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自律的司馬光

2021-02-13 黨建網微平臺

  一說司馬光,我們馬上會想到史學巨著《資治通鑑》。但司馬光不僅是史學家,還是思想家、政治家,他在北宋一朝事三代皇帝,為官長達49年,個人品德高潔。即使是在政治上與他勢不兩立的王安石,也佩服他的風節。

  司馬光究竟憑什麼讓人見賢思齊呢?首先,他不好色,不貪財,堪稱榜樣。

  宋代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入仕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司馬光在20歲時就以優異成績考中進士甲科第六名。同年結婚,娶與父親同為群牧副使的張存之女為妻,婚後育有兩子:司馬童和司馬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他跟隨恩師、原宰相龐籍在并州為通判時,兩子相繼夭折。也許是過分悲痛引起內分泌紊亂,他們夫婦當時才三十六七歲,卻再也沒有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妻張氏急了,去找龐籍夫人。兩人商量,決定給司馬光納妾,並報告龐籍。龐籍沉思良久,說,若明說納妾,他將死拒,得另想辦法。商量的結果:找一個初通文墨的16-18歲的女子,先以侍女身份服侍他,待他們產生感情,就順水行舟了。於是依計而行。買來的女子先放在龐籍家調教,然後由張氏領回家中。一個假日,張氏如此這般給她交待一番,便與龐夫人一起郊遊去了。「侍女」端著茶走進了司馬光的書房,司馬光見到這麼個打扮入時的美人兒,先是一怔,接著厲聲問道:「夫人不在,汝來何幹?」「侍女」答:「奉夫人之命,來侍候老爺。」司馬光說:「我勿須侍候,趕緊出去!」後來她又按張氏授意來到書房,拿一本書走近司馬光身旁,問:「老爺!此是何書?」司馬光接過書,以書遮面,說「尚書」。張氏想盡了辦法,司馬光油鹽不進,無奈,只好打發她走了。在宋代,官員納妾是司空見慣的事,司馬光卻始終恪守一夫一妻制。那「無後」的問題怎麼解決呢?他說服兄長司馬旦,將其一子司馬康過繼為養子。

  司馬光做官的年代,正是宋朝建國百年前後,朝野苟安奢靡之風盛行。一方面高官大賈揮金如土,一方面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司馬光崇簡戒奢,希望以此來緩解財政困難,改變社會風氣。宋代官員的正當收入,除俸祿外還有一大塊是皇帝的各種賞賜,如郊祭、新皇登基,一次賞賜就相當於甚至超過一年的工資。嘉佑八年(1063),仁宗駕崩,英宗即位,宣布文武百官每人進官一等,一切按乾興元年(1022)之標準給賞。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共需1100餘萬(貫、匹、兩)。另外,兩府大臣、宗室、近臣等,還可以得到大行皇帝的遺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司馬光時為知諫院,四品官,遺賜之珠寶和金帛價值1000餘貫。越往上越多,至兩府大臣,何止數萬!看著分給他的珠寶和金帛,司馬光怎麼也覺得應該退回去,於是上呈《言遺賜劄子》說:如此給賞,「恐非所以遇士大夫之道也」,並帶著同事來到朝堂,準備帶頭將遺賜捐出。可答覆是:「乾興無此例,不準。」他又上申堂狀,仍不準。宰相韓琦等兩府大臣所得賞賜最多,司馬光以為他們一定會帶頭,而事實卻讓他大失所望,於是再上《言遺賜第二劄子》說,如果群臣稍有「廉恥之心」,又「何面目以自安?」可惜還是沒有得到一句話的答覆。他只好將所得珠玉捐給諫院作辦公經費,而把金帛送給了舅家。

  「陳立就列,不能者止」,是司馬光對待職位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勝任你的職位,再美的官也應辭去。司馬光屢辭美官,以氣節名世。

  在宋代,官員的俸祿級差較大,不用貪汙,升官就能發財,高官即是大富翁、大地主,極少例外。官員的品級體現在官袍上,六品以下著綠,五品、四品著緋,三品以上著紫。嘉佑三年(1058),有宦官來府上宣布敕令,司馬光升之為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開封是北宋的首都,開封府推官相當於市長助理兼法院院長,在此崗位幾乎沒有不高升的,兩府大臣大多經歷過這個崗位。按慣例,司馬光要跪著接旨謝恩,可他冒出一句「臣不敢受」,既不謝恩,也不接敕令和緋袍。宦官只好留下敕令和官袍走了。司馬光曾寫下「男兒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蒿萊」的詩句,他並非故作清高,而是真的感到愧不敢當。

