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氯胺酮抗抑鬱新機制探討靶向離子通道的新藥研發

2020-12-23 腦科學君

本文作者:

齊昕 (上海交大醫學院博士二年級)

盧劍飛(上海交大醫學院博士後)

審核:

徐天樂教授

來源:離子通道研究進展

「新冠抑鬱症」:起初,人們覺得這只是一場流感;後來,人們發現自己面對的是陌生的病毒、未知的預後和緊缺的防護物資;隨後,親友的離世、嚴控的禁足令、各種自相矛盾的謠言和疫情引發的金融動蕩也壓到了人們的頭上。雖然新冠病毒可防可控,但是疫情帶來的精神創傷卻是無孔不入,擊穿了許多人的心理防線。

入夏以來,草長鶯飛,百花盛開,中國內地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已進入復工復產的新階段,但是疫情背後的陰影卻仍未消散。「新冠抑鬱症」如一股暗流,慢慢浮現在大眾的目光之下(圖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有3.5億人正在飽受抑鬱症的困擾[1],隨著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這個數字還會增加。與巨大的臨床需求相比,卻是有效抗抑鬱藥物的嚴重匱乏。

圖一 新冠抑鬱症[2]

目前一線抗抑鬱藥的作用機制,主要以增加單胺類神經遞質為主。比如大家熟知的百憂解,可以抑制血清素(5-HT)的重吸收,增加「快樂遞質」在突觸間的濃度,改善患者的情緒。但這些藥物普遍起效很慢,雖然患者服藥後大腦中單胺類神經遞質的水平會在幾小時內升高,但情緒的改善往往要到幾周之後才會發生。同時,有40%以上的患者對藥物不敏感,耐受性差[3]。那麼面對新冠疫情造成的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有沒有能夠快速起效的抗「新冠抑鬱症」藥物呢?

2019年3月5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強生旗下楊森公司開發的艾司氯胺酮鼻用噴霧Spravato用於治療難治性抑鬱,該藥使用4小時內即可緩解抑鬱樣症狀(圖二)[4]。同年11月國內恆瑞醫藥公司也拿下了國家藥監局頒發的艾司氯胺酮首仿資格,並於11月28日投入生產。這是過去30多年來第一款具有新作用機制的抗抑鬱藥,也是抑鬱症治療史上的重要突破。

圖二 Spravato治療難治性抑鬱(圖片來源網絡)

氯胺酮於1962年首次人工合成,是臨床常用的麻醉劑,也是重症監護室常用的鎮靜藥物。但它的鎮痛機制並不是像巴比妥類那樣作用在抑制性GABA(A)受體/離子通道上,而是與腦中另一種重要的離子通道——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 receptor,NMDAR)/離子通道密切相關(圖三)[5]。

圖三 NMDAR複合物及快速抗抑鬱藥物靶點的模型[6]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氯胺酮迎來了角色轉變。2000年,耶魯大學John Krystal教授團隊臨床研究發現,小劑量靜脈注射氯胺酮可以顯著緩解抑鬱症狀[7]。那氯胺酮治療抑鬱症的機制究竟是什麼呢?研究者們眾說紛紜。

2010年,耶魯大學Ronald Duman教授團隊提出,氯胺酮可以激活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突觸內蛋白合成通路,促進樹突棘的形成發揮抗抑鬱的效果[8]。2016年,馬裡蘭大學Todd Gould教授團隊提出,氯胺酮快速抗抑鬱的效果可能是靠其代謝物羥化去甲氯胺酮(Hydroxynorketamine,HNK)激活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惡唑丙酸受體(AMPA receptor, AMPAR)實現的[9]。2019年,康奈爾醫學院Conor Liston教授認為,氯胺酮可以通過促進突觸形成減輕慢性應激導致的額葉皮層損傷,發揮長期的抗抑鬱作用[10]。

氯胺酮作為NMDAR抑制劑,其治療抑鬱症的機制是否也與NMDAR有關呢?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發現,氯胺酮發揮抗抑鬱作用的靶標是外側韁核NMDAR。抑鬱小鼠外側韁核不僅興奮性增加,還會發生簇狀放電的現象,而這與NMDAR介導的鈣內流相關。腦區注射氯胺酮可以顯著抑制這種異常的興奮性增加,緩解小鼠的抑鬱症狀[11]。

