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2021-01-18 騰訊網

元宵節之後的一周就是情人節。今年情人節特殊,疫情尚未解除,菜市場樓上的花店還沒開張,網上買來的花也只能送到小區門口。每年情人節,玫瑰花就會漲價。但其實人們在花店裡買的「玫瑰花」並非玫瑰,而是月季。玫瑰代表愛情,這是近代才從西方傳入的觀念,中國古代象徵愛情的植物是並蒂蓮、合歡、紅豆。尤其是紅豆,它的象徵意義可謂家喻戶曉: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此詩一出,後世多以「紅豆」寄託相思之情,「紅豆」遂成為傳統文學中的經典意象。[1]「紅豆」究竟是何種植物,歷來莫衷一是,主要集中為相思子、海紅豆、紅豆樹。已經有學者考證,海紅豆的說法更為可靠為什麼是海紅豆?這三種紅豆有何區別?下面我們開始相思「紅豆」的探索之旅。

1.三種紅豆樹

僅從命名上看,相思子、海紅豆、紅豆樹三種結紅豆的樹中,「相思子」最為接近王維詩中的紅豆,也是為許多人所接受的一種。

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豆科相思子屬藤本。據《中國植物志》,相思子屬約12種,我國4種,均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只有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種子最獨特:上部約三分之二為鮮紅色,下部三分之一為黑色,質地堅實,色澤華美,可作裝飾品。我們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用它做成的串珠。

相思子 By Vinayara

今日植物學上的「相思子」命名可能源自《本草綱目》,該書卷三十五對這種植物的形態特徵描述如下:

相思子生嶺南。樹高丈餘,白色。其葉似槐,其花似皂莢,其莢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紅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飾。[2]

《本草圖譜》中的相思子

「半截紅色,半截黑色」正是相思子的典型特徵。李時珍認為「相思子」可能就是唐人詩中的「紅豆」。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認同李時珍的觀點:

「相思子即紅豆,詩人多詠之。《本草綱目》始收入喬木類,為吐藥。今多以充赤小豆。」[3]

所以,「紅豆」即相思子的觀點很有影響力,《清稗類鈔·植物類》亦承襲之。[4]看似確鑿,但其實李時珍當初在《本草綱目》中就提出了「相思子」所指的另一種可能:「或雲即海紅豆之類,未審的否?」

海紅豆樹

海紅豆是什麼?在「相思子」之前,《本草綱目》對海紅豆有介紹:「樹高二、三丈,葉似梨葉而圓。」並引用了兩種文獻:

徐表《南州記》雲∶「生南海人家園圃中。大樹而生,葉圓有莢。近時蜀中種之亦成。」宋祁《益部方物圖》雲∶「紅豆葉如冬青而圓澤,春開花白色,結莢枝間。其子累累如綴珠,若大紅豆而扁,皮紅肉白,以似得名,蜀人用為果飣。」[5]

可以得知,海紅豆這種樹,葉圓,結豆莢。種子皮紅肉白,可以用來做裝飾擺盤。描述與《中國植物志》的海紅豆(Adenanthera pavoninavar.microsperma)接近。海紅豆又名孔雀豆、相思格,豆科海紅豆屬落葉喬木,高5至20餘米,花小,白色或黃色,有香味,種子鮮紅有光澤,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

海紅豆種子

比較來看,海紅豆與相思子的最大區別在於:一為喬木,一為藤本。據《中國植物志》,生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高大喬木海紅豆是優質的木材,其「心材暗褐色,質堅而耐腐,可為支柱、船舶、建築用材和箱板。」此外,海紅豆種子全身赤紅,而相思子則有三分之一的部分為黑色。

紅豆樹也以紅色的種子而得名,為豆科紅豆屬(Ormosia)高大喬木。既然都叫做「紅豆屬」了,那麼此「紅豆」很可能就是彼「紅豆」了吧?據《中國植物志》,本屬多數種類木材花紋美麗,淡紅色至褐紅色,質堅重,刨削後有光澤,宜作高級家具、器具、雕刻等用材;種子紅色或亮褐色,可作項鍊、耳飾、戒指等裝飾品;少數種類的根、枝、葉和種子,民間作藥用。與海紅豆、相思子相比,紅豆屬植物葉片寬大的多,質感厚實。生長緯度也要更高。

