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人文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篇"皮球紋"的文章中提到鬥彩時還叫做「豆彩」。有時候,學者們會寫作「逗彩」。甚至歷史上,鬥彩雞缸杯一直被稱為「青花五彩雞紋小杯」。鬥彩的說法不過才幾十年而已。
鬥彩的記載
有關鬥彩瓷名稱的由來,歷史上有許多種說法。《陶雅》裡說:「何以謂之豆彩,豆者豆青也,……雜以他色曰豆彩。」此說法的可信度不太高。《飲流齋說瓷》中說:「何謂鬥彩,謂花朵之各顏色相互鬥爭;或者稱之為逗彩,謂彩繪之駢連卻有間隔之意,為的是相互響應,謂之美。」這裡的理解似乎與我們平日所理解的更為接近,更易於接受。
人們對名稱的疑議,多為不了解工藝所致。從工藝的角度來看鬥彩,就更容易理解得清晰透徹一些。
雞缸杯製作的過程
把事先準備好的瓷土混合物通過拉坯和利坯等工序做出杯子的形狀,這個就叫做素坯。素坯完成後,在它的表面以青花料進行彩繪,但彩繪主要用線勾勒,類似國畫的線描。勾畫完成後,施以透明釉,入窯以高溫燒制。燒制完成後,在瓷器表面在之前線描留下的輪廓之內填彩。比如雞的冠子,填上紅色,葉子填上綠色。填上彩色後,再用低溫燒制一遍,將後上的彩凝固住。這樣子一件鬥彩雞缸杯就算大功告成了。
這是時鬥字的意思就比較清晰了。地方方言中,鬥有拼接的意思,比如以前的老家具接頭部分叫做鬥榫頭。所以,鬥彩就是釉上的彩色與釉下的青花拼接在一起,還要看不出痕跡。
鬥彩技法的延伸
這樣說來,鬥彩只是一種裝飾手法。在明代,釉上能「鬥」的彩,只有五種;但到了清代後出現了琺瑯彩、粉彩後來還有新彩,其實也可以把它們歸入鬥彩之中。只不過後世總是習慣性地把鬥彩、粉彩、五彩、琺瑯彩相提並論,總會讓人們誤會鬥彩是某種特殊的彩料,與其它彩繪手法是並列關係。這無疑增加了一些理解鬥彩與其它彩繪關係的難度。
鬥彩意義的延伸
作為一種特殊的裝飾手法,鬥彩常常會運用非常多的顏色(雍正、乾隆期的官窯更是將其發揮到極致),而且這些顏色大多是小塊面的上色,因此,大多人認為鬥彩的「鬥」有著爭奇鬥豔的意思。如果單獨觀看釉上的這些顏色,必定會讓人感覺到瑣碎複雜,但整體的效果卻極不尋常,且非常和諧。這是因為所有的顏色都勾勒在青花線條的範圍之內,同一色系的色彩會更為協調,而強烈的對比色又會因青花的約束而變得柔和一些。因此,這時的青花顏色主要起著一種底色調的作用,類似於黑色或者白色的背景,重在調和。
鬥彩雖然僅僅是一種裝飾手法,但其在彩繪瓷器的歷史上意義非凡。這是因為青花瓷器的繪製與五彩的彩繪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工序,此前也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正是因為鬥彩,將兩種工藝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裝飾性遠遠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釉上的彩繪,藉由青花的配合,地位也得到了提升。畢竟青花瓷器在當時已如日中天,同時的釉上彩卻很少受到重視。在此後的幾百年裡,釉上彩瓷器發展迅速,甚至搶去了青花瓷器的風頭。
如此,鬥彩的重要性其實是將青花瓷的釉下彩與彩繪的釉上彩相結合,開拓性地做出一種新的瓷器裝飾技法,這種技法在之後被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