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到銀行要開一張儲蓄卡,銀行大堂經理對櫃檯裡邊說:「這個客戶要開借記卡。」客戶說:「我不是要開借記卡,我是要開儲蓄卡!」
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借記卡就是儲蓄卡,儲蓄卡就是借記卡,只是稱呼不一樣而已。客戶就納悶了,那為什麼叫借記卡?為什麼又叫儲蓄卡呢?讓我們老百姓聽不懂。
關於銀行卡的稱呼問題,也有許多網友反映說信用卡為什麼不叫信用卡,還叫貸記卡,搞得我們都搞不清楚。
01許多銀行客戶搞不清楚什麼是「借記卡」和「貸記卡」
許多銀行客戶對銀行卡稱為「借記卡」和「貸記卡」,很有看法。因為他們搞不清楚為什麼叫「借記卡」和「貸記卡」。下面摘錄一些網友的評論,大家就知道普通老百姓對於「借記卡」和「貸記卡」的不理解到了什麼程度。
1.存錢在銀行,那就是儲蓄,給他們銀行一整,給你一張借記卡,怎麼就變成「借」的了?2.借記卡意思就是你借給銀行的錢——存款。貸記卡就是你問銀行借錢——貸款。3.是銀行借你的錢,記在卡上,所以叫借記卡。4.你存錢在銀行,就是銀行借你的錢給你利息,所以叫借記卡,不對嗎?
5.我覺得沒毛病吧。銀行卡是銀行發給你的,就好比別人借你錢,給你打個借條一樣,你把錢放銀行裡,銀行給你個借記卡,也就好比是給你打的借條,你貸銀行的錢,銀行給你發個貸記卡,證明銀行是把錢貸給你了,有啥不妥,難道你把錢借給別人也好,貸給別人也好,別人不是給你打的借條嗎?6.因為銀行已經算準了你沒錢儲蓄。你的錢在銀行只不過走個流水,每月發工資每月都花完!銀行都是在幫著你記帳的,所以叫借記卡!7.很簡單啊,你把錢存進銀行,銀行用你的錢放貸,是相當於銀行借你的錢,所以是借記卡。
從上述的評論中,可以看出,能真正理解「借記卡」和「貸記卡」含義的客戶,恐怕不足10%。那麼「借記卡」和「貸記卡」名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02「借記卡」和「貸記卡」名稱的由來
關於「借記卡」和「貸記卡」名稱的由來,有2種說法。這2種說法,較為科學,也更有信服力。
1.由英文直接翻譯而來
大家可以查閱英語詞典,或是直接百度一下「debit」和「credit」的英文意思,就會發現「debit」是「借出」的意思,「credit」是「貸出」的意思。
所以,中國的銀行業在給銀行卡命名時,直接取了英文的意思,將客戶存錢用的卡直譯為「借記卡」,將客戶貸款用的卡直譯為「貸記卡」。顯然,這個翻譯,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以有些不準確。
2.取名於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借方和貸記
在會計的「借貸記帳法」中,銀行的「借方」和「貸方」與企業記帳方向是相反的。銀行儲蓄(存款)是銀行的負債,在「借方」;信貸是銀行的資產,在「貸方」。
所以,用來存儲客戶存款的銀行卡,被銀行稱為「借記卡」。相反的,用來貸款給客戶的銀行卡,就被稱為「貸記卡」。
可見,上述的解讀是更有科學道理的。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的確不好正確理解「借記卡」和「貸記卡」的真正含義。
因此,「借記卡」「貸記卡」這2個銀行卡名稱脫離群眾,不淺顯易懂,有網友提出建議:將借記卡名稱改為「儲蓄卡」,將「貸記卡」名稱改為「透支卡」,這樣更接地氣,更有「群眾基礎」和「客戶意識」。
03取名「借記卡」和「貸記卡」,說明銀行「客戶意識」不強
「借記卡、貸記卡是從銀行的角度去命名的,說明早期的中國銀行業,眼裡只有自己,根本沒有客戶!」這是網友的一條評論。這條評論的點讚數量很高,說明許多人都有這一感覺。
銀行都在叫「以客戶為中心」,但就一個簡單的銀行卡稱呼,都不能用「客戶聽得懂的名稱」來命名,讓所謂的專業術語在銀行與客戶之間築一道籬笆牆,這很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銀行服務客戶的意識還有待加強。
這種非市場化的服務意識,導致銀行在產品設計、產品營銷以及客戶服務上都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
例如,銀行要求自己的公章不能帶離公章保管的房間,但卻要求企業在開戶時,要攜帶公章來銀行櫃檯加蓋印鑑卡。銀行的公章不能離開銀行辦公區域,但企業(不管是內央企、國企)的公章就能離開企業辦公大樓了嗎?
看來,銀行真的要改改傳統思維了,特別是在當今網際網路之下的「用戶時代」,「客戶」都已經變為「用戶」了,「聽不懂」「搞不清」的東西就會沒人理睬,「用不了」「用起來麻煩」的東西就會遭到客戶的拋棄。
因此,在「用戶時代」,誰能把專業講得通俗,把通俗幹成專業,把高高在上的東西變成接地氣的東西,誰就能獲客贏家。這一點,值得銀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