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

2020-12-23 中國環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有助於我們從講政治、重民生、求實效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

  將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科學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態環境對於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馬克思主義指出,人和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與人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雙向構建和雙向生成的關係,環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環境。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在於生態環境有重大價值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在民生福祉中佔據突出地位。著名環境保護人物如辛格、雷根、施懷澤、泰勒、羅爾斯頓等都認為,不僅是人有價值,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同樣具有內在價值和權利,只有高度重視並切實維護其價值和權利,人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羅爾斯頓甚至把生態環境價值看做是一切價值之源,認為不僅人的身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創造的,而且人的思維能力和精神文化創造能力也都是自然界所賜予的。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還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因此,生態與文明、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是緊密聯繫的。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就是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的和諧共生共存共榮的關係。實現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克服因為人與自然不友好而導致的野蠻行為,避免因一系列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而使民眾遭受磨難。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從事自由的創造性活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充分認識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黨的性質、使命和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凸顯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民生和生態環境權益的地位,有助於將問題和對策結合起來,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初心和使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始終是黨的重要價值追求。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生態環境越來越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況下,生態環境越來越凸顯出與民生福祉緊密的關聯性。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只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對於促進生態環境質量與民生福祉同向共進,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義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與民生問題緊密關聯。民生問題,簡單理解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但是,人民群眾作為廣泛參與社會多領域活動的實踐主體,有著廣泛的價值訴求。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訴求,既是生態環境訴求,也是民生福祉訴求。人們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要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影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就是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實際體現。

  全面把握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主要路徑

  以美而富的美麗經濟造福於民。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改善中實現的,是環境優美與經濟富強的辯證統一。其主要路徑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傳統的現代化建立在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人的生態環境權益被剝奪的基礎上,其主要弊端是重經濟增長輕人的發展、重物質生產力輕生態環境承載力、重財富積累輕環境保護以及先汙染後治理等,導致出現了黑色的GDP,並且製造了少數人富裕與多數人貧困、代內人的價值實現與代際人的價值失落等對立。必須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促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為此,必須推動環境技術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資源效率與環境效率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實現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映成輝。

  以美而文的美麗文化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在根本上源自於人類文明。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的綠色轉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要通過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養。為此,必須大力增強全民族生態環境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倡導健康飲食文化和良好生活習慣,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發揚光大。

  以美而舒的美麗生活造福於民。優美的生態環境是舒適生活的重要因素,宜居城市、宜居鄉村、宜居社區、宜居家庭都需要環境美麗。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為此,必須促進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質量。

  以美而久的美麗永續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建設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更是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堅強靠山。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規劃長遠、考慮千年大計,放眼未來。要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良好生態環境惠及子孫後代長遠發展,彰顯社會公正與生態公正的緊密結合、生態民生與經濟民生的可持續性統一。

  作者系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銀川:改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
    近年來,我市紮實推進生態立市戰略,實施「東熱西送」集中供熱項目,改變過去分散燃煤鍋爐供熱為主的局面。搬遷汙染企業,組織部署「散亂汙」治理等多項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2019年我市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程度位居全區第一,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中改善幅度排名第四。「銀川藍」已成為市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名詞。
  • 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2020-12-15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擘畫增進人民福祉的美好藍圖
    必須充分認識到,「十四五」時期,我國在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以後,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的目標,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嚴峻挑戰。
  • 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二是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用好擦亮興安盟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盟、阿爾山和科右中旗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綠色品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著力優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區域布局,深入實施大興安嶺南麓百萬畝人工林綠色長廊等生態工程,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草原等環境違法行為,全面提高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水平。
  • 阿拉騰朝格蘇木:辦好民生實事 增進群眾福祉
    阿拉騰朝格蘇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落實民生實事項目,切實增進民生福祉,目前,總投資2900餘萬元的2020年十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早晨七點,在阿拉騰朝格蘇木查幹通格嘎查萬峰駝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已經開始為奶駝擠奶。
  • 人民日報發表陳潤兒署名文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陳潤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思想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新境界。
  • 提升城鄉品質,增進民生福祉!四論貫徹落實蘭谿市委十四屆十一次...
    提升城鄉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再到「要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無不體現著「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發展理念和民生情懷。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面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增進民生福祉的理念,不僅貫穿於全會文件起草等全過程,而且貫穿於全會精神各方面。  一、切實問需於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 切實抓好市政道路沿線景觀提升 不斷改善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
    本報4月26日訊(記者林韋瑋)4月26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何忠友調研我市市政道路沿線景觀提升工作時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規劃設計、堅持實用原則、注重細節管理,切實抓好市政道路沿線景觀提升工作,不斷優化人居環境、改善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
  • 廣西:高標準增進民生福祉 高質量改善人民生活
    【原標題】高標準增進民生福祉 高質量改善人民生活 ——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引發廣大幹部職工熱議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緊緊抓住民生領域突出短板和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 廣西:克難攻堅 增進福祉 交出溫暖「民生答卷」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適應複雜嚴峻形勢,堅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全區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 高坪:增進民生福祉,繪就幸福畫卷
    「十三五」時期,高坪區教育發展擊鼓奮進,醫療事業蓬勃發展,繪就一幅促民生、增福祉的幸福畫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夯實現代化教育能力建新校、提質量、強師資......「十三五」以來,高坪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教育現代化能力明顯提升,教育事業得到了持續發展。
  • 【熱議②】守牢民生底線 增進人民福祉
    【熱議②】守牢民生底線 增進人民福祉 2020-06-03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標準增進民生福祉,高質量改善人民生活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緊緊抓住民生領域突出短板和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偉大成就鼓舞人心,宏偉藍圖催人奮進。這些新任務、新舉措,讓人民群眾對未來有了更多新期待,更激發了廣大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熱情。
  • 合肥將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提升幸福質感
    知民生冷暖,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是最大的民心工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成為「十四五」期間的目標任務之一。面對新的目標和任務,「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全面推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事人才、勞動關係等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情系「民生幸福」 讓小康成色更足就業是民生之本。
  • 紅谷灘城投:提升城市品質 增進民生福祉
    在紅谷灘城投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中,城市品質與文明程度得到顯著提升,民生福祉得到大幅增進,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感得到明顯加強。在紅谷灘城投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中,城市品質與文明程度得到顯著提升,民生福祉得到大幅增進,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感得到明顯加強。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貴州以人民為中心全力增進民生福祉 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貴州以人民為中心全力增進民生福祉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  「十三五」時期,貴州以人民為中心,全力增進民生福祉,著力補齊收入、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短板,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跑贏經濟增速,義務教育全面覆蓋,醫療衛生能力全面提升,就業規模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 ...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五是民生福祉達到...
    【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十四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可以概括為「六個新」】一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二是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三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 【本刊專題】「十四五」再添民生福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對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進民生福祉提出了很多重點要求和重大舉措,引人關注,令人溫暖。民生福祉要達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