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壁生丨經史之間的鄭玄

2020-12-26 澎湃新聞

「經史傳統」是中國文明的核心特徵之一,同時,經與史關係如何,也是中國思想史上辯難紛起的複雜問題。近些年來,國內學術界較為重視漢朝經學大師鄭玄的注經理路及其內涵,這一動向或可視為有關中國文明史之「經史傳統」的再思考。

* 文章原刊《哲學研究》2020年第1期,本次刊布已經作者授權。

陳壁生,1979年生,廣東潮陽人,哲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學與中國哲學。著有《經學、制度與生活》(2010年)、《經學的瓦解》(2014年)、《孝經學史》(2015年)等,聯合主編《經學研究》輯刊。新著《周孔製法:古文經學與教化》將由三聯書店出版,收入「古典與文明」系列。

經史之間的鄭玄

文丨陳壁生

鄭玄像

中國文明的核心特徵之一,是其經史傳統。具體到思想研究中,經與史關係如何,極為複雜。晚清之言經史關係,今古文經師皆推至極端。廖平據西京今文經學之說,以為六經皆孔子為後王立法之空言,其《尊孔篇》云:「以經為古史,則芻狗陳跡,不足自存。」他認為經與史相反,史是已行之事,經是載諸空言,因此寫了一本《孔經哲學發微》,認為:「哲學名詞,大約與史文事實相反。惟孔子空言垂教,俟聖知天,全屬思想,並無成事,乃克副此名詞。……書名《孔經哲學》,示非史法。」如其所言,經之所以為經,正因與史相反。章太炎據《漢書·藝文志》至章學誠的傳統,以為六經皆史,章氏在演講《經的大意》中說:「六經都是古史。所以漢朝劉歆作《七略》,一切記事的史,都歸入《春秋》家。可見經外並沒有史,經就是古人的史,史就是後世的經。其《國故論衡·明解故》則云:「《六經》皆史之方。」但事實上,此二者皆晚清經學革命、純化經學之論,若如廖子之說,魏晉之下難稱經學,若如章氏之論,中國典籍本無經部。回歸到中國古代學術的內部,在這兩端的認識之間,鄭玄的經史關係,與此二者皆不相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鄭玄的經史觀進入中國文明史,參與構建了中國文明。

今文經學:六藝「折中」於夫子

鄭玄對經學的理解,其基本背景是兩漢十四博士今文之學。因此,要在這一背景中認識鄭玄。

司馬遷作《孔子世家》,述夫子聖跡及製作六藝之後,感嘆夫子之為「至聖」曰:「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在司馬遷看來,夫子之為至聖,是將帝王所遺六藝進行「折中」,「折中」之義,《史記索隱》引王師叔云:「折中,正也。」又引宋均云:「折,斷也。中,當也。」如果孔子僅僅是整理先王所遺的六經,而五帝三王各有立法各自不同,那麼,刪述六經還先王舊法,便談不上「折中」。夫子之所以能夠折中六藝者,正在於先王之法雖然各自不同,但經孔子刪削之後,不同的聖王之法彼此互相照應、補充,構成共通的一套法。

「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具體到兩漢今文十四博士之學,其基本思想前提有幾個方面。一是就聖人立法而言,孔子之前,雖然有長久的文明史,尤以周文最盛,但孔子綜合前聖之大成而為「至聖」,「至聖」之「至」,是針對孔子之前的堯、舜、禹、湯、文、武等立法聖王而言。《中庸》雲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宰我雲孔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雲孔子:「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言孔子:「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因此,孔子能綜合前聖,而立一王之法。

二是就法而言,折中於夫子之六藝,有二層不同的意義,第一層是六經的材料本身,並不是夫子「製作」的產物,而是古代聖王之遺。如古者詩有三千餘篇,皆是先王之法,而孔子所取,「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孔子之《詩》,包括契、后稷、殷、周之事,先王之事既存,孔子之法亦在其中,此即孔子刪《詩》以折中之也。又如古者帝王誥命,殘存甚多,孔子編《書》,「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孔子之《書》,包括唐虞、秦繆之事,先王之事既存,孔子之法亦在其中,此即孔子刪《書》以折中之也。至於《禮》,《孔子世家》雲孔子「追跡三代之禮」。而《易》,更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就算是孔子所「作」的《春秋》,所據材料,《感精符》《考異郵》《說題辭》皆云:「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春秋公羊傳註疏》)經孔子製作之《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但是,孔子一字褒貶,其一王之法即寓於其中。因此,五經的第一層意義,是孔子之前的聖王之法。如果排除十四博士經說,而純以經書文字言之,則據此經書文字,可以考孔子之前的法典,若以今人史學眼光觀之,孔子之前的聖王之法,則是孔子之前的歷史。但是,五經的意義不是由材料本身自然呈現出來,而是由其中的思想價值呈現出來,就像火石的意義不同於石頭,用在建房、鋪橋、造路,而是其內部蘊含的火花。因此,「折中於夫子」的意義,就是經過孔子之後,五經之學成為「六藝」。經與藝不同,經是文字構成的書籍,藝是思想轉化為教化。因此,「折中於夫子」的第二層意義,也是經學意義,即在於經過夫子刪削製作,六經作為古代聖王之法之遺,其內部各不相同的歷代聖王之法,統合於孔子一身。六經題目不同,旨意殊別,其中聖王之法時代不同,不相因襲,但經夫子折中,經書大義,相通無礙,互相發明,甚至典章制度,也同條共貫,彼此照應,互相補充。六經之中,《堯典》述堯舜法,《禹貢》述禹制,《商頌》言殷事,《周頌》述周制,《春秋》言夫子大義,但經夫子「折中」,即無彼此齟齬。雖然漢世自經學博士衍至十四家,同一經書,家法不同,說經自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彼此之間並無根本性的重大矛盾,其不同者,可統一於石渠閣、白虎觀,如此,則經學並無根本性的危機。白虎觀諸儒集議而成《白虎通義》,留存至今,觀其援引經書,大立典章,凡爵制、五祀、社稷、禮樂、闢雍、封禪、三綱六紀諸方面,皆據經緯以立制度,不因三王異法而致使典章不一。凡此種種,既有皇帝稱制臨決之效,但更是夫子折中六藝之驗。

