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希伯來書11章 (一百二十八)

2020-12-13 騰訊網

一起學習聖經智慧之希伯來書11章 (一百二十八

經  文 

講  章 

希伯來書十一章

第十一章概觀圖

信仰生活的榜樣

圖表解析

十一章列出了許多舊約時代「信仰生活的榜樣」。十章以「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結束,而十一章以「信就是…」開始。觀看圖表中沿著中央線連起的詞句,以「信」為中心軸,告訴我們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舊時代的聖徒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他們都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

因此,概括十一章,信就是相信應許,最終的應許是耶穌基督,所以舊約時代的聖徒也相信(從遠處望見)耶穌,得了拯救。所以因著耶穌基督的到來,他們將得以完全。(40節)當耶穌再臨的時候,新舊約的聖徒都將得完全。

十一章概觀

信仰生活的榜樣

稱十一章為信心之章,這只是概括的說法,用「信仰生活的榜樣」更為貼切。因為十一章不是單獨闡述「信」的章節,從文脈上看,十一章是在10:32-39節勸勉聖徒要憑信心生活之後,列舉的效法榜樣。

榜樣的核心不是退後的信心,而是前進的信心。因此十一章列出的榜樣身上具備前一章勸勉的幾個特點。

蒙了光照的人(即都是蒙神恩典的人)(10:32)忍受大爭戰的各樣苦難(10:32)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10:34)有勇敢的心(10:35)憑信心忍耐(10:36)憑信心前進(10:39)等。

一句話,他們是憑信心生活的人,正如10:38所說「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列舉他們為榜樣。那麼信仰生活,指怎樣生活?

111-3的分析圖

信仰生活的定義

圖表解析

本單元是對信心生活的定義,此後的話語是信仰生活之榜樣的列舉。因此,只有明確定義,才能從正確的視角看那些榜樣。第一部分證明「信的實底與確據」,第二部分講「信的根據」是什麼。

信仰生活的定義

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2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借 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11:1-3)

若想正確地解釋十一章,就要正確地認識如同命題一般的1-3節話語。因此,就算花上一段時間我們也要正確接觸這幾節經文。那麼就會從中發現通過本文發出的光彩。本文以「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1節)開篇。怎麼樣?能一眼看出信心是什麼嗎?還是越看越複雜難懂?作者並不是想從學術上定義信心,而是要定義用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活是憑信心生活的表現。「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和「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分明不是一個含義,卻又不可分開的關係。

一.實底和確據

「所望之事」具有未來性的概念。即用信心展望未來的事,將其視為已成就的。這就是「實底」所包含的意思。

「未見之事」與屬靈世界相關。要憑信心確信,越過能看到的現實世界,有一個看不見的永久的世界,這就是「確據」所包含的意思。以16節的話語為例,神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這城不是現在的,而是未來的;不是地上的,而是天上的屬靈世界。

所望之事---未來的概念

對此10節說:「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古人因著信,將神預備的事視為實底。聖徒最終所盼的,不是現在而是到了未來才能成就的,但將其視為已經成就的,存著指望忍耐著生活,這就是憑信心過的生活。

所以說聖徒「在這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3節)信心生活的定義可以有多種描寫方式,為何作者要如此定義呢?

探索聖經歷史,無論哪個時代,信仰陷入低潮或變為世俗化的原因都是愛看得見的世界過於看不見的世界,信賴人勝過信賴神。而作者對此非常了解。

記錄希伯來書當時的信仰狀態也是如此。他們重視看得見的聖殿過於看不見的天上的聖所;喜歡看得到的大祭司勝過看不到的大祭司耶穌基督;比起耶穌為我們一次獻上的祭,更受天天站著獻上的祭吸引。作者向他們說那些都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象」。(8:5)

13:14說:「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現在的世界終究只是那永存世界的影子。對此啟示錄 21:1說:「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未見之事----屬靈世界

這樣的信仰思想是貫穿整個新約聖經的思想。使徒保羅在羅 8:23-24中說:「等候我們的身體得贖」之後又說:「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

林後 4:16-18也將外體和內心所受患難的至暫至輕與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對比後,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那麼這樣的信心以什麼為根據呢?

