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鄉,歷史上稱為「緬箐」,緬箐溫泉也是騰衝歷史上開發較早的溫泉之一。明朝《景泰雲南圖經金騰兩指揮史司志》
記載騰衝溫泉四處,緬箐溫泉即為其中之一,專指現在中和鄉大村溫泉。始纂於明正德年間,成書於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騰越州志》記述:「緬箐溫泉臨河,隨地皆是往浴者須攜帳房掩映,鑿池即可浴」,有點像現在新華鄉攀枝花硝塘溫泉「澡塘會」的情景;在河邊搭茅屋,挖池塘,蓄熱水即可沐浴,汲溪流飲用,壘石埋鍋造飯,野趣橫生,其樂融融。
1975年到中和探訪親戚時在親戚家吃罷晚飯後從中和新街達溫泉。天已擦黑,又有親戚領察,直奔澡塘。澡塘上蓋有瓦屋池邊用石條、石板鑲砌,池底為澡池一分為二,一邊供男性洗浴同用一浴池,但不是男女混浴,能坐懷不亂的境界。不收費,洗浴的人很多,澡池裡都泡滿了人,洗浴約1個多小時,浴後踏著月光返回,神清氣爽2005年元旦剛過,再次探訪了緬箐溫泉。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人變、村變、路邊。
坎坷的村道現已成通途,時有大車和拖拉機擦身而過,留一路灰塵。過大村約行一裡即抵緬箐河,河上已建石拱橋一座,橋兩邊有多處供人洗浴的澡堂,均是個體經營的浴室;河東岸有兩家,既有大池,也有小池;有一家正在改擴建中,建築材料堆了一地;大池用水是自然出露的溫泉,小池的熱水是用機器抽取再輸入池內,現用現抽,幾分鐘即可灌滿一池水。經營的老闆介紹,抽取熱水也不太費事,抽水井僅深2~3米,大池之中水溫約37℃,機器抽出的水溫約40℃,正合沐浴。
河之西岸,臨河而建的一家浴室,佔地不大,房屋建築還有點特色,雖為牆抬梁的簡易建築,屋頂飛椽翹角,院內視野開闊。在岸邊用鐵管、鐵條構建了一個平臺,伸向河中,水在腳下流淌,憑欄臨河觀景:清風徐徐,流水潺潺,溫泉浴池內浴者不多,池水清澈見底,有幾個小浴池,設備雖簡陋,但看著也算清潔。大路北邊是以前的「老澡塘」,是供大眾洗浴的大澡池,收費便宜,浴者較多,池中溫泉水有些渾濁,衛生稍差。順大路再西行10米,還有一個浴室,範圍較大,佔地約2畝,由縣城位老闆承包,可供吃、住,但大而不當,院內堆放著一些雜物,浴室的牆壁已有一些斑駁。
據一位姓郭的老闆介紹,十多年前溫泉出露的地方均為沙灘,冬春季節,河中水淺,溫泉顯露,挖個坑就可洗浴,與史書上所記相符由北向南流淌的緬箐河,汙染較少,河水清澈,水下小草、卵石歷歷可數。此地有幾戶農家,因熱水而得名,小村就叫熱水塘」。此種地名,在騰衝較多見,已有數個村子叫「熱水塘」。中和鄉也有幾處溫泉,除大村溫泉外,尚有民政溫泉、高田溫泉。民政溫泉又叫「北洞澡塘」或「魁甸澡塘」,水溫60℃,流量0.7升/秒高田溫泉也稱「蕁麻箐溫泉」,因其位置在歡喜坡下,現又稱為「歡喜溫泉」,緊靠史迪威公路,交通方便,已由企業家初步開發。冬春季節也有人在那裡住宿,洗浴療養。溫泉周圍生態環境不錯,小橋流水,泉水叮咚,還栽種了一片人工林,「十年樹木」,小樹成林之後,環境會更好;若繼續投資,使住宿、沐浴的條件更好一些,將是騰衝又一處溫泉療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