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2021-01-10 一棵樹的微旅行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臺北故宮

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了,幾乎成了臺北故宮內名氣最大的藏品,也常常成為遊客眼中的「鎮館之寶」。

尤其是玉器中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很多海外遊客為了一睹其「風姿」,到臺北故宮一日遊的都大有人在,它甚至還在臺灣的歷史課本裡出現過。

翠玉白菜

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能算其中的「三級品」。

也就是說,其中只有「毛公鼎」才稱得上重要國寶,它是西周宣王年間鑄造的青銅器,上面刻有銘文500餘字,為傳世青銅器中銘文最多者,且銘文的書法價值也是金文中的上品,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之譽。

毛公鼎

借用單館長的話說,當年,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一共是兩船半,總共2972箱;而從北京南遷到南京的文物一共則是13491箱。換言之,從北京故宮先南遷又最終被運往臺灣只佔22%。

聞言後臺北故宮也表示,院藏並無「鎮館之寶」的文物分類,文物分級制主要分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文物三類。但是從臺北故宮的回應和一些學者的討論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資訊和收穫,也是大眾所關注的:臺北故宮最值得看的寶貝到底是什麼?

臺北故宮三寶

而臺北真正的「故宮三寶」,通常指的應該是所收藏的範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等三幅北宋巨碑式水墨畫,這三幅畫才是地位無可置疑的「鎮院之寶」。

為何古代書畫被公認為「故宮三寶」呢,這用一句話來說吧:你怎麼挖地下的東西,都不會有書畫的!

01谿山行旅圖(範寬)

這是一幅豎長的超大幅作品,畫布是絲質的絹,縱長206.3公分,橫寬103.3公分。不僅層次豐富、渾厚,極具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谿山行旅圖

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了整個畫面的七成之大,讓人站在畫前就不禁抬頭仰看,這便是所謂的「高山仰望」,感覺山就在頭頂。而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愈發顯得自己的渺小。

並且遠近側正的視覺角度下觀察又各有不同,畫中的人物、馬匹也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整幅畫最難得的是在禁止的畫面中卻營造出一種動感,比如,右下方還出現了駝隊前進的律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谿山行旅圖也被稱為「宋畫第一」。

臺北故宮藏品

谿山行旅圖曾被明、清兩代文人墨客珍藏流傳至今,經手累加的印鑑多達22枚,而清高宗(乾隆)這個喜歡到處蓋印鑑的皇帝,留的印鑑竟有6枚之多,可見歷代鑑賞家及皇家對其的珍視程度。

02早春圖(郭熙)

此畫最初應是懸於廳堂的屏風掛畫,即俗稱的「大中堂」,縱長158.3公分,橫寬108.1公分。

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也是宋代繪畫中的傳世絕品,作這幅畫的時候,郭熙已經是暮年了。整個畫面布局精嚴,採用「十字」型章法,構成上部高遠、中部平遠、下部深遠的「三遠」兼具的雄偉格局。

早春圖

幹長挺拔的大松佇立巖盤上,輔以蟹爪為樹枝、梢末,而渾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軸下方,有助於畫面重心的穩固。

而時值日落時分,右方的漁樵收拾起漁網、泊舟登岸,左岸手抱嬰孩的婦女及隨側幼童,也笑迎肩挑兩擔魚簍的漁夫歸來,鄰近搭建的房舍,則是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享天倫樂的居所。

展廳

縱觀整幅畫,讓看的人有身臨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實感受,蒼茫大氣的山峰迎面而來,這不就是尋覓已久的春天的氣息嗎?

03萬壑松風圖(李唐)

也是超大的畫幅,縱長188.7公分,橫寬139.8公分。

這幅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聳立、山石堅硬、雄偉壯觀。在近兩米高的巨大畫幅上,主峰突兀其中,左右有高低不齊地插雲尖峰。崗巒、峭壁,好像有斧頭剛剛鑿過,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

山峰下巖石上的松樹松針繁茂,層次分明,著力表現了萬壑長松迎風飄蕩的姿態。

松樹在畫中所佔的比重最大,也是全畫最能表現意境的地方,但是畫裡近、中、遠景的松樹的畫法都採用不同技巧,所以看起來並不會覺得單調、枯燥。

山間白雲繚繞似乎在輕輕飄動,左方中景各有一線瀑布垂下,幾折而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也有人覺得這幅畫觀感會稍顯沉悶,帶一絲絲苦澀,原因可能是李唐經歷過北宋末年戰火紛飛的苦難年代。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04後記

若單從書畫藏品來論,臺北故宮知名的有谿山行旅圖、富春山居圖、快雪時晴帖;北京故宮知名藏品有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中秋帖,其實各有特色。

當你在參觀的時候,也會有一樣不同的感受,就是裡面沒有龍袍可看。龍袍,中國歷代只有清王朝留下來的,據說當時遷臺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也就沒有拿,所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件龍袍也沒有。

肉形石

儘管大批故宮文物遷徙到臺灣,但所幸的是,它們歷經戰火兵燹和萬裡遷徙的大劫難,卻最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雖然有些意識形態是排他的,但不應阻礙對過去的認識,文化的發展,須敞開心胸,所有的國寶珍藏都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

