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吸引從來都是多向的:關於性和愛的真相

2021-03-03 性情美學


歡迎加入

性情美學情趣研究所

別走開,下一期更精彩

找不到性情美學的更新?

{ 小 檬 說 }

史鐵生是中國著名的作家和散文家,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因為身有殘疾,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今天發現了一篇他關於性和愛的思考的文章,非常喜歡。

這是一篇可以讀得很深,也可以讀得很淺的文章。

它的亮點在於,文字較為隱晦,給了讀者很大的思考空間。

慢慢讀,一旦斷章取義或許就錯失了文章的本意。

1.

愛情,幾千年來人類以各種發音說著、唱著、讚美著和嚮往著它,纏綿激蕩片刻不息。但愛情是什麼呢?

大約不會有人反對:美滿的愛情必然包含美妙的性(註:本文中的「性」意指性吸引、性行為、性快樂),而美滿的性當然要以愛情為前提。

因為世上還有一種叫作「友愛」的情感,以及「嫖娼」和「施暴」的行為。

因而大約也就不會有人反對:愛情不等於性,性也不能代替愛情。如同紅燈區裡的男人或女人都不能代替愛人。

這差不多算一種常識。

問題是:那個不等同於性的愛情是什麼?那個性所不能代替的愛情,又是什麼?包含性並且大於性的那個愛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為什麼你的異性朋友不止十個,而愛人卻只有一個(或同時只有一個)?難道只有一個人吸引到你嗎?

也許有人是,可我不是。

而且我相信,像我這樣不止從一個異性那兒感受到吸引的人很多,像我這樣不止被一個美麗女人驚呆了眼睛和驚動了心的男人也有很多,像我這樣公開或暗自讚美過兩個以上美妙異性的人同樣很多。

事實是:你還沒有看見你的愛人之時,你早已看見了異性的美妙,你被異性驚擾和吸引之後才開始去尋找愛人。

你在尋找一個事先並不確定的異性作你的愛人,這說明你在選擇。你在選擇,說明對你有性吸引力的異性並不只有一個(或一種)。

那麼,選擇的根據是什麼?

若僅僅是性,便沒有什麼愛情發生,因而那是動物界司空見慣的事件與本文無關。你的根據當然是愛情,但是愛情是什麼?眼下還不知道。

現在只知道了一件事:性吸引從來不是一對一的,而是多向的,否則物種便要在無競爭中衰亡。


2.

我讀過一篇小說,寫一對戀人。

出門後,走在街上、走進商店、坐上公共汽車和坐進餐廳裡,女人發現男人的目光常常投向另外那些漂亮性感的女人,於是她從掃興到憤怒,最後離開了那男人。

這篇小說明顯是嘲諷那個男人不懂愛情和不忠於愛情。但該小說作者的這一判斷只有一半的可能是對的——那個男人尚未走出一般動物的行列。

另一半可能是,那個女人不懂愛情。

首先,她沒弄清性與愛的分別,性是多指向的,而性的多指向未必不可以與愛的專一共存。

其次,她把自己僅僅放在了性的位置上,因為只有在這個位置上她與另外那些女人才能對比。

第三,那男人沒有因為眾多的性吸引而離開她,她可想過這是為什麼嗎?她顯然沒想過,僅僅為了性妒忌而離開了她的丈夫。

戀人們應該承認性吸引的多向性,互相理解(公開或暗自)讚賞其他異性的魅力。

但是我們可以承認和允許多向的性行為麼?當然不,至少我不,當今絕大多數人都——不!

為什麼?這是一個最嚴重也最有價值的問題。

毫無疑問是因為愛情,因為必須維護愛情的神聖與純潔,因為專一的愛情才能受到讚揚。

但是,這就有點奇怪了,必然會引出兩個不能含混過去的問題:

一:愛情既然是一種美好的情感,為什麼要專一?為什麼只能對一個人?為什麼必須如此吝嗇?為什麼這吝嗇或自私倒要受到讚揚,和被譽為神聖與純潔?