  愧在哪裡?一年前,他追隨龐籍為并州通判,奉命到麟州去考察屈野河以西築堡的事,報告說可以築堡,結果築堡官兵1000餘人,在忽裡堆被西夏軍圍殲,只有小部逃脫。御史來查此案時,司馬光已接到了回朝任判吏部南曹的命令,龐籍催他快走,並把所有與他有關的文件、信件全部藏匿起來,叮囑說:「此事與你無關,一切由我承擔。」恩師越是愛護自己,司馬光心裡越是難受,說:「問題出在我的那份報告,御史不來我不走。」任龐籍怎麼發火攆人,他還是等來了御史,主動說明了真相,願承擔首要責任,但最後處理結果,龐籍被革去節度使,改知青州,其他官員有的被削職為民,有的被降為邊地稅務官。別人都受到了處罰,唯他例外。他接連上《論屈野河西修堡狀》《論屈野河西修堡第二狀》,主動承擔責任,要求處分,但兩狀均無批覆,司馬光只好在上朝時向朝臣們逐個解釋,「言之切,口幾流血」。最後,他直接跑到中書省和樞密院找執政大臣。答覆是:御史未給你定罪,何言降謫?一想到這件事,司馬光食不甘味,晚上無法入睡,猛拍床板,如瘋了一般。他寫了《乞虢州狀》,請求辭去開封府推官。皇上御批四字:「不許辭免。」司馬光接著又寫了第二狀、第三狀,但都被駁回。為緩解內心的愧疚,他特地請假回鄉掃墓。

  司馬光的風節還表現在堅持原則,敢於彈劾、批評權臣,對皇帝也決不拍馬屁。相反,本著「責君嚴」的理念,冒著輕則降官削職,重則坐牢流放甚至殺頭的風險,不斷給皇帝挑毛病。他歷仕三代,仁宗、英宗、神宗這三任皇帝都不止一次地被他「責」過,有時還「責」得非常嚴厲,哲宗因還是個孩子,而司馬光在哲宗就位一年多就逝世了,所以例外。

  在生活上,司馬光也很節儉樸素。一天,好友範鎮來看他,走進屋內,除見到四壁的書架上擺滿圖書之外,別無他物。床上的被服更讓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補丁摞補丁。範鎮深感司馬光太清苦,返回許州後,讓夫人做了一床被子,託人捎給司馬光,司馬光非常感動,在被頭上用隸書端端正正地寫著:此物為好友範鎮所贈,一直蓋到去世時。臨終前,他囑咐兒子司馬康:死後仍穿平時衣服,蓋上這床被子,啟奏皇帝國家財力睏乏,不要實行國葬,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予以薄葬。

  司馬光任學官時,有個「梁上君子」以為他身居高官,肯定有不少金銀財寶,便在一個夜晚悄悄潛入其家中,但翻遍角角落落也沒翻出值錢的東西,只好扛走一個竹編衣箱。雖然竹編衣箱不值幾個錢,但裡面卻裝著司馬光和妻子平日換洗的衣服和被子。這下讓司馬光見客沒有衣穿,睡覺不能禦寒,不覺十分鬱悶。妻子安慰他說:「只要身體沒事,丟了東西以後還會有的。」

  司馬光在洛陽任職時,每年都回鄉看望親人,出於對司馬光的敬重,沿途州縣都想招待一番。司馬光只好屢屢騎著毛驢繞著官衙走。有一次,陝州知府劉仲通打聽到司馬光要從州府路過,因政見相同,很想與他聊聊,便早早派人在路口等候。不久,差人報司馬光繞城而過,快到茅津渡口。劉仲通急忙派人帶著幾壇好酒追至渡口。司馬光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是要拒絕劉大人的一片好心,但沿途許多百姓連飯也吃不飽,很多人用野菜充飢,我無心享受這美酒佳餚……」此後,再無官衙為司馬光設宴送禮。

  司馬光不僅個人節儉,還要求兒子司馬康也節儉,《訓儉示康》就是他教導兒子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

  司馬光離開我們已900多年了。900多年來,《資治通鑑》印行了無數個版本。他的政治理念通過《資治通鑑》延續至今;他的高風亮節也在歷史的天空中閃爍著永恆的光芒!