在司馬遷看來,夫子之所以為「至聖」,正是因為「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六經既經夫子之手,則非先王舊史,而合在孔子新法。在兩漢今文經學中,「經」是常道,不是歷史,六藝既經夫子「折中」,故兩漢今文經說,無論天下大小、封國大小、諸侯之數、天子之官、朝聘與巡守、刑罰制度、冕服制度,都有比較統一的理論,這些理論,漢代政教中施行的方式多樣。如天下大小,漢人皆知漢之天下非經說之五千裡,但是無妨於政教。如封國大小、諸侯之數、天子之官等方面,漢代不一定皆施於政教,蓋以漢人尊經,重點本不在禮制也。如冕服制度,歐陽、夏侯之說不同,明帝可以兩用之。但是,《周官》《左傳》出於山崖屋壁,躋在群經之列,由於其制度禮樂與今文家說完全不同,如天下封國的大小,《孟子》《春秋繁露·爵國》《禮記·王制》《白虎通·爵》皆雲公侯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而《周禮·大司徒》言建邦國之法,公五百裡、侯四百裡、伯三百裡、子二百裡、男百裡,有了《周禮》《左傳》,漢代博士今文之學中構成一代典法的內容,許多遭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戰。最終是鄭玄直接面對這種挑戰,重鑄整個經學體系。

《史記·孔子世家》

鄭玄:「究先聖之元意」

從鄭玄注經中可以看出,鄭玄把宗旨不同的諸經納入一個共同的經學體系,必須找到不同經典的經文,甚至是同一部經典(如《禮記》)不同篇章經文的某種「共通性」。兩漢十四博士之學的「共通性」在於認為群經都是孔子立法,雖有三代異制,但終統合於孔子一聖,雖有經書異說,但可折中於臨朝稱制。而在鄭君注經,不但要解釋經文,而且要調和經文異義異制,而其調和之法,即是重新在經文之中,尋找可以理解所有經文的「共通性」。尋找這種「共通性」,必須放下今文博士之學經有數家,家有數說,至於章句繁多,學者疑而莫正的經說,直接回到經文本身,通過注箋經文,分析、採擇經說,重新整頓整個經學體系。

所謂「直接回到經文本身」,在鄭玄之前,最明確的表述來自劉歆。劉歆批評太常博士,即雲「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漢書補註》),此語實包含了中國經學史上整套經學的轉變。口說與末師,傳記與往古,構成了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經學。簡言之,前者是兩漢十四博士之學,皆為漢師經說,重大義,依賴師法、家法傳經,是口耳之學;後者是漢代書於竹帛的經書與新出文獻之學,重文字,更具客觀性,是眼手之學。東京之末,口耳之學的弊端,是「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後漢書》)。而如鄭玄、何休,不論今古文,皆轉向眼手之學,不再嚴守家法、師法,重新回到經文本身。何休是今文經學的讀書立場,僅注《公羊傳》《孝經》《論語》。而鄭玄則括囊大典,網羅眾家,遍注群經,一以經文為準,陶冶經文,兼採緯說,是最徹底的「傳記」與「往古」之學。

孔維克《杏壇講學》

鄭玄既接納《周官》《左傳》,又直接回到經文本身,《周官》《左傳》的大量制度,由制度紬繹的義理,皆與今文十四博士之學互相矛盾,為了使群經整合成為一個思想體系,鄭玄必須重新尋找一種理解經學的方式。鄭玄經學的基本特徵,是從「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轉向「究先聖之原意」。鄭玄戒子益恩云:

但念述先聖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

此語實鄭君之夫子自道,亦解鄭之無上錧鎋也。正是因為認同《周官》是周公致太平之跡,而《周官》之制度義理又與今文十四博士有諸多不同,要把這一周公之法納入經學體系,便必然要處理周公之法與今文博士所尊孔子之法的差別。由此,鄭玄對經學進行了根本性的轉化,這種轉化的要義,是放低夫子「折中」六藝的意義,把六藝還歸為古代的「先聖」製法。其中的「先聖」,既包括孔子以前的歷代聖王,也包括「作《春秋》」的孔子。簡言之,要「述先聖之元意」,實質上便是把「折中於夫子」的六經,重新返回材料意義上的六經,而材料意義上的六經,本來就是自伏羲畫八卦到孔子作《春秋》的聖人譜系所製作的法度。

正因如此,鄭玄在注經中,默認經書的來源天然有其時代的不同,經文之間的差異本來就是時代的差異,經文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因為時代的差別。今以天子巡守之制明之。