紅豆樹屬植物種子

此外三種紅豆樹的花序均不相同。相思子是總狀花序,花序軸較長,由下而上生有近等長花柄的兩性花,比如紫藤。而紅豆樹為圓錐花序,花序軸的分枝作總狀排列,每一分枝相當於一個總狀花序,又稱復總狀花序,比如葡萄(成熟後的一串葡萄就是圓錐形)。海紅豆為總狀花序,亦可在枝頂排成圓錐花序。

抓住以上三種「紅豆」的重要特徵,再來比較歷史上的文獻記載,就可以判斷誰最為接近王維詩中紅豆的原形。

2.尋找「紅豆」真面目

如果要通過文獻的記載進行比較,那麼越接近王維時代的文獻越可靠。好在晉代和晚唐時期的文獻中已有相思樹、紅豆的相關記載。

左思(約250-305)《吳都賦》中鋪陳吳國之草木,其中便有「相思之樹」:「木則楓柙櫲樟,栟櫚枸桹。綿杬杶櫨,文欀楨僵。平仲桾杄,松梓古度。楠榴之木,相思之樹。」對於句末的「相思之樹」,西晉學者劉淵林[6]注曰:

相思,大樹也。材理堅,邪斫之則文,可作器。其實如珊瑚,歷年不變。東冶有之。[7]

此條文獻表明,相思樹乃高大喬木,其木材優良可制器具,果實如珊瑚,東冶(福建福州)有種。這些信息均與海紅豆、紅豆樹相符。而相思子為藤本,談不上「大樹」,更難以用作木材。

用作行道樹的紅豆樹

晚唐李匡文(約806-?)考據類筆記《資暇集》在劉淵林注的基礎上,補充了更多信息,以助我們更好地判斷。《資暇集》卷下載「相思子:

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其木斜斫之,則有文,可為彈博局及琵琶槽。其樹也,大株而白枝,葉似槐,其花與皂莢花無殊。其子若扁豆,處於甲中,通身皆紅,李善云:「其實赤如珊瑚。」是也。[8]

此則文獻首次將「相思子」與「紅豆」等同起來,並且提供了關於相思子花序的重要特徵:「其花與皂莢花無殊。」如此,基本可將紅豆樹排除。

為皂莢屬植物花序

為皂莢屬植物單花(引自花卉圖片網,作者徐燁春)

為紅豆樹屬植物海南紅豆花(引自花卉圖片網,作者徐燁春)

為海紅豆花序

皂莢(Gleditsia sinensis)是豆科皂莢屬喬木。據《中國植物志》,皂莢「花雜性,黃白色,組成總狀花序」,長5-14釐米。更接近於海紅豆(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而不是紅豆樹(圓錐花序)。上節已經介紹過,圓錐花序是由多個總狀花序組成的,區別比較明顯。古人以皂莢花來類比,大概是因為皂莢花比較常見,親眼所見才敢作出「無殊」這樣肯定的判斷。

不過此則文獻也有一些問題,例如開頭一句「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顯然說的是相思子,與後文「通身皆紅」自相矛盾。要知道,《資暇集》的寫作目的在於正世俗之誤[9],其寫作應當嚴謹細緻才是,在描述某種植物的形態時,似乎不應當出現前後矛盾的低級錯誤。

對此,學者張安祖《唐詩中的紅豆考原》一文作了可信的解釋。在宋人王讜[10]所著《唐語林》卷八中,張安祖找到一則文獻:

豆有紅而圓長、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非也,乃甘草子。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其木斜斫之則有文,可為彈博局及琵琶槽。其樹也,大株而白枝,葉似槐。其花與皂莢花無殊。其子若扁豆,處於甲中,通身皆紅,李善雲「其實赤如珊瑚」是也。又言,甘草非國老之藥者,乃南方藥名也。其叢似薔薇而無刺,葉似夜合而黃細,其花淺紫而蕊黃,其實亦居甲中。以條葉俱甘,故謂之甘草藤,土人但呼為甘草而已。出在潮陽而南漳亦有。[11]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此則文獻與《資暇集》關於相思子的描述大致重合。其不同之處在於:首句開門見山,指出「紅而圓長、其首烏者」並非相思子,而是甘草子;「又言」之後的內容補充介紹甘草(非豆科甘草屬甘草)。巧合的是,在今本《資暇集》「相思子」緊挨著的便是「甘草」,其內容與以上關於甘草的描述基本相同。[12]甘草子「其實亦居甲中」,顯然是承接前文相思子「處於甲中」所說的。所以今本《資暇集》中「相思子」、「甘草」兩段內容,原本是一個整體,只不過是後人在傳抄的過程中,將其一分為二。

