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早發現癌症可治癒的想法可能完全是錯誤!長期不感冒更容易患...

2020-12-21 健康界

引言    

有句老話叫「小病不斷,大病不犯」。什麼是小病呢?多指感冒發燒,頭疼腦熱。那麼大病呢?癌症,調查發現,大多數癌症患者生病前體質都是非常好的。說起病來一臉無奈,「我平時身體棒著呢,十年都沒感冒過,怎麼就突然得了癌症」。

適者生存的概念通常適用於動物物種內部和動物物種之間的競爭,但進化壓力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 - 即使在癌性腫瘤中也是如此。

癌症研究人員已經開始了解腫瘤,而不是將腫瘤理解為同一細胞的腫塊,而是將它們視為多樣,充滿活力的一群。而且,就像動物種群中的個體一樣,腫瘤內的細胞相互競爭,一些繁盛,一些失敗。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制定了一個數學模型,以了解隨著癌症腫瘤的增長和擴散而發生的動態變化。將他們的模型付諸實踐,分子生命科學學院Vagelos學者項目的一位高年級學生Jimmy Qian和藝術與科學學院生物學助理教授ErolAk?ay能夠解釋一個有點矛盾的觀察,導致轉移的突變(癌症擴散至遠離原發腫瘤的部位)通常在腫瘤病史中出現早,而不是晚。

 Qian和Ak?ay在「PLOS ONE」雜誌上報導,將進化和生態學理論融入癌症生物學可能有助於指導更有效的治療計劃。

 「在公眾意識中,癌症常常是我們需要以某種方式擊敗的巨大單一疾病,」Ak?ay說。

 「了解癌症如何演化」,Qian補充說,「可能有助於我們預測哪種譜系將在腫瘤中佔主導地位,並有可能先發制人地治療,以儘量減少耐藥的機會。或者,如果我們能夠預測哪種進化機制導致轉移,我們可以嘗試在轉移開始之前解決這個問題。」

 癌細胞不會簡單地在正常細胞中停留和繁殖;他們積極改變他們周圍的環境,使他們更有利於自己的成長。該過程可能需要增強血管形成或改變附近細胞的結構和代謝。然而,所謂的腫瘤微環境或腫瘤小生境的培養不限於鄰近組織。當惡性細胞通過血流將因子分泌到身體的遠端部位以作為準備癌症生長的新空間的方式時,會出現轉移。

 「這就像人類一樣,我們通過創建大學基金和類似的東西來為我們的孩子做好準備,」錢先生說。 「癌症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它正在準備一個遙遠的地方,它的孩子們有一天會遷徙到那裡。」

 對於Qian和Ak?ay,沉浸在理論進化生物學和生態學理論中,癌症傳播的這一特徵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假設癌細胞必須犧牲自己的一些資源來準備身體的這些遙遠的區域,這樣的譜系將如何與其他培養更接近原發腫瘤的區域?那麼對於構建腫瘤小生境沒有貢獻的譜系又如何?

 想像一個原發性腫瘤,研究人員製作了一個由四種癌細胞組成的模型腫瘤:幫助構建腫瘤直接微環境的生產者;通過分泌各種分子幫助構建遠處轉移前的位點的生產者;生產者完成這兩項任務(並承擔兩倍的資源成本),這些都不利於利基建設(從而犧牲更少的資源)。

 在這些不同的癌症細胞亞群之間建立競爭性相互作用並進行模擬研究時,研究人員觀察到,當腫瘤很小時,促成形成轉移前生態位的生產者更有可能「獲勝」,因為競爭對手即將超過他們。但一旦腫瘤規模增大,就會出現更多的突變,從而增加競爭對手的數量。

 Ak?ay說:「有助於轉移前生態位的突變體更可能出現在更大的腫瘤中,但不太可能在這些腫瘤中建立自己。「這是權衡。」

 「這可以預測一些較小的腫瘤實際上更可能導致轉移,」Qian說,一項發現支持最近的觀察結果顯示,實際上,早期出現的癌症細胞突變更可能是轉移性疾病的來源。

 「發生了很多事情,」錢先生指出,「到很多病人確定原發腫瘤的時候,身體其他部位已經存在轉移的種子,因此即使成功治療了原發腫瘤,轉移也可能發生更多年後。」雖然有關,但該研究確實表明癌症治療可能受益於將腫瘤視為一種生態系統,其中一種與可以操縱病人益處的細胞群體相互碰撞併合作。

