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藝術始於遠古洪荒時代,是在人們的勞作中,為了陶冶情操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到後來書法誕生後,二者共同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中華藝術門類,書畫便由此誕生了。古代的畫家們在漫長的書畫創作歷史中,不斷地探索、感悟,以至於後來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書畫發展史。
古代書畫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國粹。中國古代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從遠古時期的「神話藝術」到「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書畫高峰,歷經五千餘年,名家輩出,經典之作彪炳史冊。在古代書畫中,書法與繪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繪畫的歷史要比書法更為久遠。書法誕生自「倉頡造字」之後,此後在繪畫中常以書法來書寫畫題與畫家名款。在唐代還衍生出了「詩配畫」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使書法與繪畫的聯繫更為緊密。
明 邊文進 慄喜圖 45.8X56.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邊文進 三友百禽圖 151.3X7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邊文進,生卒年不詳。字景昭,福建沙縣人。永樂(西元一四0三-一四二四年)間召至京師,授武英殿待詔,宣德(西元一四二六-一四三五年)間仍供事內殿。博學能詩,善畫花果翎毛,為其後呂紀等人師法的匠師。松竹梅三友並植,祥禽百隻,或跳躑、鼓譟、飲啄,悉能盡情態,非觀物精微,焉能至此。
明 陳淳 畫牡丹 122X3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陳淳(西元一四八三─一五四四年),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後以字行,再改字復甫,號白陽山人。曾遊學文徵明門下。畫擅長寫意花卉,後人把他同徐渭並稱「青藤、白陽」,為明代中期吳派寫意花卉畫家代表。幅中設色牡丹一枝,墨色清雅,筆意活潑。款書於一五四四年,為晚年作品。題識同畫各佔半幅,行書沉酣飛動,詩句借歌詠花卉傳達「人生行樂當及時」的意趣。
明 陳淳 設色花卉 188X9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幅用筆、設色均極為精緻,自題詩云:「溽暑薰蒸苦晝長。葛巾葵扇竹匡床。花陰水氣相撩處。可有人間白玉堂。道復」。所畫乃溽暑季節,群芳爭豔的景色。湖石後眾花齊開,有梔子、玫瑰、百合、石竹、紅丹等五種。花卉以沒骨筆法描繪,梔子、百合這些白花朵則揉鉤花點葉法來表現。景物安排費心,設色溫雅不俗,有別於晚年放筆寫意的習慣,應是五十歲以前的作品。
明 陳洪綬 歲朝圖 90.2X41.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陳嘉言 端陽景 140.3X37.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仇英 畫移竹圖 159.5X6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仇英 西園雅集圖 79.4X38.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據傳「西園雅集」是北宋文人在駙馬王詵邸西園所舉辦的一場盛大聚會,參與者包括蘇軾、李公麟、米芾等十五位文壇名流。一般說法為李公麟繪圖,米芾作記,但〈西園雅集圖記〉文本卻一直到明代才出現,故此盛會與文本應均存疑。此作雖傳為仇英所繪,然風格並不似,應屬蘇州片的製作。乾隆對此作頗為重視,御筆「勝賞」於詩塘,且御題「規模李氏畫中人,底須著色求形肖」,此乃因〈西園雅集圖記〉中載「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但乾隆卻認為如要追求「形肖」,何必需要「著色」,白描即可勝任。(賴毓芝)
明 戴進 畫山水 139X7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戴進以浙江地方傳統水墨技法作為基礎,加上南宋院體畫,甚而吸收元代李、郭派的精華。幅中近景水亭兩側大石寫以斧劈皴法,主峰山勢圓渾,造型出自郭熙風格拖化而出,然運筆帶側斜勢橫趯則用小斧劈皴,餘以淡墨大塊烘染,濃墨點苔,森森密密,似馬夏布墨之法,兩相融合發展形成明初浙派風潮。畫面左上方有「錢塘戴文進寫」六字,並蓋有「靜庵」印記一方。
明 丁雲鵬 畫釋迦牟尼佛 156.8X53.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幀畫法相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其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娑羅樹下。通幅全用墨筆鉤染,不著顏色。人物衣紋線條圓潤流暢,釋迦牟尼佛身後的老樹盤結,樹葉或以墨點,或用鉤勒,墨色雖有深淺的變化,但已具裝飾性。全作筆法生動而富變化,別有一種古拙渾厚的意趣。此幀款云:「佛子丁雲鵬敬寫」,但未署年款。根據它的畫風特色與幅上兩則鄒之麟的題識,推測此畫當成於1606年以後,約為丁氏六十餘歲之作。
明 丁雲鵬 畫應真像 141.4X6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丁雲鵬 松巔函虛 205.6X5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群山高聳,雲靄流動,松杉蔥蘢,古寺掩映其間。蜿蜒崎嶇山路上,士人攜童漫步行吟。全作筆法變化多端,松樹用細筆鉤畫,蒼勁古樸,並以幹筆短皴描寫遠景山頭繁複的石稜,用大筆皴擦寺旁的巨巖,復以濃墨幹筆表現近景堅硬的石塊。本幅筆墨蒼勁,淡赭著色,沉鬱中而有雅淡之韻。全作氣勢雄渾,構圖密實,但毫無迫仄之感,為丁氏山水畫中的精品。此幀作於萬曆甲寅年(1614),丁氏時年六十八歲。
明 董其昌 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仿高克恭山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董其昌 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仿黃公望陡壑密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畫冊因前副頁題「小中現大」四字,又稱〈小中現大冊〉,共二十二冊,畫者推測為王時敏,對開有董其昌題識。此冊代表著董其昌及其後續之清初正統派對古代風格的認識與掌握。此開畫面描繪環伺層山,圍出一個水澤谷地。環山緊密相接,峰頂處皆有疊巒相續,山際交疊處描繪著許多低矮樹叢,營造出山林草木繁盛效果。以直線描繪山體質面,又以橫向墨點構成礬頭造型,皆屬董巨風格之影響。此一縮臨本能有效傳遞黃公望山水構圖的講究,並提供觀者掌握畫作中不同母題的彼此關係。
明 董其昌 畫舟行十景冊江岸望山 28.8X17,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董其昌 紀遊畫冊冊焦山煙雨 常山 31.9X17.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董其昌 書畫冊虞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董其昌 書畫合璧冊仿黃鶴山樵嶺樹溪橋 19.6X11.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董其昌 書畫合璧冊深林茆屋 31.5X21.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杜堇 玩古圖 126.1X1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杜堇,約活動於成化(西元一四六五-一四八八)至弘治(一四八八-一五0五)年間。丹徒人,字懼南,一作耀南。號檉居,又號古狂。自稱青霞亭長。成化初。應進士試不第。工詩文,通六書。善人物樓臺,花草鳥獸。園亭之中,案陳彝鼎,取次鑑別。筆力秀勁。設色澹雅。款書亦甚雅秀。
明顧正誼山水 104.2X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顧正誼(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字仲芳,號亭林,華亭(今江蘇松江)人。明神宗萬曆朝(1573-1620在位),以太學生官中書舍人。山水出入元四家,仿黃公望尤妙,為明末華亭派(今上海松江)創始者。此軸山巖層巒疊嶂,密樹煙霏,一人拄杖觀泉。淡墨幹筆皴法,畫風秀逸蒼潤。讀其畫跋「連日橅宋元諸大家真跡,頗能得其神髓。思白從餘指授,已自出藍。」則知董其昌嘗從學畫,畫風亦受其影響。
明 藍瑛 秋亭詩思圖 169.3X51.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藍瑛(1585-1664後),浙江錢塘人,字田叔,號蝶叟。年輕時臨摹宋元諸家,涉獵既多,落筆縱橫奇古。此作山石皴線、苔點雖不繁密,但描繪出王蒙山石擾動的意趣;而蕭疏林木、跨水孤亭,則營造倪瓚(1301-1374)畫作幽寂的氛圍。畫中以簡潔三筆交代的下瀉溪流,以及避開樹幹歪斜的茅草亭蓋等畫法,皆顯得自信而可愛,洵為佳作。