二.信心的根據

聖經中所言的信心與信念不同。信念是信靠自己,是向自己發出的暗示。但聖經中的信心有相信的對象,且有根據。來 11:3說:「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借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這裡有信仰的對象,也有根據。對象是永活的神,而根據是「話語」。

神的話語

聖靈在定義信心生活時,(1-2節)為何不直接列舉信仰生活的榜樣,而將「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借神話造成的」這句話語放在前面,他的意圖就在此。

這話語(3節)不是要突出某個特定人信仰模範,其中的人稱代詞不是「他們」而是「我們」。這是所有聖徒的信心根據。

重新看一下3節,作者將焦點放在神、所有世界、話語中的哪一點?不是所有世界,也不是神自己,而是「神的話語」。因為十一章證明的不是相信神本身的信心,而是相信神話語的信心。

3節的證據確鑿。這是在告白:相信一切看得到的世界是用看不見的神之話語創造的。然後說:「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

話語中心

所以面對列舉出許多信仰楷模的十一章時,不能將其視為某種偉人傳記或人物誌。本章的主人公不是他們(人),而是神的話語,即神的應許是才中心。用話語創造天地萬物的創造主神;(3節)與信仰的先輩立約,並以起誓為證的神;(17-19節)成就應許的信實的神;(11節)按應許為他們預備一個城的神;(16節)才是十一章的中心。這就是以神為中心,以話語為中心。

信仰的先輩們相信神的應許,並憑著信心過信仰生活。這應許就是今天的新舊約聖經。我們也要相信應許的話語,憑信心前進。那麼神應許的核心是什麼?

應許的核心

這裡有聖經的中心,信仰的中心;這裡有正確解釋十一章的鑰匙。神的應許就是:將差派彌賽亞;萬民將靠他得救恩的福;將賜下天上的產業。

這就是神對信心的前輩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十一章登場的信心前輩都是堅信這應許的人。對此13節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

他們沒有看到應許的彌賽亞,卻存著信心死了。他們因為從「遠處」看見,也許會模糊不清,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仰望了那一位,且相信、得了拯救。這是解釋十一章的鑰匙。

十一章列舉的信心楷模並不是單純的教訓式的信心。若只為教訓,那麼對想要回到猶太教的人來說,不是挽留,而是催促了。因為從猶太教改宗到基督教的事實,有可能誤會為是背叛,因為不能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堅守信心,所以改宗。因此,重要的是要看希伯來書整卷的主題和文理。

從文理上接近

到目前為止,作者論證了耶穌基督超越天使,比摩西尊貴,高過亞倫,多次獻上的祭是影子,耶穌只一獻上就永遠完全了。希伯來書的主題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大祭司」。(8:1)

10:19-22說:「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十一章是順著這樣的文理接下來的,十一章的信心與十章的信心一樣。看啊,你們的祖先從遠處望見神應許的基督,存著信心死了。

神會遵守那個應許。本物的真像已來到,你們還要回到過去的影子裡去嗎?這就是十一章的結論「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40節)的含義。若還有不明白之處,請參看加拉太書3:23。

加3:23說:「這信還未來以先」,而25節說:「但這信既然來到」。這是什麼意思?聖經將基督與信心當做同義詞使用。得永生的信就是這信,十一章證明的信,相信應許的信就是相信基督的信。

下面我們要察看,雖然沒有親眼目睹應許的成就,卻過著如1節所講「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之模範的信仰生活。

分享

1.所望之事的實底指什麼?

2.未見之事的確據指什麼?

3.信心的根據應放在哪裡?

114-22的分析圖

古人與族長們的信心

圖表解析

本單元描述了洪水前的先知(亞伯、以諾、挪亞)和族長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的信心。沿著中心軸「因著信」下來的是「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

本單元中需要關注的兩個要點:他們的信是如何顯出來的?他們因著信,最終得了什麼見證(雖然沒看到應許成就)?