巡守之制,《尚書·堯典》云:「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禮記·王制》云:「天子五年一巡守。」以漢人觀之,今文博士所治群經,此制並無絲毫異義。《堯典》是述舜之事,《王制》並不言何代之制,經文所述,不管是何聖王之法,既經孔子「折中」,便是常道常法,不因其出於《堯典》而以為舜制,也不因其不言何代之制便需去考訂其所系何代。簡言之,經書所說即是常道常法。因此,天子五載一巡守,是漢世今文家說之通論。博士議禮,《白虎通·巡狩》云:「所以不歲巡狩何?為太煩也。過五年,為太勞也。因天道時有所生,歲有所成。三歲一閏,天道小備,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年一巡狩。」此五載一巡守之天道依據也。

鄭玄注經,一以經文為準繩,不為經說所牽絆。鄭玄注《周禮》在先,《周禮》之巡守,與《堯典》《王制》皆不相同。《周禮》經注云:

《周禮·大行人》: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

鄭註:王巡守,諸侯會者各以其時之方,《書》曰「遂覲東後」是也。其殷國,則四方四時分來如平時。

鄭玄此注,完全不涉及此經與《堯典》的差別問題,而只是直接註解經文。如果將《周禮》視為漢人意義上的「經」,那麼,天子十二歲一巡守,便是常道、常法,《王制》孔疏確也為之提供天道依據曰:「周十二歲者,象歲星一周也。」但是,鄭玄經學之特別於漢人今文經說者,在於鄭玄做出此注之時,對《周禮》這本經書早有定性,即「斯道也,文武所以綱紀周國,君臨天下,周公定之,致隆平龍鳳之瑞」。也就是說,《周禮》是經,但不是那種萬世不易之常道常法,而是特指聖人周公所制定的、用以致周世一代太平的政教大典。天子十二歲一巡守,也僅僅是周世的典章制度。因為,堯舜早與此不同。《堯典》經注云:

《堯典》: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

鄭註:巡守之年,諸侯朝於方嶽之下,其間四年,四方諸侯分來朝於京師,歲遍。

鄭玄此注,也完全不涉及此經與《周禮》的差別問題,而只是就經文進行注釋。如果按照今文博士之說,之所以五載一巡守,是因為五年再閏,天道大備,所以天子巡守天下,考黜諸侯。此制合於天道,自然是常道常法。如果按照今文博士的邏輯,《堯典》此制,是在舜「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之後,也就是舜所為之事,即是舜之制度。但舜本來就是聖人,舜之法,皆是聖人據天道以立之法。況且《尚書》經孔子刪削,成為孔子之法的組成部分,因此,絕不因舜是古代聖王,而使「五載一巡守」僅僅適合於舜時,舜之法即是孔子折中六藝之後之正法,具有常道的意義。而鄭玄註解此經,也只是解釋其義,如果光看此注,鄭玄仿佛也同於今文博士之說。但是,鄭玄在做出此注之時,對《堯典》早有定性,即《堯典》本是堯舜之法。既是堯舜之法,那就與周公之法,即《周禮》可以完全不同。《堯典》是經,但同樣不是那種萬世不易的常道常法,而是特指堯舜之時所行的,用於致太平的典章制度,因此,天子五載一巡守,也僅僅是舜時的制度。

觀鄭注《周禮·大行人》《尚書·堯典》,即可以看到,鄭玄在注經過程中,並沒有對每一種制度都特別註明所屬何時,是何代之法,但是,鄭玄對經書的每一部、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字,背後都有一種時代的預設,作為注經的基本判斷。《周禮·大行人》《尚書·堯典》天子巡守之制不同,但是對鄭玄而言,不需要特別注出,因為此二篇所屬的聖王之法本來就不同,經書每一經文、每一制度本來並非常道常法,而只是某一時代之聖王所制的時代之法。而五帝三王,禮不相襲,制度不同,本來如此。對這些明確係於某一聖王之法的經文,制度差異極大,鄭玄也不需進一步加以解釋。但是對一些不繫於任何聖王的經文,如果與已知時代的經文有差異,鄭玄便必須做出進一步的解釋。《王制》經注云:

《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

鄭註:天子以海內為家,時一巡省之。五年者,虞、夏之制也。周則十二歲一巡守。

《王制》此文,並沒有繫於任何時代,但其說同於《堯典》,而異於《周禮》。因此,鄭玄根據其與《堯典》相同,得出結論云:「五年者,虞、夏之制也。」而為了進一步說明此為虞夏之制,特別加上「周則十二歲一巡守」,以表示定此為虞夏制之輔證。按照鄭玄的這種注經方法,假設經書中出現另一種如「六年一巡守」之類的制度,鄭玄也會將之排到諸如「殷制」或某一代霸制之中。也就是說,經書的時間性為解經打開了廣闊的空間,正是這樣的空間,使鄭玄可以「囊括大典、網羅眾家」,而不是像何休之專據今文,且不採古文,或許慎之偏用古文,又擇善而從。

在鄭玄所建立的經學大框架中,經書天然具有時代屬性。如果說今文經學信奉「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從而把孔子刪削製作的五經,理解為一個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的經學體系,那麼,鄭玄的「究先聖之元意」,則將五經從統一、集中的孔子之法,還原為彼此分散、各不相同的先聖之法。鄭玄的「先聖」,包括了歷代製法聖人。而「究先聖之元意」,事實上就是究伏羲作八卦至孔子作《春秋》的歷代先聖的元意。