明 劉廣 畫端陽景 112X30.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陸治 春耕圖 59.4X30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陸治 畫丹林翠嶂 90.2X30.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以狹長畫面安排景物布局,桃樹繁密,變化豐富。以尖細折線勾勒山石輪廓,用筆方勁,青綠敷染細緻。惜因構圖過於充塞,雖工細精道,略少自然之態。陸治(1496-1576),字叔平,號包山子,是吳門二代較有新意的畫家。從風格來看,此作應非真跡,約成於明末清初。
明 陸治 歲朝圖 121.7X4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陸治(西元一四九六-一五七六年),江蘇吳縣人,字叔平,號包山子。年少居於包山,後遷居蘇州,晚年移居支硎山,其齋廬有「有竹居」、「西畹齋」等名。詩文書畫並佳,曾學習於祝允明、文徵明門下。圖繪如意一枝,另有梅花、水仙、天竹、山茶、水仙、柿、百合。畫上款題:「嘉靖十二年癸巳(一五三三)冬月。寫於西畹齋。包山陸治。」《石渠寶笈》此軸著錄為陸治歲朝如意圖。
明 呂紀 蘆汀來雁圖 121.9X7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呂紀(活動於1475-1503),字廷振,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本幅畫秋雁兩雙,飛鳴於葦塘沼泥之中,一飛降,一仰首,與棲息二雁頗有呼應。「呂紀」款疑似後加,幅右下有「字以善」印,是林良字,本幅畫風亦相近。林良(約1428-1494前)於明孝宗弘治(1488-1505在位)間值仁智殿,官至錦衣衛指揮,與呂紀先後供奉內廷。
明 錢穀 張複合畫水程圖(一) 冊太倉 23.2X37.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明人 畫狻猊圖 211.9X17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狻猊」一辭,系由印度語系或梵語音譯而來,西晉郭璞(西元二七六-三二四年)注《爾雅》指出,狻麑(猊)與師(獅)子實為一物二名,自西域傳入中國。本幅畫瀑布水岸間,一雄獅頭頂鬃毛,瞠目咧嘴,挺胸立坐於樹下,充滿王者氣勢。畫者以重複皴擦的線條,勾勒樹幹粗糙的紋理,再以陰影向背的體勢,表現質量感。成作時間約在明代中晚期,與宮廷風格關係密切。
明 明人山水 84X41.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沈士充 天香書屋圖 131.6X46.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沈士充,生卒年不詳,作品見於西元一六一八至一六三四年間。字子居,華亭人。出宋懋晉之門,兼師趙左,所作山水,丘壑茜蔥,皴染淹潤。此幅以枯勁之筆,填札滿幅,布置精當,意在王蒙而自出面目。門前澗水,迴環左右,叢陰蒙羃,更作桂花林於樹隙蕉陰,所謂天香者,蓋指此也。背山巃嵸而起,懸泉掛於其左,為澗水之本源。
明 沈周 廬山高 193.8X9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畫上篆題「廬山高」並長詩一首,是沈周於成化三年(1467)借廬山的浩蕩氣勢,賀其師陳寬七十大壽之作。畫面描繪一處聳峙群山澗谷,上方遠處群峰連綿,中景山體細分緊湊,其間瀑布流洩而下,一旁巖壁正面留白、側面略染,將谷澗浩蕩水氣一表無遺。全幅借元代王蒙扭動繁密的皴筆表現山石質面,展現山水生命力。瀑布下有一人佇立,其身形渺小,旁又用高聳松樹襯映,使其所仰望的廬山更顯高聳,如有充沛能量與之呼應。畫中山水景致與長篇題詩,以形象和文字兩相呼應,呈現沈周對師長的孺慕景仰之情。
明 史端木 仿黃公望山水 142.7X4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史忠本姓徐,名端本,江蘇南京人,與沈周、吳偉皆有往來。史忠生性玩世不恭,作畫縱筆揮舞,帶有近於速寫式的潦草風格,當時人以「痴」來稱呼他。本幅〈仿黃公望山水〉,作於弘治甲子(1504年),雖然畫中平臺等母題與山巒蔥鬱之感都來自黃公望,但是畫家卻是以一種浙派擅長的快速與較溼潤的筆法,表現出山體與草木活潑的樣貌,加上渾然天成的點、染等使用,創造出一種強烈的畫面律動感。
明 史文 玉蟾圖 201.2X106.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史文(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十六世紀),字尚質,號再仙,為明代中期的浙派畫家,其字號「再仙」,透露出他以浙派大師吳偉(字號「小仙」)為追模的對象。畫家以外放的線條,描繪老忪枝椏樹根曲折張牙。樹下則有道教神祇劉海,衣衫襤褸,腰系葫蘆、貫錢,手舉三足金蟾踞於肩。劉海與蟾蜍兩眼上吊,配合豪放不羈的筆法,有一種目空一切的氣勢。劉海能以帶來財富的金蟾救助貧苦大眾,頗受民間歡迎。
明 孫璜 如來像 101X45.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如來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十號之一,「如」也稱「如實」,即「眞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眞理,沿此眞理行事便可達到佛的境內外界。中國佛教徒尊其為最高神祇。在《西遊記》中,當眾天將制服不了孫悟空時,玉帝傳旨部眾上西方請如來佛降伏。他不但降伏了孫悟空,還安排了觀音去尋訪取經人,並曾在急難中給予孫悟空啟示,最後將佛經傳給取經人。整個取經活動可說都是在如來佛的掌控之下。
明 明太祖坐像(七) 270X 163.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太祖(1368-1398在位),明朝開國皇帝,姓朱,名元璋,年號洪武,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幼孤,入皇覺寺為僧,元末群雄並起,有雄才,以布衣成帝業。絹地彩繪太祖坐像,筆筆工整,風格嚴謹,幅面巨大,氣派堂皇。畫中皇帝頭戴烏紗折角向上巾,身著圓領織金盤龍皇袍,端坐金扶手椅,容貌豐偉,須短而黑,當值盛年。
明 唐寅 採菊圖 52X29.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古名賢像」亦受《長物志》肯定為最高等級畫題。此圖描繪文人偶像陶淵明,應即為明末可見「古名賢像」類型的作品。
明 唐寅 燈霄閨話 135X7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唐寅 品茶圖 93.2X2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是清高宗曾懸掛在靜寄山莊千尺雪茶舍的茶畫。畫心四周的「玉池」,一共裱了二十一首乾隆在茶舍品茶時所寫的詩作。乾隆皇帝由於酷愛寫詩、題畫,院藏曆代重要的書畫作品上,幾乎都留有他的題詩和鈐印。品茶圖除了左上方有唐寅(1470-1523)的一首題詩,留白處便寫了七首詩,但他意猶未盡,藉助裱工的技藝,滿足帝王的雅興,也算立軸裝池中罕見的例子。
明 唐寅 歲朝圖 125X49.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王紱 淇渭圖 78.2X3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王紱(西元一三六二-一四一六年),江蘇無錫人,字孟端。明初以弟子員徵入京為官,因事受累,謫戌山西大同,後返回故裡,隱居九龍山。四十二歲薦至南京,供事文淵閣,官至中書舍人。善山水、墨竹。這幅畫用筆遒勁,枝葉疏密向背,分布得宜,是他的墨竹名作。河南淇水和甘肅渭水都以產竹著名,有「淇園之竹」或「渭川千畝竹」之稱,所以這幅的受畫人梁潛讚美云:「片楮中見此短稍,而煙雲千畝之勢,如在渭川淇園也。」
明 王紱 溪亭高話圖 170.8X68.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王問 拾得像 117.8X54.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文徵明 品茶圖 88.3X25.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圖繪諸友品啜雨前茶的場景。三圖是同一稿。〈品茶圖〉跋云:「嘉靖辛卯(1531),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傳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子傳是陸師道,長洲人。嘉靖戊戌(1538)進士,官禮部儀制司,文徵明弟子。王世貞弇州續稿陸子傳先生云:「任禮部儀制司,以母病請歸,遂師禮文衡山。」是則陸師道從師事,在戊戌以後。嘉靖辛卯,陸師道才十五歲。「十五歲」有此活動,年代似有可疑。〈茶事圖〉為甲午(1534)三月初,徵明臥病,友人往支硎虎丘品茶,徵明不能往。友人因歸攜二三種以贈之。徵明病
明 吳彬 畫羅漢(第八嘎納嘎拔哈喇綴襍尊者) 111.2X49.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吳彬︵活動於西元十六世紀中期︶,莆田人。萬曆間以書畫擅名,所作人物花鳥山水,皆一意創新,不為古人所囿,往往出奇以自立門戶。此幅畫水際山崖,六羅漢散坐石上,岸邊兩人仰看天空飛龍舞躍雲端。人物、花樹、山石,描繪筆墨精於其它作品,設色雅靜,渾厚古拙中饒富奇逸之氣。足堪與丁雲鵬互通鼻息。