古人與族長們的信心

4亞伯因著信,獻祭與 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5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7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8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9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象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10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 神所經營所建造的。11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12所以從一個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13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4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15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16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17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18[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19他以為 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仿佛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20以撒因著信,就指著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21雅各因著信,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各自祝福,扶著杖頭敬拜[神]。22約瑟因著信,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族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11:4-22)

解釋十一章的鑰匙是「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中的「應許」。13節和39節都在強調這句話。舊約的聖徒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都是存著信心死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不是拒絕)。所以只有將觀察的焦點放在「他們至死相信的約是什麼「和」相信此約得了什麼證據「這兩點之上,才能正確解釋本文。

一.古人的信心

亞伯

「亞伯因著信,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4節)「更美的祭」指什麼?在這裡要關注的不是神喜悅「地裡的出產」還是「頭生的羊」的問題,而是相信什麼的信仰問題。這點通過他得的見證顯明,他從神那裡「得了稱義的見證」。

被稱為義的亞伯

一個不可否認的確鑿證據是,亞伯被稱為義不是因為他獻上「頭生的羊」,(創4:4)而是因著他的信,即他通過獻上頭生之羊,相信「背負世上罪孽的神的羔羊」耶穌基督。可見,亞伯稱義也是因著相信耶穌基督。

我在研究本書的時候曾經詫異,作者論證新約,更美之約的大祭司作更美的祭物使人永遠完全,打開幔子;為什麼對「稱義」沉默不語呢?其實本書並不是在沉默。

亞伯相信得了稱義的見證,挪亞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7節)那麼「亞伯獻祭與神比該隱獻的更美」是什麼意思呢?

從整個希伯來書的文理看,更美的祭意味著什麼?這是在講耶穌基督是以「更美的祭物」(9:23)獻上「更美之祭」的「將來美事的大祭司」。(9:11)

那麼亞伯是怎樣知道這福音的呢?神在人類的始祖犯罪後,賜下了原福音,(創3:15)亞當聽到這初福音,為妻子取名為「夏娃」,即生命之母。(創3:20)這意味著他理解了原福音,即女人的後裔。該隱和亞伯從父母那裡聽到此福音後,該隱沒有在意,而亞伯則相信,且歡喜接受了。

有11:13節為這個推測的真實性做後盾,「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可以說亞伯是信耶穌而死的殉道者。主提到「義人亞伯的血」,(太23:35)承認了他流的血,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承認這一點。(12:24)亞伯稱義也是因信耶穌。亞當墮落後,從他出來的人類若想要稱義,除了信耶穌別無他法。這就是亞伯的信心。

以諾

「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11:5)雖然他未嘗死味,被神接去是重大事件,但比這更寶貴的是他「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若沒有這個明證,活著被神接去本身就不是福氣了,因為也有活活地被扔在火糊裡的。(啟 19:20)

以諾在哪方面讓神喜悅呢?6節說出了答案,那就是「信」。只有相信耶穌基督,稱義,恢復與神之間和睦的關係,才能蒙神的喜悅。這個真理包含在「到神面前來的人」 這句話裡。(6節)

不能將「到神面前來」視為尋常的事。詩篇作者渴慕地說:「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詩 42:2)。從神那裡被驅逐的人類,若想回到神的面前,就只有相信耶穌這一條路。10:19說:「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耶和華你的神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番 3:17)西番雅先知的這一見證,也將在彌賽亞王國時,成就在「剩下的人」身上。(番3:12-13)。

以諾被提可以說是基督再臨時「剩下的人」的預表。「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猶 1:14)這裡說以諾展望著耶穌再臨時的情景,發出預言。

挪亞

「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11:7)這顯明希伯來書強調全人的信仰。

挪亞接受了未見之事的警告。這意味他聽了神的話語;動了敬畏的心,說明他沒有輕忽神的話語,且用恐懼戰兢的心信了;預備了一隻方舟,這說明他不只信了,還順從了神的話語。

這樣的信心才是「你和你的一家都必得救」的信心。在這裡,有一句話值得注意,說挪亞「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這裡的「義」指什麼?神用洪水審判充滿罪惡的世界,是他聖潔公義的流露。

承受了從信而來的義(成了義的後嗣)

那麼,挪亞和他的家人得救,是因行為稱義嗎?不是。洪水之後,他們的醜惡證明了這一點。挪亞得稱為義,不是出於行為,而是出於信。所以說是「從信而來的義」。稱義必須是通過代贖得來的,挪亞從遠處望見耶穌基督的代贖而相信的,這是聖經的見證。

