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無路的鐵傳甲無意中走到了菜市場,抱著孩子的婦人,帶著拐杖的老嫗,滿身油膩的廚子,各式各樣的人提著菜籃在他身旁擠來擠去,和賣菜的村婦、賣肉的屠夫為了一文錢爭得面紅耳赤,鮮明而生動,他的心情突然明朗開來。」
——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
生無可戀的人是不是願意去菜場不知道,我只知道有無數熱愛生活的人,就喜歡往菜場跑。菜場,可以說是一座城市最真實的影像,不論走到哪裡,去菜場一瞧,就大抵知道本地人吃些什麼,為了這些吃的要花多少錢。而菜場貨品的豐富程度、菜場環境的直觀表現,還能反映出生活水準和國民素質。
以前在國外旅行,總是對「別人家的菜場」很羨慕,曾在耶路撒冷的菜場旁邊蹭Wi-Fi,也曾在巴塞隆納的菜場裡拍照,還曾在布達佩斯的菜場門口吃香腸。而這次逛遍杭州主城區十多個菜場,我終於可以在朋友圈裡自豪地發布:我們家也有好菜場呢!
第一次知道,杭州還有「農貿市場協會」,他們主要為主城區的近130家菜場(大名都叫農貿市場)提供服務。經過對他們的採訪,我對杭州主城區菜場的先進性有了一些了解,原來菜場們已經升級到3.0版,菜場裡所有的農產品都有可追溯性,二維碼掃一掃就知道,菜場裡有嚴格的計量監測系統,難怪我媽媽再也不帶著小秤去菜場了。
一直習慣在超市買菜的人,走進菜場,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蔬菜排列出豐富多彩的顏色,河鮮在水盆裡發散出水淋淋的生鮮味,肉類總是照耀在那神奇的紅色燈光之下,大哥大姐操著不怎麼標準的普通話吆喝著「自己家做的」醃菜,阿姨埋頭做油豆腐嵌肉和千張包。
想買冬筍,要不要幫你剝好?來,刷刷幾秒鐘,飽滿喜人的冬筍露出白胖胖的身軀。
我自己做的雪菜,他們都說好吃,都是老客人來買的,我看你不大來這裡的,要不要來點嘗嘗看?蘑菇也來點?雪菜炒炒多少贊。
香椿現在便宜哎,只要70,前兩天都要100嘞!
嘎小一顆榨菜,稱起來也不要多少錢的,你拿去吃吃看!
這個是杭州老底子口味的酥魚,糖醋的比較火,你吃吃看?
你看這是頂新鮮的蠶豆,弄點小蔥炒炒多少鮮,等到「眉毛彎」變黑了,就只能剝豆瓣了。
一連10天,跑了17家菜場,有幾個還是二刷、三刷,我記得每一個可愛的細節。杭州的菜場,早就不是我想像中亂糟糟、鬧哄哄的樣子,它們可以漂亮到讓我們只想自拍,豐富到可以用壯觀來形容,整齊到所有的青菜都比別處精神,好吃到一路吃撐,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這些菜場都在公交車站附近,於是我很願意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穿越整個杭州,從北大橋以北去往復興南路,只是為了一口酥魚和一把雪菜,這就是菜場界的「米其林三星」吧。
我塗脂抹粉地去菜場,他們兜我說:「老闆娘,你要看點啥西?你是不是開飯店的?」我蓬頭垢面地去菜場,他們兜我說:「大姐,你要買點啥西?倒擔(杭州話,意為最後一點全部歸你),便宜點賣把你!」但無論如何,我都要說出「滴滴刮刮」(杭州話,意為地地道道)的杭州話,假裝自己道兒很老的樣子,要不然我覺得自己會被當作「洋盤」(杭州話,意為外行)。
活色生香的菜場,活色生香的杭州。
我居然和糟滷店大姐
有抖來綁去的關係
東山弄農貿市場
老教授買菜不還價
特點:水產品多,中高檔水果多
什麼值得買:西湖魚市、劉姥姥十裡香牛肉麵店
東山弄農貿市場是我本次菜場行的第一站,有兩個大IP:西湖魚市和菜場旁邊的劉姥姥十裡香牛肉麵店。
先來說說西湖魚市。早幾年我們就報導過,西湖里的魚不能隨便抓也不能隨便賣,正宗的就只有西湖漁亭,最早開在南山路,2011年由樓外樓接手,成為「西湖魚市專賣店」,就落戶在東山弄農貿市場。