聖人之法的多元化

鄭玄「究先聖之元意」而建立一套新的經學,使經學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首先是對立法者的理解。司馬遷言孔子之所以為「至聖」,是因為「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意味著孔子是列聖的集大成者,而孔子折中列聖之法,六藝也集列聖之法之大成。而按照鄭玄的理解,當面對作為文獻的群經,孔子的功勳,一是「述而不作」地刪削整理群經,使群經作為古代聖王之法,得以保存;二是孔子之「作」,惟在《春秋》。前者為古文經師之舊說,後者採今文師說之新義。由鄭玄觀之,孔子之前的列聖固有立法,而孔子也立孔子之法。鄭玄之說,集中體現在《禮記·中庸》注,經注云: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注〕此以《春秋》之義說孔子之德。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二經固足以明之,孔子所述堯、舜之道而制《春秋》,而斷以文王、武王之法度。……此孔子兼包堯、舜、文、武之盛德而著之《春秋》,以俟後聖者也。……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注〕至誠,性至誠,謂孔子也。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經》也。

鄭玄認為,孔子兼包堯、舜、文、武之盛德,但孔子有聖德而無王位,因此不是像周公那樣製作禮樂,而是製作《春秋》。禮樂是實際可行的政教大典,《春秋》是一字褒貶的微言大義。在鄭玄看來,必須德位合一才能製作一代禮樂,有德無位只能寄諸空言。也就是說,孔子作為聖人,不但只有「述」,而且有所「作」,只不過無法製作禮樂,而是「作」了《春秋》,《春秋》即孔子的一王之法。鄭玄解「經綸天下之大經」,雲「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孔子刪削製作六經,其中《春秋》尤為孔子之「大經」,而其他五經,則是述古代聖王之事,孔子所做的只是刪述工作,是文獻整理。五帝三王之法不因孔子而成為一個同條共貫的經學體系,而是因孔子而保存了五帝三王不相襲禮的文獻內容。而孔子在這個聖王序列的最後,同樣也製作法度,寄在《春秋》,與前王之法皆不相同,這使孔子也成為「先聖」之一。

而在對經學的性質的理解上,一般對經的理解,皆以為常道、常法。《白虎通》曰:「經,常也。」劉熙《釋名》曰:「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常法常道,意味著經書所載,超越了一朝一代之典制,而為百世不易之典型。在今文家說中,如天下大小、封國大小、諸侯之數、天子之官、朝聘與巡守、刑罰制度、冕服制度等方面,制度義理,皆無不同。

但是自《周官》出於山崖屋壁,鄭玄據之注經,將不同於《周官》者,基本上皆判定為前代之法。鄭玄注經的實質,是直接面對經文本身,拆除五經「折中」於孔子的意義,而將五經還歸於不同時代的聖人之法。這樣,《周官》是周公致太平之跡,《堯典》等繫於堯舜者,成為唐虞之制,《禹貢》等繫於夏世者,成為夏法,《商頌》等繫於商世者,成為殷制,這些不同的聖人之法之遺,構成了「經學」。這種做法,是繞過孔子「折中」,還原經書文獻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可以做這樣的「還原」呢?這與鄭玄對經書的理解有關。古代聖王之法遺留下來的經書,對鄭玄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文獻意義,注經即是註解文獻,經學就是文獻學。五經、《孝經》、《論語》、緯書,本來是不同時代、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文獻,為了將經書、傳記、經說糅合成為一個龐大精微的經學體系,鄭玄將這些文獻各歸於其所屬時代,各繫於其所屬聖人。正因如此,在鄭玄注經中,三代的歷史,成為鄭玄注經的基本背景。鄭玄在回答趙商問時言:「三代異物」,(《鄭志疏證》,見《皮錫瑞全集》第3冊)在注《周禮·司服》時云:「王者相變。」通過這樣的歷史背景,鄭玄得以把群經的內容各自回歸到其所屬的古代聖人。這樣一來,群經內部出現了「時間性」,群經成為聖人之法的集合。如果與兩漢今文經學法備於五經,聖一尊孔子相比,鄭玄的經學體系呈現出「聖人之法的多元化」。這便意味著經書內部可以有不同的制度義理,經書中的許多內容,便不再是「天經地義」的常道常法,而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某一代的聖人立法之遺。

鄭玄把經書文獻放在第一位,汲汲於註解經書文獻,究先聖之元意,而將「先聖」落實到每一代聖王,整百家之不齊,而以經書文獻為本、為標準去取捨、調和百家經說,從而構建起來的經學體系,首先是一個消弭了內部矛盾的文獻體系。「三代異物」「王者相變」的強調,使鄭玄的「先聖元意」,變成列聖元意,經書就是前代聖人之法的集合。可以說,鄭玄一方面把經學視為「先聖」所遺的文獻,注經即是註解這些文獻,另一方面在經文之外,建造了一個歷史世界,用這個歷史世界來註解經文。鄭玄經學的背後,是「三代異物」、「王者相變」,這是非常典型的古文經學特徵,正因如此,鄭玄在文獻上可以接受、採用大量今文經學的經說、義理,但他所建立的整個經學體系,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古文經學體系。

