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學角度看「中國山水畫」,能否用大數據分析這幅畫好不好?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14日報導:一個是當下最熱門科技產業,一個是中國傳統藝術,如何運用晶片、人工智慧等科學視角,重新梳理中國十至十七世紀的山水畫發展脈絡。近日,講座《「芯」與山水——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在上海圖書館舉行。
楊崇和是中國第一個從矽谷海歸的晶片設計專家,同時也一直致力於對中國古代書畫古籍的研究收藏。楊崇和提出「視覺紋理」這一全新概念,他認為,十世紀前後的中國山水畫已經發展相當成熟,很多畫家側重再現山林和樹石表面的「紋理」。為呈現出「紋理」的最佳效果,山巖往往被畫成平面。
而之後,中國山水畫的紋理演進一直沒有停止,規律或許可以包含在一個方程式中,山水畫新風格=經典再現的技法+新發現的自然特徵和規律。
楊崇和舉例《富春山居圖》,畫作中黃公望用披麻皴(山水畫皴法之一)再現了土山。取出一部分放大,可以看到真山紋理和畫作中紋理的不同。
「我們用眼睛看,可能有觀眾覺得像,有觀眾覺得不像,沒有一個客觀標準。」楊崇和說,《富春山居圖》傳世有很多卷,在真跡之外還有仿品。《子明卷》收藏在臺北故宮,是乾隆皇帝認為的真跡。後來又有鑑定專家認為《無用師卷》是真跡,畫得更好。17世紀清初畫家王翬仿《富春山居圖》很多卷,這些畫作好與不好,誰說了算呢?當下科學可以說了算。
楊崇和把真山照片取一塊紋理出來,相應的,《子明卷》《無用師卷》和王翬仿本分別取出一塊紋理,以真山照片為參考圖,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的方式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由三組數字構成,數值越小,差異越小。分析結果是,《無用師卷》最接近真山,其次是《子明卷》,之後是王翬仿本。「真跡是離真山最近的一個作品,王翬的仿本有學者研究不是按真跡仿的,而是按仿本臨仿的,所以最遠。」
講座結束後,楊崇和還將與著名藝術史學者範景中、白謙慎兩位先生,展開一場沙龍對話,圍繞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風格變遷史進行深入討論。
這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方法,白謙慎說,把科學方法運用到藝術史研究中,大方向非常可取。關於「像不像」的問題,中國古代很多畫論會提到畫家如何觀察自然界,在河南雲臺山,確實能看到那些山非常像北宋畫家範寬的畫法。範景中則認為,當我們在談繪畫時,離不開繪畫語言。比如談論王蒙《《青卞隱居圖》,可能不會把畫作跟一塊太湖石對比,而是先想王蒙在畫時,是怎樣把太湖石一個立體東西轉變為平面,用了什麼手段,畫家的畫筆好似「中轉站」,經過筆墨處理,比現實描摹在紙上。對於這套繪畫語言是美術史家研究的,能夠把這套語言運用好史藝術家實踐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