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資治通鑑有什麼魅力,吸引很多名人閱讀

2020-12-13 春秋500

曾因為司馬光反對變法,讓我一直遠離《資治通鑑》

本人正在閱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故事》,讀的過程中對司馬光的印象有所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對司馬光的的認識最先來源於趙麗蓉的小品《光榮母親的一天》裡的司馬光砸光的故事,又引起我再次回爐讀了課文《司馬光砸缸》。但是對司馬光並沒有多深的印象,甚至對這個人物有些反感,所以忘記得很快,倒不是認為自己多有才能,只是認為如果當時自己在場,估計也會去砸缸救人,這個故事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後來中學學中國歷史,當時年紀小,肯定無法客觀對待歷史事件,比如心目中喜歡大宋,對於遼、金、西夏不停的攻擊大宋感無比的鬱悶。

為什麼大宋會如此孱弱?學到王安石變法,曾經使大宋一度變強大,讓讀者對大宋一度產生希望,可惜神宗之後,王安石變法頒布的各種條例被一一廢除。其實就有司馬光的一份「功勞」。當時的我讀歷史過於投入,也因此產生了對司馬光的怨恨。心裡總在想,如果沒有司馬光這樣變法反對派,就不會發生後面的「靖康之恥」,更不會有後面的「崖山慘禍」。也許沒有後面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這些讓我在讀歷史時基本上一頁翻過的歷史事件。

因此,心中有一個疑團,司馬光既然能著書指點江山,為什麼連富國強民的道理都不懂呢?對於他寫的《資治通鑑》又有什麼值得讀呢,自然就避而遠之,不想看。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也能夠平靜地對待歷史事件,加上魯迅先生所說:「歷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世人想怎麼打扮她就可以怎麼打扮她。」,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應該學會客觀地對待結果,客觀地分析過程和原因,我的心慢慢平靜了下來。

因此,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慢慢能靜心去閱讀,同時對司馬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拋開個人情感偏見(實際上也沒有那種高度對司馬光的政治態度做出評價,僅僅是個人情感而已),實際上司馬光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

自幼便聰明機靈,膽識過人,當時的人們都喜愛他。而砸缸一事流傳到現在,

司馬光從小勤學苦讀,考中進士時還不到20歲。在宋仁宗時期,已官升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司馬光從宋英宗治平三年,開始動手編寫一部編年體史書——《通志》。前後足足花了司馬光19年,才終於完成這部史書。這部書完成之後,已經是宋神宗時代,宋神宗看了這部歷史著作之後非常高興,將該書命名為《資治通鑑》。

司馬光十九年如一日,嚴謹治學,作的過程中一絲不苟,始終保持自己的治學風格。

《資治通鑑》不僅有歷史事件,而且通過對名人傳記,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點,讓我終於明白當時的「傻」,不看《資治通鑑》卻繞不過司馬光傳給我們的知識,很多日常的文學、歷史知識已經不知不覺烙印在國人的心裡。

《資治通鑑》知識點之一:桃李滿天下

當我們讚揚我們老師,或當老師的朋友,一般會說他:桃李滿天下,把學生比喻成桃李,典故出自於哪呢?正是《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中記載:狄仁傑為官時,曾薦姚崇等數十人,個個都成為了名臣,書中就說狄仁傑:

「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於是,後來人們就把培養人才稱作「樹人」,把受教育後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稱作「桃李」;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則稱為「桃李滿天下」。

即使平時用到的很多成語,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有很大的關係,如:

成語:口蜜腹劍

看過成語故事的人也知道,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嘴上甜蜜,而在暗地裡卻害人,這個成語也是出於 《資治通鑑》,最先形容的對象是唐玄宗時期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兵部尚書兼中書令。從能力上而言,李林甫能書善畫,是非常有才的,只不過他的品德則非常低下,老是嫉妒別人。只要才能比自己強、威望比自己高的人,李林甫都不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排斥打擊。

而對主子唐玄宗,李林甫顯得又是那麼的諂媚奉承,竭力討好唐率宗寵愛的妃嬪以和他的心腹,用來博取她們的支持。

因此,李林甫平時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內心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同僚李适之才能比李林甫好,他就開始琢磨如何把李适之搞下去,有一次,他一幅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李适之說:

「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

李适之也沒有多想,認為這是好事,就去玄宗那裡建議快點開採。唐玄宗自然與李林甫商議這件事。李林甫講出相反的答案:

「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別人勸您開採,恐怕是不懷好意。」

所有的帝王最忌諱風水一事,聽了李林甫的話,認為李林甫真是忠君愛國的臣子,而李适之是奸臣,逐漸疏遠了。久而久之,朝廷上下者發現了李林甫的這種偽善,於是在背地裡說他「口蜜腹劍」,即嘴上甜甜蜜蜜,心中卻利劍害人。

限於篇幅,無法一一列舉,總而言之從個人修為而言,《資治通鑑》是一本值得品讀的,熟讀《資治通鑑》可讓你在寫文章、演講時各種歷史的典故信手拈來。說服一個中國人,如果通過經典故事的案例進行說明,其效果會是直接說大道理的一倍。