《禮記註疏》,明崇禎年汲古閣刻十三經註疏本

經學:王官學或文獻學

鄭玄並非橫空出世,不承其先不啟其後的經學家。鄭玄所承者,是劉歆以降的經學傳統。從經書來源上,劉歆所作,體現在《漢書·藝文志》中的《七略》,所構建的經書來源,成為鄭玄理解經書文獻的基礎。在具體經書上,劉歆發掘《周官》,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跡,成為鄭玄注經之本。從解經方法上,劉歆重視傳記而非今文經師為「口說」,重視古文而以今文為「末師」,以文獻互相貫通,是鄭玄解經之所師承。在鄭玄的經學大框架中,經書由多個聖人之法構成,經注即是要「究先聖之元意」,這種理解方式,正是延續了劉歆以來的理解方式,而又有所不同。

劉歆作《七略》,《漢書·藝文志》用其文,從《漢志》中可以看出,劉歆的經學,實質就是王官之學。《漢志》言六經云:

《易》曰:「宓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古有採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

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借朝聘以正禮樂。

《藝文志》對六經的敘述,就是典型的王官之學,六經都是先王舊法,而孔子則是典型的「述而不作」的先師,孔子所做的只是對先王舊法的整理。這與《史記》中太史公雲「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完全不同。也正是在這種理解中,諸如《周官》這樣的書,雖然未經孔子之手,但是仍然可以稱「周官經」。而《春秋》雖然經孔子刪削,但其實卻是周公之舊法,而且其本事仍在《左傳》。

《藝文志》所表現出來的劉歆經學,幾乎完全顛覆了兩漢十四博士之學對經學的性質的理解,而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經學理論的雛形,這種經學理論,在後來章學誠的概括中便是「六經皆史」。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有云:「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這種說法,即本於《漢志》之學。章學誠的要旨,在於闡述「官師合一」的理論。因此,《文史通義·原道中》云:「《易》之為書,所以開物成務,掌於《春官》太卜,則固有官守而列於掌故矣。《書》在外史,《詩》領大師,《禮》自宗伯,樂有司成,《春秋》各有國史。」官師合一,史官所職,即一代典憲,所以說「六經皆先王之政典」,而認識到這一點,便必須「貴時王之制度」。章學誠的「經」,定位於過去了的「先王政典」,即過去的聖王之法。

這種對經學的性質的理解,在經史關係上有兩大特徵,第一,經學既然是王官學,孔子只是「述而不作」的解釋者,而不是折中六藝的立法者。第二,經書是古代聖王的政典實錄,經書就成為最早的史書,在劉歆的體系中,經史合而為一。六經既是經學的文獻基礎,也是史學的直接源頭。

對鄭玄來說,經書首先是古代聖人之法的文獻。鄭玄不排斥緯書,不排斥不違背經書文本的今文經說,因此,鄭玄對孔子的理解,保存了孔子「作《春秋》」的聖人身份。如注《中庸》「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以為「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也」。孔子同樣是立法者。《漢志》之言《春秋》,特別強調《左傳》,而鄭玄《六藝論》則認為:「《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三傳各有所長,而經文乃孔子立法。孔子不是王官,因此,當鄭玄堅持孔子作為「作者」而非「述者」的身份,作為立法聖人而非教化先師的角色,經學便不是王官學。

如果說在劉歆的「王官學」體系中,經書的記載就是歷史本身,因此,經學就是史學,那麼在鄭玄的體系中,經書是自伏羲至孔子所遺的文獻集合,歷史可以是解釋經書的一種方式,做為文獻的經書本身是獨立的。

在「王官學」的視野中,將經書看成歷史本身,到了後世,極易導致將正史廁於王官之作,躋在經書之列。《漢志》的「六藝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六經看成六類書,而不是六本經書。故《禮》類之下,除了經記之外,還有武帝時期「《封彈議對》十九篇」,又有「《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春秋》類之下,有「《太史公》百三十篇」、「《漢著記》百九十卷」、「《漢大年紀》五篇」。漢世經、史未曾分部,劉歆、班固將後來的史書廁隸經部,背後的思想,可以有各種解讀,而後世古文家往往認為,如果六經是三代時期之王官學,那麼,漢代及漢以後的王官學,即可以附在六經,其最極端者如段玉裁、章太炎之說,章太炎訂《檢論》云:「段玉裁少之,謂宜增《大戴禮記》、《國語》、《史記》、《漢書》、《資治通鑑》及《說文解字》、《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皆保氏書數之遺,集是八家,為二十一經。其言閎達,為雅儒所不能論。」(《檢論·清儒》)此則夷經為史,躋史入經。劉歆一變而為章學誠,再變而為章太炎,即經學一變而為古典史學之精神,再變而為現代史學之濫觴。但劉歆經學,止於以六經為王官學。而《漢志》將六經看成六類書,則很容易使經學之畛域變得模糊不清。

鄭玄把經書首先理解為文獻,注經首先是註解文獻,則反而保存了經書在文獻意義上的獨立性,使經部可以在文獻意義上與史部徹底分開。簡言之,鄭玄用客觀存在的歷史,來解釋經文,所謂「三代異物」、「王者相變」,正是他解釋經文的方法,而經在文獻意義上仍然是獨立的經。歷史只不過是鄭玄的解經方法,而對後世章學誠、章太炎們來說,劉歆的經學的性質就是早期歷史。

對鄭玄而言,作為文獻的經記,有其自身獨立的價值。在一部經書以內,要註解本經,必然以經書的文字、結構為基礎,來理解經書本身,而不是想像經書文字背後的歷史世界,通過這一歷史世界的想像來理解經書文字。可以舉《周禮注》一例以明此義。賈公彥《序周禮廢興》雲劉歆:「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跡,跡具在斯。」在「周公之跡」的意義上,可以說《周禮》是周公之法,也是周公時期的歷史。而鄭玄對《周禮》的認識是:「斯道也,文武所以綱紀周國,君臨天下,周公定之,致隆平龍鳳之瑞。」同樣可以說是周公之法,但是不能直接看成周公的制度,或者周公時期的「歷史」。