 「我認為你可以帶來很多生態和進化理論來設計治療方案,」Ak?ay說。 「有些人正在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來控制細胞群的擴張,並試圖破壞使腫瘤和轉移性腫瘤生長的動力學。

 「我們還沒有 - 我們的模型仍然試圖理解這個基本想法 - 但我認為這樣的想法最終可能會進入治療設計。」

Jimmy J. Qian et al, Competition and niche construction in a model of cancer metastasis, PLOS ONE (2018). DOI: 10.1371/journal.pone.0198163

Mathematical model explains why metastasis can occur even when cancer is caught early

https://m.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5-mathematical-metastasis-cancer-caught-early.html

感冒跟癌症有什麼關係呢?

普通感冒是由普通感冒病毒引起的,毒力不強,進入人體後能激發免疫系統,免疫系統被激活後就會產生各種抗病毒的細胞和分子,這些對抗病毒的物質也能夠引起發熱或發冷,所以,感冒以後的症狀多是由於免疫系統被活化後引起的。免疫系統被激活後產生的抗病毒成分,對腫瘤也有抑制和殺滅作用。適度發熱還會激發人體產生熱休克蛋白等應激蛋白,這類蛋白也是激發免疫系統的有利因子,所以發熱本身對抑制腫瘤也是有好處的。

一般人感冒後多會出現發熱等症狀。有些人即便得了感冒,也不會引起發熱症狀,往往會比其他人病程長,康復的慢,這說明他的免疫力先天比較弱,不太容易被激活。而有些人,別人都感冒,他卻很少被傳染,說明他的免疫系統是非常強健的,病毒進入身體後,免疫系統基本不用充分激活就能把病毒清除出去。

由於缺乏免疫系統的有效練兵,這兩種人的免疫系統平時多處於不活躍的狀態,對腫瘤的監控能力就比較弱,要警惕腫瘤的出現。特別是長時間不得感冒的人,雖然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能力非常強大,但多數免疫細胞平時都處於休閒狀態,癌變細胞就會有機可乘,逐步長成腫瘤(點擊「這裡」查看歷史文章全面解讀「惡性腫瘤」的形成及治療)。

偶爾患普通感冒並能引起發熱的人,免疫系統會被病毒定期活化,時刻處於警惕和戰鬥的狀態,對腫瘤細胞能起到強烈的威懾和控制作用。所以,「小病不斷,大病不犯」從感冒和腫瘤的角度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如果免疫系統不能通過「感冒」這種天然的方式達到練兵的目的,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人工輔助的方法來「練兵」。將免疫細胞拿到體外,在實驗室中經過免疫活性物質的刺激,讓免疫細胞活躍起來,並且進行大量擴增,然後在回輸到人體,就起到人工練兵的目的了。這也是細胞免疫治療抗腫瘤的基本道理。

[有人@你]長期不感冒的人更容易患癌是真的嗎?

秋寒漸起,多發感冒,

小編今天來補給些關於感冒的常識。

人一生可能會患約200次感冒,

兒童通常每年會患4~8次感冒。

有種說法是「長年不感冒的人更容易患癌」,

這是真的麼?

一、普通感冒還是流感?

我們通常所說的感冒分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兩種。普通感冒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的常見病,而流感則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的傳染病。

如何區分普通感冒和流感呢?

對照下圖就很清晰啦:

 

另外,普通感冒通常是散發,而流感則常常是大規模爆發。

二、長期不感冒是好是壞?

「長期不感冒更容易患癌」這種說法本身是不科學的。

情況1:長期不感冒

對於免疫力強的人來說,長期不感冒是正常現象,是身體好的表現。偶爾有感冒的話,身體的免疫力更增強,因為在對抗感冒的情況下,身體的免疫力也同樣會加強。

但是,對於本身亞健康的人群來說,免疫力低下,長期不感冒就並不意味著身體好了。這類人群就要注意提升自身免疫力,否則更嚴重的疾病將很容易降臨!

情況2:經常感冒

經常感冒則說明身體免疫力較弱。在臨床上,醫生認為,成人一年之內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超過7次,就稱之為反覆呼吸道感染,這也是免疫力低下的直接表現,同樣要注意提升自身免疫力!

三、癌症的根源是什麼?

