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習武之人為什麼要知兵法麼?兵法是古代人們打仗所主要依賴的至勝法寶,兵法是古人通過戰爭總結出來的實際經驗,「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就要死人,關乎著存亡之道,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兒,關乎生死怎麼不慎重?
那習武者為什麼要知兵法呢?作為一名武者更應該對自己有所認識,對於兵法有所認識。很多門派的功夫源於戰場,尤其是兵器的應用,民間現有的冷冰器多數是從古代戰場上傳承下來的,在兵書中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一書中,對於古代的各種兵器的練習方法、用法以及考核方法都有所講解,同時也對戰場上的一些實戰技術進行了總結,使人們通過對《紀效新書》的閱讀來了解古代軍隊的訓練方法。
現代的兵器長槍、刀、劍、苗刀、棍等兵器都是經歷過戰場的洗禮,發展到如今已成為如今人們習武強身的器具,想要練習好兵器,就需要對兵法有所了解,這也是我們對於古戰場兵器使用的了解途徑之一。
習武者知兵法,可以讓自己的內在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對於此,現代的習武者知者有幾呢?我們每天都在說「知已知彼」,但知已者又有幾個?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忌花法中說:「平日十分武藝,臨時如用得五分出,亦可到哪裡用得八分出,天下無敵。未有臨陣能盡用平日十分本事,而從容活潑者。諺云:』到廝打時,亡了拿法『兵豈易言哉?」這句話是說,平時練的技藝有十成,到戰陣型上時如果能發揮五成出來,就可以戰勝敵人;如果能發揮出八成來,就會無人能敵。從來沒有在戰陣上能夠把平時所練的技藝全部能發揮出來,做到了從容不迫靈活自然的人。俗話說:「到廝打時忘記了拿 法。」用兵作戰哪能說的那麼容易呢?
李小龍即是一名武術家又是一名哲學家,他對於功夫的造詣很高,對於孫子兵法和老之哲學有著很深的理解。李小龍在和木村講授經驗時說:「中國的先哲們太偉大了,在哲學裡就包涵了中國武術的理論,比如陰陽學說。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互動而生成的,先哲們從中悟出了道的哲理,如《老子》哲學裡的道。在武術搏擊、對抗中無不包含著陰陽學說的道理,無論是防守還是進攻,都離不開陰陽的變化。拳為運動之道,健身之方,術為取人之妙,勝人之法,然而術和妙從哪裡來呢?就在於陰、陽的相互轉換之間,所謂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就是當事物發展到鼎盛之後就會由盛轉衰,而衰到極端的時候則轉入盛,整個過程,就是盛、衰交替的過程。欲求武術之道,必尋陰、陽之路,這是功夫的理論基點。任何人要成為一名讓人尊敬的武術家,光懂得技術和戰術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懂得哲學,懂陰陽,懂得道。」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想像,現在諸多的所謂「大師」,平日裡的練習真有十成麼?真的有功力麼?如果平時的訓練能夠用出五成都不至於敗。所以習武者要知兵法,更要知自己習練的拳種真正的練習方法,真的把功夫練下去使自己具備相應的功夫才能至勝。
看兵書是提升自己對武藝認識最好的方法,從古至今,兵者都是生死之道,兵器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軍事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促進了兵器的不斷改革,如今的熱武已將冷兵淘汰,習武尋根,還是要從兵書入手,一個是學習古兵法大家的理念與思想,另一個是在兵法中尋找武術的真諦。
兵書所講的很多戰鬥都是不得已而為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伐兵是無奈之選,而非首選,這也能夠讓我們在平日裡遇事兒時,需要先去想其他的方法解決,而不是一上來就武力相向。
#師訓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