《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以馭其過。

《內史》:內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

大宰詔王之八柄,與內史之八枋,相同者有爵、祿、予、置、生、奪、廢,其不同者,一是順序不同,二是大宰有誅,內史有殺。無論是一般的讀經常識還是傳統註疏上最嚴格的「以經證經」,而且是以本經證本經之法,大宰之官所詔王馭群臣的八柄,正是內史之官所掌的八枋之法,至於「誅」與「殺」的不同,只不過是用字的差異,本來就可以互訓。《大宰》孫詒讓疏引劉敞云:「誅者,殺也。過當作禍。」並雲「王安石、王昭禹、姜兆錫說並同。」(《周禮正義》)《內史》孫疏亦云:「雲『五曰殺』者,此殺即《大宰》之誅,誅殺義同。」在這種註解中,經文本身沒有獨立的意義,經文的目的是指向周公所立的官制,而且既然是同一套官制,其內容必定互相關聯,可以互相證明。言孫詒讓《周禮正義》為制度之學,可見橋本秀美的《〈周禮正義〉的非經學性質》一文。

而鄭注與此不同。鄭注看到了經文的相似,故《內史》注云:「大宰既以詔王,內史又居中貳之。」但是,兩處經文,首先在結構上不同,《內史》所言,是爵祿、廢置、生殺、予奪。而《大宰》八柄,經文順序不同,具體所「馭」有別,因此,首先要考慮的是八柄經文結構的對應性,而不是與《內史》內容的對應性。其次,《大宰》曰「八曰誅,以馭其過」,有過,不至於「殺」,因此,鄭君注云:「誅,責讓也。《曲禮》曰『齒路馬有誅』。」鄭君解「誅」為「責讓」,猶恐人慾以《內史》用「殺」疑此注,特別引用《曲禮》,證明「八曰誅」是責讓之意。可以說,在孫詒讓等人看來,經文沒有獨立的意義,經文所指向的制度才是解經的目的,因此,《大宰》之八柄與《內史》之八枋,順序不同沒關係,文字有差也沒關係,只要內容大體相同,就是同一種制度。而在鄭君看來,經文結構、文字表達才是注經的真正對象,因為經文本身有獨立的意義,就算經文背後有制度、歷史、事實,一切要服務於經文的合理性,而不是用制度、歷史、事實的合理性來調整經文。

簡言之,在鄭君看來,一部經書,經文有自身的獨立性。像《周禮》這樣的周公製法,可以考證確定立法聖人,法的內容,甚至可以考定周公製作的時間,但是,既然這部經書是以文字的方式流傳後世,文字本身便是獨立的。註解經書,目標首先是文字,至於文字所指向的東西,不論是制度還是歷史,都是次一級的問題。所以,當劉歆認為《周禮》是「周公致太平之跡」,後世從王官學的角度,固然可以說《周禮》便是周公立法,也是周代之史。而在鄭玄看來,《周禮》是周公這個歷史人物所定的一本書,這本書表現了周公的「聖人之法」,但是到了鄭玄的時代,它已經是一部文獻,要把它看成「文獻」本身而不能直接視為「制度」,因為文獻本身有其獨立性。

鄭玄看待「周公之法」如此,看待其他聖人之法也是如此。既然經文在文獻上有獨立的意義,那麼,五經自然有獨立的意義。在鄭玄的思想體系中,五經文字、義理可以互相發明,但是,五經的註解,不必考慮諸子、史家的說法。例如,《孟子·萬章下》孟子答「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之問,其制與《王制》所述大同小異,但是,鄭玄注《王制》,絕不引《孟子》一字,只據《周官》制度,不合《周官》者判為夏殷之制、文襄霸制,而毫不考慮孟子認為是「周室班爵祿」問題。又,《史記》所述五帝三王歷史,與《尚書》《詩經》時代重合,多有異同,鄭玄注《詩》《書》,不需援引異同以解釋之。鄭注之中,惟解《禹貢》多引《漢志》,也只是因為用《漢志》之文可以佐證《禹貢》九州之地而已。後世如六朝隋唐之義疏,尚略守此說經之法,至於宋明之經書新說、清代之新疏,每引子、史相似之說,以解經、注之紛,此非鄭君家法,也非漢人說經正道也。

可以說,鄭玄與劉歆的最大不同,在於劉歆的「王官學」導致經就是史,而鄭玄注經,雖然背後用歷史維度來平衡、彌合不同經書,但是,因為經書在文獻意義上的獨立性,而使經學實質上有完整的獨立性,只不過是這種獨立性是在文獻意義上的。可以說,「鄭氏家法」開創了一種獨特的經史觀:經書在文獻上完全獨立,不可混淆於其他部類,而經文可以用時代不同來進行註解,經本非史,但史可以解經。