「後嗣」是傳宗接代的人。罪進入世界後,神賜了原福音。聽信這福音的亞伯得了稱義的見證。(4節)假如因著洪水審判,連挪亞一家也滅亡了,那就無人承受義了。而此時,這義由挪亞來承受,再從挪亞傳承給後代。換言之,就是那將來要來的「女人的後裔」之家譜有繼承人了。

可我們對「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這句話是多麼忽視!這義傳到亞伯拉罕,(創15:6)令人難以置信地傳到妓女喇合,(雅2:25)傳到大衛,(羅4:6)由先知哈巴谷宣告,(哈2:4)通過使徒保羅發出燦爛的光芒。(羅1:17)這義一路跑來,現在傳到了你,你也是這時代把這義傳給下一代是「義的後嗣」。

挪亞同樣因相信耶穌稱義

那麼,要如何證明挪亞知道因信稱義的福音,可以通過從洪水後「挪亞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創 8:20節)得知。他選擇「潔淨的牲畜、飛鳥」為獻祭的祭物。要知道這是律法頒布祭祀制度之前。這與亞伯用頭生之羊獻祭,被稱為義一樣。

向神獻祭,只有在預表羔羊耶穌基督時有意義。如若不然,就是褻瀆神,將神比做偶像了,「[假冒為善的]宰牛好象殺人,獻羊羔好象打折狗項;獻供物好象獻豬血;燒乳香好象稱頌偶像。這等人揀選自己的道路,心裡喜悅行可憎惡的事。」(賽 66:3)

挪亞用潔淨的動物向神獻祭,說明他知道並且相信福音。另外「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創 8:21)意味著神悅納了他的祭物。神悅納的不是用動物獻的祭祀(10:6),而是預備的羔羊耶穌基督,這就是希伯來書一直以來想要說明的。挪亞也像亞伯一樣,因相信耶穌被神稱為義。

二.族長們的信心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來11:8)創世記12:4說:「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的去了。」亞伯拉罕的信心是聽見話語後順從的信心。

「應許」一詞在11:9出現兩次。「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象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11:10)說明他過的是寄居他鄉的客旅生活。神給了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同樣的應許。

神應許亞伯拉罕,彌賽亞會從他的後裔出來,拯救天下萬民,並賜他天上的基業。他同樣盼望著彌賽亞王國。

撒拉

「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11:11)「可信的」就是可以信賴的意思。10:23說:「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撒拉同樣相信了賜應許的神和應許。

「所以從一個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12節)話語第一層含義是指子孫後代,但隱含的意思是神的最終應許----屬靈的子孫。因此亞伯拉罕不單是以色列人的祖先,也是「信心之父」,這也是神將撒萊的名字改為「撒拉」的原因所在。

存著信死的人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3節)「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第一層含義是指他們沒能得著應許之地迦南,但是從「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16節)來看,希伯來書的意圖是指彌賽亞王國的到來。他們雖然死了,但因著信,「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13節)

若不是主親自解釋說:「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約 8:56)的話,說亞伯拉罕從遠處仰望基督,相信耶穌得了義的見證(創15:6,羅4:23)我們可能認為太牽強了。

聖經說:「並且聖經既然預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加 3:8)他們雖然沒有看到基督的初臨和再臨,就存著信心死了,但他們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16節)神是可以全全信賴的神。

舊約中顯現的各各他

12節暫時停下信心榜樣的話題,用13-16節在中間作了一個小結「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然後17節又接續未完的話題「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為何不直接敘述,而要中間停下,然後再繼續呢?這是作者為了突出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件而刻意安排的。

就象喜馬拉雅山的群峰中,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一樣,這件事是核心部分;換言之11:13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那麼若想望得遠,就要站得高。

神引導亞伯拉罕去摩利亞山,是否就是為了讓他遠望各各他呢?摩西死之前也登上泥波山,遠望應許之地的東南西北。(申34章)這靠肉眼是不可能的事。摩利亞山是舊約顯現的各各他。亞伯拉罕在這山上通過將愛子以撒獻上的命令與用山羊代替的代贖,遠遠地望見了各各他。作者以這個頂點為中心,繼續敘述有關以撒、雅各、約瑟、摩西和喇合的事。然後,正如概觀圖表所示,又得到一個結論。

