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21-01-12 澎湃新聞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

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試圖以繪畫、標本等多角度呈現,讓觀眾彷彿置身於真實動物園,營造親子共學共玩的輕鬆學習情境。這一策劃也堪稱臺北故宮博物院歷史上第一

回。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給「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的資料,此次展覽兼具文化美學及生態教育意義,除了展出故宮所藏動物相關繪畫外,還同時展示借自三園一館的各式標本、獸皮和布偶,成為今夏不容錯過的親子出遊去處。

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故宮動物園特展」是臺北故宮展覽貼近民眾的一大突破,策展團隊首次從小學童的視角出發,選用簡易文字搭配童趣設計,並融入視覺、聽覺、觸覺及嗅覺等豐富的多感體驗,讓人彷彿置身於真實動物園,營造親子共學共玩的輕鬆學習情境。

展覽現場

開幕式現場的互動活動

展廳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明人 內府騶虞圖》描繪一種罕見的白虎,據說它能預知吉兇禍福,騶虞現身被視為祥瑞吉事。清代劉九德的《畫狻猊》則描繪一頭體型壯碩的獅子,正行走於水流湍急的溪邊,模樣逗趣幽默,展現古代畫家對獅子的想像。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了解到,在展陳設計上運用了最簡單的文字和最活潑的設計,一一秀出各種蟲、魚、鳥、獸,滿足觀眾在視覺、觸覺、聽覺和嗅覺上的不同感受。策展方將真實動物的照片將和古畫同臺表演,讓孩子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同時,展廳內也擺放著標本、獸皮和布偶,讓觀眾近距離觀察,親手觸摸動物的外表。此外,觀眾還可以聽到動物們的叫聲,想像它們在說些什麼,傳達什麼心情?甚至能聞一聞用大象和河馬糞便做成的再生紙。

展覽現場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介紹,該展的策展理念除了輕鬆愉快的看展覽,同時也加入「文資保存」、「生態保育」與「動物福利」等議題,在觀眾們悠遊古畫之餘,也能在大小朋友心中埋下一顆愛護動物與重視文資保存的種子。

清 艾啟蒙 《風猩軸》

「故宮動物園特展」 於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正館210、212陳列室展出,分為「十二生肖」、「珍禽異獸」、「水族悠遊」三單元,展出各式各樣故宮珍藏的動物畫。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我國最普及的民俗文化,人們從出生開始的很多習俗都跟它們緊密相連。相傳玉帝為了解決人類不知道自己歲數的煩惱,特地舉辦「十二生肖」競賽,依照成績的先後順序來紀年。老鼠、貓和牛都是故事的主角,老鼠因為叫不醒貓咪,只好跟牛一起先出發,但在最後一刻,老鼠跳下牛背贏得優勝,卻也因此與貓變成死對頭。此展覽精選十二種生肖動物,加上活潑可愛的貓咪,形式有水墨畫,也有彩繪的,年代從古代一直延伸到近代。

宋人 《霖雨圖》

畫面中央,一條暗金四爪的龍,盤踞在烏雲密布的空中,探頭望向左下角的海中蛟龍。四爪龍的軀幹強烈扭動著,龍身上細微的地方,還有好多白色硬毛,顯現出珍禽異獸的特色。

龍的形象具有多重含意,它不但代表了帝王和皇室,也是祥瑞的象徵。在古早的典籍裡,龍曾經是水神的坐騎,後來又升格為掌控雨水與海水的神。《西遊記》裡的龍王,就居住在深海龍宮,掌管著海中的一切。

清 金廷標 《眠犬》

金廷標(?-1767)是清朝的宮廷畫家,擅長畫人物、山水和花卉,深受皇乾隆帝賞識。這幅水墨眠犬,畫小狗蜷成一圈熟睡的模樣,可愛極了。透過濃淡有致的墨線,精準地勾畫出眠犬的耳朵、下巴和尾巴,就連細密的犬毛,都清晰可見。畫幅雖小巧,卻充分傳達出畫家的巧思。乾隆在畫上大力地讚揚他可與宋代著名的畫家李迪媲美。

民國 胡藻斌 《顧影自豪》

珍禽異獸

古時候的交通,不像今天這麼方便,生活在遙遠地方的動物,平常很難得見到,除了被當成珍貴生物,也經常跟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聯想在一起。比如大家都認識的長頸鹿,六百多年前就被誤認是吉祥神獸-麒麟,日本與韓國的長頸鹿,一直到今天都還被稱作麒麟。古代畫家在畫這些稀有動物時,並不一定真的親眼看到過,通常都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力,因此跟真正的動物差很大。

明人 《內府騶虞圖》

永樂二年(1404)秋天,相傳周王朱橚境內的神後山有騶虞出沒。於是朱橚便率領手下前往追捕,捕獲珍獸以後,呈獻給明成祖。這幅畫就是描繪神後山裡的騶虞。騶虞是一種罕見的白虎,據說它能夠預知吉兇禍福。騶虞現身,是一件祥瑞的吉事,可以象徵在位者具備仁信的美德。

清 劉九德 《畫狻猊》

劉九德(約活動於17 世紀末),順天(今北平)人,擅長畫人物,尤其精於描繪仕女和肖像。狻猊其實就是古代的獅子。這張大畫裡,一頭獅子正行走在水流很急的溪邊,壯碩的體型幾乎佔滿了整個畫面,展現出雄壯威武的氣勢。畫獅子的線條非常工細,鬃毛幾乎是一絲一絲地勾畫,相較之下,背景就顯得豪放許多,充滿對比的效果。不過古代人畢竟很少看到獅子,所以添加了很多想像力,變成這種既古怪又幽默的模樣。

