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全覆蓋」鼓起貧困戶腰包
——湖南省婁底市打贏產業扶貧收官之戰紀實
人均佔有耕地不到半畝,全市缺水田逾三成,一些地方的耕地紅線都延伸到了山上.......
群峰起伏的婁底市,位於湖南地理幾何中心,為礦產資源枯竭轉型市,更是一個「糧豬型」的農業大市,貧困人口偏多,財政壓力大,農業方面的許多絕對數字也一直難在全省14個市州中佔到平均值。
然而記者在調研後驚奇地發現,近年該市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兩項特別能體現民生改善的指標的增速,在全省卻一直排名前列;去年此兩項指標完成174.44億元、12928元,更在全省各市州中均排名首位。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該市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貧困農戶增收明顯,秘訣何在?婁底市副市長謝君毅表示,以發展扶貧主導產業為突破口,以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託,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該市基本實現了扶貧產業和經營主體對貧困農戶的全覆蓋。
扶貧產業全覆蓋,不讓一個貧困農戶掉隊
山間生機勃勃的千餘畝葡萄園,使眉山村這個冷水江市昔日的窮村成為農業農村部授牌的「全園一村一品示範村」。葡萄園解決了村裡165個勞動力的就業,其中困戶人口43人,還帶動了258戶村民積極發展各種產業,村人均年收入2006年只有4000元,今年已超3萬元。
這只是婁底市推進扶貧產業全覆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婁底市著力調優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稻和黑豬,促進糧、豬兩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集中力量重點培育柑柑、茶葉、蔬菜、油茶、肉牛等五大全市性支柱產業,著力培育特色水果、田魚、家禽、辣椒、油菜、黃精、竹木、花卉等八大特色產業。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培育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產,實現了貧困農戶產業全覆蓋。去年即投入產業扶貧資金89959萬元,其中財政投入4.53億元,實施扶貧項目1396個,通過產業扶貧帶動帶動貧困農戶304200人,有勞動能力貧困農戶100706戶,佔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總數的100%。
「我們大力培育扶貧主導產業為貧困農戶提供長效增收渠道。各縣市區以一縣一特主導產業為依託,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長效扶貧主導產業。新化縣的茶葉產業、雙峰縣的辣醬產業、漣源市的中藥材產業、冷水江市的優質水果產業、婁星區的休閒果蔬產業等場得到快速發展。」此前曾任市扶貧辦主任並推動全市脫貧攻堅工作上臺階的婁底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若寧表示。
冷水江市黨政主要領導今年下鄉調研、督促、指導產業扶貧工作達30多次,該市2019年即共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700萬元,較2018年產業扶貧投入增長216%,且踐行扶貧先扶志,出臺政策鼓勵引導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一是安排資金41.12萬元,培訓貧困戶4112人次,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二是積極引導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2019年以獎補資金520.333萬元,扶持2963戶貧困戶8063人自主發展產業,貧困戶自主發展糧食作物5552畝、蔬菜作物2340畝,養牛、養豬、養羊5042頭(只),發展水果、油茶400多畝,發展水產養殖1120畝。
雙峰縣強力推進組織建設,確保產業扶貧措施落地有聲。據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謝聯宇介紹,他們一是堅持一把手直接抓推動,落實縣鄉村三級書記抓產業扶貧;二是配強產業扶貧兵力,統籌412支省市縣鄉四級駐村幫扶工作隊駐點幫扶412個村,選派348名駐村指導員,所有貧困村和50個貧困人口以上的非貧困村派駐一名產業扶貧指導員,派出10951名幹部職工參與結對幫扶30116戶貧困戶;三是堅持常態化督查制度,縣裡堅持一月一研究一調度一通報,縣產業扶貧辦堅持定期與不定期的逐村逐基地督查督辦,及時督導解決產業扶貧中的問題。
漣源市對每年吸納10名及以上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扶貧車間,額外給予每年2萬元的資金獎勵;對全年就業時間不少於6個月的貧困勞動力給予每月300元的補貼。全市企業產業幫扶貢獻突出,被評為省「千企幫千村」先進縣市,其「扶貧車間」建設有力推進了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成為資水河畔、雪峰山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毛細血管」延伸到貧困戶
記者在新化縣了解到,成立不久的爐觀鎮湖南爐觀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全鎮利益聯結人數近萬人,幫助了3500人脫貧,公司現有職工189人,其中貧困戶和異地安置就業人員55人,這些貧困戶每個月都能拿到2900元左右的工資,均已順利脫貧;爐觀鎮竭力打造「一鎮一品」紅薯粉特色產業,並使之成為了助力全鎮脫貧摘帽的一柄「利劍」。
