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書法重寶,是王羲之3作合一,無愧於書聖之名

2021-01-10 書法網

在中國浩瀚無垠的書法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一直都是「天花板」級的存在,此人就是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

自古以來,不管是哪行哪業,但凡有人被冠以「聖人」之名,那他基本上就是這個領域最頂尖的存在。

王羲之正是如此,以一幅行書《蘭亭序》而名動天下,不僅奪得了「書聖」的美譽,連《蘭亭序》也被奉為了「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出身於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劉禹錫《烏衣巷》中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面的「王」,就是指的琅琊王氏。

他出生於「五胡亂華」的前一年,可以說他是活在亂世之中,伴隨著五胡肆虐中原而長大,他從小就對書法藝術十分痴迷,而且亦是學遍諸家。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寫到:「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就是說,他少時學的是衛夫人之書法,以為這就很了不起了,但是後來走遍名山大川,見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書法,又到許昌,見了鍾繇、梁鵠的書法,又在兄長王洽那裡見了張昶《華嶽碑》。

這個時候的王羲之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除了遍學諸家之外,他對於書法的刻苦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曾「臨池學書,使得池水盡黑」,足見其用功之刻苦努力。

否則的話,他也寫不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了。

除了《蘭亭序》之外,王羲之還有一幅作品,亦是名揚天下,流芳百世,此作便是《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這幅作品,實際上是獨立的《平安帖》、《何如帖》以及《奉橘帖》,後來三帖在明末合裱成卷,所以為一幅作品。

此作之中,《平安帖》為行書兼草書寫就,剩下的《何如帖》以及《奉橘帖》都是行書作品。

前兩幅作品是王羲之寫的兩封信,《奉橘》原是《何如》帖尾附書,流傳過程中,《平安》失去最後兩行,《奉橘》則逐漸獨立。

縱觀三帖,《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顯得生動靈巧,富有靈氣,在鉤挑轉折間,給人一種空靈之感。而《何如帖》較端整,三個「復」字,而無一雷同,或異其偏旁,或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澱。

