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色彩絢麗的孔雀圖,風姿綽韻的仕女圖、落英繽紛,金光燦爛的立體「花瓶」……一幅幅色彩絢麗、惟妙惟肖的平面蝶翅畫、立體蝶翅畫作品讓人嘆為觀止,把色彩層次、景物層次的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得知這些畫是由成百上千枚蝴蝶翅膀拼貼而成的時候,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近日,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採訪了這些蝶翅畫作品的作者梁森泉,這位七旬的「蝶藝」大師痴迷蝶翅畫20餘年,他期盼海南能發展蝴蝶產業,利用蝴蝶產業獨特的觀賞性為海南旅遊業添光增彩。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易帆 文/圖
梁森泉和他的作品《榮華》
今年74歲的梁森泉創作蝶翅畫已有20餘年,談起與蝶翅畫的機緣,他說一定要感謝海口金牛嶺公園。梁森泉是上海知青,1966年中學畢業後,他跟隨上山下鄉的青年學生一起,到海南墾區下鄉鍛鍊,後來,梁森泉和太太被分配到海南農墾醫院上班。
「來到海南後,我發現這裡蝴蝶品種繁多,特別好看。」梁森泉說,因為對動物標本製作有濃厚興趣,他利用業餘時間製作蝴蝶標本,經常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 1994年,金牛嶺公園開園,梁森泉受邀開辦蝴蝶園,利用這個契機,他辭去醫院高薪的工作,一心撲到自己熱愛的蝴蝶藝術中來。
「剛開始在蝴蝶館展出的是我創作的蝴蝶標本,遊客覺得蝴蝶標本太過於單調枯燥,不能滿足更多的審美需求。」梁森泉說,從那時起,自己就摸索著利用蝶翅做畫。在嘗試做平面畫取得成功後,梁森泉又另闢蹊徑創作蝶翅立體畫。
立體蝶翅作品《繁花似錦》
獨具匠心作品,賣出百萬元
2000年,梁森泉利用蝶翅製作成立體蝶翅藝術畫《騰龍》為國內首創,引起轟動。從2008年起,他謝潛心研究蝴蝶藝術新作。妻子退休後,也加入他的工作室,兩人共同創作,有時一忙就是一整天。目前,梁森泉已經創作了近百幅蝶翅畫作品,作品大的有2米高3米寬,而小的僅有巴掌大小。
他首創把蝶翅巧妙地製作在浮雕及立體的畫面上,不做任何染色和剪裁,在光線作用下,蝶翅上的磷粉光澤會產生奇異的效果,讓五彩斑斕的天然色彩和花紋在立體造型中得到充分的顯示。「蝴蝶本身的色彩是天然的、獨一無二的,任何一個水彩顏料也無法調配出這樣的絢麗多彩的顏色。」梁森泉說。
作品《孔雀》(局部圖)
憑藉對蝶翅畫的創新和獨特技藝,他的蝶翅藝術立體畫多次獲得「蝶翅畫」界評出的最高獎項,作品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賞識,並賣出上百萬元的高價。他的作品曾參加並獲得全國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獲銀獎、深圳文博會大賽銀獎,在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多次年會作品評比均獲一等獎。
作品《萬紫千紅》
拼貼蝶翅畫作,氣都不敢喘
用一張張蝴蝶翅膀拼貼作畫,並不是一件易事。
梁森泉告訴記者,製作一件普通的「蝶翅畫」一般需要數百上千片蝶翅,且選材也很講究,每一片蝶翅都必須大小一致,顏色統一。同時,為了方便保存,前期還要對這些蝶翅進行特殊處理。而「蝶翅畫」的製作工藝也相當複雜,需要工匠有很好的耐心和手藝,配合專門的工具,將蝴蝶翅膀一片一片拼接成型,完成一件作品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蝶翅是很薄的,處理之後很容易破碎,有時在粘貼創作時,我連氣都不敢喘,稍有不慎就要重新來過。」梁森泉說,在蝶翅畫的創作過程中,需要用什麼樣的蝶翅來展示色彩、構圖,都有十分的考究,往往在發現顏色搭配不當,無法體現美感時,他會將蝶翅小心翼翼取下,重新思考,因此他有的作品已經歷時4年了還未完成。
梁森泉介紹,他有一個原則,在蝶翅畫創作中決不用珍貴蝶種,只取自然界中產量大、容易繁殖的蝶種,從養殖蝴蝶產業中獲取,並不破壞自然環境。
立體蝶翅作品《花瓶》
盼發展蝴蝶產業,為海南添彩
梁森泉說,他艱辛的藝術創作之旅在海南紮根,對此他感到非常幸運。海南蝴蝶種類有600多種,比號稱「蝴蝶王國」的我國臺灣還多出180種,蝴蝶資源非常豐富。「蝴蝶養殖、蝴蝶園、蝴蝶放飛等旅遊觀光文化產業,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海南擁有全國獨有的蝴蝶資源,完全可以發展蝴蝶產業。」梁森泉說道。
他認為,海南可以結合蝶翅畫藝術作品打造成熟的蝴蝶館,並以此為海南旅遊業增添新的內容和亮點。「蝴蝶產業作為觀光產業,可以帶動旅遊業,帶動農戶發展蝴蝶養殖,發展蝴蝶產業鏈。」梁森泉說。
同時,作為蝶翅畫技藝師,如今74歲的梁森泉也盼著有人能將他的手藝傳承下去。「現在這門技藝後繼無人,如果蝴蝶產業能在海南落地發展的話,我相信會有人願意來學習這門手藝。」梁森泉說。
原標題:巧手拼貼出神採 蝶翅翩躚入畫來 海口「蝶藝」師作品賣出百萬元高價,盼發展海南蝴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