其實,最容易致癌的莫過於不良情緒和惡劣心境,比如憂慮、恐懼、貪求、嫉妒、憎恨、緊張、恐慌,這些不良情緒會作用到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常常通過下丘腦產生一些皮質類固醇,再通過腎上腺產生腎上腺素這些東西,皮質類固醇和腎上腺素長期增多會引起血壓增高,膽固醇升高,可能導致糖尿病、免疫功能降低、性功能降低。腎上腺大量分泌腎上腺素,會使心跳加快、血壓增高、緊張出汗、瞳孔放大,這樣長期的刺激對心臟和肺都有很大的影響。

四、感冒到底要不要吃藥?

普通感冒的病原體有200多種,全都是病毒。只有0.5%~2%的普通感冒可能繼發細菌感染。所以,如果患上感冒,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抗細菌的抗生素是派不上用場的。

有些人擔心如果不提前吃抗生素治療,普通感冒會很容易進展為更嚴重的疾病(如肺炎、腦炎等),其實是沒什麼道理的。

1、普通感冒一般7~12天自然痊癒

普通感冒有自限性,一般7~12天會自然痊癒,如果實在難受,可選用一些緩解症狀的藥,但並不會縮短病程。另外,人體有著強大的自愈能力,只要注意調養和改善生活習慣,一般的普通感冒都能自愈。

2、普通感冒一般不會引發併發症

多數情況下,病原體不同,加上普通感冒的自限性及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作用,普通感冒不會並發肺炎、腦炎等嚴重疾病,這與是不是及時吃抗生素預防無關。

3、免疫力較弱的群體需要注意

幼兒、老人這些免疫力較弱的群體,或者普通人感冒很嚴重,感染流感時,人體免疫系統抵禦感染能力下降,如果這時又接觸到了肺炎等疾病的致病菌的話,的確有可能發生肺部甚至腦部繼發感染的情況(腦炎多見於小兒)。

4、是否吃藥,取決病情

「感冒不用吃藥就能自愈」也不能通用,要根據病情而定。普通感冒可以通過多喝水、休息、通風得到緩解,但對於流行性感冒或其他細菌感染,還是要謹遵醫囑。

四、你的預防方式正確嗎?

1、首先要了解感冒的基本知識

以上普及已經比較詳細了。還有就是,感冒和流感病毒對溫度很敏感,冷的時候繁殖得更快,首先在鼻腔裡繁殖然後再擴散。

大多數感冒或流感都是由於把感染的手放到眼睛、鼻子或嘴裡而造成的,另外在症狀出現前一天就可以感染別人呢,真是正經兒的躺槍,防不勝防呢。

2、注意保健

傳染可以在人和人之間進行,所以經常洗手,打噴嚏時掩住口鼻,用手帕來擦口鼻都十分重要,這些可以讓你周圍的人不被感染。除此之外,不要隨意用手摸自己的臉,尤其是眼睛,嘴巴和鼻子哦。

3、照顧好自己,保持健康

睡眠、營養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去。因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讓你更好地和感冒作鬥爭,忙碌的你也要多多注重生活細節,對自己好一點哦!

4、考慮一些補充攝入物

許多補充物都說有預防疾病的功能。雖然大多數時候沒那麼有用,但如果你只是用它們加強免疫系統,而不是治療感冒的話,還是有一些作用的。

如:維生素C、鋅、硒、接骨木、大蒜、紫錐花類、穿心蓮、金印草、益生菌(或酸奶)、紅茶等。

5、打疫苗

流感可以通過疫苗來預防,每年的疫苗都根據流行的病毒來調整。免疫力較低的人,包括嬰兒和5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打疫苗,但之前要做好調查,這也是預防的最好方式了。

6、提升自身免疫細胞活力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也就是NK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與抗腫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鍾南山院士曾經指出:平常我們血液的淋巴細胞裡有一個NK細胞,NK細胞是與癌細胞戰鬥的。人一天會產生3千個癌細胞,但是多數人不會得腫瘤,關鍵它一出現的時候,抗癌的勇士NK細胞就把這些腫瘤細胞殺死了。

免疫力低下是一切疾病的根本之源,自然免疫療法經全面詳細的血液及免疫系統檢測,針對不同個體的自身免疫與內分泌狀況,採用免疫病毒排毒、血液淨化加氧、天然激素調節等方式增強免疫細胞活力,自身免疫力將從根本上提升,把一切病源乃至癌症置之門外!

溫馨提示:大家要注意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增加戶外活動,儘量保持工作環境的良好通風,同時多飲水,多吃水果,增強機體代謝,還有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感冒的預防呢!