明 吳彬 仙山高士 162.8X59.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軸右上有吳彬自題「巒壑匯林含翠聳。天泉繞閣帶煙飛。」並鈐二印。畫中山巒層疊,分前中後三段。樓閣、人物活動穿插其間。主山峰頂雖由巒石堆出,但以完整輪廓線條連為一體,在奇特造型中帶有北宋大山氣勢,形成一種古樸中又有奇趣的效果。雖有研究以為吳彬山體造型可能與江南雁蕩山景觀有關,但從此畫構圖觀之,其亦可能轉化晚明可見的範寬山水樣式。
明 明憲宗坐像 206.9X 15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項聖謨 菊花竹石 52.2X3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項聖謨 山水小景 106.6X24.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項聖謨(西元一五九七─一六五八年),秀水(浙江嘉興)人。字孔彰,號易庵,又號胥山樵。山水初學文徵明,擴於宋而取韻於元,設色明麗,風格清雋。本幅原或為三冊頁,後裱成一幅。首幅畫坡岸汀渚,遠山煙嵐以潑墨法表現之;二幅近景高山聳立,兩山間隱見遠處房舍竹林,為深遠式構景;三幅為一角式構圖,主題古廟坡石偏居右下角,隔江沙洲綿延,一片江天遼闊之景。
明 明孝宗坐像 209.8X 11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謝時臣 畫山水 140X62.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 明宣宗 三陽開泰圖 211.6X14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宣宗(西元一三九九─一四三五年)朱瞻基,書畫之作隨意自然,往往與宋徽宗(西元一0八二─一一三五年)爭勝。本幅作於宣德四年(西元一四二九年),淺設色畫子母山羊一大二小,襯以竹、石、茶花,以諧音取「三陽開泰」之意。「三陽開泰」典出《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十一卦「地天泰」,卦象幹下坤上,以寓天地上下交通同泰。十二個月中以泰卦居於正月,取其冬去春來,陰消陽長的吉亨之象。
明 明宣宗坐像(一) 210X 171.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宣宗(西元一三九九-一四三五),姓朱,名瞻基。明成祖長孫,明代第五位皇帝,西元一四二六至一四三五年在位,年號宣德,廟號宣宗,工於繪事。本幅設色肖像,畫宣宗面色紅黑,須髯豐茂,頭戴烏紗上折的翼善冠,身著雲龍黃袍,手扶嵌寶腰帶,端坐在雕飾精麗的龍椅上,下襯團龍錦氈。全作畫風寫實,衣紋線條曲折有力,並強調面目渲染以突顯人物特性,色彩豔麗,當出自明代宮廷畫家之手。
明 趙文俶 畫春蠶食葉 78.5X32.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文俶(西元一五九五—一六三四年),江蘇長洲人(今蘇州)。她是明朝中期著名畫家文徵明的玄孫女,自幼即聰慧善畫,凡是日常見到奇花異草、小蟲怪蝶,都會隨手加以描摹,寫生作品,總數竟多達千餘種。本幅是她三十六歲的作品。畫中,一株結實纍纍而枝葉茂密的桑樹上面,三隻春蠶正蠕蠕爬行著。葉片上斑斑的啃食痕跡,充分點出了畫幅的主題;而白蠶、綠葉與紅果之間的巧妙配搭,更為這幀構圖精簡的畫面,營造出無比清雅的視覺效果。
明 朱端 尋梅圖 208.3X12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朱端,字克正,海鹽人,出身漁樵,弘治末入宮,正德時期(1506-1521)直仁智殿,官「錦衣指揮」,曾獲賜「欽賜一樵圖書」,遂更號「一樵」。朱端的山水畫取法郭熙(約1020-約1100)、馬遠。全幅採取半邊的構圖型式,以左方佔據畫面約二分之一高的雙松為骨幹,框出策杖撐傘的老翁和兩位童子,他們正準備渡江至對岸的賞梅。冬天踏雪尋梅,一直被視為文人雅趣,從弘治時期(1488-1505)開始,這一類詩意圖像逐漸增加,題材的轉變似乎也反映了宮廷皇帝品味的變化。
明 朱芾 蘆洲聚雁圖 117.4X30.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朱芾(活動於西元十四世紀後半)洪武(1368-1398)初年任中書舍人,善畫蘆雁、山水及白描人物,兼工詞章及書法。本幅描繪月下清潤的夜山邊,一道雲水迤邐而下,臨到群雁聚息的竹叢葦草間,而在勁風中擺蕩的前景柳樹上則停佇一隻孤鳥。全作筆墨雅淡,深得瀟湘煙水之致。乾隆皇帝御筆題籤將此作歸為「能品」,並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題詩,流露對此作的欣賞之情。
清 鳥譜(四) 冊藍靛頦 41.9X4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艾啟蒙 畫白鷹 179.2X9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沉源 繪黃鐘暢月 179.2X10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沉源(活動於十八世紀),浙江烏程人。雍正五年(1728)入宮,乾隆二年(1737)任畫畫人,參與宮廷合作畫,曾隨郎世寧習畫。畫中建築景物布局為乾隆朝皇家苑囿,反映其運用西方透視法,強調空間縱深感。此圖為丁觀鵬等畫〈十二月禁籞圖〉十二軸之十一,整套畫題將十二個音律與月份相配,此軸即是其中之十一。此類主題多成組成套,以十二個月順序,組成一整年的圖像組畫。
清 陳舒 畫天中佳卉 115.8X4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丁觀鵬 丹書受戒圖 95.4X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禮記》記載,周武王即位時,召師尚父問黃帝顓頊之道還存否?尚父答說在「丹書」中,此丹書傳說是由赤雀所銜,記載上天之道。這幅畫即描繪師尚父呈遞丹書的情景。乾隆帝曾有「丹書受戒」詩,強調古代帝王的教訓具有鑑戒的價值。丁觀鵬(約西元一七0七-一七七0年)、順天(今北京)人,擅長人物、道釋畫。雍正年間進入宮廷供職。
清 丁觀鵬 畫人物 63.7X32.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丁觀鵬的生卒年(約自西元一七0八-一七七一年),從雍正四年(一七二六)進入內廷,到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0)在養心殿造辦處任職「畫畫人」,為畫院御用畫家。擅長道釋人物,師法明末丁雲鵬(一五四七-一六二八)筆意,他的摹古繪畫為當朝院畫塑造了新風格。他亦受西法影響,向郎世寧學習透視畫法及油畫明暗設色法。畫面上人物開臉暈染,用筆精微,衣裳處理,敷色華麗,重質感,同時兼顧傳統線描技法,正符合清朝宮廷品味。主題內容為宮廷仕女秋天賞月的活動,四周遍植桂樹點出時節。
清 丁觀鵬 畫十六羅漢像(四)第四嘎禮嘎尊者 127.5X57.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丁觀鵬 畫十六羅漢像(十一)第十一租查巴納塔嘎尊者 127.5X57.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丁觀鵬 畫十六應真像(十四)第十四納阿噶塞納尊者 135X5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丁觀鵬 摹宋人漁樂圖 30.3X3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董邦達 居庸疊翠圖 129.7X62.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董邦達(西元一六九九-一七六九年),字孚存,浙江富陽人。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進士,官至禮部尚書。畫山水法董其昌,得元人筆墨,以清麗勝。居庸關在河北昌平縣境內,是長城的主要關隘,兩旁高山聳立,翠嶂重疊,有「居庸疊翠」之名,是燕京八景之一。山中有長達二十公裡的溪谷,稱「關溝」。此圖俯瞰全景,由南至北,標示著名景觀七處,峰嶺溪石充塞畫面,十分壯觀。
清 董邦達 雷峰夕照御題 68.5X3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董邦達 蘆汀泛月 187.4X9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董邦達 山水 142.9X5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董邦達 雙峰插雲御題 68.4X37.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乾隆皇帝步武祖父康熙皇帝作六次南巡,路線相似,每遇曾經康熙皇帝御題之處,亦多依韻和詩。西湖為江南著名景點,康熙皇帝特別重新釐定十景,並屢次吟詠。乾隆皇帝對西湖十景亦極為喜愛,不但六次南巡均有詩詠,並攜行宮中所藏曆代西湖圖,對景印證,迴鑾後更多次命臣工描繪西湖景致,與御製西湖詩相搭配。其中描繪西湖十景最多的畫家為董邦達(1699-1769),本次展出的此軸,即為其繪製十景之一「雙峰插雲」。畫面中段雲霧瀰漫繚繞林間,上方則見峰巒浮出雲表,呈現「雙峰插雲」名聞遐邇的雲山之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置於畫面中心的建
