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味時鮮」話和食——小談日本「和食」

2021-02-23 寄北NORTHWARD

 

  

  

在日本生活久的中國人都會發現,周圍的很多日本人並不經常稱他們自己的美食為日本料理,更多的是以「和食」或「日本食」冠之。日本哲學精髓中的「和」構成了日本飲食的靈魂,「好看、精緻,看起來好吃」,是很多人對於日本飲食的最基本評價與刻板印象,而這種視覺上的美觀,更深層次的內在呈現則是日本人骨子裡「和」的精神內核——調和與齊整,細膩與美觀,他們把這種迴避衝突的哲學,運用到了飲食的餐具、裝盤、擺放上,用養眼來養味,進而養神養心。在日本,料理往往是以一種動詞的形態出現,對應漢語裡「烹飪,做菜」的含義,「料理」一詞體現了其與古時中國的淵源——選料而理之,看重的是對待食材與味道的處理方式。

  

  

說到和食,就不得不說到日本與中國的淵源。兩國都使用筷子,都倡導食材的選用與感官上的愉悅感受,但不同的是,兩國在地理與氣候上的差異,決定了各自的飲食在歷史的長河中各自演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歷史上中國北方以小麥耕作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海岸線雖漫長但沿海多為近海,且國土寬廣,不利於海鮮、肉類等新鮮食材的長途運輸與保存,因此就地取材,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徵。而日本氣候溼潤,不論南北均以稻米耕作為主;國土狹窄,畜牧業相對空間較小,但便於食材的快速消耗與運輸;同時日本四面環海,且臨近遠海與大洋,盛產海鮮;這就決定了日本在食材上選用的特色——偏好海產品,並追求食材的鮮度。但具體說來,又可以用一句筆者的四字造語來形容,那就是「精味時鮮」,其實字面意思很簡單,拆成「精、味、時、鮮」四字,來概括和食的主要特點。不過,日本的飲食足可以稱得上是這個世界上最細膩、最考究的飲食之一,和食剛剛在2013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用區區四字來概括和食自然是無法面面俱到的,不如就索性三言兩語,鬥膽來一窺和食的片鱗。

  

  

  

  

日本美食給人的印象之一,就是它的精緻與細膩,無論是米其林三星的壽司料理或烤鰻魚料理,隱藏在街巷林間私密「料亭」老店的會席料理,還是街角的某個深夜食堂;無論是刀工、餐具、還是盛盤擺放,菜品呈上的次序,無不體現著考究與精細。與尊崇對食材本身進行深加工的中國不同,日本的精細更多地反映在對於新鮮食材的推崇與敬意,從源於後廚加工的「割烹」演變而來的高檔宴席,到與參禪品茶相關,講究流程與禮儀的「懷石料理」,不同的料理,就坐的方式、菜品的順序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這些考究的流程,考究的餐碟與菜品盛放,都會讓人感覺到一種神聖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源於對食材的尊重,對料理人的尊重,更是對於生活的尊重。

  

  

  

  

日本的飲食對於味道十分講究,在出於不破壞食材本身口味的前提下,如何釋放味蕾,讓食材的原味與調味的搭配更可口,和食有著自己的答案。首先和食少油膩、辛辣,其次會根據不同類別的食物,來採用不同的蘸料與調味汁來對應。壽司、海鮮飯、鱔魚飯、天婦羅、牛肉壽喜鍋、日式呷哺火鍋,甚至日式烤肉,所採用的蘸料或調味汁均有所不同,另外像拉麵、烏冬、蕎麥之類的麵食,也會在湯頭和蘸汁上加以味道的區分,如著名的北海道拉麵,就分為札幌的味噌系,旭川的醬油系,以及函館的鹽系三個口味。但總體來說,醬油、味噌、糖、海鹽、醋、芥末、味醂料酒構成了日本味覺的主體,看上去這些名字與中國的調味元素接近,但味道卻有著些許的不同,連接並激活這些味道的秘密在於一些「看不見」的食材,比如海帶、鰹魚、水果等,一些有著鮮明味道的海鮮和蔬果的精華被萃取出來,用於日本的調味品中,比如海帶經過反覆熬製而成的濃縮液,日語裡叫做「出汁」,用來做海帶醬油,味道鹹鮮,非常獨特,但「出汁」更多是用來做一些帶有湯汁的料理,比如京都著名的「湯豆腐」等,用來熬製上等「出汁」的海帶,自然與食用海帶不同,雖然很少用來直接作為食物,但這樣的海帶更是海中上品。