這些魚都是哪裡來的呢?為了淨化水質,每年都會往西湖里放養一批魚苗,這就是一個相對天然的生長環境了,起碼要三年以後,魚苗才能長大,才能捕撈。不同的季節,魚也是不一樣的,冬天裡以白鰱為主,偶爾會有草魚,年初的時候有鯽魚,現在則是步魚正當時令。進入六月,會有螺螄青,五到七月間有鯿魚和汪刺魚,以及非常熱門的河蝦。因為是西湖里野生的魚,價格肯定要貴一些的,據我媽媽的線報,早上經常有人排隊的。
另一個菜場網紅,是菜場旁邊的劉姥姥十裡香牛肉麵店。老闆是浙大文學碩士,早年間研究《紅樓夢》的,所以那個看上去小小破破的店裡,貼著電視劇《紅樓夢》的劇照什麼的。講真,他們的面對我沒什麼吸引力,倒是那個牛腱子挺好吃,口味比較清淡,有一股子藥香,非常特別。我爸爸表示,下午三點多去的話,牛腱子才出鍋,還熱乎著呢。店裡的大姐可以幫忙把牛肉切好,打包的時候順手放進去一小袋香料粉,老吃客們一定不要忘記問她要牛肉湯包,據說那就是帶有中草藥的20種香料製成的秘方牛肉湯。道兒最老的吃法是,淡口吃牛肉,就當個「消閒果兒」(杭州話,意為零食),當然也可以下酒。吃到最後袋兒裡剩下的牛肉碎,跟牛肉湯一起,再炮製一碗牛肉湯麵或者牛肉湯米線,一個人偷著樂吧。
整個菜場面積不大,放眼望去就覺得水產品多、中高檔水果多,原來在140個商戶中,水產品攤位有20多個,水果攤位6個。這裡,可以說是以「精」出名的,菜場的主流顧客來自旁邊的浙大,早上隨便遛遛就能偶遇N個老教授,比如我爸爸。他老人家買菜,用我媽媽的話來說是「從來不討價還價的」,於教授的理論是,只要質量好,貴一點沒關係。所以在東山弄菜場,五六百一個的榴槤也能輕輕鬆鬆地賣掉,購買力槓槓的。
古蕩農貿市場
每個攤主大概都是處女座
特點:蔬菜賣相好,品種豐富,新鮮
什麼值得買:春卷、蛋餃、千張包
從天目山路穿過一個月亮門,進入了古蕩農貿市場的地界,瞬間就有食物的香氣飄過來。菜場是一座主樓,周邊圍繞著一圈熟食商鋪,再往裡走一走,還有一些賣蔬菜和水果的,連帶著賣雜貨的,這裡形成一個小型集市。有個春卷很好吃的小攤,就是那邊發現的。旁邊還有一個現場做蛋餃和千張包的,聽說是從望江門搬過來的,是那一片做得最好吃的。
我是在浙大玉泉校區長大的,小時候逢年過節要買點「不一般的」菜,就要到古蕩去。當年在我心中神一般的古蕩農貿市場,今天走進去,我還是會發出一聲讚嘆。大而整潔,站在二樓往下看,簡直可以用漂亮來形容。一樓基本都是蔬菜,以我一個外貌協會資深會員的眼光來看,每個攤主都像是處女座的,每一把菜都疊放得那麼齊整,而且看上去都很新鮮。
二樓有半邊是乾貨專賣,我看到了各種調味料和香料,八角、桂皮、孜然、小茴香……還有些我都不認識的。還有小時候外公泡酒的那種黑棗,我至今都能回憶起它的馥鬱酒香。
茅廊巷農貿市場
老一輩杭州人都認的明星菜場
特點:老底子的生活方式深藏於此
什麼值得買:魚圓、滷大腸、小缽頭甜酒釀、糟滷菜
茅廊巷農貿市場,可有些年頭了,據說建於1927年。當年錢塘江南岸的農副產品和四季青鄉的蔬菜,都直供茅廊巷菜場,上一點年紀的老杭州都知道。現在,雖然進門就有一種「舊啃啃」的感覺,但一直往裡走,七拐八彎的,好像有無盡的寶貝。
這裡的魚圓、滷大腸、小缽頭甜酒釀,都蠻有名氣,我的目標是254號攤位。
「陳姐糟滷店」佔了一半的鋪面。抬頭看,價格表上有杭州人愛吃的蝦油雞,泡椒類的有鳳爪、鴨胗、門腔,以及糟滷豬蹄等。下午三點多到的時候,櫃檯裡已經半空。店裡所有的糟滷菜,都是陳姐自家人做的,跟她隨便一聊,發現我跟她抖來綁去的關係是這樣的:陳姐的公公跟我小阿姨是一個廠裡的同事。陳姐的公公是單位食堂的大廚,做的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本事就凝聚在那糟滷兒裡了。
第一爆款泡椒鳳爪,酒香撲鼻,但吃起來還是清淡派,陳姐說客人們大多拿去當「消閒果兒」的,不能做太鹹。鳳爪們都被貼心地切成小塊,特別適合一手捏著,一手刷手機。除了糟滷菜,還有花生米、豆腐乾什麼的。我買了一盒醋蘿蔔,酸酸甜甜,在經歷了春節的自我放縱後,太爽口了。