清 高其佩 山水 222.7X109.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高其佩(1660-1734),字韋之,號且園、南村。其先世自山東高密縣遷遼寧鐵嶺,隸籍漢軍。以祖蔭入仕,官至刑部侍郎。因於任內有失,於雍正五年(1727)遭革職。後入清宮繪畫作坊如意館作畫,為清代前期著名畫家。本幅右下有作者署款「臣高其佩恭繪」,可知此為其宮廷製作。其山石厚重,體勢雄渾,而皴紋規整,用色沉鬱。山坳處雜以屋舍及人物活動,或訪友、或讀書,表現江山高隱的意象。兼以尺幅極大,格局宏開,具宮廷堂皇氣勢。畫幅上方為名臣張廷玉(1672-1755)題識:「雍正己酉(1729)秋七月臣張廷玉恭承恩賜」
清 關槐 健節恆春 162.5X81.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九月 175X9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由於陶淵明的愛菊,菊花便成了士人們特殊的愛賞物。九月,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而種菊也各有特殊的技巧。因此各人把自己的菊花,湊集在一處,來觀摹讚賞,形成菊花會。圖中所描繪的,正是菊花會的情景。船,運送著盆栽,人,從容地賞玩。而野外則遊人提攜著酒食,是重九登高的另一幕景色。本幅無名款,出自清代乾隆時期宮廷畫家集體創作。所畫出於清高宗(圓明園四十景詩)中之「匯芳書院」,詩句前說明:「可攀捫而上問津石室。」石室可見於畫中上方。
清 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一月 175X9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月令圖是傳統風俗畫之一,此圖描繪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賞花觀燈活動。亭臺樓閣處處張燈結彩,戶外施放煙火,圖中人物集聚品評各色燈具,觀賞滿園盛開梅花。畫中門廊屋頂多採厚重卷棚頂,圓弧頂宅門與彎蜒遊廊將院落劃分出幾個獨立空間,沿著斜角線縱向延伸,端點即重簷卷棚觀景樓閣。後方庭院空地高架盒子花燈,婦孺老少群聚觀賞鋪毯上各種技藝表演,熱鬧非凡。據說雍正初年起,清宮每年元宵節都在圓明園舉辦盛大的遊園觀燈活動。宮廷畫家選取圓明園建築群依山傍水的景點為藍本,展現出皇家園苑設計的趣味。
清 黃本復 雙松四喜圖 158X81.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黃本復,清代人,生卒年待考。號仙源、松子。居安徽歙縣。擅花鳥、草蟲。蒼松兩本,枝盤結,喜鵲四隻,跳躍其間。畫松不繁層次,蓋求其濃陰密布。四喜鵲呼聲飛騰,相應成局,自亦宜人。
清 蔣溥 絡緯圖 92.7X4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蔣溥(西元一七0八至一七六一年),蔣廷錫之子。字質甫,號恆軒,雍正八年進士。承其家學,亦善花卉。新春正月十六,乾隆皇帝賜宴圓明園,有詩成,獨切春候秋蟲,蔣氏因繪梅、天竺以象徵春候,並配以絡緯、蟋蟀等秋蟲,而成此圖。
清 蔣廷錫 畫歲朝圖 77.3X45.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蔣廷錫 喬松春蔭 129.6X4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蔣廷錫 歲朝圖 126X6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金廷標 遙圃採芝圖 188.2X87.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金廷標(?-一七六七),字士揆,浙江烏程人,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清高宗第二次南巡,金廷標獻〈白描羅漢冊〉而獲欽用,被召為內廷畫家。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晉升為一等畫畫人。本幅畫雪中採芝,畫面危巖,使用粗獷奔放的斧劈皴,而草叢、苔點、掛藤、松針,或加白粉,或留空地,用以強調積雪的景致。人物衣紋的線條流暢。臉部、衣紋的烘染,凹凸分明,或略受西洋光影法影響。
清 郎世寧 畫白海青 141.3X88.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郎世寧 畫孔雀開屏 328X28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孔雀雄者有橢圓尾屏,五年尾長可至二、三尺。平時收攏於身後,伸展開來羽色金彩煥目。畫面皇家園囿青綠疊石造景,旁植玉蘭、牡丹、海棠,具有「玉堂富貴」之寓意。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西域哈密進貢孔雀,乾隆皇帝作有〈孔雀開屏〉御製詩並書於畫上。同年七月十二日《活計檔.如意館》記錄:「著郎世寧畫開屏孔雀大畫一軸,補景著方琮、金廷標合筆,用白絹。」乾隆皇帝對此畫創作指示非常具體,實為中西「合筆畫」的上乘之作。
清 郎世寧 畫十駿犬霜花鷂 247.2X16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郎世寧(一六八八—一七六六年),義大利人,十九歲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習西畫,兼修建築。二十七歲來華,以繪事供奉內廷,歷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畫師。郎世寧善畫人物花鳥,尤善犬馬。此幅畫霜色獵犬,立於山石白梅樹下,因行動矯捷,健步如飛「鷂」,故以此命名。郎世寧以中國繪畫工具及材料,結合西方光影透視法與明暗寫實技法,表現景物的神韻,故所作色彩穠豔,形象逼肖。
清 郎世寧 畫十駿圖奔霄驄 240X270.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郎世寧(一六八八-一七六六)義大利人。十九歲,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曾習油畫,兼習建築。二十七歲來華,以繪事供奉內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善畫人物花鳥,尤善犬馬。翁牛特貝勒彭蘇克於乾隆八(西元一七四三)年,進貢駿馬一匹。郎氏奉命寫生,大小尺寸與真馬近似,故生動逼真。
清 郎世寧 畫十駿圖籋雲駛 239.5X270.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郎世寧 畫十駿圖如意驄 231.2X27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準噶爾部是厄魯特蒙古的一支部落,位於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區。乾隆八年(1743)臺吉噶爾旦策凌遣使以良駒進獻。乾隆皇帝依其習性、毛色,賜名為「如意驄」,命郎世寧繪為巨幅,再由翰林官員題贊,並以漢、滿、蒙文書寫馬匹名稱、尺寸與來源。畫上錄有乾隆十三年(1748)御題詩,郎氏以精湛的西洋技法,描繪藩部進獻高大駿馬,頗有紀實意義。
清 郎世寧 聚瑞圖 173X8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郎世寧 雲錦呈才 59X35.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郎世寧(1688-1766),義大利人。十九歲時,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二十七歲來華傳教,以繪事供奉內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畫法參酌中西,善畫人物、花鳥,尤擅犬馬。畫中八駿,滾塵、舔足、伏地者,馬蹄立處不畫影,樹石山水不追求光影變化。柳樹、遠山、土坡的描寫,陰暗處採多層次疊染而成,並輔以苔點。。詩塘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製詩,此年郎氏七十一歲。
清 勵宗萬 畫雪景人物即事御題 112.7X2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劉九德 畫狻猊 176.8X238.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狻( ㄙ ㄨ ㄢ )狔( ㄋ ㄧ )-清劉九德狻( ㄙ ㄨ ㄢ )猊( ㄋ ㄧ )劉九德(約活動於17世紀末),順天(今北平)人。擅長畫人物,尤其精於描繪仕女和肖像。狻( ㄙ ㄨ ㄢ )猊( ㄋ ㄧ )其實就是古代的獅子。這張大畫裡,一頭獅子正行走在水流很急的溪邊,壯碩的體型幾乎佔滿了整個畫面,展現出雄壯威武的氣勢。畫獅子的線條非常工細,鬃( ㄗ ㄨ ㄥ )毛幾乎是一絲一絲地勾畫,相較之下,背景就顯得豪放許多,充滿對比的效果。不過古代人畢竟很少看到獅子,所以添加了很多想像力,變成這種既古怪又幽默的模樣。
清 錢維城 畫廬山高 137X63.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錢維城(1720-1772),江蘇武進人,是科舉出身,以詩文書畫服務帝王的詞臣畫家,曾奉命繪製不少以實景為題材的山水畫。本幅以綜覽的視點,將相距甚遙的名勝,依山水畫的布局原則匯集成幅。前景畫棲賢橋,橫跨三峽澗,通往棲賢寺;中景左側為雙劍峰,旁為開先瀑布,過歡喜亭可通往五老峰三疊泉;遠景則是山北的天池山。
