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為司馬光反對變法,讓我一直遠離《資治通鑑》
本人正在閱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故事》,讀的過程中對司馬光的印象有所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對司馬光的的認識最先來源於趙麗蓉的小品《光榮母親的一天》裡的司馬光砸光的故事,又引起我再次回爐讀了課文《司馬光砸缸》。但是對司馬光並沒有多深的印象,甚至對這個人物有些反感,所以忘記得很快,倒不是認為自己多有才能,只是認為如果當時自己在場,估計也會去砸缸救人,這個故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後來中學學中國歷史,當時年紀小,肯定無法客觀對待歷史事件,比如心目中喜歡大宋,對於遼、金、西夏不停的攻擊大宋感無比的鬱悶。
為什麼大宋會如此孱弱?學到王安石變法,曾經使大宋一度變強大,讓讀者對大宋一度產生希望,可惜神宗之後,王安石變法頒布的各種條例被一一廢除。其實就有司馬光的一份「功勞」。當時的我讀歷史過於投入,也因此產生了對司馬光的怨恨。心裡總在想,如果沒有司馬光這樣變法反對派,就不會發生後面的「靖康之恥」,更不會有後面的「崖山慘禍」。也許沒有後面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這些讓我在讀歷史時基本上一頁翻過的歷史事件。
因此,心中有一個疑團,司馬光既然能著書指點江山,為什麼連富國強民的道理都不懂呢?對於他寫的《資治通鑑》又有什麼值得讀呢,自然就避而遠之,不想看。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也能夠平靜地對待歷史事件,加上魯迅先生所說:「歷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世人想怎麼打扮她就可以怎麼打扮她。」,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應該學會客觀地對待結果,客觀地分析過程和原因,我的心慢慢平靜了下來。
因此,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慢慢能靜心去閱讀,同時對司馬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拋開個人情感偏見(實際上也沒有那種高度對司馬光的政治態度做出評價,僅僅是個人情感而已),實際上司馬光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
自幼便聰明機靈,膽識過人,當時的人們都喜愛他。而砸缸一事流傳到現在,
司馬光從小勤學苦讀,考中進士時還不到20歲。在宋仁宗時期,已官升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司馬光從宋英宗治平三年,開始動手編寫一部編年體史書——《通志》。前後足足花了司馬光19年,才終於完成這部史書。這部書完成之後,已經是宋神宗時代,宋神宗看了這部歷史著作之後非常高興,將該書命名為《資治通鑑》。
司馬光十九年如一日,嚴謹治學,作的過程中一絲不苟,始終保持自己的治學風格。
《資治通鑑》不僅有歷史事件,而且通過對名人傳記,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點,讓我終於明白當時的「傻」,不看《資治通鑑》卻繞不過司馬光傳給我們的知識,很多日常的文學、歷史知識已經不知不覺烙印在國人的心裡。
《資治通鑑》知識點之一:桃李滿天下
當我們讚揚我們老師,或當老師的朋友,一般會說他:桃李滿天下,把學生比喻成桃李,典故出自於哪呢?正是《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中記載:狄仁傑為官時,曾薦姚崇等數十人,個個都成為了名臣,書中就說狄仁傑:
「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於是,後來人們就把培養人才稱作「樹人」,把受教育後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稱作「桃李」;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則稱為「桃李滿天下」。
即使平時用到的很多成語,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有很大的關係,如:
成語:口蜜腹劍
看過成語故事的人也知道,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嘴上甜蜜,而在暗地裡卻害人,這個成語也是出於 《資治通鑑》,最先形容的對象是唐玄宗時期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兵部尚書兼中書令。從能力上而言,李林甫能書善畫,是非常有才的,只不過他的品德則非常低下,老是嫉妒別人。只要才能比自己強、威望比自己高的人,李林甫都不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排斥打擊。
而對主子唐玄宗,李林甫顯得又是那麼的諂媚奉承,竭力討好唐率宗寵愛的妃嬪以和他的心腹,用來博取她們的支持。
因此,李林甫平時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內心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同僚李适之才能比李林甫好,他就開始琢磨如何把李适之搞下去,有一次,他一幅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李适之說:
「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
李适之也沒有多想,認為這是好事,就去玄宗那裡建議快點開採。唐玄宗自然與李林甫商議這件事。李林甫講出相反的答案:
「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別人勸您開採,恐怕是不懷好意。」
所有的帝王最忌諱風水一事,聽了李林甫的話,認為李林甫真是忠君愛國的臣子,而李适之是奸臣,逐漸疏遠了。久而久之,朝廷上下者發現了李林甫的這種偽善,於是在背地裡說他「口蜜腹劍」,即嘴上甜甜蜜蜜,心中卻利劍害人。
限於篇幅,無法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從個人修為而言,《資治通鑑》是一本值得品讀的,熟讀《資治通鑑》可讓你在寫文章、演講時各種歷史的典故信手拈來。說服一個中國人,如果通過經典故事的案例進行說明,其效果會是直接說大道理的一倍。
很多《通鑑》裡的小故事,蘊含著很大的道理。無論是看人,還是職場相處,如果能運用到《通鑑》裡的知識,會讓你在人群中現得非常哲理,渾身充滿了吸引力。
《資治通鑑》本身是文言文,沒有一古文功底的讀者讀起來可能有些吃力,覺得有點難懂,所以建議從《資治通鑑故事》讀起。這些故事已經編成白話文,通俗易懂。
《資治通鑑故事》的古典故事都是那麼精彩並富有哲理,經常聽一聽,真的可以讓讀者思想另闢蹊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生活中穩一穩自己的心境,緩一緩喘息的節奏,拍拍身上的塵土,昂首繼續璀璨人生!
《資治通鑑故事》兩冊才88元,平時吃一頓飯、看場電影也不止這個錢,況且這套讀男女老少皆適合閱讀,買給小孩子閱讀,也有可能改變他的一生,還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