究其實質,在經學陷入「五經異義」,走到生死存亡的時刻,鄭玄通過他的努力,以「三代異物」、「王者相變」等方法重新整頓經書,使群經從孔子立法轉變成「先聖」之法,即「多元的聖人之法」,從而在文獻意義上消弭異義,平衡異說,重新成為一個共同的系統。而鄭玄構建的經學大系,不再像兩漢今文博士那樣用經說展現經學的意義,而是使經學成為一種客觀的知識。做為文獻的經書與做為知識的經學,既能維持經學的獨立性,又能落在政治生活中成為議禮、論政的價值依據,教化天下,塑造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從鄭玄開始,經學實現了「小一統」,並不再以《春秋》為基礎,而以「禮」作為其核心,再次出發,走入中國文明的深處。

相 關 閱 讀

學術史讀書記

喬秀巖 葉純芳 著

精裝,510頁,68元

「古典與文明」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2月

學術的歷史面貌是什麼?學術史,還有經學史、思想史、哲學史都在回答這一問題,這些「史」從不同角度展示思想、學術的發展脈絡,提供了不同的理解思路。作者卻反思性地認為:這些脈絡並非古代學者自己意識到的,而是千百年後整理出的概念體系,以現代概念體系中的「史」來評介經學問題,未免以今律古之嫌。

這本書介紹了馬融、鄭玄、朱熹、孫詒讓等多位學者的研究,呈現出經學在兩漢、唐宋和晚清三個重要時期的研究典範。作者甩開了既成「史觀」的束縛,以「讀書」這一平凡無奇的用語為宗旨,直接觀察古人留下的文本,挖掘其中有趣的思維過程,為讀者提供了解讀經典、經學的多元可能性。

禮是鄭學

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

華 喆 著

精裝,470頁,58元

「古典與文明」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3月

「禮是鄭學」之說來自《禮記正義》孔穎達疏,而作者以此作為理解經典、分析經說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漢唐經學詮釋的發展脈絡,提出漢唐經學傳統是以如何理解鄭玄為主軸構建而成的。本書以曉暢的語言帶領讀者走入古代經學家們的思維世界,回溯了從鄭玄之學創立,到唐代《五經正義》的編訂為止,近五百年間經學的發展歷程。書中圍繞鄭玄學說以及後來學者對於鄭玄的質疑、批評、調整和曲釋、回歸等等,從經說本身的內容發掘其中的演變關係與學術特色,提出了許多令讀者耳目一新的論斷。