清 錢維城 畫御製龍井八詠詩圖冊過溪亭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沈振麟 貓竹 95.2X6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唐岱孫祜 合仿李唐寒谷先春 355X27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汪承霈 畫歲寒三益圖 166.5X62.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 147.8X6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近景描繪山屋錯落,林木繁密,溪水湍流之景。隔著山嵐雲霧之後,是三角形層層向後疊加的龐大山體。以溼潤、綿長的披麻皴法勾勒巖石與山體輪廓,再罩染赭石和汁綠,使畫面更為明亮並具裝飾性。本幅母題、構圖、山體構成與〈仿黃公望臨董源夏山圖〉相似。而植被茂盛,山體渾厚,土石平臺遍布,加以披麻皴法與側筆點染的苔點,接近明清畫家對黃公望「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認識。此軸為友人覲翁先生,作於康熙庚戌(1670)。
清 王武 仿元人溪亭對菊圖 167.8X45.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王武 雪蕉圖 170.7X4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大痴虞山秋色 98.1X46.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王原祁(西元一六四二-一七一五年),江蘇太倉人。字茂京,號麓臺。時敏孫,康熙庚戌(一六七0)進士,歷官少司農。畫由家學,遠邁時倫,為清四大家之一。岡巒疊起,江村錯落,景色蕭疏。作者以側筆皴山,用筆辛辣,以赭綠染山,隨意加減,自具變化。據幅上作者款題,此畫成於康熙辛巳(西元一七0一年),乃作者六十歲之作。
清 王原祁 仿黃公望秋山 105.6X47.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採全景式構圖,左側以斜向堆疊的山體形成蜿蜒走勢,搭配右側樹叢與山體創造出的另一股脈動。兩股大小山體運動間,以水平向的坡岸和小橋匯通左右山體的氣脈。將右下逐漸往上綿延的水域和雲氣描繪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相互疊加的半弧形,形成另一個與「實」的山勢相應之「虛」的動向。王氏晚年用筆更趨奔放大膽,直接用花青、汁綠、赭色皴染不同山體塊面,映襯著朱紅的樹葉、青綠的水岸,使畫面更為熱鬧繽紛。
清 王原祁 仿黃公望山水 40.6X26.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仿李唐春樹萬年圖 106.1X5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王原祁(1642-1715),號麓臺,為清初名家王時敏之孫。自幼從祖父學畫山水,為康熙九年(1670)進士,四十四年(1705)七月升翰林侍講學士,隔年四月轉翰林侍讀學士。左下自題「翰林院侍講臣王原祁恭畫進」,是此際之作。畫軸以蒼松為題,借平遠凸顯巨松壯碩,與其常用山脈動勢構圖不同,畫面更具遼闊效果。此軸稱仿「李唐」,但從壓低地平線、營造出略近消失點的特色看,王原祁與習得西法的清宮畫家或有交流。
清 王原祁 仿倪黃合筆 111.5X4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畫山水 36.8X69.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畫山水 98.5X52.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王原祁 山水 171.3X72.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徐呈祥 星額駿圖 162.8X94.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徐揚 仿宋人畫天王像(四) 128X5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徐揚 仿宋人畫天王像(一) 125X5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徐揚 畫載梅圖 157.1X147.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徐揚 繪鵝子圖御題 140.6X104.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徐揚活動於乾隆朝(十八世紀後半) ,吳縣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 ,高宗南巡蘇州,徐揚呈畫獲賞識,遂入畫院,欽賜舉人,官至內閣中書。本圖繪王羲之寫經換鵝故事。圖中有樹石臺榭,王羲之援筆欲書,童僕四人,執拂、張素、捧硯、束篋,各具姿態。坡岸水際兩鵝與子或取食,或浮水,狀極閒適。樹葉用點葉法,濃淡均勻,石用細皴,亦濃淡相間,通幅有清雅舒爽之感。
清 許良標 畫仙人圖 260.5X142.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嚴宏滋 採芝仙圖 96.3X118.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嚴宏滋採芝仙圖軸嚴宏滋,字丕緒,江蘇江陰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高宗乾隆朝(1736-1795)中期。善書畫,尤精道釋人物。高宗兩次南巡,均獻畫冊稱旨。採芝仙女將藤籃置於地,荷鋤席地休憩,顯得悠閒愜意。籃中的靈芝、壽桃和松針等象徵長壽,鋤上的葫蘆代表多子多孫,呈現吉祥寓意。通幅的用色清新明淨,人物開臉略受西洋陰影法的影響,衣紋線條運轉如行雲流水,流暢生動,具律動感,有雅逸之趣。
清 楊大章 甘露大士 131.7X 6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姚文瀚 畫第九拔嘎沽拉尊者 114.4X66.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在北方俱盧洲,住著尊者巴沽拉,九百阿羅漢伴隨著他。尊者手捧貓鼬。向尊者致敬!《羅漢禮供》尊者的持物是一隻貓鼬,口中源源不絕吐出的珠寶,能帶給信徒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快樂,激勵信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智慧與慈悲。雲團中騎虎的小像,是印度秘密部大成就者臧毗巴,他以國王之尊,寧娶低賤女人為妻,不惜退位隱居山林,後來為了國難,應百姓所求,復位救民。臧毗巴由山林出來時,以毒蛇為鞭,騎在雌虎上,故蛇和虎成為他的圖像特徵。(書畫處提供)
清 永瑢 畫山水下冊冊春江行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俞笙 花鳥 132.5X4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院本獵犬 120.5X158.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畫獵犬。畫中犬只以正側面示人,昂然挺立。強烈的光影透露初毛皮的光澤與質感,應該是朗世寧一路的畫法,可能是嘉慶以後畫院中人之手筆。經過專家比對,畫中的可能是薩路基獵犬(Saluki),主要活躍於北非與西亞一帶的阿拉伯世界,此種獵犬是所有犬種中最古老的犬種,在古埃及時即為人類飼養,是埃及法老非常喜愛的犬種,甚至將其作成木乃伊陪葬。
清 惲壽平 菊花 90.4X47.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惲壽平 魚藻圖 133.7X65.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張愷梁德潤張維明 合繪群仙祝壽圖213.8X150.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張若靄 畫水仙 89.4X82.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張若靄畫水仙軸張若靄(西元一七一三至一七四六年),字晴嵐,安徽桐城人。相國廷玉子,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傳臚,官禮部尚書,襲伯爵,諡文僖,以書畫供奉內廷。善畫山水、花鳥,得王谷祥、周之冕遺意。水墨畫近坡奇石,水仙叢集;遠處湍泉漫漫。花葉先以墨線鉤畫輪廓,再純以墨色分染,濃淡分明,工謹倍至。
清 張若靄 畫雪景人物事跡 112.5X2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鄒一桂 畫花卉 126.7X6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鄒一桂(西元一六八六-一七七二年),字原褒,號小山,又號讓卿,晚號二知老人,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登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加尚書銜。著有小山畫譜,工畫花卉,得自家學,作品特色,分枝布葉條暢自如,著色明淨,清雅冶豔兼而有之,惟平素皆應制之作,執規循矩,不敢逾越方圓之外。
