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首經典詞,寫盡世間最深最濃的孤寂滋味,情何以堪不忍卒讀
蘇軾是宋朝的文學領袖,若沒有他,整個文壇則黯淡無光。因有了他,整個宋朝變得絢麗多姿,妖嬈綻放。時隔千年,依然看見當年文人墨客每日飲酒划拳,品茶撫琴,填詞寫令,聽戲賞舞,將光陰付諸於這些風雅趣味與縱情於風月中。
文人都有一顆善感的心,在淺斟低唱中,把人生的悲歡離合,世事的無常與人情的涼薄訴諸於筆端,換化成無數驚豔之作。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等等膾炙人口的名句。
今天要分享的是他很經典的那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這首詞寫盡了世間最深最濃的孤寂滋味,讓人情何以堪,每次讀都令人心痛到無法呼吸。全詞如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作於1082年左右,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蘇軾雖才情汪洋恣肆,但命運多舛,仕途坎坷,宦官沉浮,捲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同時又主張汲取新法合理的觀點,因而又為舊黨所不容。「烏臺詩案」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此一貶再貶,黃州是他貶謫的第一站。
儘管蘇軾的性格豪邁、達觀,並積極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蒼涼與孤寂是任何人無法理解的,也無處可排遣。這首詞就是作者真實的聲音。
這首詞,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自己孤高,不願同流合汙的情懷。上闋寫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下闋是寫人與鴻同樣孤寂。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開篇便奠定了悽涼的基調,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
漏:古代科技落後,沒有鐘錶來計時,而是用漏壺。「漏斷」此處指深夜。
漏壺的水早已滴光,周圍萬籟俱寂。蘇軾無睡意,走出庭院散散心。一輪彎月冷清地掛在天上,朦朧的月光從稀疏的桐樹縫隙間灑下清輝,同時又像是掛在枝椏間。
寂寞的夜,寂寞的月,以及寂寞的人為下兩句作了鋪墊。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地幽靜,此刻萬物已酣睡,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獨自徘徊,像是一隻失群孤單飛過天空悽涼的大雁。
這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逼真,把自己比喻成一隻縹緲若仙的孤鴻,突出了自己的超凡脫俗。
「幽人」、「孤鴻」這兩個詞用得妙,是神來之筆,渲染出一種孤高、悽涼的意境。
讓我想起陳子昂寫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有異曲同工之妙。寫出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那種冷嗖嗖的孤獨寂寞感。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蘇軾漫不經心地走著,然後不由自主地抬起頭,茫然四顧,什麼都沒有看到,自己在曠野上孤零零地走著,那種深深濃濃的孤寂感又襲上心頭,緊緊地包裹著他。這種孤苦難耐的心情,誰能理解呢?讀一次心痛一次。
這讓我想起嶽飛的「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寫出了黃金萬兩易得,知音難覓的無奈與遺世感。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隻孤鴻在寒冷的夜裡飛來飛去,不斷地盤旋著,揀盡寒枝不肯棲息,最後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
作者觸景生情,自己多像這隻孤鴻呀。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孤鴻其實就是為了折射自己。孤鴻遭遇不幸其實就是自己不幸。
作者用象徵的手法,獨出心裁通過寫孤鴻驚起回頭、盤旋、選取棲地,表達了自己貶謫黃州時的孤寂,以及清高、不願同流合汙的情懷。
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它身上,這種手法在古典詩詞中經常用,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文人對這首詞評價很高。黃庭堅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深邃曠遠、絕塵脫俗的境界,全得益於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
一個人經歷越多,閱歷越豐富,尤其是歷盡滄桑的人,就會有很深很濃的孤寂感,有一種被世界遺棄的感覺,那是因為他的思想已超出了宇宙的層面,沒有深度與廣度的人則不可能讀懂他。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管身處何方,我們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蘇軾的曠達性格,隨遇而安,像他那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哪怕是行到水窮處,也要坐看雲起時。
2020/5/7 星期四 完稿
#全民讀詩詞#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掉,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轉發(只限於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徵求我同意,並署我名字以及註明出處,否則以侵權起訴。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後狂醉三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