深究其興奮性增加的原因,實驗人員發現這與離子穩態失衡相關。胞內外離子濃度差是神經元興奮性的決定因素。這不僅依賴神經元上離子通道及轉運體的通透性,也需要周圍膠質細胞的離子緩衝作用[12]。當星形膠質細胞上內向整流鉀通道4.1(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 subtype 4.1,Kir4.1)表達上調,會導致細胞間隙鉀離子濃度降低,使神經元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差增加。這種超極化會導致低電壓敏感的T型鈣通道(Low-voltage-sensitive T-type calcium channels,T-VSCCs)去失活,通道開放神經元去極化,NMDAR開放,最終導致快感缺失,產生抑鬱症狀(圖四)。這一系統工作不僅為我們理解氯胺酮作用的機制提供了參考,也凸顯了神經系統疾病中膜離子通道異常的普遍性,並且還強調了神經元與膠質細胞協同作用的重要性。

圖四 離子穩態失衡導致神經元簇狀放電[13]

離子通道介導神經元與膠質細胞的協同作用不止與抑鬱症相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童小萍研究員發現,亨廷頓氏病小鼠星形膠質細胞上的Kir4.1表達下調,影響了鉀離子的緩衝過程,細胞間累積過量的鉀離子增加了紋狀體中型多棘神經元興奮性,使其更易於放電,這可能是主要引起亨廷頓氏病典型舞蹈樣症狀的致病原因[14]。而在缺血性中風中,Kir4.1缺陷也會加重軸突髓鞘的損傷,影響神經功能[15]。這一系列研究不僅再次突出了神經元與膠質細胞功能的協調性,也為針對離子穩態平衡開發神經調節劑提供了理論參考。

得益於晶體解析及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新一代的藥物開發不再依賴偶然實驗所得,而是可以有針對性的對潛在化合物結合口袋進行高通量的計算和對接,虛擬篩選和生物學實驗並重,大大提高了開發和轉化效率。基於這一理念,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高召兵研究員及華東師範大學陽懷宇教授合作對已有的藥物庫進行篩選,發現靶向離子流通孔道的小分子可以作為電壓門控鉀通道共激動劑發揮抗癲癇的作用[16]。

延續該模式,陽懷宇教授和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揚研究員合作,針對在離子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雙孔鉀通道變構位點進行了精確解析,並驗證了抑制鉀離子漏電流,改變神經元靜息電位,從而改善抑鬱症狀的科學假設[17]。

在此基礎上,陽懷宇教授團隊又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蔣若天研究員課題組合作,通過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靶向潛在結合口袋篩選出了首個TASK-3通道(TWIK-related acid-sensitive K+ 3 channel)選擇性激動劑,並以調節劑作為工具,揭示了該通道的鎮痛潛力[18],為離子通道新靶標確證研究提供了範式(圖五)。

圖五 分子設計獲得TASK-3的選擇性激動劑[18]

這些研究都提示我們,膜離子通道具有廣闊的藥物研發前景。然而,從離子通道中挖掘新靶標仍面臨兩大難題:1)已知靶標主要來自於表型篩選或偶然發現,而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離子通道作用及異常的規律和分子基礎的認識十分有限;2)選擇性調控劑和精準幹預手段缺乏,致使大量功能性離子通道無法成為治療靶標。

雖然以氯胺酮為代表的新型抗抑鬱藥研發搭上了離子通道的快車,但是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擺脫抑鬱症的困擾,從此高枕無憂了呢?事實並非如此。從FDA開具的書面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氯胺酮是在帶著枷鎖舞蹈。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不僅四項試驗中只有兩項到達了主要終點,急性解離、眩暈、噁心等一系列不良事件也使得氯胺酮的流通被限定在有醫療監測條件的診所和醫院。

抗抑鬱藥的研發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大規模靶向離子通道的靶標發現及新藥研發將有賴於對神經系統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離子通道作用及異常規律和分子基礎的全面認識。

參考文獻:

[1] GBD 2017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2018)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54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392:1789-858.