因此,張安祖推斷:「《資暇集》中的文字在流傳過程中有脫落和改竄,這才造成了其中描述的混亂,而《唐語林》的有關文字才是《資暇集》的原文,當錄自今已失傳的《資暇集》原本。《四庫全書總目·唐語林提要》稱其『所採諸書,存者已少,裒集之功,尤不可沒。』這應該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今傳《資暇集》最早為明代刻本,明代人為何將《資暇集》中相思子的內容一分為二,並且將首句加以串改,直言「紅而圓長、其首烏者」即紅豆之異名相思子呢?上節已經介紹,在李時珍那裡,半紅半黑的相思子就已經被認為是唐人詩句中寄託相思的紅豆了,《資暇集》的刊刻者或許是受此影響。

另外,比李匡文稍微晚一些的唐末文人張泌文言筆記《妝樓記》載:「相思子即紅豆,赤如珊瑚,詩所謂『贈君頻採摘,此物最相思』。」[13]這大概是目前所見最早將紅豆、相思子與王維「紅豆詩」聯繫起來的文獻。「赤如珊瑚」的表述亦與《資暇集》同,或均源自《吳都賦》劉淵林注。

通過大樹、花、種子三方面的線索,可以確定海紅豆,最有可能是王維詩中的紅豆。

3.「紅豆」何以寄相思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海紅豆更接近於王維詩中的「紅豆」。除了形態特徵與唐人的描述相符外,海紅豆歷史上曾生於四川,如今福建仍有種植,福建在三國時曾是東吳的領地,這些均符合紅豆生於「南國」的地裡特徵。[14]

那麼海紅豆的紅豆何以能寄託相思之情呢?《本草綱目》引述了《古今詩話》中的一個故事:

《古今詩話》云:「相思子圓而紅。故老言∶昔有人歿於邊,其妻思之,哭於樹下而卒,因以名之。」[15]

《古今詩話》原書久佚,其成書在南宋建炎元年(1127)至紹興五年(1135)之間[16],從宋代詩話的寫作傳統來看,此則文獻很可能是對唐人詩句「紅豆」典故的解釋。[17]

這個故事頗似孟姜女哭長城,是傳統文學中的閨怨主題:徵人之婦對遠赴沙場之夫的思念。巧合的是,只要看一看王維「紅豆」詩的出處,就會發現《相思》一詩或許真與徵人之婦的閨怨主題有關。王維《相思》一詩最早見於唐人範攄(生卒年不詳)《雲溪友議》[18]卷中《雲中命》:

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屍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唯李龜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龜年曾於湘中採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贈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又:「清風朗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徵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此辭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南幸而慘然。龜年唱罷,忽悶絕僕地;以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殯殮,經四日乃蘇。[19]

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岷山,宮廷樂師李龜年流落湖南,在採訪使的筵席上唱完這首《相思》與緊接著的一首《伊州歌》後,滿座慘然,李龜年更是誇張地忽悶絕僕、死四日而復甦。《伊州歌》即是表現女子對遠徵丈夫的思念之情,王維《相思》的主題或許與之一致。

因此,《古今詩話》中相思子的故事有一定的道理。不過由於該書成書較晚,且該則故事極為簡略,故事本身與相思子的形態特徵毫無關係。因此學者張安祖提出質疑:《古今詩話》的說法可能只是穿鑿附會,「紅豆」之所以能代表相思,乃是因為其種子的形狀、特徵。[20]

據《中國植物志》,海紅豆的種子近圓形至橢圓形,鮮紅色,光澤美麗,可作裝飾品,「孔雀豆」可能即由此得名。也有人認為海紅豆的種子形如心臟:「種子闊卵形,如小紐扣,從平面看略呈心臟形,邊緣稍銳,中間隆起(凸鏡形),熟時深紅色而有光澤,全體顏色鮮紅如漆。」[21]