  

  

  

  

  

日語中提到新鮮食材時,會經常出現一個「旬」字。這個旬就是時令,時令肥美的海鮮,時令新鮮的果蔬,對於視食材鮮度為生命的和食,季節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一年中,什麼時候螃蟹和海膽最肥,什麼時候的松茸最可口、什麼時候的大米最香,幾乎每個料理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時間表。因此很多料理店會根據不同的季節,提供不同的菜單,甚至有些高檔壽司或刺身的拼盤,完全由料理人根據時令定奪,再挑剔的食客,也要遵循「旬」的規律,這樣才能在當季得到最美味的選擇。

  

  

  

  

  

  

追求食材的鮮度,可以說是和食的本初,無論什麼季節,壽司店、居酒屋都少不了生鮮的海產品作為菜單的主打。在日本,似乎一切與鮮度有關的食品都會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僅僅局限於海鮮,即便是普通超市與便利店的便當、牛奶、蛋糕和壽司,只要在規定時間段裡(通常是一天)還有沒賣完的,到了晚上,肯定要被貼上折價的標籤,慘遭廉價處理。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於鮮度的追求,這種追求與這個國家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在四面環海,坐擁太平洋與北海道漁場的日本,國土縱深有限,交通運輸發達,他們沒有理由不享用這些剛剛收集而來,還充滿著生命力的新鮮食材。大自然是公平的,相對自然災害較多的日本,食材卻得到了自然的眷顧,這些新鮮的食材,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同時因儲藏時間較短,不易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加之日本對食材保留其質樸的加工方式,日本人大多身形較為適中,少肥胖,且較為長壽。

  

  

  

  

說完了和食的「精味時鮮」,其實日本美食的深邃遠不僅於此,其對於外來飲食的包容並蓄,又產生了日式咖喱、日式炸豬排、日式沙拉、日式煎肉餅、日式拉麵等改良自海外舶來品的美食,這些味道早已經成為日本飲食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早已超出了傳統和食的概念。同時,不同的地區也孕育出了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北海道的湯咖喱,關西的章魚丸子、御好燒、信州的蕎麥、北陸的大米等,玩幾次《桃太郎電鐵》電子遊戲,日本各地的特產美食,就會如數家珍了!

  

  

  

  

  

