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活久的中國人都會發現,周圍的很多日本人並不經常稱他們自己的美食為日本料理,更多的是以「和食」或「日本食」冠之。日本哲學精髓中的「和」構成了日本飲食的靈魂,「好看、精緻,看起來好吃」,是很多人對於日本飲食的最基本評價與刻板印象,而這種視覺上的美觀,更深層次的內在呈現則是日本人骨子裡「和」的精神內核——調和與齊整,細膩與美觀,他們把這種迴避衝突的哲學,運用到了飲食的餐具、裝盤、擺放上,用養眼來養味,進而養神養心。在日本,料理往往是以一種動詞的形態出現,對應漢語裡「烹飪,做菜」的含義,「料理」一詞體現了其與古時中國的淵源——選料而理之,看重的是對待食材與味道的處理方式。
說到和食,就不得不說到日本與中國的淵源。兩國都使用筷子,都倡導食材的選用與感官上的愉悅感受,但不同的是,兩國在地理與氣候上的差異,決定了各自的飲食在歷史的長河中各自演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歷史上中國北方以小麥耕作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海岸線雖漫長但沿海多為近海,且國土寬廣,不利於海鮮、肉類等新鮮食材的長途運輸與保存,因此就地取材,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徵。而日本氣候溼潤,不論南北均以稻米耕作為主;國土狹窄,畜牧業相對空間較小,但便於食材的快速消耗與運輸;同時日本四面環海,且臨近遠海與大洋,盛產海鮮;這就決定了日本在食材上選用的特色——偏好海產品,並追求食材的鮮度。但具體說來,又可以用一句筆者的四字造語來形容,那就是「精味時鮮」,其實字面意思很簡單,拆成「精、味、時、鮮」四字,來概括和食的主要特點。不過,日本的飲食足可以稱得上是這個世界上最細膩、最考究的飲食之一,和食剛剛在2013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用區區四字來概括和食自然是無法面面俱到的,不如就索性三言兩語,鬥膽來一窺和食的片鱗。
精
日本美食給人的印象之一,就是它的精緻與細膩,無論是米其林三星的壽司料理或烤鰻魚料理,隱藏在街巷林間私密「料亭」老店的會席料理,還是街角的某個深夜食堂;無論是刀工、餐具、還是盛盤擺放,菜品呈上的次序,無不體現著考究與精細。與尊崇對食材本身進行深加工的中國不同,日本的精細更多地反映在對於新鮮食材的推崇與敬意,從源於後廚加工的「割烹」演變而來的高檔宴席,到與參禪品茶相關,講究流程與禮儀的「懷石料理」,不同的料理,就坐的方式、菜品的順序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這些考究的流程,考究的餐碟與菜品盛放,都會讓人感覺到一種神聖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源於對食材的尊重,對料理人的尊重,更是對於生活的尊重。
味
日本的飲食對於味道十分講究,在出於不破壞食材本身口味的前提下,如何釋放味蕾,讓食材的原味與調味的搭配更可口,和食有著自己的答案。首先和食少油膩、辛辣,其次會根據不同類別的食物,來採用不同的蘸料與調味汁來對應。壽司、海鮮飯、鱔魚飯、天婦羅、牛肉壽喜鍋、日式呷哺火鍋,甚至日式烤肉,所採用的蘸料或調味汁均有所不同,另外像拉麵、烏冬、蕎麥之類的麵食,也會在湯頭和蘸汁上加以味道的區分,如著名的北海道拉麵,就分為札幌的味噌系,旭川的醬油系,以及函館的鹽系三個口味。但總體來說,醬油、味噌、糖、海鹽、醋、芥末、味醂料酒構成了日本味覺的主體,看上去這些名字與中國的調味元素接近,但味道卻有著些許的不同,連接並激活這些味道的秘密在於一些「看不見」的食材,比如海帶、鰹魚、水果等,一些有著鮮明味道的海鮮和蔬果的精華被萃取出來,用於日本的調味品中,比如海帶經過反覆熬製而成的濃縮液,日語裡叫做「出汁」,用來做海帶醬油,味道鹹鮮,非常獨特,但「出汁」更多是用來做一些帶有湯汁的料理,比如京都著名的「湯豆腐」等,用來熬製上等「出汁」的海帶,自然與食用海帶不同,雖然很少用來直接作為食物,但這樣的海帶更是海中上品。
時
日語中提到新鮮食材時,會經常出現一個「旬」字。這個旬就是時令,時令肥美的海鮮,時令新鮮的果蔬,對於視食材鮮度為生命的和食,季節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一年中,什麼時候螃蟹和海膽最肥,什麼時候的松茸最可口、什麼時候的大米最香,幾乎每個料理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時間表。因此很多料理店會根據不同的季節,提供不同的菜單,甚至有些高檔壽司或刺身的拼盤,完全由料理人根據時令定奪,再挑剔的食客,也要遵循「旬」的規律,這樣才能在當季得到最美味的選擇。
鮮
追求食材的鮮度,可以說是和食的本初,無論什麼季節,壽司店、居酒屋都少不了生鮮的海產品作為菜單的主打。在日本,似乎一切與鮮度有關的食品都會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僅僅局限於海鮮,即便是普通超市與便利店的便當、牛奶、蛋糕和壽司,只要在規定時間段裡(通常是一天)還有沒賣完的,到了晚上,肯定要被貼上折價的標籤,慘遭廉價處理。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鮮度的追求,這種追求與這個國家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在四面環海,坐擁太平洋與北海道漁場的日本,國土縱深有限,交通運輸發達,他們沒有理由不享用這些剛剛收集而來,還充滿著生命力的新鮮食材。大自然是公平的,相對自然災害較多的日本,食材卻得到了自然的眷顧,這些新鮮的食材,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同時因儲藏時間較短,不易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加之日本對食材保留其質樸的加工方式,日本人大多身形較為適中,少肥胖,且較為長壽。
說完了和食的「精味時鮮」,其實日本美食的深邃遠不僅於此,其對於外來飲食的包容並蓄,又產生了日式咖喱、日式炸豬排、日式沙拉、日式煎肉餅、日式拉麵等改良自海外舶來品的美食,這些味道早已經成為日本飲食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早已超出了傳統和食的概念。同時,不同的地區也孕育出了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北海道的湯咖喱,關西的章魚丸子、御好燒、信州的蕎麥、北陸的大米等,玩幾次《桃太郎電鐵》電子遊戲,日本各地的特產美食,就會如數家珍了!
文:@吟遊詩人RAY
圖:@走遍東北亞
本文收錄於搜狐新聞自媒體出品暢銷圖書:《尋味:舌尖上的世界》。
本篇圖文內容由走遍東北亞團隊榮譽原創,版權受相關媒體、機構及個人保護,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