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種叫「lithromantic」的性向嗎?就是在你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後,當發現他對你有同樣感情,你就會討厭這種感情,甚至不再喜歡他,嚴重的還有噁心的感覺。
有多少人會這樣?這種體驗是怎樣的?
這是一種「馬克思兄弟式思維」
褐星野,文案策劃
與其說這是一種性向,我更傾向於認同這是一種思維。阿蘭德波頓在書裡寫過,他稱之為「馬克思兄弟式思維」。我們從單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鍾情的人,在幻想中獲得無限幸福。我們認為自己是醜陋、呆板、愚蠢的,而他或她美麗聰明。之所以愛上他或她是因為想藉由對方的優點逃避自己的缺點。這麼完美的人,突然有一天說愛我,oh my god,他/她品味這麼差!我的夢想破滅了。
對每個喜歡的人都這樣
無尤,網友
之前一直在微博熱搜上三番五次地看見這個詞,一直懶得點開。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一想就知道,又是個往自己身上強貼標籤,然後一群人跟風說是我是我,我也是這樣,又是我大xx星座之類的。
之後才在首頁上看見這個微博,沒有想到說的是我這麼多年的感受。
說是賤、矯情、作也不為過,但是沒有親身體會的人說這種話,完全是在說風涼話。
從我在初中喜歡第一個人開始,到現在十來年了,喜歡了一圈人,一個戀愛也沒談成。
單戀一個人的時候喜歡得要死,也沒刻意暗戀,對方也知道我喜歡他,經常倒追,沉浸在自己的單戀裡無法自拔。
可一旦對方喜歡我了,他開始對我有回應,就完了。我從心底泛出一股難以控制的噁心感,不想再和對方說話,想把他所有聯繫方式都刪了。我試圖回想起我喜歡他時的感覺,在心裡勸自己,如今這個人對我的回應,是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這是多好的事啊,一定要珍惜,可還是調整不過來,看見對方就覺得噁心。就這樣,過一段時間之前的人不再對我曖昧,可能又喜歡上別人的時候,我就又覺得舒坦了,看見他也不覺得礙眼了。唉,反正就這種感覺,對每個喜歡的人都這樣,一個也不例外。天知道我多想談一段正常的戀愛,可是和喜歡的人走不到那一步,對於追求我的人,又覺得不喜歡他,不想這麼湊合。現在基本就死心了,一個人這樣也挺好的。反正每次結果都一樣,乾脆就不去和對方有過多交流,等這種好感變淡就是了。
最怕聽到「我也喜歡你」
風聲,網友
不得不說,我也是在微博看到那個段子才知道這種性向的。我真的是這種人啊,是我是我是我!不過,說這是一種性向也不準確,因為這畢竟是一種感覺。就拿我自己來說,初中的時候暗戀一個男生有兩三年,各種搭訕、聊天、找共同愛好。好的,終於,一個寒冷的寒假,他的表白來了。我很激動地回復了一句:「我也喜歡你。」然後故作矜持地關掉了qq,睡了個午覺,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一覺醒來,這是一種什麼感覺?我覺得很不對勁,我躺在床上,手捂心口,明明心還在砰砰跳,但感覺很不好。我試圖再次打開電腦登錄qq,去找那個暗戀多時現在終於到我碗裡的男生……但是我發現自己做不到。我處於一種全身很尷尬的狀態,幾分鐘後,我發現自己開始對這件事以及對這個男生,產生了厭噁心理。我不希望他再和我說話,儘管我一如既往地喜歡他,但是我就是想讓他不要理我,不要理我,不要理我!總之,讓我喜歡著他就好。然後,這種厭噁心理開始轉變為有些人所說的噁心,是一種切身的感受。我再也無法對這個男生產生好感,再也無法面對這件事。看了網上一些人的評論,我發現自己的這種感覺比其他人來得更深。我對任何人,對同性也有這種傾向。有人說我們這種人缺愛,我認為的確有這方面的原因,我從小几乎是「半留守兒童」,童年由老人照顧。但我認為並不是主要原因,我現在性格還是很開朗的。私以為是我們這種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太嚴重,不喜歡別人幹涉自己,更樂意畫個圈圈,鑄個牢籠把自己圈在裡面。自己默默傾慕著外面的世界,卻又不希望別人進入自己畫的這個保護圈,請問還有救嗎?