「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39節)「這些人」共出現兩次(13,39節),這些人雖得了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這裡將「證據」和「應許」分別開來。即亞伯拉罕得了以撒,有可能成為證據,但不可能是最終的應許。

最後的總結論是「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40節)神給我們預備的「更美的事」,毋庸質疑就是為成就信心的先輩們未得著的應許而來的基督。他初臨,成就了救贖;他再臨,將使一切得以完全。

9:15說:「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所以,因著耶穌的寶血,他們的罪完全赦免了,靠著他的寶血我們能夠坦然無懼地進入至聖所。這些事的成就,若不是那「更美的」來到,就不可能得以完全。面對字裡行間透露的神對我們無限的愛,我們只能感謝,再感謝了!

獻上以撒的亞伯拉罕

在亞伯拉罕受的試驗中,成問題就是以撒是「應許之子」。其解釋在11:18「[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創15:4,18:21)神還曾應許亞伯拉罕,要使他的後裔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一樣多,但神命令他將以撒獻為燔祭,神這不是在自毀承諾嗎?亞伯拉罕深信「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19節)

以撒不是通過自然生育原理所生,而是靠應許生的「應許之子」,從這一點從來看,以撒是為成就最終應許而來的耶穌基督的預表。對此加3:16,4:23都有說明。

因此,神試驗亞伯拉罕,不是想知道他個人的信心,而是通過這事,神想要把某個啟示顯給他看。為此,神要測試他是否能承受這啟示。因為神揀選、呼召亞伯拉罕的目的,就是將這個啟示顯給他看,並且神為了這個目的,從75歲開始鍛鍊他,直到他120歲。

察看創世記,可以看到亞伯拉罕的使命從十二章開始,以二十二章為頂點結束。那麼,神希望通過這件事到底要向他啟示什麼呢?

用獨生子做代贖的祭物

有兩點,第一,神賜下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做了平安祭(挽回祭);第二,他是代替我們獻上的祭物,正像亞伯拉罕用神預備的山羊代替以撒獻上一樣。也就是說亞伯拉罕登上摩利亞山,憑信心,遠遠地望見了將在各各他山上代替人類背負十字架的代贖祭牲----神的羔羊。(約8:56)

因此,這話語是信心之章的核心。正如亞伯拉罕因著信,「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一樣,神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了。

以撒、雅各、約瑟

對於這三位族長,有一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臨死的時候,都為後代祝福。這意味著亞伯拉罕的子子孫孫不斷繼承著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也就是成為了義的後嗣。這是他們相信神之應許的證據。而這應許的核心是將要以應許之子的身份來到的耶穌基督。

22節說:約瑟「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即使是在為奴的數百年間,這個遺命還是被傳承下來。以色列人匆忙出埃及的時候,也不忘帶上約瑟的骸骨,經歷40年曠野生活珍藏著;在戰領迦南的戰鬥中保存著,直到約書亞記24:32「以色列人從埃及所帶來約瑟的骸骨,葬埋在示劍,就是在雅各從前用一百塊[銀子],向示劍的父親哈抹的子孫所買的那塊地裡,這就作了約瑟子孫的產業。」他們珍藏的不是一具骸骨,而是從祖先那裡繼承的應許。他們是真正的應許的百姓。

分享

1.亞伯是怎樣被稱為義的?

2.挪亞怎樣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

3.亞伯拉罕的信心是信誰的信心?

1123-40的分析圖

出埃及後的信心之人

圖表解析

本單元將「出埃及後的信心之人」展現出來,從摩西、喇合到大衛、撒母耳。中心軸依然是「因著信」, 39節再次提到「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雖然因著信得了美好的證據,但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就不能說是得以完全了。那麼他們(舊約的聖徒)將在何時,如何得以完全呢?