文:@吟遊詩人RAY

圖:@走遍東北亞

本文收錄於搜狐新聞自媒體出品暢銷圖書:《尋味:舌尖上的世界》


本篇圖文內容由走遍東北亞團隊榮譽原創,版權受相關媒體、機構及個人保護,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日本和食中的玩味人生!
    >他們自己的美食為日本料理,更多的是以「和食」或「日本食」冠之。但具體說來,和食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味時鮮」。其字面意思很簡單,可以拆成「精、味、時、鮮」來理解。不過,和食足以稱得上是這個世界上最細膩、最考究的飲食之一。和食在2013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用區區「精、味、時、鮮」四字來概括和食自然是無法面面俱到的,不如就索性三言兩語,鬥膽來一窺和食的「片鱗」。
  • 袁枚和《隨園食單》
    袁枚清代乾隆年間名士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北紀南袁」之稱,其代表作有《隨園詩話》等,流傳久遠。袁枚愛吃,也懂得吃,曾經寫過一本《隨園食單》。該書解放後曾重印,可以說是他關於美食的經驗談。《隨園食單》首先敘述了下廚的知識。《須知》共十九條,對配製菜餚的佐料、洗刷、調劑、配搭、獨用(如螃蟹、羊肉腥羶之類)、火候、潔淨等,提出了全面嚴格要求。如「潔淨」就說:「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花椒)之臼不可以搗粉。聞菜有抹布之氣者,由其布之不潔也;聞菜有砧板之氣者,由其板之不淨也。」
  • 【中華壽司】日本和食藝術
    日本料理,是日語中「日本式烹飪」的意思,也在部分地區的現代漢語中使用,通常也指日本菜。當提到日本和食料理時,許多人會聯想到壽司、生魚片,或是擺設非常精緻,有如藝術的懷石料理。日本料理即「和食」是成為日本的菜餚。日本語叫:りょうり。主食以米飯、麵條為主,因為靠近大海所以副食多為新鮮魚蝦等海產,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以清淡著稱,烹調時儘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
  • 「吃」在日本:綠色健康的和食
    原標題:「吃」在日本:綠色健康的和食  新華網東京6月4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是著名的長壽國家,男性平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女性平均預期壽命超過86歲。日本人如此長壽,被認為與日式飲食習慣「和食」有很大關係。2013年12月,和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天然、健康的形象更加受到關注。
  • 食間小鮮:願把「食」界裡的新鮮美味通通帶給你
    食間小鮮,堅持以新鮮的食材作為理念基礎,提供溫暖的小環境,給大家帶來一場有溫度的治癒,讓我們在這個小城市裡感受日常食器物的生活美學,與有趣的人來一場相遇,用最鮮活的時光來品嘗美味佳餚吧!
  • 《食鮮進行時》之 膏蟹「烏椅仔」
    在以前的節目中,我們曾經說過,「鮮」是中國人對食物的最高評價標準之一。而要追求鮮的極致,我們就得知道什麼時令出什麼食材,這就是所謂的「不時不食」。此外,還得注意烹飪的方式和搭配,不能掩蓋主食材的本味,而是得最大程度激發其鮮味。潮菜,可以說是我國最重視時令和本味、將求鮮原則發揮得最好的地方菜系之一了。
  • 刺身、壽司是日本的舶來品?揭開和食與漢食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們光顧日料店時,經常會點的菜品有刺身(生食海鮮)、壽司、天婦羅、味增湯等,這些也是日本料理的經典菜品代表。品嘗美味之餘,不禁要思考日本料理的起源。看了徐靜波著的《和食》一書,很多疑問便被解開,還可以了解到和食與漢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飲食文化史專家趙榮光教授說:「全面地了解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有就從一定意義上了解了那個民族的歷史。」
  • 和趣 落櫻時節 春日食單
    對於日本料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刺身上桌後,一輪筷子攻勢,執輸小小就搶不到心頭好,或者點了一份烤魚,魚頭魚尾無人問津只好浪費。如果人數太少,菜的份量太大,點餐時就更不知從何入手,只能單調地點小菜二三。和趣的新派日本料理,一份套餐就已經可以遍嘗十數種美食。
  • 和食解說:日本傳統的飲食文化
