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丨古畫古瓷裡的「桃之夭夭」

2020-12-26 新湖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國風·周南·桃夭》中的這一名句以春天的桃花起興,祈求賜福。

正值桃花盛開時節,讓我們一起關注即是兩岸故宮所藏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其中宋代無款「桃花」枝幹細挺勁捷,敷彩古厚淳雅;錢選所繪的折枝桃花筆致柔勁,一絲不苟;惲壽平筆下的桃花筆法輕快疏秀,含煙帶霧;雍正時期的粉彩桃花紋直頸瓶則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技法,濃淡相間,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效果。

桃花一株,枝幹斜仰向上,勁硬如鐵,花葉清麗,生意盎然。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幅宋代無款「桃花」圖勾勒花瓣枝幹細挺勁捷,敷彩古厚淳雅。絹之質地細密勻淨,「揩磨若玉」,特能顯筆墨設色之精要,當是所謂院絹。而依筆墨設色與馬遠「倚雲仙杏」圖氣息相當接近,幅上楊妹子(1162-1232)題句和收傳印記亦同,向被認為極具神採的兩幅精作,然細查其用筆二圖則微異。由於花瓣部分所佔比例較小,在筆法上很難有突破性發揮,故畫家大都集中於枝幹的表現。

宋代無款「桃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在宋人工筆花卉裡,題材接近之雙枝幹畫法頗多,然用筆則略有差異,相近卻不盡同。以技法來看,馬遠「倚雲仙杏」圖之畫法筆稍帶側,行筆時並頻使轉,表現出圓轉側勢的筆法;而無款「桃花」圖之枝幹則以中鋒直勁之筆,呈一節節提頓轉駐。是故儘管二圖在花瓣及賦色方面相同,然枝幹用筆則微異。而無款「桃花」之蘊借圓渾的中鋒運筆與馬麟(活動於1195-1264)「暗香疏影」、「層疊冰綃」二圖最為神似,其中「層疊冰綃」圖並有名款及楊妹子題句,是極佳之馬麟作品。

無款「桃花」圖幅左上有楊妹子題句:「千年傳得種,二月始敷華」。鈐「坤卦」、「楊姓翰墨」二印,可知為楊氏登後座後所書(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立為皇后),「筆觸尖細,寫來筆筆著意,一絲不苟」,是楊後留存下來書跡中較早之作。另一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宋代佚名《桃花山鳥圖》採用雙鉤填彩法,用線工整挺秀、生動流暢、柔中帶剛,畫家追求的不是線的形式變化,而是對質感的表達。花瓣密集寫實,鳥的羽毛細而柔,尾羽敷紅色,有透明感。畫面色彩雅致,鮮花輕敷淡染,一點也不矯揉造作。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碧桃圖頁》繪盛開的碧桃紅白相映,枝葉扶疏,嬌柔嫵媚。雖然畫面上僅繪桃花兩枝,但它的繁花簇簇、苞蕾盈枝則透露出濃鬱的春意。花瓣用多變的細線條勾描後再以白粉或粉紅色多層暈染,嫩葉用細紅線勾輪廓和葉筋,然後填以花青和汁綠。整幅畫面賦色淡雅,自然生動,體現了宋代冊頁畫小中見大的風貌。

《桃花山鳥圖》,宋佚名, 絹本設色,23.8cm x24.4cm,臺北故宮博物院。

《碧桃圖》頁,宋,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27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兩岸故宮所藏古畫古瓷中的「桃花」還有元代錢選的《八花圖》(局部)、張中的《桃花幽鳥圖》,明代陳洪綬的桃花扇面以及清代惲壽平、鄒一桂分別所作的兩幅《桃花圖》等。其中錢選的《八花圖》中描繪的折枝桃花筆致柔勁,一絲不苟,敷色清雅,濃淡相宜,精工而不滯板,細膩而不纖巧。元代趙孟在拖尾處的題跋對其評價道:「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爾來此公日酣於酒,手指顫抖難復作此。而鄉裡後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