相關焦點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
    原標題: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策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6月24日至9月15日及10月7日至31日,分赴東京博物館、九州島博物館展出。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將翠玉白菜借臺中引爭議 臺「監委」指臺北故宮有重大違失
    「翠玉白菜」玉雕一直被視為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不過,去年11月臺北故宮方面主動將這一定級為「重要古物」的玉雕和「一般古物」的翠玉小白菜雕塑,移動到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后里馬場展區展出,引發島內社會對文物安全風險及草率行事議論。
  • 將翠玉白菜借臺中引爭議,臺「監委」指臺北故宮有重大違失
    「翠玉白菜」玉雕一直被視為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不過,去年11月臺北故宮方面主動將這一定級為「重要古物」的玉雕和「一般古物」的翠玉小白菜雕塑,移動到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后里馬場展區展出,引發島內社會對文物安全風險及草率行事議論。
  • 這裡擁有中華精粹藝術品,浩瀚文物藏品,來臺北博物館不虛此行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臺北 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 臺北 故宮、 中山 博物院。是 中國 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中國 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 中國 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 臺灣 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這裡知名度最高的藏品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它們和毛公鼎合稱「故宮三寶」,在館內有獨立的展區。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於場地限制,只能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所以按照展品每三個月五千件、每年兩萬件計算,這裡的70萬件藏品,要全部展出一次,需35年。所以其收藏量還是非常巨大。二、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 臺北故宮10大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誰是第1?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製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
  • 海的精靈:海洋館初開的翠玉白菜式和冠狀式水母
    優雅的姿態,鮮嫩的肉體,怎麼看都像白玉,帶著溫潤的質感;怎麼看都像白菜,永遠是春日萌發的氣息。自然的姿態,是任何藝術家都無法創作的。所謂巧奪天工,天工怎麼可能由人類來搶奪呢?在水母面前,我們只有嘆息造物主的偉大。這隻水母,怎麼看都像冠狀病毒。然而,他無害,他大千萬倍,他以絕美的舞姿奉獻給人類的眼睛。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玉白菜五花肉都排不上號,珍貴藏品來了解一下
    相較於 北京 故宮本身就是一件大型展品,遊客更關注的是建築而非文物; 臺北 故宮的設計更適合展覽,展出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和人性化,平均每三個月就更換一次展品,不定期還會舉行各種特展。臺北 故宮的展品主要以宋、元、明、清這四個朝代的藏品為主,在1949年故宮文物南遷到 臺北 的時候,重點放在元宋的書畫上,真正鎮館的絕世珍寶是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蘇軾《寒食帖》等,只不過這些珍品多數只在特展時才有緣目睹。而最被全世界遊客所青睞的 臺北 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則是:翠玉白菜、東坡肉石和毛公鼎。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真正的無價之寶,是三幅宋代的山水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臺北必看三大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
    來臺北,有三大館是必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臺北故宮坐落於群山環抱之間,風水寶地。1965年建成,佔地16公頃。清明上河圖真跡即收藏於此,且收藏有無數國寶。紅燒肉這塊肉形石,俗稱紅燒肉,是鎮館之寶。無論是色澤還是紋理都非常逼真,大小也與真正的紅燒肉相仿。
  • 兩岸大學生齊遊臺北故宮 陸生驚訝翠玉白菜實體小
    兩岸大學生們在阿美飯店品嘗地道的臺式風味餐。(圖:臺灣《旺報》/記者吳冠瑾 攝)   中新網1月28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幾乎每位來臺灣遊玩的大陸旅客,都會將臺北故宮視為必訪景點。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27日將首站參訪景點選在臺北故宮,希望讓大學生們深入了解中華歷史文物的精髓。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至於改成什麼名字、為何要改名、改名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那些灣灣島內的無聊黨派紛爭並不是我所關注和在這裡進行內容書寫的! 為何呢?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就是改名千百次之後,裡面珍藏的歷史文物終究是不會改變的,而這接近七十萬件的藏物與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聯繫與傳承更是不會改變和動搖的!
  • 重慶麗晶酒店特邀臺北故宮晶華 攜國寶宴來渝
    (翠玉白菜)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區內的「故宮晶華」,因其外觀建築的特色以及與故宮博物館收藏品緊密結合的餐飲概念,被國際知名媒體Newsweek雜誌報導譽為「賦予博物館附屬餐廳全新意義與內涵的作品其仿臺北故宮鎮店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弦紋鼎……等國寶文物所推出的八道式國寶宴,其惟妙惟肖的造型以及出人意表的美味,成為遊客造訪臺北故宮必嘗的美食之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翠玉白菜」,「肉形石」,「清明上河圖」是印象最深刻的幾個。著名藏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國畫經典】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翠玉白菜傘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富春山居圖」茶杯墊、龍爪開瓶器、翠玉白菜巧克力、肉形石耳塞、康熙「朕知道了」紙膠帶……這一個個古今創意結合的產品,都出自臺北故宮,其將塵封於記憶中的遙遠文物,變身為時尚、實用的生活用品,把「老東西」做出了新趣味……  老文物「萌」出新感動 雨後撐把「翠玉白菜傘」  在臺北故宮的文創品種類中,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物美價廉、古典和現代元素完美結合的小玩意
  • 「臺北故宮」將國寶借給日本 媒體:恐淪為「臺獨」工具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聽小銳慢慢道來。這件國寶就是顏真卿書寫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顏真卿《祭侄文稿》(視覺中國)1月16日至2月24日,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展出中國臺灣和日本等地收藏的多件顏真卿名作,展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