摩西

「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 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24-25節)在這裡有一處驚人的發現,就是26節「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這再次確認了聖靈要通過此章展現的意圖,即摩西所受的苦難是為耶穌所受凌辱。這個理論怎麼會成立?摩西是神通過出埃及所啟示更美的出埃及即救贖工作當中使用的僕人,而這救贖的主人公是耶穌基督,所以這個理論成立。

這點已在3:5提到「摩西為僕人,在 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摩西不是救贖的主人公,而是被立為此見證的人。所以摩西所受的苦難才會成為基督受的凌辱。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下一個人物的喇合。

喇合

在這裡我們將遇到一個難解之題。提到耶利哥城牆倒塌事件(30節)時,沒有提到約書亞的名字,卻講到「妓女喇合因著信…」(31節)

「深哉! 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羅 11:33)對此我們也只能這樣告白。更驚人的是雅 2:25「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們從別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樣因行為稱義嗎?」說她被神稱義。不過這是不容質疑的。

喇合迎接的是神在進行救贖事工當中使用的探子,主曾說過「迎接你們,就是迎接我」,那麼迎接這些探子,就是在迎接耶穌基督。就是說耶利哥城的妓女喇合因相信且迎接耶穌基督,被神稱義。我認為聖靈為了突出這個奇妙的福音,才在這裡提到卑賤、軟弱、不配蒙恩的喇合。

徵服者的信心和殉教者的信心

察看32-39節話語,既有征服者之信心的人,如33節「制伏了敵國,堵了獅子的口」,也殉道者之信心的人,如「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被鋸鋸死,被刀殺」等。(35-38節)38節說這些人「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39節)存著信心而死、只得了美好的證據、卻沒有得著所應許的「這些人」不單指本文提到的這些人。舊約時代的聖徒都是如此。最終得出「因為  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40節)的總結論。「更美的事」指「得了更美的職任」、「作更美之約的中保」、(8:6)「作更美的大祭司」(9:11)用「更美的祭物」(9:23)只一次獻上的耶穌基督。

40節將「我們」和「他們」做了對比。「他們」是靠舊約,中保,用動物之血獻祭的人;而「我們」則是靠更美的新約,作中保的神兒子只一次獻上預備的身體,就得以完全的人。

所以他們將通過我們得著的真像得以完全。作者似乎在問,即使這樣還要回到猶太教嗎?我們再進前一步,聖經為何不說「若不靠耶穌基督,就不能完全」而說「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呢? 詩 19:7說:「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信心之章所提到的信心的勇士,都是為「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這場屬靈爭戰而召集的勇士。他們已經完成任務,從救贖史的舞臺退下。而現在,神在這場屬靈爭戰中使用的是「我們」。他們仰望的是天上的城,當基督再臨之時,他們將通過榮耀的復活得著完全。

因此,「我們」不退後、向前奔跑也是「他們」所期望的。12:1說:「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 「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現在奔跑的選手是「我們」,「他們」作為先跑、先爭戰的證人,正為我們做證,鼓勵我們。這就是「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包含的意思。

現在,在神的救贖史進程中,不是「昨天」的「他們」,或「明天」的某人,而是「今天」的「我們」被使用,做出決志的時候了。

分享

1.摩西所受的苦難為何會是為基督受的苦難?

2.喇合是怎樣被神稱為義的?

3.舊約的聖徒將怎樣得完全?

磐石大教堂

劉洋主任牧師整理

人的盡頭便是神的起頭

讓我們一起

經歷基督的愛

見證基督的愛

傳遞基督的

微信掃描關注

大慶磐石大教堂」訂閱號

點擊右下角「直播」進入直播間

觀看劉洋主任牧師

證道直播禮拜天主日崇拜直播

共三個直播間

禮拜六19:30直播間劉洋牧師查經《創世記》

禮拜天8:30直播間磐石大教堂主日崇拜直播

禮拜天19:00直播間劉洋牧師查經《約翰福音》

1.進入公眾號,點擊右下方「直播」進入

2.會看到馬太文化申請獲取以下權限點擊「允許」進入

3.進入主頁,點擊劉洋牧師證道精彩直播

4.進入後觀看直播

如有弟兄姊妹沒有打開請退出重新進入多試幾次

願上帝祝福家人們

歡迎弟兄姊妹在下方留言討論!