[2] https://durangoherald.com/articles/318970-mental-health-professionals-share-insight-into-coping-with-covid19#

[3] Rosenzweig-Lipson S, Beyer CE, Hughes ZA, Khawaja X, Rajarao SJ, Malberg JE, Rahman Z, Ring RH, Schechter LE (2007) Differentiating antidepressants of the future: efficacy and safet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13:134-53.

[4]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new-nasal-spray-medication-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available-only-certified

[5] Lodge D (2009) The history of the pharmacology and cloning of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iosyncratic nomenclature. Neuropharmacology. 56:6-21.

[6] Duman RS, Shinohara R, Fogaa MV, Hare B (2019) Neurobiology of rapid-acting antidepressants: convergent effects on GluA1-synaptic function. Molecular Psychiatry. 24:1816–1832.

[7] Berman RM, Cappiello A, Anand A, Oren DA, Heninger GR, Charney DS, Krystal JH (2000)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ketamine in depressed patients. Biological Psychiatry. 47:351-354.

[8] Li N, Lee B, Liu RJ, Banasr M, Dwyer JM, Iwata M, Li XY, Aghajanian G, Duman RS (2010) mTOR-dependent synapse formation underlies the rapid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NMDA antagonists. Science. 329:959-964.

[9] Zanos P, Moaddel R, Morris PJ, Georgiou P, Fischell J, Elmer GI, Alkondon M, Yuan P, Pribut HJ, Singh NS, Dossou KS, Fang Y, Huang XP, Mayo CL, Wainer IW, Albuquerque EX, Thompson SM, Thomas CJ, Zarate CA Jr, Gould TD (2016) NMDAR inhibition-independent antidepressant actions of ketamine metabolites. Nature. 533:481-486.

[10] Moda-Sava RN, Murdock MH, Parekh PK, Fetcho RN, Huang BS, Huynh TN, Witztum J, Shaver DC, Rosenthal DL, Alway EJ, Lopez K, Meng Y, Nellissen L, Grosenick L, Milner TA, Deisseroth K, Bito H, Kasai H, Liston C (2019) Sustained rescue of prefrontal circuit dysfunction by antidepressant-induced spine formation. Science. 364:eaat8078.

[11] Yang Y, Cui Y, Sang K, Dong Y, Ni Z, Ma S, Hu H (2018) 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 Nature. 544:317-322.

[12] Cui Y, Yang Y, Ni Z, Dong Y, Cai G, Foncelle A, Ma S, Sang K, Tang S, Li Y, Shen Y, Berry H, Wu S, Hu H (2018) 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 Nature. 544:323-327.

[13] Hu H, Cui Y, Yang Y (2020) Circuits and functions of the lateral habenula in health and in disease. 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 21:277-295.

[14] Tong X, Ao Y, Faas GC, Nwaobi SE, Xu J, Haustein MD, Anderson MA, Mody I, Olsen ML, Sofroniew MV, Khakh BS (2014) Astrocyte Kir4.1 ion channel deficits contribute to neuronal dysfunction in Huntington's disease model mice. Nature Neuroscience. 17:694-703.

[15] Song F, Hong X, Cao J, Ma G, Han Y, Cepeda C, Kang Z, Xu T, Duan S, Wan J, Tong X (2018) Kir4.1 channels in NG2-glia play a role in development, potassium signaling, and ischemia-related myelin los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1:80.

[16] Li P, Chen Z, Xu H, Sun H, Li H, Liu H, Yang H, Gao Z, Jiang H, Li M (2013) The gating charge pathway of an epilepsy-associated potassium channel accommodates chemical ligands. Cell Research. 23:1106-1118.

[17] Luo Q, Chen L, Cheng X, Ma Y, Li X, Zhang B, Li L, Zhang S, Guo F, Li Y, Yang H (2017) An allosteric ligand-binding site in the extracellular cap of K2P channe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378.