《八花圖》(局部), 元,錢選繪,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張中筆下的《桃花幽鳥圖》構圖簡約,用清淡的墨色,由下而上彎曲有力的伸出一幹,枝椏上,疏疏落落的點綴幾朵盛開或含苞待放的桃花,工細的花蕊 似是吐放著若有似無的清香,襯託幾片嫩葉,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側身獨自高踞在樹幹上的鳥,用筆不多,卻十分生動。畫幅上端有楊維禎(1296-1370)的「醉筆」題詩云:幾年不見張公子,忽見玄都觀裡春,卻憶雲間同作客,杏華吹笛喚真真。

《桃花幽鳥圖》軸,元,張中繪,紙本墨畫,112.2 x 31.4cm,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中(活動於十四世紀後半)松江人,字子政(或子正),有時題名作「守中」,當時人稱他「張公子」或「野政老人」。據同時人記載,他出身於顯宦之家,有學問,但是隱居不仕,以繪畫自娛。善山水與寫意花鳥畫,師事黃公望(1269-1354)。在元末明初松江文人圈中,比較看重他的山水畫,不過今日所見存世作品,山水畫的品質然不如花鳥。楊維禎在至正十九年(1359)底徙居松江(雲間),十一年後去世,與張中有交誼(如畫上焦伯誠題有「鐵仙詩句張公畫,二老風流昔擅名」句),依詩意,題字時張中已去世。畫家似乎刻意留下大片空白給後人題跋,除了楊維禎題之外,另有十八則題詩,其中葉見泰、林右、顧瑾中、焦伯誠、袁凱、石光霽、貝翱的籍裡與行誼尚可考,其他也是元明之際的名士,上款「景初先生」,一說是範公亮題詩上款「新購此圖」的胡同文,如果屬實,那麼張中可能在當時有賣畫的情形了。

明代善畫花鳥者,早期有林良、呂紀、邊景昭等人,明中吳門畫派的寫生花繪以文墨見長。明末清初,尤工人物的陳洪綬所繪花卉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其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桃花扇面畫老樹隱於雲霧,桃花一枝系以彩帶。由題識可知畫家因送沈相如出守武陵,戲引陶淵明《桃花源記》,畫桃花扇相贈。題詩:「風流太守玉驄驕,結轡桃源路不遙;遺我落英酬醉墨,一綃王逈遇周瑤。」為文人酬贈之作。

桃花扇面,明,陳洪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惲壽平繼承北宋徐崇嗣的畫法,獨創「沒骨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給當時的花鳥畫創作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為此後中國畫的均衡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對明末清初的花卉畫有「起衰之功」,被尊為「寫生正派」,影響波及大江南北。《國朝畫徵錄》上載:「近日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蘇東坡曾經說過:「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後來的文人就以這句話來攻擊畫得似的畫家。在惲南田看來,「似」與「不似」都不是繪畫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在於「傳神」。他說:「世人皆以不似為妙,餘則不然,惟能極似,乃稱與畫傳神。」

《桃花圖》軸,清,惲壽平繪,紙本,設色,縱133釐米,橫55.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其《桃花圖》繪一花團錦簇的折枝桃花斜入畫面,清新自然。畫家自題:「習習香燻薄薄煙,杏遲梅早不同妍。山齋盡日無鶯蝶,只與幽人伴醉眠。甌香館臨唐解元,壽平。」筆法輕快疏秀,設色淡雅清麗,充分體現了以沒骨法點染物象的獨特魅力,不僅表現出花之媚,葉之柔,同時表現出春光下桃花含煙帶霧、「習習香燻薄薄煙」的詩意。而鄒一桂筆下的《桃花圖》不僅表現出春回大地桃花含煙帶霧的詩意,還傳達了富貴長春的吉祥寓意。