這種顏色深紅、形如心臟的紅豆,唐代起即用於裝飾,如唐代詩人路德延(生卒年不詳)《小兒詩》:

頻邀籌箸插,時乞繡針穿。

寶篋拿紅豆,妝奩拾翠鈿。

而晚唐溫庭筠這首《南歌子》,正是以嵌入了紅豆的玲瓏骰子,象徵深切入骨的相思之情:

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深燭」諧音深囑,意味深切囑咐;「長行」是博戲之名,此處喻長途旅行;「莫圍棋」諧音「莫違期」。首句暗示別離,下句表明真心。

再如韓偓(842-923)《玉合》:

羅囊繡,兩鳳凰。玉合雕,雙鸂鶒。中有蘭膏漬紅豆,每回拈著長相憶。

長相憶,經幾春?人悵望,香氤氳。開緘不見新書跡,帶粉猶殘舊淚痕。

「每回拈著長相憶」,外形及顏色一如赤城真心的紅豆,不正好勾起對遠方之人的思念?海紅豆的別名「相思格」(源自廣東)可能就是這樣來的吧?

紅豆出名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王菲的那首同名歌曲:「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據說這首歌的靈感來自一部日劇,劇中女主角煮著紅豆,因為心裡想著怎麼說分手,結果紅豆給煮糊了。當然這裡的紅豆是赤小豆,與唐詩中的「紅豆」絕非一物。

北國無「紅豆」,而紅豆生南國,是暫時還回不去的南國。盼望疫情早日結束,重回南國,再採紅豆。

[1]宋代周密(1232-1298)《清平樂》:「晚鶯橋噎,庭戶溶溶月。一樹湘桃飛茜雪,紅豆相思漸結。看看芳草平沙。遊韉猶未歸家。自是蕭郎飄蕩,錯教人恨楊花。」清代詞人納蘭性德(1655-1685)《南鄉子》:「煙暖雨初收,落盡繁花小院幽。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說著分攜淚暗流。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將酹石尤。別自有人桃葉渡,扁舟,一種煙波各自愁。」

[2](明)李時珍著,錢超塵等校:《本草綱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第1306頁。

[3](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華書局,2018年,第828-829頁。

[4]「紅豆,亦名相思子,產於嶺南,木質蔓生,幹高丈餘,葉為羽狀複葉。秋開小花,花冠為蝶形,色白或淡紅。實成莢,子大如豌豆,微扁,色鮮紅,勝珊瑚,亦有半紅半黑者。相傳有人歿於邊,其妻思之,哭於樹下而卒,故名,唐以來詩人多詠之。其木理似槐,大者斜鋸之,有細花雲,亦曰雞翅木,以其紋似也。」見(清)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1年,第5935頁。

[5]《本草綱目》,第1306頁。《益部方物圖》又名《益部方物略記》,原書附圖在流傳過程中丟失。此則文獻原文為:「紅豆,花白色,實若大紅豆,以似得名。葉如冬青。蜀人以為果飣。贊曰:葉圓而澤素,花春敷子生,莢間累累綴如珠。」宋祁乃北宋天聖二年(1024)進士,翰林學士,曾與歐陽修同編《新唐書》,在益州為官時作《益部方物略記》,嘉祐二年(1057)成書,是我國西南地區首部植物專著,主要記錄四川省劍門關以南地區草木、藥材、鳥獸、蟲魚等物種,計65條,70餘種。

[6]劉淵林,名逵,字淵林,晉侍中,卒於西晉太安元年(302)之後。所注《吳都賦》詳實可徵、精研事物、委屈詳備,可見其學識之淵博。見崔潔《劉逵小考》,《蘭臺世界》,2017年12期,第91-94頁。因此,劉淵林對於「相思樹」的解釋可信程度很高。

[7](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0頁。

[8](唐)李匡文撰,吳企明點校:《資暇集》,中華書局,2012年,第200頁。

[9]《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卷三下記載《資暇集》自序云:「世俗之談,類多訛誤,雖有見聞,嘿不敢證,古著此書。上篇正誤,中篇談原,下篇本物,以資休暇。」

[10]王讜(dǎng),字正甫,生卒年不詳,北宋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宋徽宗崇寧、大觀(1102-1110)年間人,曾入蘇軾門下,元祐四年(1089)任國子監丞,官至少府監丞,著有《唐語林》八卷。