清 鄒一桂 畫秋英呈豔 155X7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鄒一桂 畫雪景 10.6X5.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陳居中 畫王建宮詞圖 50.2X79.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幅描寫唐代詩人王建《宮詞》詩:「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畫中深宮內宮娥群聚,爭相給掃地夫錢,詢問外面世界的情況,勾勒宮人在幽閉的環境中對外界的好奇與嚮往。陳居中,生卒年不詳,寧宗嘉泰(西元一二○一至一二○四)年間,任職畫院待詔,擅畫蕃馬題材。宋元載籍資料極少,至明朝時見作品流傳之記載,從畫風看,此應是繪於晚明的託名之作。
宋 崔白 蘆汀宿雁 106.5X5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崔白 蘆雁 138.1X52.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水濱蘆岸間,一雁昂首獨立。孤雁離群,蘆草枯萎,愈添增蕭瑟寒冷秋意。前方坡石款署「濠梁崔白」。崔白(活動於11世紀後半),安徽鳳陽人。宋神宗熙寧(1068-1077)初,補為圖畫院藝學,尤擅花竹翎毛寫生,為北宋著名花鳥畫家。畫上鈐有「司印」半印,曾經明內府及梁清標舊藏,左邊幅則有清初書畫鑑藏家孫承澤題詩。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103.3X20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範寬向來被視為山水成立期的大師,可惜生平不詳,只知他曾隱居終南、太華,晚年來往於開封、洛陽間,但未入朝任職,大約一○二五年時還在世。本幅被公認為他的真跡,甚至視為宋代山水畫的代表形象。畫中山水並非模仿真實空間為目標,而是巧妙地在近、中、遠三段式的基本構圖中,借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渺小行旅與主山巍峨崇高的對比等手法,創造了一種如臨其境的壯碩山水之趣。畫幅右下角樹蔭中藏有「範寬」二字款,左下腳則有「忠孝之家」印,為錢勰所有,他也是蘇軾的朋友。
宋 郭熙 關山春雪圖 179.1X51.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幅峰巒隱顯,雲煙變幻,表現深山雪後景色。長松喬木樹枝弧曲伸張,山石狀如捲雲,為李成、郭熙特色。山中屋舍數棟,皆仰畫屋簷。旁置一座水磨,運轉動力來自立式水輪,為寂寥靜謐雪山憑添幾分人物活動生趣。畫幅上有隸書款識「熙寧壬子二月,奉王旨畫關山春雪之圖,臣熙進。」郭熙(約西元一0二0-一0九0年),宋神宗朝御畫院藝學。此軸應是李郭傳派的作品,實作於西元十四世紀。
宋 郭熙 秋山行旅圖 119.6X61.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崗嶺起伏,江水逶迤,古寺、村舍錯落其間,行旅騎驢對話,童僕荷擔隨行。部分樹木業已凋零,秋意已濃。左下石隙間款署「郭熙」。雖然本幅挺勁巨松的姿態、以蟹爪筆所畫的枯枝等,皆與郭熙(活動於11世紀後半)的名跡〈早春圖〉氣息相通,可是卻不見〈早春圖〉所呈現主山堂堂的雄偉氣勢、可遊可居的山水意境;且此畫之構圖布局、用筆用墨更與之相去甚遠,當為後人偽託郭熙之作。
宋 郭熙 早春圖 158.3X10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畫面左側河谷上方款書「早春壬子年(1072)郭熙畫」,上鈐「郭熙筆」一印。郭熙,河陽溫縣人,活動於宋神宗朝(1067-1084),曾為朝廷官署內廷作畫,享年八十餘歲。本幅為郭熙傳世的重要代表作,成功地於巨大山水構圖中展現春景生機。順著畫面中央軸線,蜿蜒布列的巖塊、巨松、主山、遠峰,連成充滿能量的山體動勢。其中運筆用墨更見巧思,細膩描繪畫中的人物活動,營造出得以居遊的景致。
宋 黃居採 山鷓棘雀圖 97X53.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黃居採(約933-993以後),四川成都人。字伯鸞,五代花鳥畫名家黃筌之子,善畫花竹、翎毛,為西蜀翰林待詔。蜀亡入宋,得宋太宗禮遇,黃家畫法遂成宋初畫院評畫的標準。此幀採全景、中軸式構圖,畫溪畔巨石之側,一隻山鷓低頭似欲飲水,七隻麻雀或棲、或飛。石後的荊棘、蕨、竹的裝飾圖案意味濃厚,不過畫中山鷓專注的神情、麻雀的瞬間動態等,又為此畫增添了幾許「生趣」。
宋 宋徽宗 犢牛圖 64.5X47.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賈師古 大士像 42.2X2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立軸的裝池,可分為一色裱、兩色裱、三色裱等不同形式。本件的天、地綾、副隔水和隔水分別選用不同顏色的綾布裝裱,所以是屬於三色裱。由於畫心本身尺寸不大,因此裱工在本幅上方,另外添加了一段同寬的藏經紙詩塘,使得作品在懸掛時,整體的視覺效果更顯大方。
宋 李嵩 畫羅漢 104X49.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繪一羅漢,鬚髮盡白,雙目有神,手拄竹杖,坐於禪床之上。身側有二位隨侍,一位捻香,另一位備花,狀甚恭敬。全作賦色妍麗,除了山石皴筆外,俱用中鋒鉤勒,用筆蒼勁而流暢。柳葉藤枝,運轉若神。無款印,舊傳為李嵩(西元一一九O─一二三O年)之作,但從畫風觀之,可能出自元代畫家之手。李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光、寧、理宗三朝畫院待詔,工畫道釋人物。
宋 李嵩 聽阮圖 177.5X10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畫面由前景向右延展之樹木圈圍出一文士坐於床榻上,手持拂塵,傾聽女子撥阮演奏,樹葉顫抖的表現仿佛再現了音樂迴響之感。四周仕女或焚香、或揮扇、或簪花,配合桌上的古琴與古玩,呈現一派文人生活的風雅。本幅的構圖與人物造型皆與唐寅〈陶谷贈詞圖〉相近,惟筆法更為緊湊老練,細節極為接近院藏杜菫〈玩古圖〉,或即為杜菫或同時人之作。李嵩款為添偽。
宋 李唐 萬壑松風圖 188.7X13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李唐(約一0四九-一一三0後,另一說約一0七0-一一五0後),河陽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靖康之難後,中原紛亂,李唐則在建炎年間(一一二七-一一三0)渡江至杭州。南宋紹興年間(一一三一-一一六二)高宗重建了畫院,李唐再入畫院,授成忠郎,為畫院待詔,賜金帶。本幅是繼「溪山行旅」、「早春」之後,北宋山水的另一巨作,代表了山水畫邁入另一輝煌的階段。在主峰旁陡直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款,此時為北宋宣和六年(一一二四),李唐已經步入高齡,但下筆所呈現出的氣勢,仍令觀者撼動。
宋 宋理宗坐像 189X 108.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理宗趙昀(1205-1264)是太祖的第十世孫,在位共四十年(1225-1264)。期間對程朱理學至為推崇,堪稱是南宋將理學推向官學化最為重要的一位君主。逝後廟號亦定為理宗,可謂實至名歸。本幅中,理宗的面相豐碩,膚色稍黯,目光銳利,眼角明顯上揚。院藏馬麟〈伏羲像〉與〈靜聽松風〉二軸裡的人物,相貌亦皆與理宗相仿佛。故有學者以為,這是畫家刻意將理宗神格化,據以合理化他繼承道統的正統性。
宋 劉松年 絲綸圖 98.9X3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馬遠 山水 70.9X6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傳)宋馬遠山水軸此畫尺寸不大,景致卻十分豐富。左側畫一流泉深谷,下方有一騎驢旅人與童僕,剛過木橋沿山徑前行。山巖後有屋舍,士人正讀書其中。其院落被叢竹、梅樹掩去大半,但仍可見庭前有一人持帚掃地,一隻小犬對面而吠。此畫雖描繪雪景,但結合多樣的活動細節,而顯出更多趣味。此幅畫籤雖原稱馬遠,但與其無關。而畫右邊幅可見被截去一半的「營丘李成」字樣,亦非真確。推測是明人之作。
宋 馬遠 松間吟月 144.6X7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馬遠,字欽山,山西河中人。南宋光宗寧宗兩朝(1190-1224)為畫院待詔。山水、花鳥、人物俱佳,與夏圭齊名,而有「馬夏」之稱。一個人間喜好的題材,稿本流傳所至,出現於不同職業畫家之手,相當普遍,李白的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即是雅俗共賞。〈松間吟月〉,畫松蔭下,高士獨坐對月。林間,曲水繞欄,薄霧掩映,一派詩情。右下角石隙,署「馬遠」為偽。宋人〈松月圖軸〉,無作者款印,人物衣紋,呈釘頭鼠尾,雖有小異,而兩畫構圖若合符節,應系同一稿本的傳移之作。
宋 宋人 陡壑飛泉 252.7X82.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吳彬(約活動於一五九0至一六二五),字文仲,福建莆田人,萬曆時期服務於宮廷畫院。其山水構圖受北宋巨幛畫風影響,所畫立軸多作筍峰千仞,樹木叢生於峰頂。宮殿樓觀懸置於峭壁、峽谷、瀑布之間,雲煙繚繞,實景虛景巧妙結合,令人有恍入夢境之感。此幅景物處理多出自畫家想像,繪出奇幻怪異山峰,前後空間關係不易區隔,似乎受到十六世紀歐洲傳教士帶來銅版畫影響。本幅原題宋人畫。