[18] Liao P, Qiu Y, Mo Y, Fu J, Song Z, Huang L, Bai S, Wang Y, Zhu JJ, Tian F, Chen Z, Pan N, Sun EY, Yang L, Lan X, Chen Y, Huang D, Sun P, Zhao L, Yang D, Lu W, Yang T, Xiao J, Li WG, Gao Z, Shen B, Zhang Q, Liu J, Jiang H, Jiang R, Yang H (2019)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TWIK-related acid-sensitive K(+) 3 subunit-containing channels is analgesic in rodent model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1:eaaw8434

*除標註外,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上市數十年 精神藥物「氯胺酮」的開發仍然在路上!
    文 | 藥瘋抑鬱,全球範圍患病率已高達3%~5%,尤其是重度抑鬱,經藥物全療程足量治療後仍存在30%的難治性抑鬱,故當前臨床需求仍為嚴重亟需!抗抑鬱藥物也是因此而層出不窮!而在眾多已上市藥物當中,值得一提的品種,當屬(艾司)氯胺酮,其在歷經數十年臨床使用後,終於2019年通過劑型的改良而正式轉戰抗抑鬱領域,並成為全球唯一可快速起效的抗抑鬱藥,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 盤點:1980-2020 抗抑鬱領域上市的25個藥物
    專欄作者 強森 從事新藥研發!學習一切與新藥相關的知識!藥學領域的一名小學生!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病,全球超過2.64億患者,且患病率在逐年上升;最嚴重時,可致自殺!每年有近80萬人因自殺死亡,自殺已成為15~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 Mol Psychiatry:慢性氯胺酮導致認知障礙的機制
    來源:吉凱基因 氯胺酮快速抗抑鬱作用的發現,是目前抑鬱症治療領域最重要的進展之一,艾司氯胺酮已被FDA批准用於難治性抑鬱症的治療。近期有研究報導重複氯胺酮治療有助於預防抑鬱症復發,但有多項研究顯示慢性氯胺酮使用會導致認知障礙,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5月抑鬱症新藥研發最新進展匯總
    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狀的副作用。即使是最嚴重的抑鬱症也可以治療。治療越早開始,效果越好。抑鬱症通常採用:藥物治療,目前有許多已經上市的抗抑鬱藥;心理治療,也稱為「談話療法」,目前證實有效的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人際治療(IPT)和解決問題的治療。腦刺激療法,在需要快速起效或藥物副作用的情況下,電休克治療(ECT)可以成為一線幹預措施。
  • 【活動預告】愷思 · 腫瘤醫療與新藥研發新春論壇
    目前,我國腫瘤醫療與新藥研發均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如何進一步加快腫瘤醫療的升級與普及,提高新藥在臨床研究中的轉化效率,更好的惠及民生福祉,一直是醫療行業的從業者們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新春三月,生機盎然,為了不辜負這大好時光,3月30日,愷思俱樂部將聯合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舉辦一次特別策劃的「愷思·腫瘤醫療與新藥研發新春論壇」。將邀請權威的腫瘤臨床醫生、新藥研發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探討腫瘤臨床醫療與新藥臨床轉化的新趨勢、新發展。
  • 奧賽康第三季度經營業績明顯回升 新藥研發不斷加碼
    為保持PPI領域持續增長的龍頭優勢地位,奧賽康持續深化具有療效好、起效快、副作用低等優勢的PPI手性藥物研發。資料顯示,奧賽康有三款新藥即將上市,分別為右雷貝拉唑鈉、左旋泮託拉唑鈉和右蘭索拉唑。其中,右雷貝拉唑鈉為國內首家報產,左旋泮託拉唑鈉是國內第二家報產。
  • 【突破】多款靶向抗腫瘤藥物在研,今明兩年陸續上市!
    東陽光5款靶向抗腫瘤藥物在研 東陽光藥成立於2002年,包括四個子公司和生產基地:位於湖北的宜昌東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宜昌長江藥業有限公司,位於廣東的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和乳源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
  • 肺癌即將上市的靶向免疫新藥出爐|KRAS|抑制劑|...
    近年來,靶向和免疫藥物勢如破竹的研發和上市,讓肺癌的治療步入了黃金時代。2020年,肺癌的研究進展和上市新藥可謂達到了近十年的巔峰,眾多靶點打破了治療僵局,迎來了首款靶向藥物,比如首款MET抑制劑卡馬替尼,首款RET抑制劑塞爾帕替尼紛紛獲批上市,款款都是有效率超高的抗癌特藥。