《桃花圖》軸,清,鄒一桂繪,紙本,設色,縱120.2釐米,橫58.9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除書畫之外,桃花也作為裝飾廣泛出現在工藝美術領域中。如雍正時期的一件粉彩桃花紋直頸瓶,瓶身圖繪桃樹一株,蔓遍器身,花蕾欲放,鮮花婀娜,綠葉青翠,彩蝶飛舞其間。胭脂紅彩描繪的花朵顏色深淺不同,花心部分色料最厚,從花心到花瓣邊沿紅色漸趨淺淡。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雍正粉彩瓷以白地彩繪為主,其胎體薄輕,釉面純淨,溫潤似玉,可充分襯託出粉彩之嬌麗。有些盤、碗類小件器物玲瓏剔透,若迎光透視,另一面的圖案清晰可見。雍正粉彩瓷器的裝飾題材以花鳥、山水、人物圖案為主,尤以花卉見長。它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技法,突出陰陽向背,濃淡相間,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效果。此造型優美,色彩絢麗,繪畫精細入微,圖案逼真,是一件頗能代表雍正粉彩瓷器燒造水平的佳作。

粉彩桃花紋直頸瓶,清雍正,高37.6釐米,口徑4.1釐米,足徑11.6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部分文圖資料據故宮博物院及臺北故宮博物院)