二:性吸引既然是多向的,為什麼性行為不應該也是多向的?為什麼性行為要受到限制,而且是以愛情(神聖與純潔)的名義來限制?

為什麼對性的態度,竟是對愛情忠貞與否的(一個很重要的)證明?

為什麼多向的性吸引可與愛情共存,而多向的性行為便被視為對愛情的不忠?

3.

先說第二個問題。

這不忠的觀念,可能是源於早先把愛情、婚姻、家庭混為一談,以及婚姻和家庭所關涉的財產繼承。

所以這不忠,曾經主要是一個經濟問題,現在則不過是舊觀念的遺留問題。這不無道理。

但,就這麼簡單嗎?並不是。在今天,愛情已不等同於婚姻、家庭。

若無經濟幹涉,這不忠的觀念是否就沒有了基礎且很快可以消逝了呢?

或者這不忠的觀念,僅僅是出於動物式的性爭奪,在寬厚豁達和更為進步的人那兒已不存在?

先來看一個真人真事,我知道一位現代女性,她說只要丈夫是愛自己的,那丈夫的性對象完全可以不僅限於她。

雖然自己並不喜歡這樣但是她能理解丈夫,她說:「只要他愛我,對別人則不是愛,那就行。」

可是,當男人真的有了另外的性對象而且這樣的事情慢慢多起來時,這位現代女性還是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她的痛苦不是因為舊觀念的遺留,更不是性忌妒,而是一個始料未及的問題:「可我怎麼能知道,他還是愛我的?」

她說,雖然他對自己一如既往,但自己卻不知道在他眼裡和心中,自己與另外那些女人有什麼不同。

她不確定自己是否與另外那些女人一樣,也僅是他的一個性對象而已。

她問:「什麼能證明愛情?」一如既往的關心、體貼、愛護、幫助……這些就是愛情的證明麼?可這是母愛、父愛、友愛、兄弟姐妹之愛也可以做到的啊。

但是愛情,需要證明,需要在諸多種愛裡,獨樹一幟表明那不是別的那正是愛情!

4.

可什麼能證明愛情?

曾經某出版社的編輯,約我就愛情之題寫一句話。我想了很久,寫了:沒有什麼能夠證明愛情,愛情是孤獨的證明。

這句話可能引發誤解,以為就像一首民謠中所表達的那樣,愛情只是為了排遣寂寞。

不,孤獨並不是寂寞。

無所事事你會感到寂寞,那麼日理萬機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獨。

孤獨也不是孤單,門可羅雀你會感到孤單,那麼門庭若市怎樣呢?你不再孤單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獨。

孤獨更不是空虛和百無聊賴。

孤獨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來要衝湧出去,便渴望有人呼應他、收留他、理解他。

孤獨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生理問題,孤獨是心靈問題,是心靈間的隔膜與歧視甚或心靈間的戰爭與戕害所致。