很多《通鑑》裡的小故事,蘊含著很大的道理。無論是看人,還是職場相處,如果能運用到《通鑑》裡的知識,會讓你在人群中現得非常哲理,渾身充滿了吸引力。

《資治通鑑》本身是文言文,沒有一古文功底的讀者讀起來可能有些吃力,覺得有點難懂,所以建議從《資治通鑑故事》讀起。這些故事已經編成白話文,通俗易懂。

《資治通鑑故事》的古典故事都是那麼精彩並富有哲理,經常聽一聽,真的可以讓讀者思想另闢蹊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生活中穩一穩自己的心境,緩一緩喘息的節奏,拍拍身上的塵土,昂首繼續璀璨人生!

《資治通鑑故事》兩冊才88元,平時吃一頓飯、看場電影也不止這個錢,況且這套讀男女老少皆適合閱讀,買給小孩子閱讀,也有可能改變他的一生,還等什麼呢?

相關焦點

  • 司馬光《資治通鑑》21:滅中山國的樂羊是如何發跡的?
    翟璜對魏文侯說:「樂羊是個有志向有真知灼見的人,曾經中山國的國君請他入朝做官,他覺得中山國國君昏庸無能,所以不願去,您是有德行的君主,樂羊必定會誓死效忠於您。」司馬光《資治通鑑》19:魏文侯力排眾議相信樂羊
  • 宋朝名人的交往: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不得不說的故事!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宋代名人。我們對於這些人的了解實際上往往局限於他們的文章,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實際上並非孤立的個體,他們共同生活在北宋那個璀璨的年代,彼此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 《資治通鑑》:10句名言警句,讓你看到司馬光的處世態度
    司馬光創作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這本書當中出了很多的名言警句,讓人們在讀過之後,總是產生一些思考,它的內容,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知識,有經濟文化,還有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等等,他一邊警示後人,一邊也向人們揭露了有關於歷史的發展規律,所以《資治通鑑》在我國史書上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 王海奇:《資治通鑑》點燃了我的夢想
    人啊,就是一個奇怪的生靈,這山巴著那山高。我想起了那句老話,人是活在希望之中的。當一個希望破滅之後,另一個希望就升起了。我曾經是滿懷希望閱讀《資治通鑑》的。一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資治通鑑》,一套「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我看了十五年,想了十五年,琢磨了十五年,寫了十五年,卻始終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走不出自我,也就戰勝不了自我。
  • 司馬光為何被譽為「千年史家之魁首」?60冊《元本資治通鑑》今在滬...
    在中國的上萬冊史學典籍中,如果要挑幾部最具代表性的,必然包括司馬光歷時19年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儘管文筆生動,但篇幅過長,並且由於諸事紛雜,編年並記,比較難讀。至宋元之際,胡三省為之作音注。上海圖書館館藏的《元本資治通鑑》,為胡注傳世第一刻本。根據原書掃描影印的《元本資治通鑑》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10月30日在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召開新書出版座談會。
  • 廉潔自律的司馬光
    一說司馬光,我們馬上會想到史學巨著《資治通鑑》。但司馬光不僅是史學家,還是思想家、政治家,他在北宋一朝事三代皇帝,為官長達49年,個人品德高潔。即使是在政治上與他勢不兩立的王安石,也佩服他的風節。  司馬光究竟憑什麼讓人見賢思齊呢?首先,他不好色,不貪財,堪稱榜樣。  宋代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入仕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
  •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 能給你什麼啟迪?
    古代名人的經歷讓他們在人生中獲取了各種各樣的經驗道理,這些經驗道理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披荊斬棘,成就了最好的自己。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對於後人來說都是可供借鑑的經歷,從中吸取能夠有益於自己生活的部分,往往能夠受益終生。
  •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書中8個字,說透「成大事」的人的特質!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有勇氣讀完這部書,也算是我幾年來的一大進步,書中有8個字,算是說透了「成大事」的人的特質!《資治通鑑》作為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編寫,而且在編寫的過程中收集了許多歷史史料,涉及了不同朝代的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等各個方面,堪稱一部了解宋朝以前歷史的百科全書,而這部書當然也花了司馬光整整19年的時間,在古代這部書有著崇高的地位,它被稱為「千古帝術」的集合,主要是帝王用來借鑑前人的經驗來進行國家的治理!
  • 北宋司馬光的基因——O1系,不是司馬懿後人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歲。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百家故事