《奉橘帖》則變化較多,看上去十分的隨心所欲,但這恰恰是書聖的高明之處。

現如今,此作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乃是一等一的鎮館之寶。

商品引導語:今天,我們將王羲之作品《平安何如奉橘三帖》進行高清複製,還原原作風貌,送與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編輯謫仙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平安帖》,雖只有4行27字,卻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名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們都非常的感興趣,要問我國的書法界哪位書法家最為有名氣,很多書法愛好者會想到書聖王羲之,的確王羲之的大名在書法界是無人能超越的,特別是他的代表作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臺北故宮展出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短短28字,乾隆卻蓋了上百個印章
    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的書法了得,現代著名鑑藏家黃錦祥盛讚:「書聖(王羲之)書跡,神韻超逸,歷久彌珍!」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稱號,但《蘭亭集序》真跡流傳千百年,現已不知所蹤。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北京的故宮只留下那些帶不走的建築,臺北的故宮所藏之精華讓人嘆為觀止,經過了3個小時左右的參觀,我還是覺得有些遺憾,因為定期換上新的藏品,這次感覺重量級的書畫作品並不多,比起金玉、古瓷、青銅這些,我們這些看熱鬧的,更願意看看文化價值更高的東西,三希堂法帖最重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包括最近熱映超低分的
  • 《蘭亭序》價值影響深遠,其作者王羲之非凡人,被尊為「書聖」
    明 仇英 蘭亭修禊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幀近兩平尺、詞翰俱美的書稿—《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書家無不承其雨露。一經書成便世系以為寶,秘不外傳,以至一代明君唐太宗不惜筆吏深文巧詆,不顧龍威,用盡伎倆, 使蕭翼賺取《蘭亭序》法書,並頒手詔:跨鶴附隨。惹得學者考其信,學究臆其說,人言籍籍,度越千載。一個士大夫借三月三日在會稽之蘭亭,延集修禊事,觴詠敘情、放懷山水,成為歷史上聲名遐邇的—「蘭亭雅集」。縱然星霜屢移,風流雲散,雖薪盡而火傳。目下希擬風雅之流甚眾,然其「雅」已難尋;而「集」勢卻空前。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於場地限制,只能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所以按照展品每三個月五千件、每年兩萬件計算,這裡的70萬件藏品,要全部展出一次,需35年。所以其收藏量還是非常巨大。二、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文/成長新視點王羲之,被譽為「書聖」,是東晉偉大書法家,行書《蘭亭序》被歷代書家尊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一生酷愛書法,重點在於對書法的理解和創新,他改變漢魏以來的樸質書風,開晉後的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代之人,無不尊崇和遵循他的書法宗旨。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
  • 王羲之在1660年前的今天,寫了一封重要的信|天津之寶
    (謝安《中郎帖》,宋摹本,故宮博物院藏)謝安擔任司馬一職大約在晉穆帝昇平四年(360年)至昇平五年(361年),多數學者認為王羲之去世於昇平五年,所以《寒切帖》最有可能書寫於王羲之去世前一年,也就是昇平四年十一月廿七日(360年12月21日),而今天(2021年1月10日)恰好也是農曆十一月廿七日,距離王羲之寫就《寒切帖》過去整整1660個農曆年。
  • 臺北故宮博物院: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逛故宮真的要有技巧阿,樓主一來就先去三樓,三樓是重點,鎮宮之寶毛公鼎和翠玉白菜都在三樓,而且都是要排隊的,如果你很早就來到故宮,不妨先去三樓,然後再去二樓,接著到一樓逛,一二樓層的展品是不需要排隊看的,隨便你想看哪個先!逛完三樓花了一個多小時,那時候人不多,一件物品一件物品細細地看,看完時,再去二樓一樓,那時已經11點多了,人流也多了起來,數十個旅行團同時參觀阿,那是啥概念?
  • 宋代郭熙《寒林圖》、黃庭堅尺牘現身臺北故宮南院
    澎湃新聞獲悉,「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於6月9日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對外展出。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琅琊王氏家學淵源,人才輩出,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王曠和叔叔王廙,兩名長輩看到王羲之是一個可塑之才,就傾囊相助,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王羲之。在衛夫人的言傳身教下,王羲之熔古鑄今,書法水平穩步提高,到後來自成一格,成為一代開宗立派的大師,被譽為「書聖」,在書法史上有極高地位。關於書法,衛夫人有一句名言: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 臺北故宮有王羲之書法真跡,四行二十八字,乾隆蓋滿密密麻麻印章
    稍微了解乾隆的人都知道,乾隆酷愛文物,尤其是歷代書法名品。因此,乾隆在欣賞名家書法作品時,養成了一種習慣。他在上面蓋了印章,也就是印章,堪稱「印章狂魔」。乾隆的印章太多了。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印章多達1800枚,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拍賣行拍賣其印章的新聞。乾隆有一個小書房,叫「三希堂」。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十二月更新(原圖免費發放)
    本幅設色肖像,畫宣宗面色紅黑,須髯豐茂,頭戴烏紗上折的翼善冠,身著雲龍黃袍,手扶嵌寶腰帶,端坐在雕飾精麗的龍椅上,下襯團龍錦氈。全作畫風寫實,衣紋線條曲折有力,並強調面目渲染以突顯人物特性,色彩豔麗,當出自明代宮廷畫家之手。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他的書法來源極廣,一開始學的是他舅舅虞世南,後來又學習歐陽詢,最後學的是「二王」,對於「二王」陸柬之研究頗深,他的很多作品裡都帶有「二王」的筆意,甚至書法界都認為,他的書法直逼王羲之。就拿他筆下那捲《文賦》,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字裡行間就有王羲之的神韻在其中。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1月12日,一名網友在微博爆料,東京博物館將於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展出的文物中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互辦展覽本是文化交流互鑑的一種形式,但這次《祭侄文稿》外展的消息一經傳出,兩岸網友卻紛紛表達了擔憂和質疑。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今換展,讀孔宙碑、祝允明的筆墨真章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每三個月輪換一次的專題陳列「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今起更換展件。新一期展品展示漢《泰山都尉孔宙碑》軸、元代曹善書《山海經》冊、明代祝允明小楷《宋儒六賢傳志》卷、明代文徵明書《蘭亭敘》卷等總計10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存雙鉤摹本,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 臺北故宮的一件書法「重寶」,酷似《蘭亭序》,被永久禁止出境!
    陸柬之行書《文賦》其中有這樣的一件來自唐代的行書極品,此作歷代一直藏於皇家內府,後來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如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其「鎮館之寶」。此作的書法風格,秀麗而典雅,甚似王羲之的《蘭亭序》。這件作品就是陸柬之的《文賦》。唐代的書法是直接晉人的,其筆法與晉人源自一脈,許多名家還保留著晉人的書寫習慣,我們後世常常將晉唐書法放在一起進行品評。
  • 名人系列故事——「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聖」。公元303年出生於琅琊臨沂的一個大士族家庭。王羲之自幼酷愛讀書,尤其是對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七歲時他跟著名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精力集中,刻苦練習,日有長進,不到三年,書法功夫已經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