相關焦點

  • 做廉潔自律表率,上海貴酒股份有限公司舉行廉潔自律公約籤訂儀式
    為促進上市公司廉政建設,管理幹部人員做好廉潔自律表率,健全企業內部監督約束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8月24日,上海貴酒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管理人員參與宣誓並籤訂了《公司管理人員廉潔自律公約》,敦促公司管理人員廉政勤政
  • 電影《陽光普照》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拯救的那人是自己
    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司馬光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他當鬼,在他找到了所有的小夥伴之後,他說:還有一個人沒被找到。大家面面相覷:所有人都在這裡了呀!但司馬光堅信還有一個人沒有找到,他們一起找啊找,找啊找,看到了一個大水缸,大家熙熙攘攘:那個人一定藏在裡面!
  • 宋詩鑑賞:司馬光 · 客中初夏
    客中初夏司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客中初夏司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下過一場雨天剛放晴,✦清和:天氣清明而和暖。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實行變法,司馬光竭力反對,因而被迫離開汴京,這裡須了解的是,作者司馬光其時與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對王安石變法不滿,不久退居洛陽,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職,這首詩是在退居洛陽時創作。
  • 北宋司馬光的基因——O1系,不是司馬懿後人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歲。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
  • 司馬光砸缸都知道,他說謊的事聽說沒?
    司馬光的畫像,成為京城當季熱銷商品,幾乎家家戶戶收藏一幅,並且大量銷往外地。遠至蠻荒偏僻的嶺南,都有百姓對著畫像遙祭。如此崇高的聲望,如此隆重的紀念,翻遍二十五史都少見。是什麼原因,讓天下人追思一個當朝高官?原因很簡單,像這樣至誠至善的高官,古往今來沒幾個。司馬光砸缸救人,中國人都知道。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於是,宋神宗任司馬光為 翰林學士 ,不久,又任司馬光為 御史中丞 歐陽修是慶曆新黨,早期也是改革派,在政見上和司馬光多有不同。兩人最激烈的一次交鋒是「濮議之爭」。
  • 是砸缸救人的司馬光變壞還是怎麼了?
    從這首詞來看不盡然,那麼,歷史上,這位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是變壞還是怎麼了?七歲那年,司馬光僅入學一年,就已經會背《左氏春秋》並懂其要義,而讓他一舉成名的砸缸救人,也是發生在這一年。司馬光博學強聞,一方面得益於他勤奮聰明,一方面是跟隨其父四處任職見到的各地風土人情,驚奇新聞,豐富社會閱歷。
  • 三年級第八單元——聰明、勇敢、沉著、冷靜的司馬光
    相信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同學們都聽過。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司馬光的聰明機智也一直被人們傳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司馬光》。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但敘述故事的語言卻和往常大不相同。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哪裡不一樣吧!
  •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百家故事
    ——《宋史》那麼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而只是一味的褒揚司馬光呢?這件事我們還得從司馬光這個故事說起。少年司馬光。司馬光從小時候就表現出了很聰明,他出生於光州光山(現在的河南光山縣),他的父親叫做司馬池,是這地方的縣令,所以司馬光的名字,也就是以地點起的。
  • 當臥室闖入陌生女子,司馬光的做法應該是標準答案了吧!
    然而,司馬光老師的鋼鐵屬性,可不止這麼一點點。年輕時的直男司馬光,就已經非常的硬核了。聞喜宴獨不戴花1038年,剛剛19歲的司馬光高中進士,那時的民間風尚,時興男士戴花。在款待新科進士的酒宴上,大家頭上都插著入時的鮮花,把酒言歡,唯獨司馬光正襟危坐,不願像大家一樣頭上戴花,直到後來,旁人再三提醒他:「君賜也,不可違也」司馬光才勉強戴上了一朵小花。