[11] (宋)王讜:《唐語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2頁。

[12] 「所言甘草,非國老之藥者,乃南方藤名也。其叢似薔薇而無刺,其葉似夜合而黃細,其花淺紫而蕊黃,其實亦居甲中,以枝葉俱甜,故謂之甘草藤。土人異呼為甘草而已。出在潮陽,而南漳亦有,故備載之。」見《資暇集》,第200-201頁。

[13] (唐)張泌 :《妝樓記》,明佚名輯《五朝小說》本,唐人小說第五十二帙。張泌,字子澄,安徽淮南人,唐末花間派詞人,生卒年約與韓偓(842-914)相當。

[14] 「周人眼裡的『南國』,地在江漢、三楚。漢唐間人們眼裡的『南國』,地在江漢、三楚。降而至唐,至少在詩人杜甫、王維的眼裡,『南國』也必然確指江漢、三楚。」見林鴻榮《「南國紅豆」考辨》,《中國農史》,1990年,第2期,第57頁。

[15]《本草綱目》,第1306頁。

[16]李裕民:《成書年代考》,《晉陽學刊》,1998年第1期。第103頁。「《古今詩話》,原書久佚,亦不見諸家著錄,即《四庫全書》亦不見收錄。《宋史·卷二百九·志第一百六十二·藝文志八》集類文史類有《古今詩話錄》七十卷,作李頎撰,一般認為即此書。原書多達七十卷,疑為詩話總集。所存文字多系採摭正史、別集、地誌、野史、小說、筆記、類書、詩話等書中舊說,且大部為記事,自撰甚少。《四庫總目提要》於《詩話總龜前集》下云:『蓋因《古今詩話》,附以諸家小說,分門增廣。』亦見其內容龐雜。」見杏花村人《走進杏花村》,《池州日報》,2016年11月4日。郭紹虞先生博採群書,輯得《古今詩話》逸文444條,編入《宋詩話輯佚》(1980年中華書局版)卷上。

[17]「話」體詩學批評興於北宋,其傳統有二:一是詩學批評傳統,一是詩學敘事傳統。前者表現為以詩人詩詩藝為具體批評案例的詩學批評、藝術探討;後者表現為講述詩人詩作的故事或考證典實。見張海鷗、梁穗雅《北宋「話」體詩學論辯》,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第26頁。

[18]範攄,生卒年未詳,唐僖宗時(873-888年在位)吳人,客居越地,自號五雲溪人、雲溪子。《雲溪友議》「三分之二篇幅談唐詩故事,多名家逸事,故事也曲折離奇。但核以史實,則多有錯誤……範攄是唐末越州的處士,雖自稱曾遊歷山水,結交名流,但基本並沒有詩歌存世,文學交遊圈很窄,對本朝故實的掌握和辨識能力很差,卻抱著很大的興致,記錄下唐代中後期民間流傳唐詩名人名篇的離奇故事,留下唐詩民間傳播的特殊文本。」見陳尚君《範攄:唐詩民間傳播的特殊記錄》,《文學遺產》,2014年第4期,第48頁。

[19]「今存王維集的宋、元、明初、明中葉刊本,都未收錄這首詩,它最初載於《雲溪友議》,沒有題目,《唐詩紀事》收此詩,亦失題;《萬首唐人絕句》錄此詩,題作《相思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顧氏奇字齋刊王右丞集首次將此詩收入集中(編入《外編》),題作《相思》,明末凌濛初刊王摩詰集,又題作《江上贈李龜年》。上述不同的題目,恐都是各書編者所擬,而非作者原題。如《相思子》蓋據(124-125)詩之首句而擬,《相思》則據詩之末句而擬。從詩意看,首二句云:「紅豆生南國,秋(各本皆作此字,清人編《唐詩三百首》改作『春』,無版本依據)來發幾枝。」見陳鐵民:《也談紅豆與相思》,《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02期,第122頁。