  • 南京生物醫藥谷 ,新藥研發大福地
    藥谷是國內高端醫療器械及診斷試劑類項目的集聚區,已集聚80餘家二類及三類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項目,其中沃福曼醫療的血管內斷層成像導管、血管內斷層成像系統,世和基因的肺癌靶向藥物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高通量測序法)在世界領先,擁有國內首家無瑕疵通過CAP驗收認證的腫瘤臨床檢驗中心,近五年銷售收入年增長率均保持在150%以上。
  • 廣生堂5款新藥研發全速推進 B肝新藥I期臨床即將展開
    歷時四年研發全新靶點抗B肝病毒1類新藥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尚無批准任何藥物或方案用於B肝治癒。2015年,廣生堂獨家提出B肝臨床治癒路線圖「登峰計劃」:通過GST-HG131/GST-HG121、GST-HG141及現有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多靶點聯合用藥,臨床治癒B肝。
  • B肝新藥動態,基因編輯靶向HBx,AASLD介紹非抗病毒療法
    B肝新藥動態,基因編輯靶向HBx,AASLD介紹非抗病毒療法具體公布試驗內容是這樣的,來自Gautam Buddha大學等研究人員共同發表了使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設計合成HBx基因特異性微小RNA(sg RNA),在體外研究其對B肝病毒基因組整合的肝癌細胞的HBx表達、B肝表面抗原水平等特性。
  • 氯胺酮有話要說:迷幻劑如何成為新型抗抑鬱藥?
    然而,自21世紀初的第一例試驗開始,已經有幾十項臨床試驗表明,低劑量的氯胺酮注射可以在數小時內緩解抑鬱症的症狀,例如自殺傾向。即使氯胺酮的劑量很低,它也會產生強烈的副作用,比如靈魂出竅的感覺、生動的幻覺、混亂感以及噁心。氯胺酮的抗抑鬱效果通常不會超過一兩周。
  • 奧賽康抗腫瘤新藥「ASKB589 注射液」獲批臨床
    7 月 8 日,奧賽康發布公告,其自主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腫瘤生物新藥「ASKB589 注射液」獲批臨床,擬用於 CLND18.2 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及胃食管結合部腺癌、胰腺癌等惡性實體瘤。
  •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由Vir Biotechnology研發的VIR-2218,目前已進入第2期臨床試驗。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研究人員介紹,RNAi幹擾藥物在全球應用廣泛,通過靶向HBV-RNAs的RNAi治療有望減少B肝病毒抗原(包括免疫耐受期的B肝表面抗原
  • 小分子靶向藥群雄逐鹿 正大天晴、恆瑞「殺入」TOP10
    2020年1月至今,中國已批准5個國產抗腫瘤靶向藥物。除了江蘇豪森藥業的甲磺酸阿美替尼片和蘋果酸舒尼替尼膠囊外,小分子抗腫瘤靶向藥物還有蘇州特瑞藥業和正大天晴藥業集團的注射用硼替佐米,齊魯製藥的醋酸阿比特龍片。國內藥企的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物正逐漸向原研藥發起衝擊,市場持續洗牌。
  • 醫藥企業攜手推進中國原研創新靶向抗腫瘤藥物商業化進程
    中國原研創新靶向抗腫瘤藥物——索凡替尼(surufatinib)是一種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具有抗血管生成和免疫調節雙重活性。記者11日獲悉,和黃醫藥與國藥控股在上海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推進中國原研創新靶向抗腫瘤藥物索凡替尼若獲批上市後的商業化進程。2019年11月,國家藥監局受理了索凡替尼用於治療非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新藥上市申請,並於同年12月納入優先審評。索凡替尼的第二項新藥上市申請(用於治療胰腺神經內分泌瘤)亦於2020年9月獲國家藥監局受理。
  • 這59個新藥獲批臨床了_藥界動態_健康一線資訊
    獲批臨床新藥具體介紹藥品名稱:ABI-H2158 片企業名稱:艾杉貝瑞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ABI-H2158 是 Assembly Bioscience 在研的第二代B肝新藥,該在研新藥已獲得美國 FDA 授權的快速通道資格。
  • ...數說丨11月上半月新藥研發:CD47單抗PK安全性和耐受性,天境生物...
    回顧11月上半月,共有一類新藥臨床申請數量30個,抗腫瘤藥物仍是主要研發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本階段新藥研發的亮點主要是天境生物、康方生物、信達生物相繼披露CD47藥物的臨床研究初步結果。在基於同一靶點的創新藥研發上,同質化的競爭更看重研髮結果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