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師瓷」捐贈者邱季端再以古瓷贈臺灣高校,真贗仍受質疑)
因為去年捐贈了被質疑贗品的6000件古陶瓷給北京師範大學而鬧得滿城風雨的邱季端,這些天又開始了他的「捐贈高校」之旅:這一次,他捐贈的對象是臺灣的四所高校。此次向臺灣高校捐贈的藏品依然以瓷器為主,定名上從「漢代「以前的青瓷,一直到「清雍正」時期的琺瑯彩,各個朝代都有涉及。不過這些圖片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發給業內相關文博界專家後,一如既往地受到了專業質疑。此前,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許勇翔針對邱的「京師瓷「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對話時曾表示,」這些瓷器年份很淺,高校辦博物館、接受捐贈文物,事先必須經過鑑定,這是原則性的問題。」
邱季端與臺灣四所高校籤訂捐贈協議
1月7日上午,根據微信公號「邱季端博物院」的推文,邱季端與臺灣東華大學、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淡江大學(校友總會)四所高校代表及臺灣史記文化公司代表籤訂了向上述單位捐贈其個人收藏的古董藝術品的意向協議,旨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促進臺灣高等學校師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
根據其文中的介紹,早在2016年10月,邱季端就同前臺灣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史記文化公司社長周世雄「就促進臺灣學子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與認同達成共識。」當時,周世雄提出請邱季端向臺灣高校捐贈中華傳統文化典型器即古董藝術品,邱季端同意。2017年1月6日,臺灣高校的首批代表抵達廈門,與邱季端達成意向,由高校代表在邱的個人收藏中每校挑選200件古董藝術品,並委託大陸雷從雲、葉文程、許明、杜緒海四名專家作為鑑選指導,未來將在四所高校設立「邱季端捐贈藏館」。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文中對臺灣四所高校的代表具體是誰語焉不詳,而臺灣一家文化公司的負責人是否可以代表臺灣高校校方或許也是存疑的。《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就此聯繫臺灣方面高校時,因周日仍未聯繫得上。
去年7月,邱季端向母校北京師範大學捐贈了6000件古陶瓷,校方成立北京師範大學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不過,不少陶瓷專家指出這批古陶瓷是贗品,一時關於「京師瓷」和「國寶幫」的話題成為文博界熱議話題。
許明(中)在庫房看文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為邱季端和臺灣高校「掌眼」的四位專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從雲在去年的京師瓷風波中就曾被指「不懂鑑定」。廈門大學的教授葉文程長期從事中國古陶瓷和古外銷陶瓷研究工作,在去年邱季端出資並主編《中國古陶瓷大典》時就是他的顧問。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許明,研究方向是文藝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去年「京師瓷」事件發酵時,他曾經撰文表示,北師大公開宣布接受邱季端學長6000件古陶瓷捐贈是「何等壯舉」,並認為這批捐贈是「官方文博系統偽學猖狂 殺大批文物精華時的捐贈,是大批文物精品被打成仿品流出國門時的捐贈,是五千年文明的實物被作濺,被污衊,被損害,被拋棄時的捐贈」,基本闡述的就是「國寶在民間」的觀點。而杜緒海在廈門友豐文創園兩岸文化館經營著自己的古玩收藏店,是一位古董商人。
「清雍正黃釉琺瑯彩花鳥紋盤」(本文藏品的定名如未說明均來自邱季端個人公眾號)
從這篇推文中所給出的部分捐贈品圖片來看,此次向臺灣高校捐贈的藏品依然以瓷器為主,定名上從」漢代「以前的青瓷,一直到」清雍正「時期的琺瑯彩,各個朝代都有涉及。不過這些瓷器圖片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發給業內相關專家後,依然受到了專業界質疑,有專家直斥為「一眼假」瓷器。比如一件清雍正黃釉琺瑯彩花鳥紋盤,由於此類瓷器必然為宮廷所制,查閱清檔記載及對比兩岸故宮的收藏,是可以作出真假判斷的。
此次捐贈的部分藏品圖片:
邱季端的「漢以前青瓷三足提梁壺」
邱季端的「南宋官窯洗」
上圖為邱季端此次捐贈的「元紅綠彩釉裡紅貼花直徑罐」,下圖為河北博物院藏元青花釉裡紅蓋罐,現全世界公開展出的元青花釉裡紅蓋罐僅三件,除河北省博物院外,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另有一件體型較小者屬於某歐洲古董商。
邱季端捐出的「元龍泉貼花盤」
邱季端的「元紅綠彩西亞型帶蓋六稜瓶」
邱季端的「元青花魚藻紋四系扁瓶」
邱季端的「洪武青花八稜荷葉蓋罐」
邱季端的「明宣德青花龍紋雙耳扁瓶」
邱季端的「清雍正綠釉琺瑯彩花鳥紋盤」
連結:北師大校友邱季端向母校捐贈6000件古陶瓷並成立博物館
2016年7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62級校友、福建籍收藏家邱季端宣布,將珍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給母校。據其介紹,這批藏品具有「全」、「精」、「稀」的特點,包括從兩漢魏晉到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各個窯口的代表作,堪稱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珍品。北師大隨即宣布,以此捐贈為基礎成立北師大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中國古陶瓷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院,並任命邱季端為首任館長和院長。
消息一出,這批藏品立刻遭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認為個人不可能收藏有數量如此龐大且器形完好的古陶瓷,其中不少收藏都是「一眼假」。澎湃新聞於2016年7月27日以《6000件「京師瓷」捐給北師大?文博專家:必須先鑑定真假》一文進行了報導,並專訪了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許勇翔。他認為「這個東西年份很淺,我說比你年齡還小呢。」並提出「高校辦博物館、接受人家捐贈文物,事先必須經過鑑定,這是原則性的問題。」
2016年8月2日,《廈門日報》刊載了邱季端對質疑的回應,稱「質疑者沒有見到捐贈實物,僅憑猜測和網上流傳的幾張照片就妄下結論,這是非常草率的」,並提出會在正式捐贈之前經過四道鑑定:「首先,我會在自己所有的藏品中親自挑選一遍;接著,請一些高水平的藏家朋友再挑一遍;之後,再請國內外知名的瓷器專家來鑑定一下。人工鑑別後,還會使用儀器鑑定,主要是通過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跡科技鑑定和拉曼螢光譜設備鑑定。」
他表示已經和北京一家儀器鑑定機構達成協議,有望在今年(2016年)完成第一批600件藏品的鑑定,明年(2017年)完成所有捐贈品的鑑定任務。但捐贈事宜過去近半年,邱季端尚未公開發表任何鑑定的報告。這家鑑定機構的名字也從未為公眾知曉。
另外,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15級博士生劉昕鵬於7月30日向學校方面遞交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希望學校就7月13日邱季端捐贈中國古陶瓷藏品一事進行專項調查,以正視聽。報導中提出的劉昕鵬的質疑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幾點:捐贈藏品數量之大(約6000件)、規格之高(有相關人士估值愈萬億元)乃國內甚至國際專業拍賣行、各大博物館難以望其項背;捐贈者對藏品的收藏放置與業界保存收藏方式相差較遠;部分藏品照片顯示製作工藝與各大博物館類似藏品差別較大;學校接受捐贈前未對藏品進行專業鑑定;出席捐贈儀式的個別專家曾因為仿偽品背書而在業界受到爭議;學校是否有專業能力對新建博物館和研究院進行良好管理等。這些質疑與猜測,有些是基於收藏常識,有些是基於收藏規範,但無論如何,這些評價都對捐贈事件本身以及北師大、邱季端的名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