聲明:本文圖片及影音內容,僅用於基督福音的傳播。

相關焦點

  • 希伯來書第13章向基督徒提出了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五項自由原則
    希伯來書第13章向基督徒提出了在耶穌基督裡面的五項自由原則證道經文:希伯來書13:1-6[希伯來書13:1]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希伯來書13:2]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 《希伯來書》第八篇
    第八篇成為肉體、釘十字架、復活、得榮耀、並被高舉的耶穌《希伯來書我在本篇信息的負擔,是要給大家看見,希伯來二章如何把以上五項擺在一起。這是聖經其它章節或其它部分所沒有的。聖經有的章節叫我們看見基督的釘十字架,有的章節叫我們看見基督的復活、得榮和高舉。但沒有一處像希伯來二章這麼短的篇幅中,把成為肉體、釘十字架、復活、得榮耀、被高舉擺在一起。基督所經過、所達到的這五個要點,本章以非常特別的方式陳明給我們,與四福音、使徒行傳、或別的書信所陳明的方式不同。
  • 希伯來書第03講 第一章1-3節(5)
    當我越想,越深深思想的時候,我越發現希伯來書的作者真的很清楚的明白他應當怎樣把基督介紹出來。有什麼人可以用比這更簡單的句子把基督的道這樣豐盛的講出來的呢?感謝上帝,把這本書賜下來在人的中間,在教會的中間。
  • 【5月3日證道分享】靈魂之錨|孫麗華牧師
    在面臨生命危險的環境衝擊下,《希伯來書》向當時所有的基督徒傳遞了一個激勵人心的好信息:不要害怕,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避難所,我們在上帝那裡是有指望的。時隔將近2000年,《希伯來書》的信息對於今天的基督徒仍然是極為寶貴的安慰。今天當全世界都在迎戰新冠肺炎病毒的挑戰時,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 希伯來聖經中的愛
    (申7章6-8節)「耶和華khashaq(專愛)你們...乃因耶和華ahav(愛)你們...又因要守祂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Ahav也是希伯來經文最常被使用的愛。意思是:「去愛、愛慕、不能分開、以. ..為樂」。Ahav也可以用來表達「熱情、情慾的愛」及「在耳邊細語」之意。 現在來解析希伯來字ahav(愛)不光只是在聖經的話語中,可以聽到耶和華對以色列的心跳,我們也可以在構成希伯來文的「愛」這個字中體驗神。如前所述:每一個希伯來字所包含的字母,都表達出神自己的本性。
  • 聖經中第一個希伯來人——亞伯拉罕丨聖經人物專訪
    歸根到底就是只因一個人, 也就是第一個希伯來人—亞伯拉罕—以色列人的祖先, 他不但是以色列人之父, 他是所有信仰真神的信心的楷模, 也就是信心之父。註:阿拉伯人是由亞伯拉罕的婢女而出的後代,以色列人是神所應許的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後代。記者:亞伯拉罕, 您好!
  • 預告|松甌墨韻——2020溫州吉林書畫交流展暨永嘉大師《證道歌》書...
    近年來,溫州市有關文化部門在各地相繼徵集到了包括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晚清國學大儒沈曾植書寫的《證道歌》等60多個版本,這些前人的作品是今人的藝術財富,我們沿襲前人的做法在此展出部分版本,使優秀文化得以發揚光大。本次展覽分為證道歌書法、文獻、永嘉大師造像三部分,展出書畫作品共有20幅,形式多樣,氣勢恢弘。
  • 希伯來文22個字母的奧秘
    計算數字的希伯來文是חֶשְׁבּוֹן,其詞根同「思想」מַחְשָׁבָה。Sefer Yetzirah(創造書)啟示說神創造天地用了三個Sepharim ספרים,其對應關係如下所示:סֵפֶר書視覺空間質量
  • 希伯來文字母Hey的奧秘
    希伯來文第五個字母Hey  ה的數字是5,其形狀是Dalet ד裡加了一個Yud י。
  • 《天堂法庭》第八章 被成全之義人的見證
