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渝中區大坪小學旁,一位大爺頂著烈日在此給人們修腳,頭頂上只有一把遮陽傘,以至於讓自己和客人不那麼曬。「還好,不怎麼熱!修了四十多年的腳,早就已經習慣了。」每當有人問是否熱,他都笑呵呵地這樣回答。
他叫田貴生,今年66歲,憑藉著修腳這份手藝,在主城核心地段買了兩套房。同時,他還在修腳中,看到了人們逐漸大步走向小康生活。
修腳從「高檔」服務到平民消費
記者看到,田師傅修腳動作十分嫻熟,先修腳指甲,然後修理腳底的死皮……不到十分鐘,就修好一雙腳,然後顧客掏出13元錢遞給了他。
1998年,田師傅和妻子二人在大坪走街串巷修腳(鞠之勤 攝)
「現在修一次腳13元,我正式開始修腳時是1974年,那時只要2角。」田師傅說,那時只有在澡堂裡才有修腳服務,別看當時只要2角錢,往往只有家庭條件富裕的客人才捨得花這個錢,而且也不是想修腳就修腳,因為當時很多人都穿膠鞋,不透氣,還有一些人穿草鞋,於是腳就容易長腳氣、長繭、長雞眼,因此那時的顧客基本上都是腳趾甲爛了或者腳上長了東西才捨得來修。
田師傅說,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鞋子各種各樣,從幾十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鞋子都很常見,而且是不同款式的鞋子換來換去的穿,腳生病的自然就很少了。而現在的顧客來修腳的大多是剪剪指甲什麼的, 「我以前一天只有十多個客人,現在一天能接待三四十個人呢!」
如今,田師傅在大坪的修腳攤已經開了13年
從飯都吃不飽到買城裡兩套房
也正是憑著這份修腳的手藝,田師傅帶領著全家人逐漸奔向了小康。田師傅告訴記者,他出生在潼南區臥佛鎮一個農村家庭,當時經常吃不飽飯,「我們家有四姊妹,那時兩個人才喝一碗粥,不是像現在這樣是單純的白米粥,裡面還得加玉米糊和紅薯洋芋。」
1973年,田師傅為走出農村求生,經人介紹到揚州學了1年修腳技藝,然後輾轉回到重慶,在七星崗浴室修腳。幾年後,在較場口街心花園擺攤,隨後又在大坪等地走街串巷。田師傅說,剛開始一天能有十多個人找他修腳,除開澡堂提的3成收入外,一個月也有40多元的收入,當時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也差不多就這點工資。
20年前,田師傅花了4000元,請人給自己的修腳生意做了一個網頁
1990年,田師傅便花5萬元,將家裡的瓦房翻新修建了一棟2層的小樓,內部還裝修了瓷磚,成為那時村裡最好的樓房。「以前總覺得沒有房子,兒子找不到媳婦。」田師傅笑眯眯地說,可是沒想到,兒子女兒大學畢業後都沒有回農村,後來又在主城買了兩套房,兒女各一套。
原本可以退休享福的田師傅卻閒不下來,十多年前他就在大坪小學附近有了自己的固定小攤,還花了4000多元錢請人做了一個網頁宣傳。他說:「我熱愛修腳這份工作,雖然兒女現在都已經成了家,但我不想讓他們有負擔,我還想給小孫子存點錢呢。」
徵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等你來曬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建設的飛躍,科技力量的崛起,生態環境的改善,文化事業的繁榮……這一切,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小康」,這是一個億萬人民耳熟能詳的時代詞語,早已融入了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潤物無聲地改變著的我們生活,它是一個個家庭夢想成真、笑顏綻放的鮮活故事。
即日起,都市熱報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曬光陰」圖片徵集活動,聚焦個人、家庭、企業、校園、社區、鄉村、縣域等微觀層面,聚焦老百姓身邊生活的變化,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從普通家庭的新舊圖片變遷反映大時代。無論是你家餐桌上菜品種類由簡單到豐富的變化,還是你和家庭成員在二三十年間從穿著、交通工具、家用電器、辦公場所等方面的新舊照片,亦或是是用鏡頭謳歌美麗家鄉日新月異的新風貌,都能夠通過「曬光陰」這種形式展現小康帶給大家的真切變化,形象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實惠。
如果你有反映小康帶給我們變化的新舊照片想要和百萬軌道族一起分享,掃描下方的二維碼上傳圖片。
都市熱報-廂遇記者 張春蓮 實習生 張韻 攝影報導
編輯:張亞
校審:周圓
總值班:嚴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