清 金廷標 《白描羅漢冊》

清 郎世寧 《畫交趾果然》

水族悠遊

古時候的人雖然沒有照相機和手機,但是他們會利用毛筆,把所看過的水中生物影像給記錄下來。有些畫逼真,也有些被誇張、變形,充滿了趣味感。

宋 劉松年 《海珍圖卷》

清人 《魚藻》 成扇

這兩柄《龍睛蝶尾》圓形團扇,分別畫了一黑、一紅兩條金魚,形象異常逼真。畫家利用水草與彩筆暈染,重現金魚在水中優遊的場景;搭配團扇形的外框,令人聯想到放大鏡的效果。畫家將金魚的動感,收納到靜態的扇面中,無論是欣賞或實用,都非常方便。扇上沒有畫家的籤名,但是扇柄繫著的黃色籤紙,有寫著是由馬駿和徐國祥進獻。二人生平不詳,據查為同治、光緒年間如意館的畫師,藝術風格也反映了清代宮廷審美傳統的延續。

清 華喦 《寫生冊(龜)》

展覽將展至9月25日。(本文圖片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相關焦點

  • 作品賞析 | 古畫裡的那些小動物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繪畫裡那些可愛的動物吧!宋徽宗《耄耋圖卷》(局部)宋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豢養寵物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當時,人們死後往往會用狗殉葬。這種做法雖然聽起來殘忍,但卻顯示出當時狗的地位。隨著後世的發展,寵物的地位也隨著朝代更迭而不斷變化。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選取了18件故宮藏品,以18篇散文講述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連綴起一部故宮裡的藝術史,再現中華文明的營造之美。《故宮的古物之美2》作者: 祝勇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誠摯推薦!
  • 古畫中的動物,究竟有多可愛?
    《內府騶虞圖》,絹本設色,51.9×125cm,明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豢養珍禽異獸的地方被稱為「囿」,後來又衍生出「鹿臺」、「上林苑」等稱謂,它們就是古代專供貴族賞玩的動物園。劉九德《畫狻猊》,絹本設色,176.8×238.5cm,清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御犬穿上皇帝親自設計的服裝,都變成了迷你版的異獸。但雍正看後並不滿意,原因在於衣服設計成了套頭衫,愛犬穿上後耳朵還要窩在帽子裡。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十二月更新(原圖免費發放)
    此畫冊因前副頁題「小中現大」四字,又稱〈小中現大冊〉,共二十二冊,畫者推測為王時敏,對開有董其昌題識。此軸稱仿「李唐」,但從壓低地平線、營造出略近消失點的特色看,王原祁與習得西法的清宮畫家或有交流。其中運筆用墨更見巧思,細膩描繪畫中的人物活動,營造出得以居遊的景致。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
  • 我把故宮裡的古畫放大100倍後,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但在中讀開設的《餘輝·十大古畫謎案——故宮舊藏背後的文化密碼》音頻課程中,故宮博物院書畫學者餘輝,在與這些曠世名作打交道的三十餘年中,將專業經驗總結出來,為我們提供了「在名畫密室中輕鬆逃脫」的獨特思路。
  • 鑑賞丨古畫古瓷裡的「桃之夭夭」
    正值桃花盛開時節,讓我們一起關注即是兩岸故宮所藏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其中宋代無款「桃花」枝幹細挺勁捷,敷彩古厚淳雅;錢選所繪的折枝桃花筆致柔勁,一絲不苟;惲壽平筆下的桃花筆法輕快疏秀,含煙帶霧;雍正時期的粉彩桃花紋直頸瓶則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技法,濃淡相間,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效果。
  • 臺北故宮新展「士拿乎」:方寸間的鼻煙壺與清宮微型藝術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大量清宮製作最精美的鼻煙壺。澎湃新聞獲悉,7月31日起,「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在北部院區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大量清宮製作最精美的鼻煙壺。選展各種材質之鼻煙壺,從雕刻、燒制、琢磨等工藝角度理解其製作及所呈現之時代特色,用珍藏、日常到賞賜等不同目的,看到清代工藝之縮影,更是清宮微型藝術之經典。從技法的創新,到各類材質所展現之技藝,以及使用與欣賞的各種意境,體會清宮鼻煙壺的新藝境。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故宮掛著一幅怪異古畫,數百年人無人看懂,背後卻蘊含深刻意義
    引言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被稱為紫禁城。其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間。由於是皇家聖地,故宮內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古畫。這其中,有一副古畫非同尋常。今天,救生圈就來介紹一下。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寒冬降溫,通過古畫看古人冬天裡的生活
    回望千年,沒有各種「御冬」利器,在古畫裡的古人,究竟是怎樣過冬呢?一起來看看吧!《雪圖》 五代 · 巨然 《雪圖》是五代巨然創作的一幅中國水墨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巨然,五代宋初江寧府(治今江蘇南京),一說鍾陵(舊治在今江西進賢西北)人。原為江寧府開元寺僧人。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
    導語: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臺北,作為臺灣的省會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和我一樣,慕名來到這座城市,因為這裡有博大的人文之景,亦有雄奇的自然風光,還有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蹟,和很多城市一樣,這裡是吃貨的天堂,但它卻又有著自己的特色獨具一格,在這裡不僅僅有大城市的震撼感
  • 品味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的經典特
    今年7月,筆者借赴臺文化交流之機,體驗觀察了其文化形象的兩個標誌——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對其專業服務境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前者所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呈現的傳播藝術水準,後者通過社會溫情和延伸布局而表達的城市文明價值。
  • 臺北旅遊必去十大景點
    西門町也是知名的電影街,在臺北看首映,來這裡準沒錯。幾乎每個周末,這裡都有小型演唱會、籤唱會、唱片首賣會,各種電影宣傳、街頭表演活動也常常可見。2、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和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