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諺語「即便腐臭了也是鯛魚好」,一旦被翻譯成中文,則成為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翻開目錄,《鯛與羊》一書儼然是舌尖上的中日文化大全——「鯛和駱駝」「白魚和凝脂」「愁煞人的魚和家畜」「國字和海魚」等字眼,由「吃」及「文」,從餐桌上追溯中日語言文字的源流,趣談「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差異。《鯛與羊》中文版已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近日,書籍作者、旅日華人作家、媒體人莫邦富作客鍾書閣,以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為例,與上海讀者分享他眼中的中日文化。
旅日華人作家莫邦富與讀者分享舌尖上的中日語言差異
中日語言表達的細微差異,是莫邦富觀察兩地文化的入口。他希望把語言中展露出來的日本文化特點,以生動而有趣的例子記錄下來。書名「鯛與羊」的由來是最常被問到的話題。在莫邦富看來,海中的鯛魚與陸地上的羊群,前者最能代表日本的海洋文化,後者則是中國大陸文明的表徵。
莫邦富正在給讀者籤名
「中文字典裡,『鯛魚』的解釋很簡單——海裡的魚。但日本字典中的解釋卻很豐富,鯛魚是魚中之王,因其味美色佳一向被視為名貴食材,它的讀音又和『可喜可賀』(めでたい)諧音,自古以來便被用於喜慶宴席。」莫邦富說。因其名貴,日語中有句常用諺語「腐っても鯛」,意指「即便腐臭了也是鯛魚好」。而當這句諺語翻譯成中文時,對應的語言表達則成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很有趣,同樣是漢字,日本用水產來表達諺語,而我們則是用陸地上的動物或家畜來表達。」 莫邦富介紹,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速食店中,餐桌上的杯子印滿了與「魚」有關的字,比如鮗、鱩、鰰,但中國人卻往往不識這些字,因為這些字眼都是日本創造出來的「國字」。海洋文明與農耕、畜牧文明的差異滲透進日常語言的各個角落。
《鯛與羊》中文版5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文裡,帶有『羊』字的都是非常好的詞彙,比如羨慕的『羨』、美麗的『美』、繁體字的『義』等。」莫邦富說,「羊大為美,而當羊小的時候,就表示衰弱、微小,比如羸弱的『羸』。」此外,家庭的「家」字,寶蓋頭之下是「豬」,因為牲畜多,寓意家庭豐足。在他看來,漢字中多「羊」「豬」,是狩獵文化演變為畜牧文化、農耕文化的結果。
現場讀者提問
《鯛與羊》一書的雛形其實是莫邦富於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接觸日語時記下的讀書筆記。「我學日語的時候,沒有字典,一直到大學畢業,才擁有一本很小的簡易版字典。於是,不熟悉的內容就記到卡片上,編成冊子,自己研究。」莫邦富說。1985年,他赴日本留學,原先的讀書筆記被寫成論文發表在學術雜誌上。後來,又在以日語教師為讀者群的雜誌《月刊日本語》上長期連載。連載結束後,反響不錯,於是集結成冊,先後由3家日本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次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鯛與羊》為中文版新書。(文/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