  • 司馬光幼年撒了一個謊,被父親訓斥,此後告誡自己要誠實
    司馬光本人心胸開闊,當時蘇軾還稱讚他天生誠實正直,但是他司馬光在小的時候也曾說過謊,因為幼年時撒了一個謊被父親訓斥,此後一直告誡自己要誠實。司馬光在6歲的時候和家人一起玩耍,當時有人拿出了一些胡桃,因為這個東西比較少見,當時這群孩子想盡了各種辦法,想將胡桃的皮給去掉,但都不能成功,有人用石頭砸,有人用剪刀劃,但是都不行。司馬光見了並沒有隨意嘗試,他偷偷找到了自己身邊的婢女,因為這位婢女家境貧寒,曾經在山裡長大,對於這些果子很有經驗,就用熱水把胡桃的皮燙一下,然後找個鋒利的東西輕輕劃,胡桃的皮就掉了。
  • 司馬光《資治通鑑》21:滅中山國的樂羊是如何發跡的?
    司馬光《資治通鑑》19:魏文侯力排眾議相信樂羊司馬光《資治通鑑》18:一代賢君魏文侯也曾被一句話激怒……司馬光《資治通鑑》17:魏文侯拜訪孔子這位得意弟子司馬光《資治通鑑》16:無視魏文侯兒子的田子方司馬光《資治通鑑》15:說服韓魏反水智瑤的張孟談的下場
  • 宋朝名人的交往: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不得不說的故事!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宋代名人。我們對於這些人的了解實際上往往局限於他們的文章,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實際上並非孤立的個體,他們共同生活在北宋那個璀璨的年代,彼此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 司馬光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資治通鑑有什麼魅力,吸引很多名人閱讀
    曾因為司馬光反對變法,讓我一直遠離《資治通鑑》本人正在閱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故事》,讀的過程中對司馬光的印象有所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對司馬光的的認識最先來源於趙麗蓉的小品《光榮母親的一天》裡的司馬光砸光的故事,又引起我再次回爐讀了課文《司馬光砸缸》。
  • 無人才隊伍,也無經驗手腕,司馬光十八個月執政生涯以失敗告終
    皇太后向六十七歲司馬光徵詢治國方略,司馬光上《乞開言路札子》,建議"廣開言路"。司馬光又一次呼籲對貧苦農民不能再加重負擔,而且主張新法必須廢除,要對農民施以"仁政",接著上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國之要札子》,重點談用人賞罰問題,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將兵法是"病民傷國,有害無益"。司馬光認為把新法比之為毒藥,請求立即採取措施,廢除王安石的變法措施。
  • 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贏了,我卻從中學會了該如何好好工作~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開始的青苗法,通過青苗法,能看懂王安石變法和司馬光守舊的思路,也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輔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首先,司馬光和王安石是多年好友。兩人的矛盾,以政治原因為主,些許的私人恩怨,也是政治矛盾的衍生品,所以,我們只從大局觀分析。
  • 司馬光砸了我家的缸,讓他賠多少錢合適?
    (08) 司馬光砸缸罰款的畫,到底是什麼意思? 主管部門有他們自己的解釋。 也許會讓你信服,也許會讓你大怒。 ——但無論如何,你現在知道,人世間的事兒,是由諸多交錯的利益構成。 (09) 司馬光砸缸的利益構成,與法國環境部長改任菸草專賣局局長的利益結構,並無區別。 這個世界,不只有司馬光和一口缸。 還有缸的主人。
  • 司馬光砸缸誰都聽過,可缸中的小孩是誰?為何歷史書從來不提?
    而司馬光卻表現出與當時年幼的孩子不同的天性,並不顯露出怯懦,而是想方設法,他直接拿起大石頭砸缸,就這樣,缸被砸壞了,水就從那個被砸的洞裡自動流出來,這樣玩伴就得救了。由此可以看出,司馬光從小就有機智勇敢的性格。是誰救了那個司馬光的孩子?本文將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探討。
  • 司馬光砸缸救人,被救的人究竟是誰?難怪教材中沒有他的姓名
    故事的主人公司馬光我們很熟悉,但不知道司馬光救援的那個人到底是誰。據悉,司馬光缸人為什麼不明確地告訴人們,為什麼只宣傳司馬光的英雄行為,獲救的孩子是誰?是因為他長大後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還是因為他只是一個寂寞無名的人?首先,故事的緣由是我們大致知道的。
  • 責任擔當扛在肩 廉潔自律做表率
    責任擔當扛在肩 廉潔自律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