[20]「筆者認為這種作法其實是本末倒置,因為這類傳說只要不是出於穿鑿附會,其產生必然與紅豆的形狀、特徵有關。」見《唐詩中的紅豆考原》,第189頁。

[21]蔡連捷:《相思樹,相思豆》,載《生物學教學》,2003年,第7期,第48頁。

相思子 By Vinayaraj - Own work, CC BY-SA 4.0

皂莢屬植物花 By Andrew Butko, CC BY-SA 3.0

紅豆樹屬植物花 By 徐燁春 http://www.fpcn.net/m/view.php?aid=2446

皂莢花By 徐燁春http://www.fpcn.net/a/qiaomu/20131008/Gleditsia_sinensis.html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職員 / 中國美術館志願者講解員 / 自由撰稿人,個人公眾號「古典植物園」,現居北京。

圖文編輯: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相關焦點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人間自是有情詩,此愛不關風和月。」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和我一起共賞千古最美情詩。「莫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輕狂。」說到情詩,總也離不開相思,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王維的那首《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記紅豆痴儂的年少愛情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小秀才,你來這裡作甚啊?」 「六娘,你看這是什麼?」少年故作神秘的把手湊過去,小心翼翼的打開。入眼是一顆紅豆。「我還當是什麼呢,不就是紅豆嘛,」六娘出身大家,紅豆自然是尋常不過的。
  •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那可是真的尋花問柳,他是一等一的才子,從小天資聰敏,過目不忘,來顧山隱居是為了編集《昭明文選》,不似乾隆下江南的附庸風雅。  走到一條清溪邊,他覺得口渴起來,正好迎風送來茶香,抬頭看見前面一座小小的茶坊,他便信步走了進去。那當壚賣茶的女子聞聲轉過身來。但見她雲鬢烏黑,生得面若桃花,穿著布衣也難掩風流,他心裡一喜。那茶,未曾喝到嘴邊,卻已先浸得人眼明心亮。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雞翅木介紹
    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其中描述的樹,就是「相思木」或「紅豆木」,這在古代也稱為雞翅木。當您去到市場.古舊家具有老雞翅木、新雞翅木之稱;紅木家具又有緬甸雞翅木、非洲雞翅木之分.那麼.我們如何來分辨呢?老雞翅木凡明代雞翅木家具以及清朝早期的部分家具,都使用這種雞翅木。區分老雞翅木並不難。首先是掂重量。老雞翅木體輕.在硬木家族中最輕,甚至抵不上有些柴木.比如櫸木。一件雞翅木物件,掂一掂重量就可知道是不是老雞翅木。
  • 詩詞:世間情愛幾許,唯有紅豆可寄相思。(美文)
    紅豆又名相思子。相思紅豆是我國獨特的文化產品,是中華民族悠久、神秘、古樸的傳統文化。「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根據當時社會的民族風情寫就的膾炙人口的《相思》詩,它反映出那個歷史時空的青年男女在確定終身大事時,以紅豆飾品作為情物相贈情人的動人情景。從此,紅豆成了純潔愛情的象徵。愛情無價,紅豆無價。相思紅豆的寓意,不僅包括男女之情,還包括親情,友情,師生情,患難與共分離後的情,民族國家之情,人類相依相愛之情。
  • 寄託情感的「相思豆」就是紅豆?別鬧,吃錯了會喪命的
    文/李園園(中國註冊營養師)古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被歷代人傳送。代表相思的「紅豆」也成了一種感情寄託物,被寫進歌詞裡,寫進故事裡。然而此紅豆就是我們吃紅豆冰棍、豆沙包、紅豆糕的紅豆嗎?不是。
  • 歷代紅豆吟詠選錄
    編者2013年9月曆代紅豆吟詠選錄紅 豆唐·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中有蘭膏漬紅豆,每回拈著長相憶。長相憶,經幾春?人悵望,香氤氳。開緘不見新書跡,帶粉猶殘舊淚痕。生查子唐·牛希濟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 顧山的紅豆樹開花了,這是寄了多少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在眾多描寫紅豆樹的詩句中,唐朝詩人王維的這首詩家喻戶曉、最為有名。 赤豆和紅豆傻傻分不清 小編你等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 紅豆用來相思?