祝大家健健康康。

本文來源:癌圖騰、網絡。

以上內容版權屬所有人,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敬請諒解。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至今都無法攻克癌症,達到完全治癒癌症?
    縱觀癌症歷史,在幾千年以前已經發現患癌的證據。但是在漫長的不發達時期,癌症只能算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一、人們要明白攻克癌症與治癒癌症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所謂攻克癌症應該是指所有癌症(不管哪種類型)不管什麼病情(不管什麼分期,不管什麼這個那個的情況),只要是得了癌症,不管什麼情況,都一定能治癒,這才是攻克,要是攻克這樣理解,可能人類永遠也不能攻克癌症,因為不要說癌症,其他疾病,人類也沒有真正攻克過幾種病,可以說絕大多數那些所謂能治好的病,都是有條件的「治癒
  • 體弱的人比強壯的人更容易患癌症嗎?答案是「不」,這是為什麼?
    比如癌症,幾乎很多人都會對這兩個字「聞之色變」。其實大多數人認為癌症離自己很遙遠,在直到他們發現身邊出現癌症患者時,他們才會發現,癌症其實就在他們身邊。為什麼強壯的人會突然被診斷出癌症?1、他的免疫系統不好,但是他從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壯,絕大多數人認為健康就是意味著能吃能睡。他們平時精力充沛,神採奕奕。但是其實只有他們的腸胃功能好了,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強壯。
  • 這15種癌症信號可以自檢一下,早發現能救命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6年就將癌症列為慢性病,而不是大家認為的突發性死亡疾病。癌症研究界有「3個1/3」的說法,即1/3以上的癌症可以預防,1/3的癌症通過治療可減輕或緩解症狀,1/3的癌症經過治療可以延長壽命甚至治癒。
  • 癌症根本治不好?這幾種癌到了晚期也可治癒
    在治療癌症這件事上,很多患者和家屬的心態是十分矛盾的,放棄於心不忍,堅持治療又害怕人財兩空。因為在他們看來,癌症是不治之症。其實,有些癌症,即便是晚期,仍有治癒的可能。
  • 患上哪種癌症難治療,治癒率低?醫生:3種癌症或是「實至名歸」
    癌症本就是比較棘手的疾病,很多人患上之後就會出現恐慌,其實癌症也分為很多種,而且隨著現今醫學手段的發展,很多癌症都是有康復的案例,但是還有一些癌症是非常難以治療的,所以平時一定要及時觀察自己的身體,防止出現一些異常,癌症前期基本都是一些小症狀,但是往往引不起人們的重視,這就會引發癌細胞的進一步擴散
  • 李宗偉患鼻癌兩年後,花936萬治癒:又有幾個癌症患者有936萬?
    這則消息讓無數羽毛球愛好者為之震驚與心痛,慶幸的是李宗偉的鼻癌是早期,並不是中晚期,所以有很大的治癒可能。兩年後的今天,李宗偉差不多已經痊癒,其代價就是花費了936萬治療費。這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一筆天文數字,但對於李宗偉來說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李宗偉罹患的是鼻癌,而在平日裡我們見到最多的卻是鼻咽癌。
  • 科學家研究發現進化可能是人類患晚期癌症的高風險的罪魁禍首
    最近一項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和摩爾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幫助解釋了原因。這項研究發表於2020年12月9日。FASEB生物進步表明人類特有的進化基因突變可能至少是部分原因。
  • 它被稱為「綠色癌症」!一旦患上很難治癒,日本首相也因此辭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腸胃病患者也越來越多,可能跟飲食習慣的改變有很大關係。近日來,不少大家熟悉的人也都長期被腸道疾病困擾。據日本媒體8月28日報導稱,日本首相因病辭職了。很多人不禁好奇,到底是什麼疾病能把人逼到辭職的程度?
  • 【健康科普】10天不運動,你的身體完全變了!
    【健康科普】10天不運動,你的身體完全變了!感覺身體也沒啥變化啊,就先不去了吧!哎~強壯你這個想法可不對哦。大家都知道健康生活要遠離菸酒,但不知道的是「懶得運動」的危害比喝酒、吸菸還高!
  • 經常不發燒的人會得癌症?常年不發燒正常嗎?告訴你事實
    在民間有流傳一個說法:「在生活中經常感冒發燒、小病不斷的人群,更容易長壽,反倒是一些不怎麼感冒發燒的人,一旦生病,多半是治不了的大病。」這話是不是有科學依據?長期不發燒的人更容易得大病嗎?
  • 這3種皮膚病,可能與癌症有關?別拖久了,早發現早治療還有救
    皮膚疾病生活中每個人基本都經歷過,而由於各種皮膚疾病是屬於外在疾病,很多人在發生時雖然有及時就醫,卻沒有重視,甚至有些因為症狀不明顯沒有帶來影響而忽略,卻不知有些皮膚疾病被忽略後隨著病情被拖延,會導致癌症發生,因此要警惕,早發現早治療。
  • 達叔走了……80%肝癌發現就是晚期?如何早發現早預防?