一旦得到就結束了
fiona,網友
我也有相似的經歷,常被人說殘忍。
不過我倒不覺得這是迴避型人格,或者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從個人體驗來說,我更覺得是自己佔有欲比較強。所以,一般來說帶給我這樣感受的人,我覺得並不是真愛,而是一種迷戀。
這種喜歡更像是喜歡一件得不到的東西,因為佔有欲強,就極其想得到,從而會使盡渾身解數,整個追的過程自己內心感覺就像遊戲通關一樣鬥志昂揚。而一旦得到了,就結束了。買到了喜歡的東西,新鮮兩天也就那樣了,打完的遊戲,雖然會有成就感,但誰會愛這個遊戲本身呢?
所以我覺得這種情況不是真正喜歡那個人,只是因為他的某些特點,使我們產生了迷戀,然後激起了鬥志而已。說得更極端一點,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於這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物化。
另外我覺得這種情況不是缺愛的表現吧,這分明就是不缺愛啊。正是因為不缺,所以才在對方不喜歡自己的時候還充滿自信地追求,在得到以後覺得無聊而不在乎他愛不愛自己。
還有就是這樣的人大概無論對任何人,都希望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倒不是說不能建立親密關係,但是就我自己來說,可能自己在自己心裡太有存在感了,所以即使是再親密,也希望能留點空間,而且這個空間對於我來說十分重要。
所以,我覺得這應該不能算是一種不好的傾向吧,或者只是一種特點而已?這個詞讓我「如遇知音」
倪明,網友
Lithromantic,在微博上看到這個術語當即虎軀一震,如遇知音,我終究不是一個人!不太敢和別人說起,覺得說了多數人也無法理解,反而顯得自己像個變態。20大幾了也沒談過戀愛,每每被新相識問起人家都一副「怎麼可能」的訝異神情。不是不想,每年都會把找對象寫入新年計劃,但確實是只要有異性釋放出求交往的信號,我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出感覺噁心的情緒,直至一段potential relationship就此打住,又開始陷入無限自責。現在症狀被揪了出來,才知道是種性向。 (依米)小編辣評
那些你不知道的「注孤生」的性向
□於倩
被瘋狂迷戀的一個異性表白了,你會欣喜若狂,還是索然無味,甚至心生厭惡?
如果是後者,相信有過相同感受的同學,最近在網絡上看到lithromantic這個專業名詞,一定會有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原來這是性向嗎?
如果僅憑小編的個人體驗,會覺得有lithromantic傾向的人可能都是上輩子折翼的狩獵者,他們喜歡追逐自己喜歡的對象,也可以主動出擊,但如果那喜歡的對象剛好原來竟然也喜歡自己,那就會立刻失去作為一個合格獵物的樂趣。
然而,作為一種性向,成因卻不能僅憑個人經驗去判斷,畢竟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不一樣,而且性取向通常是天生的。
通常,我們熟悉的性取向有三類: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然而,慢慢地,有些我們聞所未聞的的性取向詞條,也通過網絡傳播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比如,Asexual是無性戀,Aromantic人群無法感受他人吸引力,Pansexual是指泛性戀者,Panromantic指對任何性別的人都可能產生愛慕情緒但不會產生性慾望。
正如lithromantic所代表的,這些詞條的含義往往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當然,也有人說這些術語只是硬要給人貼上標籤,對一些人進行奇怪的歸類和心理暗示。但小編覺得,這些詞條的出現必然是社會的進步,它們在引導著人們認知自己,包括自己的性取向。而詞條背後更是這些人群苛求被理解和被尊重,哪怕他們會因此「注孤生」,也註定只是他們不願將就,樂在其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