[責編:劉瀚潞]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淺絳彩瓷和新粉彩瓷的鑑賞要點
    淺絳彩瓷和新粉彩瓷的鑑賞要點當下淺絳彩和新粉彩瓷正成為古瓷藏家的一個熱點,作為民國時期的兩種重要瓷類品種的淺絳彩瓷和新粉彩瓷的藝術品位和經濟價值怎麼判斷區分呢?淺絳彩瓷,是因繪畫技法而名的一種彩瓷。鹹豐、同治年間,由程門等一批畫家把由黃公望當年首創的以淡赭石與水墨相間渲染而成的一種山水設色畫法,運用到彩瓷的繪畫上,在白瓷上繪上花紋,再染以淡赭色和少量的水綠、草綠和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淺絳彩瓷色調清淡柔和,頗具文人雅趣。所繪題材已不局限在山水,更有人物、花鳥和走獸之類。民國淺絳彩壽星圖棒槌瓶淺絳彩瓷以深厚的文人繪畫風格,深受時人喜愛。
  • 微拍堂逸成拍賣攜央視鑑寶專家朱民英開啟古瓷百萬大拍
    據悉,微拍堂拍賣行逸成拍賣將於 10 月 29 日舉行「京城瓷霸攜手《鑑寶》專家——古瓷百萬大拍」活動,央視鑑寶專家朱民英將做客古瓷百萬大拍直播間講解古瓷器鑑賞知識和文化源流並與藏友互動,此場百萬拍還將有百餘件古瓷珍品參與展拍,藏友有機會收入囊中。
  • 古瓷上的瑕疵:往往是真品的佐證
    也正因此,通過了解這些瑕疵,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瓷器的整個燒制過程,也是我們鑑賞學習古瓷時的一個重要方面。老瓷器在長期的使用、陳設、把玩過程中,釉面通常會留有不規則的少量劃痕。現代仿古瓷為了做舊的劃傷痕跡,則是很有力度的劃紋,或仿佛是用工具劃出的一團團或一片片劃紋。古瓷器口邊、足邊在使用過程中極易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就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跡,形成磕傷。觀察如今新仿傷缺處,會發現有打磨後的痕跡,大多較光潤,或有假修補的現象,與陳舊磕傷痕跡差別較大。這些釉面不同形狀的裂紋是燒造工藝上的一種缺陷。
  • 古瓷上的瑕疵:往往是真品的佐證!
    也正因此,通過了解這些瑕疵,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瓷器的整個燒制過程,也是我們鑑賞學習古瓷時的一個重要方面。老瓷器在長期的使用、陳設、把玩過程中,釉面通常會留有不規則的少量劃痕。現代仿古瓷為了做舊的劃傷痕跡,則是很有力度的劃紋,或仿佛是用工具劃出的一團團或一片片劃紋。
  • 「京師瓷」捐贈者邱季端再次捐贈古瓷 真贗仍受質
    ­  (原標題:「京師瓷」捐贈者邱季端再以古瓷贈臺灣高校,真贗仍受質疑) ­  因為去年捐贈了被質疑贗品的6000件古陶瓷給北京師範大學而鬧得滿城風雨的邱季端,這些天又開始了他的「捐贈高校」之旅:這一次,他捐贈的對象是臺灣的四所高校。
  • 解析古瓷「化妝土」
    收藏老窯瓷的,一定明白「化妝土」為何物。南宋以前,中國瓷器還不是純白胎土的天下。連宋官都還是「紫口鐵足」嘛。
  • 古瓷造假:揭開這些本已身價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奧秘!
    景德鎮的古瓷高仿造假產業鏈,讓這些國寶幫砸空身家,得來的虛擬財富,而最終血本無歸。(據媒體報導,10萬人從事文物仿製造假產業鏈,每年文物仿製造假收入超過百億元。而其中一個瓷器高仿造假產業鏈就在景德鎮,景德鎮一件高仿的明清官窯,在境內外拍賣公司拍出,成交可達幾百萬,而這些高仿的明清官窯在景德鎮的行價為幾萬元。景德鎮古瓷高仿造假,究竟讓多少收藏家血本無歸?)
  • 美瓷鑑賞—孔雀綠釉黑彩罐
    早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綠釉瓷的出現,及至明清二朝,綠釉瓷器的發展逐漸成熟,出現了釉色深淺、濃淡的變化,紋路也常常創新,甚至達到了瓷器發展的小高峰。綠釉瓷器在中國傳統瓷器中算得小眾,燒造的窯口不算很多,傳世者更少。但綠釉瓷器或翠色清瑩或墨綠深沉,或優雅端莊或通透明瑩,是極具美感的,所以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一樣是較高的。而其中有一品類的綠釉瓷器,典雅秀逸,美如孔雀,被稱之為「孔雀綠釉」瓷器。
  • 美瓷鑑賞—雍正琺瑯彩梅瓶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容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 《詩經》裡的成語:桃之夭夭宜室宜家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古時通常都是女方來到男方家裡,那麼,她就不僅要對夫君一個人好,更要對整個家庭裡的其他人也都同樣好。而現在,新婚夫妻往往會組建起一個獨立的新家,然後每隔一段周期,交替去看望雙方的父母等親人。所以,這個「宜室宜家」的責任,就是雙方共同承擔的了。那麼客觀結果呢?就是她的到來,為他連同他的家人都帶來了好處。
  • 美瓷鑑賞—黃地粉彩開光寶瓶花碗
    粉彩瓷在眾多的清宮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簡單率直,濃筆豔抹,富貴豪華而別具一格。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採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採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鍊的寫意畫,還有誇張變形的裝飾畫風。
