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烙鐵頭蛇
Ovophis monticola
頭側具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體較粗短,尾較短。頭背密布小鱗,呈覆瓦狀排列。頭背黑褐色,眼後具上淺下黑2條斑紋,向後延伸到頸側,有的個體淺色斑紋還經眼前延伸到吻端。
頭腹淺褐色,散布深棕色細點。體、尾背面棕褐色,正背具2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大斑,常左右交錯排列,有時左右或前後相連。體側具若干不規則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小斑塊。尾梢棕黃色。體、尾腹面密布大多略呈方形的棕褐色小斑塊。
國內分布於西藏、雲南、四川。
國外分布於尼泊爾、孟加拉國、印度、緬甸。
臺灣烙鐵頭蛇
Ovophis makazayazaya
頭側具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體較粗短,尾較短。頭被小鱗,呈覆瓦狀排列。
頭背橘紅色。體、尾背面黑灰雜陳,具20餘道橘紅色橫斑,佔2―3枚背鱗寬,有的橫斑在脊部錯開。尾背散布若干白色點斑。腹面汙白色,散布深色點斑、塊斑。
國內分布於臺灣、福建、廣東、香港、廣西、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陝西、甘肅。
國外分布於越南。
越南烙鐵頭蛇
Ovophis tonkinensis
頭側具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體較粗壯,尾短。頭被小鱗,呈覆瓦狀排列。頭背黑褐色。棕黃色斑紋自吻端經眼向後達頸側。體、尾背面棕黃色,正背具2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大斑,常左右交錯排列,有時左右或前後相連。
體側具若干不規則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小斑塊。尾背中央具1條白色脊線。腹面色淺近黃白色,腹鱗兩側具不規則的黑褐色斑。
國內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香港。
國外分布於越南、寮國。
察隅烙鐵頭蛇
Ovophis zayuensis
頭側具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體較粗短,尾較短。頭被小鱗,呈覆瓦狀排列。頭背及頭側紅褐色,頰窩後方至頜角隱約具1條淺褐色細紋。
體、尾背面磚紅色或紅褐色,正背具1行不明顯的似城垛狀的暗褐色斑紋。腹面橘紅色或黃白色,散布不規則的深灰色碎斑,有些個體尾腹中央具1條縱向黑線。
國內分布於西藏、雲南。
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
本文內容節選自《中國蛇類圖鑑》
該書主編安徽師範大學黃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從事蛇類分類、進化、保護研究數十年,積累了大量蛇類學基礎資料,拍攝了百餘種中國蛇類圖片。加上國內外七十餘位學者和生物攝影者的支持,助力了《中國蛇類圖鑑》的編撰和出版。
蛇類沒有四肢,物種識別主要依據體表鱗被和色斑特徵。《中國蛇類圖鑑》以「一蛇九圖」理念,全方位展示蛇體各部位形態特徵,是蛇類圖鑑編寫思路的新嘗試、新視野,這也提升了該書的學術參考價值。儘管書中仍有很多蛇種的圖片無法達到「一蛇九圖」要求,但該理念值得其他圖鑑類書籍參考。
該書展示了245種中國蛇類共2300餘幅圖片,兼顧科普性和藝術性,文字描述精簡,以體表鱗被和色斑特徵為主。此外,大多數圖片還以圖注形式展示,便於讀者,特別是初學者理解和掌握物種基本的分類識別特徵。
本書將中國蛇類分隸於13個科:盲蛇科、蚺科、筒蛇科、閃鱗蛇科、蟒科、瘰鱗蛇科、閃皮蛇科、鈍頭蛇科、蝰科、水蛇科、屋蛇科、眼鏡蛇科和遊蛇科。
,屬級和種級分類目前尚無統一標準。本書按照編者團隊多年來在蛇類分類學科研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屬級穩定」和「種級細分」原則劃分屬、種(Huang et al., 2021)。
看過此書的一些淺顯的讀後感:《中國蛇類圖鑑》內容全面、嚴謹而且圖文並茂描述展示清晰,在蛇類的中文書籍中無出其右。蛇類照片精準、拍攝與印刷的質量高,閱讀時配以放大鏡觀察物種的細節特徵,對於我來說可以作為得心應手的蛇類識別工具書。
在包裝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改進,書籍沒有出現積壓褶皺的情況。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