    提摩太後書四章8節說,使徒保羅和愛慕主顯現的其他人都會戴上冠冕。「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四章8節)雅各書一章12節的應許是,生命的冠冕將會賜給那些忍受試探以及愛主的人。
  • 何為證道?證道真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哪些貢獻
    證道通常是人類對某方面思想的行為性驗證,任何方面的哲學思想與科學理論皆是建立在驗證基礎上,主要有心理學證道與物理學證道。很多人通常將證道說的玄幻無比,其實證道就是人類對某方面思想的驗證性行為,在這裡,我將簡單描述心理學證道與物理學證道的性質及原理。
  • 聖經通讀學習: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概論
    解釋約珥書二章二十八節  我們常說,教會是在五旬節時才開始的。但使徒行傳二章十六節告訴我們:「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而彼得所引用的那段經文是約珥書二章二十八節至三章二十一節。這段經文並不是指到教會時代而言的,乃是指到「耶和華人而可畏的日子」,是以色列最後的歸回,彌賽亞國度的降臨。換句話說,約珥先知所預言的事是未應驗的,彼得為什麼又說「這正是」呢?
  • 《 以賽亞書》46章《偉大救恩與虛假》
    46章 偉大救恩與虛假   鑰節:13•以賽亞書(Isaiah) 46一、無能無智被擄去1-2• 46:1 彼勒屈身,尼波彎腰;巴比倫的偶像馱在獸和牲畜上。(1)俯伏拜假愚昧蟲•(2)假神久立不能動•(3)愚人呼求無回應三、公義救恩大計劃8-13•1、想念成就大計劃8-11•46:8 「你們當想念這事,
  • 創世記 第一章
    我們不必擔心經驗差不多不包括創世記一至十一章與若干其他論及創造這一題材的經文,這裡所記載的,都是依據實際發生過的事。我說『差不多』,因為在創造之外,還有一項其他的題材一定要涉及『想像』而非『事實』的,那就是死後或末日要發生的事。所以我們要準備承認一部像啟示錄那樣書,它不是歷史性的書。對於像世界的開始和結束這類事情,根本不可能有人類的見證,聖經的作者必須藉助想像和啟示,才能寫出來。
  • 【屬靈饑渴】《恢復古道》連載11:第十一章 誤解與恢復/赫腓力拉比
    【每日嗎哪】醫治的秘訣【屬靈饑渴】《恢復古道》連載11:第十一章 誤解與恢復/赫腓力拉比  (哥林多前書1章13〜16節)約翰為國度而來另一個誤解是關於約翰為何而來。我們必須在此強調,約翰聚焦於以色列國的服事,與彌賽亞最早期工作的焦點是一致的。約翰說,「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祂顯明給以色列人。」(約翰福音1章31節)這也可以用另一個事件來說明:有一個希臘女人來找耶穌,為求她女兒得醫治。
  • 屬靈古典名著評介|第六章 關於屬靈生命的書(二)
    史百克的書,筆者在這本書中共列了七十四本。如果讀者們真能將這些書都好好地消化,你就明白他到底有多豐富了。當初倪柝聲訪問英國,就是希望從他身上得到幫助;當他離開英國,在回國的路上,寫了一封信給史百克,說到他回到中國之後,將會感到非常孤單,因為似乎沒有一人能像史百克這樣地幫助他。
  • 2021年到來之際,天父賞賜《以西結書》第二十九至三十二章 《埃及必傾倒》及《耶利米書》第二十五章《以怒杯喻列國之災》
    2021年到來之際,天父賞賜《以西結書》第二十九至三十二章 《埃及必傾倒》及《耶利米書》第二十五章《以怒杯喻列國之災》2020年12
  • 《聖靈學校》音頻 第一章至二章
    (創世記五章22〜24節)還有兩位一直是我心目中與神同行的楷模。一位是挪亞,在創世記第六章可以讀到他的故事;另一位過著被聖靈引領生活的典範是亞伯拉罕。這三位舊約人物——以諾、挪亞和亞伯拉罕——都活在聖靈裡面,與聖靈同行。這三位的事跡都記錄在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名人榜上。「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
  • 洛神賦與雅歌書——中西方古代的愛情詩
    通過中國和希伯來文化,從《洛神賦》和《雅歌書》,讓我們來感受來自古代或含蓄或熱烈的愛情吧!Part A : 中國——《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