那麼擺脫孤獨的途徑顯然就不能是日理萬機或門庭若市之類的,必須是心靈間戕害的停止、戰爭的結束、屏障的拆除,是心靈間和平的到來。

心靈間的呼喚與呼應、投奔與收留、坦露與理解,那便是心靈解放的號音,是和平的盛典是愛的狂歡。

那才是孤獨的擺脫,是心靈享有自由的時刻。

-END-

原創文章謝絕未授權的轉載

商務合作|互推|轉載|購買|進群

請聯繫微信號xingqingmeixue

每晚性情美學,陪你縱情做自己

長按識別關注,你就是性情美學的人

為防止失聯

請長按圖片關注

相關焦點

  • 揭露性與愛分離真相:一場關於「性」的騙局
    近年來,隔三差五的明星出軌新聞和離婚率的日趨走高,關於性和愛之間關係的討論越來越多,有一種比較熱門的觀點就是「性愛分離」。
  • 史鐵生:愛情,就是友愛加性吸引?
    大約不會有人反對:美滿的愛情必要包含美妙的性(註:本文中的「性」意指性吸引、性行為、性快樂),而美滿的性當然要以愛情為前提。因為世上還有一種叫作「友愛」的情感,以及一種叫作「嫖娼」和一種叫作「施暴」的行為。因而大約也就不會有人反對;愛情不等於性,性也不能代替愛情。如同紅燈區裡的男人或女人都不能代替愛人。
  • 一本關於身體、性和愛的溫暖少女分享手冊
    不少新粉來問杏醬:哪裡可以看到更多分享身體和性的青春故事呀?兩年前杏醬出過一本故事集,難道你們都不知道嗎?
  • 性的問題,背後隱藏了親密關係的真相
    我覺得這是一個有很多話可以說的話題,關於性與親密,不難寫;但幾次開篇,我都卡住,轉身又覺得很容易。矛盾中,我的文就被幾經擱置。也許這恰好應了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渴望又拒絕性。想正視卻又控制不住轉開眼睛。或許意識上我們都在喊著:「性是好東西,性是真自然。」但心裡又帶著點「談性有危險」的恐懼,或者不敢痛快喜歡,我想了想,這矛盾而扭捏的狀態,或許是因為我們無視了內心的真實。
  • 關於性,人們為什麼要撒謊?
    或者說,和伴侶的相處過程中,你撒過謊嗎? 毫無疑問,性謊言充斥在親密關係中,它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普遍。 關於性,你都撒過什麼謊? 對此,桃子在票圈做了一次小規模的調查,結果發現,人們常在「性經歷」和「性體驗」這兩件事兒上撒謊。
  • 性向流動:我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
    文/ANKUR PALIWAL譯/Xaviera校對/郭斯塔原文/nautil.us/issue/41/selection/beyond-sexual-orientation 性向流動性,對於傳統和可選擇的性觀念都是一個挑戰。
  • 向孩子們談「性」
    李明發現性教育課不僅要讓孩子們掌握身體發育、性和健康、防止性侵害的知識,還要教他們怎麼和家人朋友相處、掌握生活技能,認知什麼是性別和權利。「它不只是關於性行為的教育,而是把性當作一條主線,給孩子們進行的生活教育。」
  • 關於各種性癖好!!!
    會讓你腦中浮現潮溼的地牢內滿是鞭子,鐵鏈和其他的酷刑的畫面。但對於那種喜歡疼痛感的性癖好並不是這麼簡單粗暴。S&M不總是意味著鞭子和鏈條和一些safewords。可以簡單享受被打打屁股或激烈一點的動作。所以無論你是否喜歡啪啪的時候打屁股還是被打,親愛的朋友,你都可能有S&M的愛好哦。9. 裸露
  • 揭開「變性人」的性與愛
    拾色對於普通人來說,在「性與愛」雖然也會有很多故事發生,但是這也故事往往沒有那些特殊群體的特殊故事要搶眼的多
  • 到底是由愛生「性」還是由性生「愛」?
    無「愛」的性和無「性」的愛都是不正常的。無「愛」的性只是一種身體需求,只是一種動物本能的滿足。貌似和先有雞 還是先有蛋一樣。502384006:愛和性是分不開的,如果非要排個先後順序,那還是由愛生性的多。尤其是女人。你得想想,愛都愛不上,怎麼睡得下去呢?女人的愛和性是分不開的。不過,也有先有性再有愛的例子,炮著炮著就真的有了感情。安妮海瑟威演過一部電影,《愛情與靈藥》,就是講的這樣一對男女。
  • 性和愛到底有多遠?
    男女之間的情感有一個令人奇怪的懸疑,明明已經有了欲罷不能的激情纏綿,過後卻又心存疑慮,他(她)是否真的愛我?如果得出否定的答案,又會轉念,如若不愛又怎會如此的熱烈真實?那份不能落地的情感徘徊於吸引與排斥,激情與理性,赤裸的面對和強硬的封鎖,無間的親密和走不近的靈魂……迷離,糾纏,亦真亦幻。顯然,性和愛並不是相伴而生,有時反倒可能是向背而行。性在,愛不在;愛來了,性走了。苦苦的追尋卻總是相錯相左,譜寫出一曲曲情感的悲歌。性和愛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 12種關於性向你未必了解的說法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浪漫情節和性取向是匹配的,但在無性戀群體中浪漫情節與性傾向的混搭結合更為常見。(例如同性浪漫無性戀者homoromantic asexual,或是異性浪漫無性戀者heteromantic asexual等)「我們中許多人在找到同類群體之前都曾感到迷茫和絕望。」麥可說道。