在婁底市,象爐觀食品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包括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在內的新型經營主體在自身發展之同時,積極作為,勇於承擔產業扶貧社會責任,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吸納貧就近就地務工增收。全市有109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與20848戶有勞動能力和有發展產業意願的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1643個種養專業合作社與有勞動能力和有發展產業意願的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農戶70642戶;498個貧困村建立了704個扶貧專業合作社,入社貧困戶17029戶;983戶種養大戶帶動9427戶有勞動能力和有發展產業意願的貧困戶,503個家庭農場帶動5816戶有勞動能力和有發展產業意願的貧困戶。
「作為國務院實施轉型發展扶持政策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我市耕地面積只11.7萬畝,建檔立卡貧困戶卻有4107戶10615人,只有立足我市資源稟賦,堅持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圍繞我市一縣一特小水果產業,以優勢產業帶動扶貧產業,推進產業精準培育,將產業扶貧與實施鄉村振興、農業產業鏈發展緊密結合,實現扶貧產業項目和全市主導產業高度融合,才能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冷水江市委書記向乾勇認為。
冷水江市沙辦蜜柚扶貧產業園、三尖鎮黃桃產業園、渣渡鎮楊梅產業鏈扶貧產業園、鐸山鎮錦繡眉山葡萄扶貧產業園、鐸山鎮龍盤山油茶等油茶扶貧產業園、宏達毛易黑豬扶貧產業園、礦辦北部山區獼猴桃扶貧產業園、金竹山鎮肉牛養殖扶貧產業園等特色扶貧產業園蓬勃發展,成效明顯。該市鑫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還免費向貧困戶發放蜜柚種苗、肥料達10多萬元;水雲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積極幫助貧困村光明村、六二村建設黃桃扶貧產業基地,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宏達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墊資為貧困戶發放黑豬種苗,保底收購。該市實施的委託幫扶,按貧困人口每人2000元撥付委託幫扶主體,貧困人口每人五年收益2800元,委託幫扶主體五年內貼補貧困戶每人800元。
著眼於提高收益,讓貧困農戶腰包都鼓起來
雙峰縣泉發生態家庭農場種植、加工蔬菜已達十年之久,長期僱請了多名當地貧困戶,已累計支付工資約20萬元;還和周邊鄉鎮貧困戶建立了合作關係,每年收購貧困戶和其他農戶原材料達十萬斤,對本村貧困戶免費提供種子、土地幫助生產辣椒、大豆,並以每斤高於市場價一至兩元價格回收產品,帶動人平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
據統計,到目前婁底市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的貧困農戶,人平收入達到2616元;通過專業合作社帶動的貧困農戶,人平收入達到2567元;通過種養大戶帶動的貧困農戶,人平收益達到2142元;通過家庭農場帶動的貧困農戶,人平收益達到1537元,產業扶貧效果明顯。
近三年來,新化縣通過自主產業項目、村級主導產業項目、省級重點產業項目的實施,每年帶動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其中年發放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獎補資金1.24億元,人平達1650元,實現了貧困戶平穩增收。尤是去年以來新增茶園3200畝、茶園總計超8萬畝,幹茶產量達4750噸,綜合產值達7.6億元,茶葉產業已成為縣域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天鵬茶葉等三個特色產業省級示範園成為助力農戶脫貧致富的樣板。去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達到9820元,增長11%,增幅均高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冷水江市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依託,著力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和示範作用;積極探索「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模式;在前三年省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實施基礎上,全市擇優選擇26家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委託幫扶,與餘下的107個村3731戶9501名貧困人口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實現利益聯結全面覆蓋,僅此一項全市貧困人口人均增收近200元。該市潘海輝食品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網絡銷售平臺,2020年擴建一條紅薯休閒食品加工生產線,帶動貧困村清塘村大部分貧困戶發展紅薯種植,並以高於市場價格每噸100元實行保底收購。
決戰之年,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婁底人以戰鬥的姿態、精準的戰法,打贏了產業扶貧的收官之戰,全面攻克了貧困堡壘。「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目前,作為省「千企幫千村」先進市,婁底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九月在湘重要講話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動鄉村振興,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努力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新徵程上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