  • 我把故宮裡的古畫放大100倍後,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其實,欣賞古畫和密室逃脫很像。你可能要問:這兩者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裡巴人,怎麼能混為一談?那麼不妨回憶一下,你在博物館欣賞名畫的時候,是不是也有摸不著頭腦,無法從畫中線索逃脫的感覺?他會為我們揭開深藏在晉唐宋元繪畫裡的諸多隱秘:《重屏會棋圖》表面上看是棋盤上的博弈,但其實背後卻隱藏著錯綜複雜的「宮鬥」。《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韓熙載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當時宮廷畫家都在宮裡畫帝後肖像、皇家生活,一般不會到大臣家裡畫他們的日常。但韓熙載夜夜笙歌,本會惹得皇帝十分不快,為何李煜還會一下子派出三個宮廷畫家專門去描繪韓熙載的夜宴活動呢?
  • 臺灣故宮珍藏瓷器圖冊巨賞:精陶韞古 珍陶萃美
    現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熱河行宮及南京博物院等機構中的傳世藏品,很多都可以追溯出乾隆皇帝親手典藏的痕跡,真實再現他鑑賞文物的經過。據史料記載,從乾隆二十年(1755)開始,乾隆皇帝陸續降旨繪製陶瓷和青銅器圖冊。其中,繪製於乾隆五十年(1785)的《珍陶萃美》和《精陶韞古》,就是真實記錄乾隆皇帝典藏的歷代名窯珍瓷的兩本圖冊。
  • 美瓷鑑賞—均窯方耳三足爐
    是宋瓷五大名窯之一。均窯有唐均,宋均,金均,元均,明均之分。鈞瓷與其他瓷器一樣,由陶器演變而來,是對陶器的繼承和延續。根據考古發現和對現存古鈞瓷的研究,古代鈞瓷的器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日用生活器皿類器型,另一類為陳設類器型。有的專家認為,以碗、盤、碟、爐、鼎等民間日常用器為主的俗稱民鈞。與此對應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為主的造型,俗稱官鈞。官鈞瓷器,造型大雅,窯變美妙,被認為鈞瓷中的珍品。
  • 新聞| 可文平臺創始人參加海上瓷人社新聞發布會
    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傳承,促進文物市場流通落到實處,近日,「海上瓷人社」在中福保管箱保管庫1號宣布成立,並為其12月4日即將舉辦的為期五天的「2020跨界聯合展」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這一鮮明的給古藝術品真偽做判斷的思路,無疑給多年困擾民藏發展的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理論基礎。
  • 古瓷化妝土是怎麼回事?古瓷化妝土工藝發展歷史脈絡考析
    中國古代從東漢晚期製造出成熟的瓷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以生產青瓷器和黑瓷器為主,生產的中心在南方地區,制瓷的工藝技術也是從南方向北方傳播和擴展的。泰華古軒藏耀州窯北宋青釉臺盞 11、銅川黃堡窯出土唐代白釉綠彩爐 在生產化妝白瓷的窯場中存在兩種情況: 有些窯場在開始生產白瓷器時,以生產易於製成的粗白瓷為主,當技術成熟並找到了精良的原料後,就開始生產精細的、不施化妝土的白瓷器。
  • 活在古畫裡的女子
    古畫中的美女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頸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分享遼博與榮寶齋的古書畫臨摹複製
    後來,故宮博物院也開展了古書畫臨摹複製的工作,我老伴去那裡辦事的時候(當時馮忠蓮已經離開遼博被聘到故宮摹古畫),看見馮忠蓮正帶著幾位年輕同志臨摹古畫,所用臨摹方法及保護原作措施與遼博基本是一樣的。遼博的好東西比瀋陽故宮的多多了,我還能借保管部給古畫通風的機會看到很多寶貝,我的眼界一下子被打開了!感覺就像活在童話世界裡,那種幸福感一般的人無法體會。那時候觀眾並不多,沒人的時候我就在展廳裡照著古畫臨摹。「文革」以後,館裡學上海博物館成立了一個小賣部,專賣印刷品和摹本,我被調過去專門做古書畫臨摹複製的工作,那時候印刷水平並不好,所用摹本很受外賓歡迎。
  • 美瓷鑑賞—琺瑯彩雙龍耳瓶,玉壺春瓶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懂瓷器的應該能看明白這是一件新瓷器,不同的是由藝術大師精緻,其精美程度與真品極為接近,可以打到九十分以上,看過馬未都講瓷器的都知道琺瑯彩的價值,馬未都一個朋友以110萬拍會一件帶有輕微劃痕的琺瑯彩碗,收藏20多年後拍了1.5個億,這也就是收藏的魅力,當然宮廷琺瑯彩少有蹤跡,而當代琺瑯彩,其質感和畫工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就美感而言絲毫不輸其宮廷琺瑯彩,關注小編,鑑賞更多古玩精品
  • 「90後」瓷都「時間」修復者:重現古瓷之美
    新華社南昌12月15日電 題:「90後」瓷都「時間」修復者:重現古瓷之美  新華社記者郭傑文、姚子云  在江西省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修復室,劉鎣正在燈光下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清理瓷器碎片斷面,不時用修復刷清掃雜質。「瓷器碎片清洗必須非常細心,要在清理掉雜質的同時,保護好碎片本身。」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