    日本飲食文化雖不及中國飲食之博大精深,但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極利於健康的和食,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去過日本或者想了解日本文化的人都會日本飲食抱有極大興趣。如果您讀完這篇文章,便會對日本飲食文化有更深的一層了解,也能進一步理解日本料理的種類和特徵日本料理有哪些種類?日本料理即為和食。用小蝶小碗盛放,稱之為一口料理,顧名思義就是一口可以吃下的料理。一口料理也有不同種類,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種。
  • 日本和食藝術|「小而美」
    日本人似乎特別喜歡將一種東西做的很小很精緻,在建築、藝術等等方面都能看出這種傾向。日本人做美食也是一樣,追求「小而美」。從食材的造型、配色、擺盤,都能做到細緻入微,還有那盤盤碗碗、杯杯碟碟,都透著各種考究,讓人不能移步。
  • 元氣壽司丨新品盛味滿載,盡享鮮の和食
    春風微醺,享受愜意的春日美景之時又怎可少了美食相伴?
  • 【書中食話】日本珍餚海參腸
    那麼,吃海參補什麼呢?明人隨筆《五雜俎》有云:「海參,遼東海濱有之,一名海男子。其狀如男子勢然,淡菜之對也。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哦,自有可補之處。    海參,日本叫它「海鼠」,其實這也是中國的叫法,但其形如鼠,終不如參,聽著就補養。《寧波府志》描述它,「無首無尾無目無皮骨,但能蠕動,觸之則縮小如桃慄,徐復臃腫」。撈來了海鼠,用淡水煮掉鹽分,這樣幹得快。
  • 潮人「食的味道」—飯香菜鮮②
    飲食之「味」涉及兩大領域:人的生理感覺和食的審美價值。世代都吃某種特異飲食,會導致感官上的功能演變及對象上的概念嬗變,最終形成文化隔膜。主觀方面,中國人的鼻感、舌感高度融匯,「味」是合二為一的;客觀方面,中餐獨有鮮、香兩個審美標準,「味」是一分為二的。
  • 鮮食玉米!
    夏日炎炎很多人胃口越來越差不如嘗嘗頭茬鮮食玉米吧!我是可以生吃的玉米,口感甜糯告訴您個好消息從現在起到10月中旬房山竇店鎮農場裡的頭茬鮮食玉米已經通過電商、便利店、採摘等渠道與您陸續相遇了!跟小編一起去田地裡看看鮮食玉米吧!
  • 《和食》:從日料的3大特點看日本人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意趣
    因此,為了讓更多日料愛好者,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了解當中所蘊含的日本文化。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先生特意撰寫了一本介紹日本料理文化的書。它的名字叫做《和食》。和食之味:順應四時,以「鮮」為主和食的第一個特點,是選擇「應季」的食材,並努力保存食材的原味與鮮味。很多人都覺得,較之於味道濃鬱的中國菜和法國菜,日本菜則顯得略微清淡。大部分的日料都被禁止進一步加工,只用少量的醬油來調味。
  • 輕食是素食和減肥餐嗎?輕食應該怎麼吃?
    商業區的清晨,只要稍加留意,不難看到眾多衣著時尚,妝容精緻的小姐姐,手拿咖啡,精神抖擻地大步穿梭在寫字樓間。不管陽光明媚還是陰雨連連,她們總能讓人感受到滿滿活力,而跟小姐姐一樣精緻的,還有她們自帶的「午餐盒」。打開餐盒的一瞬間,滿眼花花綠綠,食材碼放得像小姐姐一樣漂亮。
  • 便利蜂再建鮮食工廠,高毛利鮮食成便利店競逐「香餑餑」
    這樣便利蜂在北京和天津的三大基地將能滿足華北未來5000家門店的供應需求。 從品類來看,鮮食是便利店行業公認的「高毛利」產品。業內認為,鮮食對於拉動日銷、提升毛利起到重要作用,是便利店行業差異化競爭中重點發力的「香餑餑」品類。
  • 讓人咬牙切齒的日本定食
    ,它與我們日常的飲食是不同的,並沒有因為家常便飯有多麼讓人難以下咽或俗不可耐,至少也要偶爾犒勞一下自己永不停歇的舌頭和胃。定食上菜時的擺法,可根據菜的情況而定,但主菜一定放在盤中上方,中前為小酒菜,因為客人要先吃酒菜。米飯,鹹菜放在左邊,醬湯放在右邊,筷子放在中下方,這種擺法是不變的,只是配菜要放在空隙處。
  • 食在中國 年「味」兒話吉祥|金玉滿堂之美味湯羹
    常見的有用幹魷魚和墨魚丸同煮,湯呈淡紅色,有著「紅紅火火」的寓意,顏色烏黑、狀如髮絲的髮菜纏繞在雪白的墨魚丸上,又有著「團團圓圓」的寓意,加上髮菜和「發財」諧音吉祥又美味,是很多家庭「年夜飯」的必選。此湯汁白濃,肉質酥肥,口味鮮香。每到過年前後,春筍上市時,滬上人家都喜歡烹製這道佳餚。因此這道湯也自然而然成為了江浙地區過年必吃的一道湯品。「醃」是鹹肉,以三層的五花肉為佳,「鮮」也就是新鮮的肉,五花肉或者排骨均可,爐火上一鍋好湯發出「篤篤篤」的聲音,這樣一鍋百潤的湯將鹹和鮮兩種最美的滋味完美融合,喝一口,鮮到眉毛也掉下來。
  • 日本飲食文化專家,娓娓道出「和食料理」的美味與智慧!
    導讀:日本飲食文化專家,娓娓道出「和食料理」的美味與智慧!(千萬別餓著肚子閱讀本文!)為日本人健康與創造力的解密讀家選書:永山久夫,《和食全史》和食如今成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在國際上備受評價,而和食文化的根基,正是在繩文時代所形成的「品味當令食材」與「雜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