宋 宋人霖雨圖 150.1X8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龍-宋人霖雨圖畫面中央,一條暗金四爪的龍,盤踞在烏雲密布的空中,探頭望向左下角的海中蛟( ㄐ ㄧ ㄠ )龍。四爪龍的軀幹強烈扭動著,龍身上細微的地方,還有好多白色硬毛,顯現出珍奇異獸的特色。龍的形象具有多重含意,祂不但代表了帝王和皇室,也是祥瑞的象徵。在古早的典籍裡,龍曾經是水神的坐騎,後來又升格為掌控雨水與海水的神。《西遊記》裡的龍王,就居住在深海龍宮,掌管著海中的一切。
宋 宋人柳陰高士圖 65.4X4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宋人秋荷野鳧圖 79.4X46.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野雁站在溪旁巖石上,口嘴微張似正鳴叫。右足踩住紅蓼,翅尖蠕蠕欲動,若有行意。背景繪秋荷敗葉,迸裂蓮蓬猶自挺立。透過深淺墨色和攢聚墨點,荷葉正反與邊緣殘破均有寫實地表現。畫中野雁與蓮梗、葦草皆朝右方,推測原先可能為對幅畫軸的左幅。畫面因年代久遠,有些沉暗,仍不減其宋畫韻味。右下角明初「司印」半印,重裝裁切太多,僅存邊框上半。
宋 宋人隼擊圖 154.8X101.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秋桂飄香,芙蓉搖曳,原是祥和秋景,卻見巨鷹凌空俯衝,目光凌厲,大有撲殺之勢。雉雞避走石後,八哥、蠟嘴倉皇逃散,眼角猶提防著巨鷹的動向,十分生動。本幅細緻傳神,傳為宋人所作,然就樹幹、芙蓉葉、蘆葦等筆意觀之,倒頗合明代呂紀(西元一四七七-?)一派畫風。自宋、元以來,老鷹追逐禽鳥的題材即不少見,而明代猶多。多強調蒼鷹的迴旋之姿,及禽鳥倉皇走避之狀,此即一例。
宋 蘇漢臣 五瑞圖 165.5X10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描繪五個孩童帶著各式的面具,模仿大人們跳起「大儺舞」,儺是一種驅鬼避邪的儀式﹐主要是以扮演各種鬼怪所害怕的人物﹐以達驅鬼除邪的目的。本幅不但設色鮮豔豐富,畫家更精心描繪衣服上的各種質材與花紋。畫中場景設在一個置有湖石的花園,湖石以細筆皴擦質地,並以留白顯示突起的稜線,地面則以排點與平行短線表現樹葉與雜草,這些特點顯示與弘治宮廷畫家呂文英作品有相同的描繪格套,應為明代宮廷風格。
宋 許道寧 關山密雪圖 121.3X81.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許道寧(約西元十一世紀),北宋河間人。初市藥於都門,畫山水以聚觀者,習氣頗深。中年盡變舊學,行筆簡易,林木硬勁,自成一家。舊說許道寧初賣藥於長安,市人有購藥者,必畫樹石兼與之。後遊華山,見其峰巒崷崒,始有意於山水,中年成名,稍自檢束,行筆簡易,風度益著雲。
宋 許道寧 畫雪景 169.2X10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閻次平 四樂圖 192.6X97.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燕文貴 秋山琳宇圖 165.5X58.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本幅寫山峰林立,山谷中煙嵐留滯,似欲描寫山雨初收。澗壑奔流直瀉,小路回曲,延向山中樓閣,景境幽靜清雅。本幅雖款系燕文貴,惟畫風較近似晚明。燕文貴(約西元十一世紀),浙江吳興人。少時曾流落京師(河南開封)為商販,後來才華被畫院待詔高益所賞識,得以進入畫院任只候之職。山水、人物均佳,尤善於描繪四季景物,清雅可愛。畫院中人稱其畫為「燕家景」。
宋 燕文貴 溪山樓觀 103.9X4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燕文貴(活動於十世紀後半-十一世紀前半),浙江吳興人,仁宗時畫院待詔。山水多作巨嶂高壁,樓觀布置精巧,山水細密清潤。本幅畫溪山飛瀑,層巖樓觀。左方石壁上款署「翰林待詔燕文貴筆」,以粗重抖動之線條畫出山形輪廓,山谷以淡墨擦染出空氣明晦之效果,筆法細密,皆能代表燕文貴風格特色,然用筆較圓轉婉潤,與其較挺勁方折用筆不同,當系十二、三世紀間,燕文貴風格之衍流。
宋 趙伯駒 漢宮春曉 41.4X35.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趙伯駒 漢宮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重簷歇山頂樓閣造型雄渾有力,室內擺置鎏金香爐、鼎、尊等銅器及瓷器,此類器物多用於筵席陳設及重要禮儀場合,所繪應為南宋宮廷重要殿閣,主題則是皇宮節令活動之實景。宮廷樂人並排引導奏樂,隊伍內有執扇宮娥伴隨妃嬪徐徐步行。庭院帷障內停放牛車馬輅,篷頂覆棕絲並綴朱漆脊梁,車身雕鏤裝飾華美,應為官員眷屬座車。本幅雖無名款,董其昌(1555-1636)跋文訂為趙伯駒(1120-約1182)所作。
宋 趙伯駒 畫海神聽講圖 137.4X7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趙昌 畫牡丹 143.5X59.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 趙大亨 蓬萊仙會 54.2X86.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道教神仙譜系多元複雜,每逢神仙誕辰,皆舉行齋醮活動,遂形成特殊節慶。本幅寫蓬萊仙會,群仙紛至,描擬盡態,棟宇軒欞,無不雕金鏤翠,方寸之中,燦然俱備。石上有「趙大亨」三字款,疑系後加,依畫風當為明人託名之作。趙大亨,活動於西元十二世紀,為趙伯駒、伯驌兄弟之皂隸,因獲遺稿,而諳其法,熟其筆意敷色,遂亦善畫,仿幾亂真,傅世之跡,多青綠山水神仙故實。
唐 李昭道 洛陽樓圖 37.6X39.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畫描繪樓閣建築群,殿宇以中軸對稱作空間組合,交互堆疊,精整有序。石橋上賓客乘騎而來,童僕穿梭來往,畫風巧贍精緻,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鬚眉畢現。李昭道(約活動於八世紀初),左武衞大將軍李思訓(六五三-七一八)子,金碧山水得乃父神髓,兼善樓臺人物,後人尊為「小李將軍」。此幅舊題為李昭道作,從畫風看,應是十四世紀前後,根據早期畫稿的臨摹本。
唐 唐人 明皇幸蜀圖 55.9X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圖描寫唐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兵陷長安,明皇(玄宗)幸蜀避亂一事,史載「出棧道飛仙嶺下,乍見小橋,馬驚不進」,即是此景,畫中著朱衣者即唐明皇。〈明皇幸蜀圖〉亦稱〈摘瓜圖〉,相關畫題多見於宋元文獻,傳世作品中與之構圖相近的畫作眾多。本幅在畫法仍保留了唐至五代的繪畫特色,但形式上加入了宋人的山水結構理念。全作工整嚴謹,敷色妍麗,堪稱早期青綠山水中的經典佳作。
唐 周昉 演樂圖 165.6X84.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五代後蜀 黃筌 勘書圖 118.1X55.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唐代韓愈為勉勵兒子韓符勤奮向學,作〈符讀書城南〉詩。詩中強調人之能為人,正因有學問,而學問唯靠勤勞獲得;且人年幼時雖相彷彿,漸長時卻因勤學與否而生殊異。此幅即圖寫韓愈深明愛子之道,教子以讀書之事。本幅傳稱黃筌(約西元九O三—九六五年)作。黃筌為五代前蜀後主待詔,作品多為花鳥,山水少見。本幅以筆墨論,或為明代作品。畫上沉周與董其昌跋俱偽。
五代後蜀 黃筌 長春竹雀 98.3X61.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五代 巨然 杖藜秋爽 23.3X22.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五代 關仝 畫山谿待渡圖 156.6X99.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幅中一人負行李,趕著驢,往水濱呼喚渡船,其上則是崇山峻岭。群峰中流出山泉一道,茅屋樓閣隱於山谷林木間。是幅佈局頗類院藏宋範寬的「臨流獨坐」,雖標名為關仝,但從筆墨論,或為明人仿作。關仝(約西元十世紀),陝西長安人。畫山水學自荊浩,晚年更有青出於藍之譽,所畫多關陝一帶風景,氣勢非常。
五代 梁荊浩 漁樂圖 189.4X125.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五代南唐 巨然 蕭翼賺蘭亭圖 144.1X59.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董源、巨然為十世紀江南山水代表畫家。巨然,南唐鍾陵人,開元寺和尚。南唐亡,巨然隨李後主降宋,遷至汴梁。此畫前景繪河岸緩坡,中景一小橋連接叢林小徑,山谷中院落掩映,遠景群峰繚繞。峰巒林麓多礬頭卵石,山石明潤具光影效果,與畫史記載中巨然畫風相類,屬巨然風格的宋人畫。畫中建築僧人活動其中,有論者據此認為本幅繪唐太宗遣蕭翼賺蘭亭序真蹟的故事。
五代南唐 王齊翰 採芝仙 99.7X5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舊傳為十世紀畫家王齊翰的作品,然而其中人物的筆觸粗放、線條轉折強勁,與吳偉風格相似,應該是吳偉畫派的作品。吳偉的畫作偏好道教題材,其字號「小僊」也顯示與道教的淵源,因此追隨者多繼承這類的道教畫題。畫中描繪道教人物-採芝仙,手捧大桃,肩荷鋤頭,手掛盛有靈芝之籃子,後有一隻仙鶴隨行。靈芝乃延年益壽之藥材,傳說仙人服用靈芝以長生不死,後來引申為祝賀壽誕的旨意。
