨行星,而天文學家將這一類位於恆星附近的氣態巨行星稱之為「熱木星」。

關於宇宙的探索就是一個不斷刷新認知的過程,一顆新行星的發現顛覆了天文學家過往對於行星的認知。

在距離地球大約260光年左右的地方存在著一顆恆星,這顆恆星在質量與體積方面與太陽十分相像,不過與太陽相比,它可是年輕多了,目前預估這顆恆星的年齡大概在20億歲左右,而太陽已經接近50億歲了,這顆恆星的編號為LTT 9779。

而就在這顆恆星僅250萬公裡的地方,存在著一顆行星,這顆行星的編號為LTT 9779b。一顆行星距離自己所屬的恆星僅250萬公裡,這可是一個非常近的距離了,要知道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近日點和太陽的距離也有4600萬公裡。由於距離太近,它繞行恆星一周所需要的時間僅為19個小時。

一顆行星距離自己所屬的恆星僅250萬公裡,這其實並不稀奇,宇宙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存在,真正的特別之處在於,這顆行星既不是一顆短周期巖質行星,也不是一顆「熱木星」。

這是一顆直徑達到了地球4.72倍、質量達到了地球29.32倍的行星,如果和太陽系中所熟悉的行星相比,那麼它與海王星最為相近,因為它不僅在質量和體積上與海王星接近,密度也幾乎與海王星完全一樣。可能你會覺得奇怪,一顆距離地球260光年的行星,既不會發光,也不會發熱,能夠發現已經是奇蹟了,我們怎麼能夠如此準確的知道它的質量和體積呢?當然不是通過稱重,也不是通過測量,而是通過觀測得到的。

當LTT 9779b運行到恆星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會對所屬恆星的亮度產生影響,雖然影響極為微弱,但已經可以據此計算出行星的直徑了。

另外由於行星本身具有引力,會對所屬恆星產生拉扯,而通過觀測拉扯的幅度,就可以得知行星的引力強度,從而計算出它的質量了。此前,天文學家們一直認為類似於海王星的天體是不可能出現在距離恆星如此近的位置上的,因為類似規模的行星會因恆星強大的引力而導致大氣被剝離,從而變為一顆極短周期行星。所以說這次發現等於開啟了一個新的行星類別,而這一新的行星類別就被命名為「極熱海王星」。