  • 探討 史鐵生:愛情問題——性是愛的儀式
    現在只知道了一件事:性吸引從來不是一對一的,從來是多向的,否則物種便要在無競爭中衰亡。 4 我讀過一篇小說,寫一對戀人(或夫妻)出門去,走在街上、走進商店、坐上公共汽車和坐進餐廳裡,女人發現男人的目光常常投向另外的女人(一些漂亮或性感的女人),於是她從掃興到憤怒終至離開了那男人。
  • 史鐵生經典語錄:愛情,就是友愛加性吸引?
    1/25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毫不特殊。——《病隙碎筆》2/25也許愛情,就是友愛加性吸引?就算這機械的加法並不可笑,但是,為什麼你的異性朋友不止十個,而愛人卻只有一個(或同時只有一個)呢?
  • 「性無能」和「愛無能」,出路在何方?
    關於性生活頻率,性治療師甄宏麗曾提到一個計算公式:21-29歲的人,用2乘以 9,等於18,即10天裡有8次;30多歲的人,3乘以9等於27,即20天裡有7次;以此類推。愛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欲望,是一種最真實、最原始的情感衝動。當需要的一方迎來冰冷的面孔和敷衍的態度,那種傷害,勝似世間所有鋒利的刀子。
  • 關於性傾向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概念
    性傾向的科學定義,是「持久性的對一個或兩個性別產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有些學者認為,人類性傾向是一個譜帶,所有的人都在「純粹」異性戀與「純粹」同性戀之間。關於這個概念,有很多誤解,其中有些是因為定義混淆,下面會詳細談到。大家常常聽到的關於性少數群體的詞彙是LGBT,分別指女同、男同、雙性傾向及跨性別。從性少數群體徵求權益角度,這些不同的群體聯合在一起是有深遠意義的。但從科學角度,應該指出的是跨性別並不是一種性傾向,而是一種性別認同,這是兩個並無必然關係的概念和現象。
  • 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性吸引力和性魅力?
    歡迎關注        我們才結婚2年,夫妻生活模式單一,彼此都對夫妻生活沒有興趣,我擔心如果這樣下去,他會不會被外面的女人勾引走,請問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性吸引力和性魅力?        妮哥答:性的新鮮感,性的激情,性吸引力是保持婚姻穩固的重要支點。性魅力,指的是一個人所具備的對於其他人的性方面的吸引力,牲魅力不是自覺的表演,往往是無意中表現出來的。
  • 性博物館品鑑指南丨你連性都不懂,還敢說愛我?
    但是他們真的懂性嗎?我們常常對「愛」歌功頌德,卻談「性」色變。其實性也意味著高尚和藝術。今天就讓蕉小秘帶領大家去領略一下在不同的藝術家裡眼中的性是什麼樣子。(看完有助於遇見真愛)注:進博物館不需要知識,但需要你有一定的心理素質!
  • 把性和愛分開的男人,都會做的事
    但如果遇到一個情場老手,並不認為性是兩人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獎勵,而是把性看成捕獵一個女人的標誌。在完成性行為之後就急切的想要退場,這對任何一個女性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男人會把性和愛分開?我們在情場上又應該如何避開這樣的男人,以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感情受到挫折呢?
  • 他愛不愛你,性不會告訴你
    性的缺失,讓他們感情的免疫系統迅速崩壞,一點點風寒就能引發一場大病。到後來他們甚至不再爭吵,兩個沉默的靈魂被圍困在婚姻裡互相絞殺。男人如果連碰都不想碰你了,那說明他一定不愛你,因為性跟飯一樣,吃不好,大多數人寧願餓著。其實愛不愛,變沒變心,身體最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