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為續寫新時代的「河南故事」,助力河南「走出去」「引進來」,國際在線河南頻道《豫見國際》欄目將持續聚焦河南各地的城市發展、特色產業(產品)、文旅美食等,以及值得向全球推薦的「河南名片」。本期《豫見國際》聚焦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絞胎瓷,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位於焦作市修武縣的當陽峪瓷窯遺址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的當陽峪村是絞胎瓷的發源地,絞胎瓷是以胎內紋飾變化來表現藝術的瓷種,其工藝獨特,瓷器花紋由胎而生,內外相通、裡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複製,被稱為「編出來的瓷器」,因其表裡如一的特質也被譽為「瓷中君子」。
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或相絞拉坯、或編花印坯,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雲紋、流水紋等,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
絞胎瓷上形象的鳥羽紋
制胎、煉泥、擀皮……絞胎瓷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共有10個環節、108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全靠工匠們手工完成,這造成了絞胎瓷的成品率不高。
河南焦作的「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起源於唐,興盛於北宋。北宋時期,當陽峪與當時的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陝西耀州並稱為中國「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產場地,其代表性器物被故宮博物院、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等珍藏。目前,全世界館藏絞胎瓷不足60件。
2014年11月,「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花紋表裡如一的絞胎瓷
在記載了當陽峪窯業繁榮盛況的修武縣當陽峪古窯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美藝術大師、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柴戰柱如數家珍地介紹說:「焦作當陽峪窯燒制的瓷器用到了絞胎、絞釉、剔花等裝飾技法,以剔花著稱、絞胎取勝,其風格獨樹一幟,聞名於世界。宋『靖康之變』後,當陽峪窯燒制中斷,導致絞胎瓷技藝失傳。」為重燃熄滅近600年的絞胎窯火,柴戰柱在絞胎瓷發源地修武縣當陽峪村建立了絞胎瓷博物館,專門從事絞胎瓷工藝的研究和開發。
「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柴戰柱展示絞胎瓷盤底部圖案
在焦作市,司福源和何小花夫婦也是為數不多的絞胎瓷燒制技藝傳承人,他們創辦的福盛坊絞胎瓷有限公司(一下簡稱「福盛坊」)還與焦作師專美術學院聯合,把製作車間變成老師的科研陣地、學生的實踐課堂。另外,在繼承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他們進行了大膽創新,將絞胎瓷的製作與書畫、捏雕、貼花等工藝相結合,在胎質、紋飾、釉質、造型等方面進行了革新。
「我們獨創的絞胎玉瓷,以玉入瓷、以玉入釉,所產絞胎玉璧、絞胎玉茶具系列產品,看上去內外通透、表裡如一,還具有玉的溫潤品質,是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科技的完美結合。而且,我們研發燒制的直徑0.8米『絞胎玉璧』面世後,更是在焦作的絞胎瓷業引起了轟動。」司福源說。何小花是「美學絞胎」的實踐者和開拓者。2015年,她的作品「絞胎玉璧」榮獲「東方韻」國際陶瓷展金獎。絞胎玉瓷在審美上打破了傳統絞胎拉坯形成的繃帶式的僵化紋理,通過工藝的改良和提升,形成了自由流暢的天人合一紋理,或像山水雲霧、或像花鳥魚蟲、或如水墨丹青,被業界譽為絞胎瓷的新高度。
福盛坊絞胎瓷創始人司福源展示「絞胎玉璧」
??遺憾的是,目前焦作的絞胎瓷產業從生產規模、從業人數到產值都很有限,焦作絞胎瓷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絞胎瓷傳承人柴戰柱和司福源的一個共識。信息來源:國際在線
用瓷土擀制的菊花圖案
柴戰柱絞胎瓷作品《中華龍》
花紋流暢的絞胎瓷作品
福盛坊絞胎瓷茶具
福盛坊絞胎瓷藝術總監何小花在編花印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