    歷史上有一本很著名的書,叫做《資治通鑑》。這本書的作者叫司馬光,不過他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卻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至少在史書上沒有找到任何兩人有關係的記載。不過兩人同姓司馬,又都有一本傳承數百世的著作,這不得不說兩人為司馬這個姓氏增添了很大的光彩。想必,大家對於司馬光也並不陌生。
  • 盤點怕老婆的古代名人:司馬光不敢看女人 秦檜不敢認親子!
    在封建的男權社會中,但凡有點錢的男人都忍不住納幾個小妾,自詡是才子多風流,瀟灑走人生。但是,在禮教社會中總難免出現這樣幾個「特別」的男人,他們或是位居高位,或是富可敵國,可是他們卻非常的「怕」老婆,這是怎麼回事呢?
  • 五種吸引男人的女人,第二種最不可抗拒,有魅力的女人是什麼樣子
    吸引男人的女人,有魅力的女人是什麼樣一、有事業,又懂得適時撒嬌的女人。提到女強人,很多男人似乎都望而卻步。吸引男人的女人,有魅力的女人是什麼樣二、捉摸不透,變化莫測的女人。吸引男人的女人,有魅力的女人是什麼樣四、堅持做自己的女人。魯豫曾經說過,「我喜歡三毛,因為她不漂亮,但有魅力和風情。
  • 帝王之書《資治通鑑》,書中一句話,說中人身上的6大「毛病」!
    帝王之書《資治通鑑》,讀完這樣厚重的歷史書,我自己都佩服自己,書中一句話,說中人身上的6大毛病,不改不能成大事!現在很多人喜歡讀青春小說,或者是勵志書,這些書雖然也不錯,但是讀多了感覺也就是那麼回事,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厚重的東西,就是說偶爾讀一下能讓自己的精神放鬆,但是如果經常讀,可能只會讓自己的精神萎靡不振,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些厚重的東西來填補我們內心的虛無,這樣的書當然就是歷史書,比如大名鼎鼎的《資治通鑑》!
  • 宋詩鑑賞:司馬光 · 客中初夏
    司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下過一場雨天剛放晴,✦清和:天氣清明而和暖。雨後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了。✦南山當戶:正對門的南山。更無柳絮因風起,眼前沒有隨風飄揚的柳絮,惟有葵花向日傾。只有葵花朝向著太陽開放。✦惟有:僅有,只有。✦客中:旅居他鄉作客。
  • 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贏了,我卻從中學會了該如何好好工作~
    提到王安石的變法,大多數人都是覺得可惜的。人們甚至認為,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了,大宋不會那麼輕易滅亡!甚至有人認為,變法成功,王朝再維持個幾百年都有可能~那變法為什麼沒成功呢?變法會不會成功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開始的青苗法,通過青苗法,能看懂王安石變法和司馬光守舊的思路,也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輔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愛恨嗔痴皆有罪?是砸缸救人的司馬光變壞還是怎麼了?
    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隨著《清平樂》裡趙徽柔拿著傀儡遊戲唱出這首宋詞救梁懷吉時,司馬光的《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映入眼帘。這不是一首形容閨閣夫妻情深的詞,而是一首豔情詞,是他僅留史書的三首詞作之一,全詞表露他在宴會上邂逅舞女的愛意,雅而不俗,可見在司馬光眼裡也有「國風好色」之情。
  • 扒一扒古代那些堅持不納妾的模範丈夫們,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然而在古代,有那麼一些人,生於世家,長於豪門,身處權力漩渦,走在人生巔峰,卻能抵擋世俗的壓力,超脫環境的影響,恪守初心,堅持一生一世一雙人。他們,經歷了千年時光,仍散發著人格魅力和人性的光輝。讓後人感嘆感動。
  • 司馬光的一首愛情詞,令人感慨萬千,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另一位北宋的大文豪,那麼他就是司馬光,可能一提起司馬光,人們首先就會想到他兒時砸缸的故事;其次會想到他編撰了《資治通鑑》,這麼一部偉大的史書著作;再次會想到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宰相。可能人們很難立馬想到司馬光其實也是一位非常不錯的詩人和詞作家,他的很多詩,同樣的寫得非常精彩,他的詞也是同樣的寫得非常靈動。
  • 資治通鑑|戰國秦漢「6」德與才哪個更重要,看司馬光給你分析
    晉國被瓜分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司馬光認為是智瑤一手造成的。那麼智瑤身上的哪種缺點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司馬光通過智瑤的悲劇,自譯部分司馬光說:智瑤的失敗,是由於他的才幹比德高(德的缺失)造成。不管有德或無德,人只要有才幹,善事或惡事都能做到極致。愚人(無才無德)如果想做壞事,他根本沒本事做(智、力不如人),做壞事時像不足懼的小狗,人們能制衡他。小人(有才無德)如果想做壞事,他有能力做成(智、力雙全),在做惡時如虎添翼,人們會受其害。一般情況下,人們尊敬有德之人,喜歡有才之人。喜歡的事物容易親近,尊敬的事物容易疏遠,所以選人時多被有才之人蒙蔽,忽略有德之人。
  • 《資治通鑑》惜字如金,為啥對三家分晉大做文章?這起事件太特殊
    緊接著,作者司馬光本人用了整整1200多字對這一事件進行評論,毫不掩飾地表達他的憤慨、失望乃至痛心疾首之情。這在橫跨1300多年歷史、惜字如金的《資治通鑑》中是極為罕見的。 為什麼司馬光會有這樣的態度?在他這樣的士大夫看來,「三家分晉」是一起劃時代的事件,標誌著中國古代社會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怎麼個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