原標題:《陳壁生丨經史之間的鄭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鄭玄與康成書院傳說
    待到晚年,他在給兒子鄭益恩寫的名為《戒子益恩書》的信中,剖白了自己的一生所求——「但念述先聖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即訪賢求學、遍注群經。這個人,就是有著「大儒」「經神」「通儒」美譽的東漢經學家、教育家鄭玄(字康成)。  在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有一座海拔300多米的山,名叫鐵騎山,古代名謂「不(fú)其(jī)山」。
  • 三國殺:比馬鈞更離譜更花哨,整理經典的鄭玄是什麼來頭?
    帶著滿頭的疑問,我點將鄭玄並且喚來了可愛的小殺,我倒是要看看整理經典是個什麼玩意。然後就開始了我的經典整理之旅,結果第一次整理經典結果就是「心有所擾,整經未成」。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坑爹啊!這是什麼鬼啊,怎麼會整理失敗啊!OK,沒關係,下個回合我們繼續整理。
  • 我的視覺經驗史丨李冠廷
    ×600丨 2016▲維他命N-瓶裝火箭布面丙烯 丨500×600丨2016▲MFVA CLUB布面丙烯丨800×1000丨2017>▲異化-天降綜合材料丨500×600丨2016受到相機的視場變形以及人手操作的影響,不同的局部照片之間會出現重疊、錯位和視角偏移,這種拼貼思維轉換到繪畫中也很有意思。
  • 如何打開《紅白機視覺史》丨觸樂
    我就是這樣拿起《紅白機視覺史》的。紅白機、視覺、史《紅白機視覺史》(NES/Famicom: a visual compendium)原書由英國Bitmap Books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的創始人Sam Dyer是一個藝術家,也是一個復古遊戲愛好者。
  • 每經18點丨澄清!華盛昌:董事長和其他3位女董事之間不存在關聯關係...
    每經18點丨澄清!華盛昌:董事長和其他3位女董事之間不存在關聯關係;「爆料人」侯安揚:傳聞是聽說的,現在也挺不好意思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4 17:58:31
  • 聖誕節永遠不會缺席的史多倫,大塊頭也有大智慧
    說樸素都算是高看它了,國內的烤饢好歹還會在表面上扎出漂亮勻淨的餅花呢,然而史多倫麵包可是絲毫不理會這些……凹凸不平的棕褐色表皮上,不均勻地嵌滿了黑黑、紅紅、黃黃的糖漬果乾,白白的糖霜底下罩住的是絲毫都不蓬鬆的麵餅。聖誕要吃的史多倫丨wikipedia / Gürgi通常來說,史多倫麵包只會在聖誕節期間的家庭餐桌上出現。
  • 漢晉之間:中國美學從宗經向尚藝的轉進
    新時期以來,施昌東的《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評述》、蔣孔陽關於先秦音樂美學的系列研究,尤其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敏澤的《中國美學思想史》先後問世,不僅將宗白華所講的美學上古史「空白」有效地補充了出來,而且使中國美學史獲得了通史形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項工作的主要成就在先秦而不在兩漢,人們更多將兩漢視為夾在先秦和魏晉兩大美學高峰之間的過渡環節。
  • 經史、義理學的重建:劉鹹炘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化
    劉鹹炘指出,六經為教化之學,經是子、史的源頭,近代今文家視之為子,六經皆儒家假託,孔子之學被視為「神秘之讖語」;古文家卻視之為史,六經僅是記事之書,甚至被貶為「斷爛古書」。(見劉鹹炘,甲輯,第163-167頁)經今古文學在事實與虛理、理想與歷史之間各執一端,今文經學過度強調文化普遍性而忽視文化主體的歷史性與政治性;古文經學強調歷史進程之於民族塑造的獨特性,卻潛在存有淡化儒學義理之於華夏民族塑造的核心作用之意味。經今古文之爭導致六經修己治人與明體達用的功能無法落實。劉鹹炘批判性繼承章學誠的學術系統,實現對近代經今古文之爭的超越。
  • 經史百家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經史百家,經: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家:諸子百家之學。指各方面的學問。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那詩書是本等,就是經史百家,也多涉獵過的。」近義詞有:經史百子,經史百家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各方面的學問。
  • 小白樓裡有故事丨對話許文廣、史可、張秋歌 聽演藝圈老戲骨「侃侃...
    9月6日許文廣、史可、張秋歌做客《小白樓裡有故事》用最犀利的話 聊創作 談人物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小白樓裡有故事丨三位老戲骨犀利「說戲」許文廣:單純背臺詞是演員最可悲的地方史可:演員吃透角色是對人物的尊重當被問道怎樣才能把一個角色演繹好時,史可談到,當自己接到一個角色時,會沉在這個角色當中去感受他,去理解他,現在的人恨不得一天到晚忙七八件事,沉不下心來。
  • 「四史」學習教育丨知史、明鑑、守初心!上海海洋大學牽手臨港新...
    「四史」學習教育丨知史、明鑑、守初心!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推進「四史」學習教育,加強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建設,上海海洋大學牽手臨港新片區中小學開展主題為「知史、明鑑、守初心」「四史」知識競賽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答題參與千餘人次。
  • 《皇室風流史》:床笫之間的啟蒙運動
    電影《皇室風流史》的背景如上所述,它擁有一個變革中的歷史大背景。通常意義上,講述這樣大背景下的變遷最終都會落到一個家庭或者一個人的遭遇上。對於這部電影而言,事件看似新奇,其實只是不斷上演的醜聞,用皇室貴族之間的勾心鬥角闡釋了兩個時代的交接儀式。
  •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丨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專題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專題本期《美術研究》有4篇古代美術史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方面的論文,現將論文提要線上發布。長沙窯瓷器樂舞紋與唐五代時期的樂舞圖像之間存在何種關聯?外銷瓷的屬性是否對長沙窯瓷器上的樂舞圖像產生影響?本文以長沙窯瓷器上的模印貼花樂舞紋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紋飾本體的微觀分析入手,關注紋飾載體、製作工藝,解讀紋飾與唐五代時期樂舞圖像之間的關聯, 結合長沙窯瓷器外銷屬性,探索樂舞紋飾背後的動機。
  • 每經23點丨上海澤潤股權轉讓價11.4億元從何而來?沃森生物董事長...
    每經23點丨上海澤潤股權轉讓價11.4億元從何而來?沃森生物董事長回應每經AI快訊,就在沃森生物提出股權轉讓3天後,今天事件迎來了轉機,沃森生物宣布取消審議上海澤潤股權轉讓及增資議案。在沃森生物總部所在地,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雲春。
  • 詩詞丨不經冷露寒霜浸,哪有風光似此般?
    圖片丨網際網路《楊柳灣》七絕古韻流觴楊柳灣,雕花窗外水潺湲。杏簾在望經行處,獨秀風情略一斑。不經冷露寒霜浸,哪有風光似此般?圖片丨網際網路詞【臨江仙】秋語消瘦梧桐殘柳,清寒冷露西風,深秋何處覓芳蹤?夜來人慾靜,雨過鳥飛空。
  • 每經11點丨華為發布鴻蒙OS手機開發者Beta版;發改委:後續將增加...
    每經11點丨華為發布鴻蒙OS手機開發者Beta版;發改委:後續將增加供給,引導市場煤炭價格穩定在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上 每日經濟新聞
  • 每經17點丨部分認罪換取回國?外交部:孟晚舟女士是無辜的;中海油...
    2丨整點投資丨香港恒生指數震蕩收漲0.4%,工業大麻、乳製品板塊漲幅居前恆指收漲0.4%,工業大麻、乳製品板塊漲幅居。前截至香港股市收盤,恒生指數震蕩收漲0.4%,本周累跌0.22%。工業大麻、乳製品板塊漲幅居前,先建科技漲超8%,蒙牛乳業漲超6%。科技股多數收漲,美團漲超4%,阿里巴巴、京東、吉利汽車漲超2%。南向資金全日合計淨流入54.92億港元。
  • 每經9點丨瑞幸咖啡: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達成和解;巴西衛生部長...
    每經9點丨瑞幸咖啡: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達成和解;巴西衛生部長:中國新冠疫苗或於明年2月投入使用;油價或迎三連漲 每日經濟新聞
  • 每經8點丨中韓航班巨減逾八成;國際奧委會高級成員:若疫情5月下旬...
    1丨多地出臺鼓勵汽車消費政策 限購政策或鬆動據經濟參考報,近期中央和地方連續出臺政策鼓勵汽車消費。業內人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是階段性的,在央地利好政策推動下,後期汽車補償性消費需求有望顯著增加。為鼓勵汽車消費,從去年開始,全國汽車限購政策已經開始出現鬆動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