宋 夏禹王立像 249X 111.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淳祐元年(1241)理宗(1205-1264)至太學,作〈道統十三贊〉,後命馬麟(約1180-1256後)繪成圖像,藉以彰顯其道統與政統合一的政治理念。惟今僅存其中的五幅,合稱「道統五像」。其中〈伏羲像〉署有馬麟款,餘四幅則無,但五像風格接近,且上方均有宋理宗親筆題贊,明顯同出一人所繪。本幅中禹的形象,姿貌偉岸,行筆雄健挺勁,致讓帝王端嚴的意態,儼然躍乎楮素,誠為馬麟巨幅立軸中的悉力偉構。
清 御題棉花圖(二) 冊彈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御題棉花圖(一) 冊布種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陳仲仁 百祥圖 122.2X84.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高克恭 雨山圖 122.1X81.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黃公望 洞庭奇峰 120.7X51.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前景畫湖面小舟,其後山巖繁密多姿,高聳雜木散立,山巔處瀑布流瀉,左方曲徑沒入雲霧中,其上瑰麗峰巒斜出天表。畫中可見黃公望風格母題,然全作結構、山石、樹法等,更接近文徵明風格。根據題跋此畫為梅劍庵所作,成於至正十四年(1354);永樂八年(1410),梅氏後人請沉度(1357-1434)題跋;正德五年(1510),文徵明(1470-1559)亦留下題語。文徵明題款「壁」字書為「璧」,與常見不同。此
作可能出自明代後期善仿文徵明風格者之手。
元 黃公望 畫層巖曲澗 95.7X48.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作似隔溪遠眺山景;前景雜木林立,對岸平臺立石柱一座,其後礬頭巖塊環繞;中景山勢漸高,溪谷兩岸懸崖壁立,其上林木欣榮,數間屋舍散布,左方溪谷盡頭竹林處,架有水榭數座;上方遠山雄峙,若有擎天之勢。清高宗以此作與〈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相比,認為兩作「紙色墨氣,古穆無二」。細察兩作石法、樹法,乃至題款書風近似,或出於一人之手,為明末清初的作品。
元 黃公望 巖壑幽居圖 122.6X44.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依款題此作為黃公望於至正九年(1349),為孫元璘所作,與另一展件〈層巖曲澗〉款題紀年與受畫者相同。孫元璘似乎是至正年間與黃公望友朋圈往來頗密的人物,陶宗儀《輟耕錄》有此人觀星象的簡短記錄。此作構圖與〈層巖曲澗〉雷同,然更顯狹長,並簡省許多細節。其畫風受正統派影響似不強烈,反有以類沈周風格重組原作之感,推測亦為明末清初時的臨仿之作。
元 柯九思 畫大士 102X37.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陡峻的山崖上,有著一叢翠竹,觀音菩薩斜倚在巨石上,若有所思地俯視著水面。畫家用簡單的幾筆鉤畫人物衣紋,用寫書法的方法畫竹,全作遊戲筆墨的成分濃厚。畫中觀音的形像好像女童一樣,應該是受到〈普門品〉內容的啟發。畫上雖有元代畫竹名家柯九思(一三一二-一三六五)的款題,但是無論是畫中畫竹的方法,或者是款題的書風,都和柯九思不同,應是一件後人冒用他名字的作品。
元 劉貫道 畫羅漢 67.4X56.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倪瓚 畫譜冊柳條梓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倪瓚 畫竹 67.1X32.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畫春堂琴韻 133.6X7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畫蘆雁 168.3X10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畫秋庭書壁 133.8X79.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繪秋景。庭中一角,高大的楓樹與桐樹下,文人正在雅玩遣性。一人倚欄賞景,書童捧冊隨後。一人挽袖題壁,書童在後研墨,旁一人立觀。兩人坐於桐蔭,正展卷品賞,旁另有小童數人,或捧卷侍立,或洗茗碗。本幅原屬一組四張圖畫,以春、夏、秋、冬四景,分繪文人從事琴、棋、書、畫活動。
元 元人畫葦渡圖 119.5X29.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畫達摩「一葦渡江」故事。達摩(?-西元五三五年?)本名菩提多羅,據傳本為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梁普通元年(西元五二○年)由海路來廣州。梁武帝便迎接他到建康(今南京)說法,然因梁武帝不能悟道,遂腳踏折蘆,渡長江至北魏。畫中達摩腳踩一葉蘆葦,衣袍飛動,飛越江水。人物受明末吳彬誇張變形風格影響,神情誇大,極富趣味。用色鮮豔活潑。
元 元人畫夏山甘雨 173.2X103.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畫仙女 123.1X86.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江天樓閣 83.7X40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 三陽開泰圖 169.2X 90.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射雁圖 131.8X9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群山環抱中,人物、馬匹、駱駝,獵隊合圍。中景人物搭弓上弦,蓄勢待發。其餘眾人佇足仰望,預備隨時接應。無論皴山或畫人物、鷹馬,用筆均極精簡,營造出北方天寒地凍地形特徵,為此類出獵題材佳作。元代帝王喜好狩獵,屢次傳召畫家繪圖,以記錄當時盛況。畫中人物形象與劉貫道(13世紀後半)〈元世祖出獵圖〉近似。雖無作者款印,應是宮廷藝匠所繪,約成於西元十四世紀初期。
元 元人夏景戲嬰 126.6X60.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元人折枝秋葵 69.4X45.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薩都刺 嚴陵釣臺圖 58.7X31.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盛懋 溪山清夏圖 204.5X108.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幅前景畫沿溪水榭,中景坡嶺夾峙,一道山徑通往林間宮觀,遠景數峰雄立,白雲縈迴山間。山石多籠以青綠,雲朵以白粉妝點,頗具山青水秀、雲涼露淨之態。所有人物皆著白衣,似於幻境中優遊的仙人。舊題訂為元代盛懋(約活動於西元十四世紀)之作,然於人物樓閣描繪方式、山石皴法及空間經營上,更接近謝時臣(1487-1567)的風格,應為明代中葉佳作。
元 王淵 秋山行旅圖 96.1X28.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 顏輝 寒山子 152.7X69.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寒山,唐代高僧,居天台寒巖,好吟詞偈,狀似瘋狂,後因避訪謁者,遁入石穴。本幅畫寒山手執拐杖。用線屬釘頭鼠尾描,轉折剛正,且著墨凝重,眼珠兩側、指端、拐杖皆填粉。與拾得幅皆未具名款,風格頗類顏輝一系,因以之。畫家顏輝(約十四世紀),字秋月,浙江江山人。善道釋人物及寫生,並工畫鬼,筆法其絕,饒富生意。
元 趙孟俯 吹簫士女圖 75.1X2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趙孟俯(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本為宋宗室,宋亡仕元,官至翰林學士,封魏國公,能詩善書,畫兼擅山水、人馬、花鳪、竹石等。本幅畫棕櫚樹下,一仕女踞榻吹簫,畫法異於習見趙畫,山石純以水墨漬成,與人物細筆勾勒相映,古拙中饒具秀雅之致。
元 趙孟俯 西園雅集圖 131.5X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西園雅集」是北宋名士蘇軾、黃庭堅等十餘人在駙馬王詵庭園宴集的故事。此軸分五組描繪參與集會者,分別圍觀蘇軾、李公麟、米芾等人書寫、繪圖或題石,尚有陳景元彈阮,又有劉涇與圓通大師對談。「西園雅集」世傳多個版本,此圖與院藏仇英〈西園雅集圖〉同一稿本。詩塘隸書〈西園雅集圖記〉,署名虞集,內容則見於明楊士奇《東裡集.續集》,描述亦非此軸,雖託名趙孟俯,成畫時間約於明代。
元 朱德潤 煙嵐秋澗 102.6X44.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秋原上,一人騎馬,後有僕役隨行。遠方樓閣中,有兩人眺望於高臺上。雲泉深處,叢林寺宇隱約可見。坡石與澗水錯綜疊列,畫石用捲雲皴,墨色濃淡有致,染多於皴;畫樹多用蟹爪枝,略有元代李郭山水遺意。雖無作者款印,畫上董其昌題跋認為有元人韻味,鑑定為朱德潤(1294—1365)所作。朱氏擅長運用色調濃淡製造畫面景深感,此圖近濃遠淡不明顯,恐非真跡。
關注公眾號並分享連結至朋友圈即可免費獲取本次連結所有高清圖片(200幅)
免費索取請掃碼添加下方微信二維碼
【精彩回顧】
您若喜歡,為知藝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