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木桶最短的那塊板。這一「木桶理論」我們都非常熟悉,強調「補短板」的重要性。
補短板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將著力點放在木桶「短板」,設法將「短板」加長,讓其儘量達到與其他板相同的長度,這樣木桶容量就提升了。一個教師,發現自己在某方面專業水平有待提高,於是見縫插針在這方面加強學習和實踐探索;一所學校,認為教師的某些觀念或者實踐操作有待提升,於是組織專題教育教學研討會和培訓……這些都是補「短板」的具體舉措。
補「短板」的另一種方式是將著力點放在木桶「長板」上,設法讓「長板」更長,然後將木桶傾斜,隨著「長板」長度的增加以及傾斜度的調整,同樣可以提升木桶容量。在這方面,企業中有許多優秀案例:比如百事可樂,他們在中國的戰略是把生產、渠道、發貨、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場部運營品牌。保護好品牌這塊「長板」,就將企業做活了;再比如青島啤酒,啤酒的釀造來自青島附近方圓100公裡的啤酒廠,啤酒的瓶子和蓋子來自專門製作瓶蓋的廠家,而青島啤酒做的僅僅是提供配方、貼上標籤。
兩種方式哪種更好?這要看具體情況。
如果教師、學校或學校某一部門有顯而易見的「短板」,而且這個「短板」已經影響了教育教學工作,就應該及時將「短板」補上。有些「短板」雖然存在,但還沒有影響整體工作,或者有其他解決辦法,此時不一定非要補上這塊「短板」,而是要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讓「長板」更長,這樣才會產生更大效益。
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天賦異稟,對兒童的教育也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捨本逐末求「全」,將其培養成一個個「標準件」。另一種是「入山問樵,入水問漁」,尊重兒童天性,並據此確定教育重點。
第一種方式的側重點在於補「短板」,把在某些方面發展水平不一的兒童培育到大致相同水平。第二種方式是增「長板」,讓兒童的優勢得到發展。現在看來,個性化教育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
我們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期待如此,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也當如此。每一個學科都可以細分為多個領域,包括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學習評價三大板塊,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成更小的領域。教師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成為專家,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在補「短板」的情況下,集中精力在優勢領域開展實踐和探索,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研究成果,而不是面面俱到,看上去做了不少事情,但每一方面都表現平平。
「全美最佳教師」羅恩·克拉克將學校教職工分成5種人,分別是司機、跑者、慢跑者、步行者和搭車者。毫無疑問,搭車者就是教師群體中一塊「短板」。為了補上這塊「短板」,羅恩曾經每天跟著學校裡一個「搭車者」一起上課,幫他提升教學質量。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後,羅恩發現這樣的做法沒有獲取多少價值。「搭車者」並沒有因為校長羅恩直接參與他的教學而心存感激,反而更加放手,將原本應該自己做的事情轉嫁到羅恩身上。
羅恩認為,應該改變管理策略從關注「搭車者」轉向關注「跑者」。正是「跑者」帶動學校整體加速向前運行,學校要讓「跑者」心情愉悅、跑得更快。
今天的世界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除了專業細分讓我們無法補齊所有「短板」外,網際網路也大大提升了信息流通的速度,讓合作成本變得越來越低。當一項工作不能讓你滿意時,找到合作者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小。與其花費精力治癒某些「頑疾」,不如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優勢發展上。長板和短板,需要辯證地看,靈活地用。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區人大教科文衛工委主任)
《中國教師報》2018年05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