    事實上,肝癌作為第二大高發的癌症,80%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出現轉移擴散,治療難度增加,效果不佳。面對這個「沉默的殺手」,難道我們真的沒有一點辦法嗎?為何會發現就是晚期?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很多人知道吸菸會導致肺癌,但是不知道吸菸也會增大患肝癌的機率。早些年發表的兩篇IARC(國際癌症研究所)專著中指出:吸菸是肝癌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重度吸菸者,其患肝癌的機率幾乎比不吸菸者要高一倍!對於肝癌患者來說,做了手術之後,吸菸亦可增加併發症發生率,如肝纖維化,肝功能受損,膽汁損傷等。長期熬夜導致肝癌的案例主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 為什麼有人發現癌症後,治療沒多久就去世?醫生終於不隱瞞
    其實,像這樣的現象在癌症患者當中是比較常見的。還沒有查出病症的時候,他們通常還能正常生活,但是一旦查出之後,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就會變得越來越差,而且很多都活不過幾個月就離世了。實際上,那些發現癌症之後很快便去世的,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下面這幾個。
  • 癌症並非等於絕症,有4種癌就算到了晚期,也有治癒的可能
    醫生:不要太擔心,你這種病情和癌症類型,很可能長期生存!雖說醫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但是對部分癌症患者而言,癌症就等同於絕症。即便是健康人群,也都錯誤地認為,癌症治不好、它除了會浪費錢之外,根本就沒有什麼治癒希望。
  • 癌症多久不復發才算治癒?提醒:達到3個標準,才算恢復良好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乳腺癌只要前期早發現,並且早點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情況。通過將整個乳房切除,有些患者好幾年都沒有復發,或者是轉移。癌症怎樣才算是被「治好」?只要滿足這3個指標,病情就能得到控制1、身體指標正常雖然說癌症很可怕,但我們一定要積極地去面對,要知道前期早發現,很多癌症都能被治癒。
  • 身體出現這15種變化時,很可能是癌症!千萬別大意,早治療很關鍵
    審閱者: 張雪梅(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臨床上,許多癌症患者在就診時疾病已到了晚期,導致治療困難,這也是為什麼癌症很難治癒的原因之一。 那麼如何才能早期發現癌症呢?
  • 乳腺癌發病高,但卻是唯一可以治癒的癌症,早期手術效果良好
    導語:對於女性來說乳腺癌是導致女性癌症的最常見腫瘤也是治癒最為良好的腫瘤,所以了解乳腺癌尤其是了解乳腺癌早期的發展過程能更好地幫助女性診斷乳腺癌做到早治療,早康復。大部分癌症都是遺傳所導致的研究發現幫家族當中出現乳腺癌患者的時候不在那的機率會增加1.5至3倍。
  • 「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頒發:腸癌或可治癒,百億早篩市場步入...
    來源:藍鯨財經11月25日,諾輝健康宣布:國家藥品監督局頒發「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批准杭州諾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諾輝健康」)旗下癌症早篩檢測產品「常衛清」(國械注準20203400845)的三類醫療器械註冊申請,並在預期用途中明確常衛清適用於40-74歲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篩查。
  • 這種癌症原本可治癒,但我國治癒率卻只有歐美一半!
    據2018年發布的全球癌症數據統計,中國淋巴瘤患病人數共約26萬。我國每年約有10萬名新發淋巴瘤患者①,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的趨勢,防治形勢嚴峻。淋巴瘤雖然是惡性腫瘤,但它卻是目前控制率、治癒率最高的腫瘤之一,以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即使晚期也可以治癒的腫瘤,患者在採用標準治療後,臨床治癒率最高可達70%②。
  • 李詠患癌去世,「癌症」可以預防和治癒嗎?
    像一代傳奇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賈伯斯在2011年因患胰腺癌辭世,享年56歲。等等這些一行行的盤點,好像用血一樣的文字在我們心頭書寫著,癌症的可怕與難以治癒。從一些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癌症似乎更「青睞」於那些壓力山大、工作忙碌、作息不那麼容易規律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