    紅豆,浪漫多情,什麼「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 中藥「紅豆」的美麗傳說
    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豔,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詩人王維有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詩人根據故事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相思子(紅豆)為豆科纏繞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種子。現代藥理研究,相思子含相思子毒蛋白、相思子鹼等。
  • 來杯紅豆薏仁芡實茶,夏日祛溼,聽歌與《紅豆》更配哦!
    紅豆又稱相思子,多產於我國兩廣一帶。傳說一位女子在樹下盼望丈夫,淚落染樹結出紅子,因稱此樹為相思樹。在古代男子通常在向女子訴慕的書信中加一粒紅豆,以表相思。《紅豆》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 難忘的紅豆情懷
    記得在結婚的時候買了個比較好一些的襯衫,是紅豆牌,穿著比較舒適。所以朋友剛一說要送俺就想到了紅豆襯衫,也想到了那首名詩《相思》: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 王維的歌曲《紅豆》吸引了相思樹,紅豆的價格再次出現:紅豆值錢
    21萬槍擊紅豆是最新的失去家庭的方式,對於我們這個盡責勤奮的人來說,有一種嫉妒和嫉妒的感覺,坦白地說,我很酸……讓我們來看看這顆紅豆的神奇力量,他不僅拍出了高價,還顛覆了三觀並引發了一波評論。其實,天價背後,更多的是名人的祝福效應。據拍賣師介紹,紅豆由來已久:原本是魯迅送給妻子許廣平的愛情信物,後來,魯迅和許廣平夫婦把他給了蕭紅。
  • 一顆紅豆被拍賣到了21萬高價,紅豆的價格由什麼決定?
    一顆紅豆值多少錢?近日,廣東一個拍賣會上,一顆紅豆被賣到了21萬的高價,這大概是世界上「最貴的紅豆」了。據說這是一顆有來歷的紅豆,但真偽還存在著一些爭議。但有媒體在拍賣新聞發布後,採訪了魯迅紀念館和蕭紅紀念館,得到的回應是:魯迅、許廣平贈蕭紅的紅豆」難以判斷真偽「,端木蕻良贈送紅豆到蕭紅紀念館的事更是」子虛烏有「。提起紅豆,叫這個名字的有好多種,主要常見的是:①赤豆:又名「赤小豆」、「小豆」。
  • 朱色,中國色裡最純淨的紅,一點朱紅寄相思,斑斑血淚紅豆生
    朱色,中國色裡最純淨的紅,一點朱紅寄相思,斑斑血淚紅豆生赤、青、黃、白、黑,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中國色彩中最傳統的五色。其中赤者為紅,而朱色則是紅色中最為純正的。朱色一點朱紅寄相思,斑斑血淚紅豆生。可憐無定河邊骨,何日良人罷遠徵。朱色,代表相思,代表奔放,代表熱情。
  • 「說文解字」「春」色滿園關不住
    [春秋]古代把「歷史」稱作「春秋」,那是因為莊稼春生秋熟,春生相當於歷史之因,秋熟相當於歷史之果,春來秋去的循環就是時間,而時間的循環就是歷史。春季開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間),春季結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間)。
  • 紅豆湯圓 愛情的味道
    每年此時,一碗熱氣騰騰的紅豆小湯圓,軟軟的湯圓,飽滿的紅豆,淡淡的湯水,就像愛情那樣潤澤心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也許很少有人知道,相思豆是屬於含羞草亞科。做紅豆小湯圓,那過程再美好沒有。細細做來,無數心思在裡面,嘗一口,不僅味美,而且養顏,其中滋味,真是「欲說還羞」了。只望天下女子,都能找到一個有緣有分的意中人,讓自己安於「洗手作羹湯」,也望十五元宵夜,有情得團圓。
  • 論宗璞和她的小說《紅豆》
    她是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短篇小說《紅豆》和《弦上的夢》的女兒,也是第三位施耐庵文學獎的女兒。他的父親馮友蘭出生於一個學者家庭,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西南聯大。他陪父親去湖南,當時,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遷至長沙,並建立了長沙私立臨時大學,他被轉到昆並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
  • 紅豆和赤小豆長得像,功效卻不相同,看完再也不怕買錯
    紅豆和赤小豆長得像,功效卻不相同,看完再也不怕買錯!提到紅豆我立馬就會想到一句上學學過的詩,叫做「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生活當中很多家庭都會常備一些紅豆,煮粥的時候放上一些,不僅煮出來的粥,顏色非常漂亮,而且喝起來也很美味,最重要的是營養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