LTT 9779b是一顆極具研究價值的極熱海王星,因為它在這個位置上竟然能夠保有大氣,這就使得人類可以通過光譜來進行研究,而且公轉一周僅需19個小時,所以每一天它都會與我們見面,相信通過對LTT 9779b的研究,人類對於行星認知會更上一個臺階,也許還能解鎖更多關於宇宙的奧秘。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太陽系發現新行星是公眾很感興趣的話題,但這幾年都有類似成果聲稱太陽系可能存在未知行星由於柯伊柏帶天體運行軌道與預期不符,有天文學家提出,太陽系內 柯依伯帶以遠的區域內可能存在未知的大行星。由於這些區域又冷又暗,未知行星反射的太陽光極為微弱,要通過觀測確證未知行星非常困難。但未知行星一旦確 證,將改變太陽系的疆界,行星的定義可能又要重新修改,太陽系形成模型也要修改。
  • 距地260光年,在海王星的「沙漠地帶」中,科學家發現特別行星
    此外,由於海王星遠離太陽,它的表面溫度也是很低的,不過,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卻認為,海王星的內部極可能是非常炙熱的,甚至在近期的研究中,還有科學家判斷海王星的內部存在著液態的鑽石海洋。此外,由於它們距離太陽很遠,上面的氣體構成也都和木星、土星這一類的氣態行星不同,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還有一個名字——冰巨星(冰態巨行星)。看到這裡,什麼是「超熱海王星」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它是一種表面溫度很高的,類似天王星、海王星的行星。為何它表面溫度極高呢?
  • 宇宙深處,天王星和海王星,你不知道的秘密
    天王星和海王星(圖源:wjbaike.site)這項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研究調查了宇宙碰撞如何將這些行星分離。天文學家知道,天王星繞軌道運行必定會發生重大碰撞,但尚未對海王星進行此項研究。兩顆行星的總成分,大小和質量都差不多,但海王星比天王星重約18%。
  • 八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天王海王星地球」你所不知道的事,來看看吧
    浩瀚而神秘的宇宙,充滿了未知的神秘和美麗,今天來說說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一些故事。一.水星:它是離我們的太陽最近的行星,肯定熱得要死,這是必須的。水星是八大行星溫差最大的行星,溫差高達600度,白天溫度高達430度,晚上變成-160度,真正冰火兩重天。
  • 如果第九大行星不存在,那該如何解釋一系列被探測到的奇異現象呢
    如果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人類該如何才能探測到他的身影?圖解: 認為冥王星軌道之外可能存在的第九顆行星--一個巨大的世界。不像其他聲稱存在一個遠遠超出已知行星軌道的大行星(行星X,復仇女神,一個巨大的冥王星,等等),這不僅僅是基於推測:這一次,有一些令人信服的證據。
  • 行星探索的選擇困難症:下一步探索天王星還是海王星?
    然而,冥王星在2015年被"新視野"號探測飛越,揭示了這個矮行星的巨大複雜性,激發了人們對研究柯伊伯帶其他行星的興趣。準確地說,海王星最大的衛星海衛一特裡同(Triton),它是被捕獲的柯伊伯帶天體。根據理論模型,海衛一可能有一個地下海洋(或者說是水幔),因為海衛一的存在,海王星的探索在科學上比天王星優先級更高。
  • 太陽的雙胞胎行星論,第九大行星的存在與否,或許不久後就能知道
    該發現使得近年來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定位G型星上(如黃矮星),它們極有可能是太陽久已消逝的「手足同胞」。 這困惑久解不開,是因為海王星軌道外的奧爾特雲與散盤型天體(SDOs)如何達到當前的比率依舊未知。
  • 天王星和海王星「行星連珠」的引力彈弓效應備受關注
    和土星一樣,天王星也有行星環。而在距太陽45億公裡的太空深處,棲息著海王星。天文學家將天王星和海王星視為「雙胞胎」,因為它們的大小和質量相似。但瑞士蘇黎世大學行星科學家拉維特·海勒德表示,沒人知道它們究竟有多相似,也不知道它們的組成以及它們如何形成。
  • 最神秘的行星!NASA想要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冰凍大氣層」
    美國宇航局公布了用「下一代」儀器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計劃,以更好地了解這些所謂的冰凍巨星及其大氣層。NASA新聞:NASA將向海王星和天王星發射探測器。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這項任務已經召集了來自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SFC)的科學家。
  • 如果太空人降落海王星會怎樣?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氫和氦,是因為這兩種元素原子序數靠前,是宇宙中最容易形成的元素。再加上太陽持續不斷地向外界吹太陽風,其中一些重元素吹不了太遠,而輕型元素氫和氦可以被拋散得更遠,所以離太陽較近的行星是類地行星,而離太陽較遠的行星是氣態行星。
  • 「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海王星(Neptune)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一顆奇怪的行星被發現,它比海王星小,但質量比海王星大50%
    這個外星球十分古怪,因為它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然而它的密度卻比海王星大50%以上。太空人之前已經在其他太陽系發現了「膨脹行星」。「膨脹行星」的密度是地球密度的幾倍,但是它的半徑卻比海王星的半徑還要大。但是這次發現的行星和「膨脹行星」剛好相反。它的密度超過了海王星,但是他也有更小的半徑。超級密度,而不是超級膨脹。
  • 神秘的「九號行星」 它可能根本不是一顆行星而是原初黑洞
    它們的軌道都呈現為古怪的傾斜狀,就好像全都與某個更大的行星天體之間存在引力相互作用一樣。但該區域並不存在已知的大型行星。因此巴蒂金和布朗猜測,那裡也許有一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於是對九號行星的搜索就此開始。說實話,軌道如此極端的行星是很難被我們發現的。
  •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逆天功能:只有1%的碳元素,也能壓縮成鑽石
    海王星和天王星是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同時也是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遙遠的兩顆行星。天文學家在過去長期的研究中發現,海王星和天王星上存在著超強高壓,能輕易把碳原子壓成鑽石。然而從目前對兩顆行星的探測情況來看,它們含有的碳元素僅有1%左右。
  •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
    克卜勒望遠鏡已經找到了11000顆恆星,在它們周圍至少有一顆可能符合標準的行星;另外,在這些恆星周圍還有18000顆行星,它們的公轉周期從12小時到525天不等。克卜勒望遠鏡已經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行星系,其中絕大多數都和地球所在的大不相同。
  • 930億光年的宇宙有什麼?除了行星還是行星,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宇宙結構也是很有層次的,人類可觀測的宇宙包括了地球、地月系、內太陽系、太陽圈 、太陽系、奧爾特雲、本星際雲、本地泡、古爾德帶、獵戶臂 、銀河系、銀河系次集團等等,可想而知宇宙有多麼複雜。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宇宙是由星系的巨大超星系團構成,星系周圍是看不見的空蕩蕩的太空。
  • 存在鑽石雨!海王星和天王星的碳元素即使只有1%,也能形成鑽石
    隨著人們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於宇宙的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雖然這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僅僅是冰山一角,但對於人類文明來說,卻是了不起的一大步。例如目前人類對於太陽系中的行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眾所周知,海王星和天王星不僅是是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遙遠的兩顆行星。但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研究發現了一件比較值得人們興奮地事情,那就是海王星和天王星上存在著超強高壓,這就意味著它們能輕易地把碳原子壓成鑽石。雖然這個發現很值得人們高興,但很快就被一個事實潑了冷水。
  •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怎樣發現的?
    為什麼別的行星都有準確的運行軌道,而天王星卻不這樣「走呢?根據太陽和行星間相互引力的關係,人們設想:在天王星外面,一定有一個別的行星,在「擾亂」天王星的運行軌道「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
  • 如果八大行星都有生命存在,那太陽系會變得怎樣?
    在人類已知範圍內的宇宙,只有一顆存在生命的星球,那就是地球。這讓人類感到有些孤獨,但這或許是一件好事情。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雖然我們找不到外星人,但這也讓地球不會有被外星人入侵的危險。我們不妨打一個比方,如果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都有生命存在,那太陽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為什麼天王星和海王星不一樣?
    蘇黎世大學NCCR PlanetS的研究者們發現了這個長期未知的謎的解釋:兩個不同的巨行星撞擊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影響。圖解:NASA/JPL旅行者2號拍攝:左圖天王星右圖海王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太陽系最外側的兩顆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