而254號攤位的另一半,也是一位大姐管著,湊近了一瞧,她那裡的東西也是深藏功與名。首先吸引我的是各色糕團點心,我們小時候,到了下午家裡是要吃點心的,主要就是這些甜糯糯的小糕小團,或者是湯番薯、老南瓜什麼的。糕團以外,大姐那裡還有海寧宴球、溫州魚餅、龍門麵筋,以及蝦仁卷、馬蹄卷什麼的,每樣都買兩三個,回家或蒸或煎或放湯,好贊。
這個菜場是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說起來,我人生中第一次菜場行,是在幼兒園中班那年,20世紀70年代中期,買啥要憑票,有些海產品就屬於緊俏商品,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的。某天說菜場裡到了新鮮的墨魚,負責帶我們的阿姨心裡著急,想了又想,派出我和另外一個小朋友,菜場走一遭。就這樣,我們在全班小朋友羨慕的眼光中,完成了「幫阿姨買墨魚」這樣的壯舉。再年長一點,對菜場的記憶就變成了星期天到外婆家玩兒,路過茅廊巷農貿市場,花5分錢買兩朵白蘭花送外婆。
酥魚讓我每天都喜新厭舊
鳳起路農貿市場
沒進菜場大門購物袋就滿了
特點:裡面菜品齊全,外面美食聚集
什麼值得買:酥魚、餛飩、千張包
一聽說我要跑菜場,全杭州的朋友們都力推,鳳起路農貿市場。真的,普通的菜場千篇一律,有趣的菜場各自精彩。鳳起路農貿市場作為一家菜場的專業度有目共睹,而它的「偏門」,後面還有詳細解說。
第一刷鳳起路農貿市場的時候,我都沒進菜場大門,特大號購物袋就滿了。這裡有點像個院子,一進「院門」左手第一家,是在上海和南京也都很火的「袁記」,賣生餛飩的,排隊大戶,好不容易來一趟,兩個品種起步。再往裡走幾步,有一攤做了十多年的糯米藕,一節節的,看著就甜滋滋的。
但是這個時候我已經顧不上了,前面連著兩攤酥魚。門面小一點的叫李記酥魚,再往前幾步路那家叫雪景。很多人都問我哪家好吃,我覺得要看個人的口味,兩家的酥魚對比著吃,會覺得雪景的稍微鹹一點,李記湯汁裡醋的味道濃一點,可是對我來說偏甜。雪景還有面拖小黃魚、炸大蝦什麼的。這樣在外面東買買西買買,購物袋就滿了,於是我默默地回了。
隔了幾日二刷,才正式走進鳳起路菜場裡面,又看到幾家做杭式餛飩的攤位。這一輪吃下來,我想大家都喜歡袁記的原因,除了他們的食材新鮮、品種豐富,餛飩皮比較薄可能也有一定的關係。賣生餛飩的人家,餡兒是可以自己調的,可餛飩皮子都是進貨的,現在的餛飩皮普遍偏厚,一口咬下去就覺得少了點靈性。
過年前我們報導過菜場裡的蛋餃、千張包,它們的「勢力」甚至已經超過了餛飩,基本上跑過的農貿市場裡都有。本著走過路過不放過的原則,我前後買了五六攤的,基本上沒什麼不同。而鳳起路農貿市場029號「杭州小農民」,他們的千張包做得特別講究,首先用的是厚千張,煮的時候就吸入更多鮮味,其次是肉餡裡有加冬筍和香菇,甩出其他千張包一條街。這兩天清明糰子新鮮出街,順便也推薦一把。
察院前農貿市場
老城區最具煙火氣
特點:菜場周邊是老杭州的精華
什麼值得買:酥魚、餃子、餛飩
因為那條小弄堂叫「大馬弄」,這個菜場大家都習慣性地稱它為「大馬弄菜場」,其實它的大名叫「察院前農貿市場」。
菜場門口一攤在賣傳統的義烏凍米糖,隔壁就是「原大馬弄蔣師傅美食酥魚」,那也是響噹噹的一塊牌子,原本是開在弄堂口的,後來舊城改造才搬到菜場門口。常規的有兩種魚,草魚和小白條兒,運氣好的時候就能遇到刀魚,杭州人叫鳳尾魚的。要我說,吃酥魚就一定要吃鳳尾魚,整條炸得鬆脆,咯吱咯吱的。啃過蔣師傅的酥魚,我很快就忘了鳳起路上的李記,哪曉得第二天奔向復興農貿市場的時候,又一次喜新厭舊了。
察院前農貿市場對面也有一家連鎖的袁記,我從門口的液晶屏得知,袁記來自廣州。亮堂堂的櫥窗擦得乾乾淨淨,十五種餃子、雲吞、餛飩整齊劃一地擺在託盤裡,五六個穿著白色工作服,戴著白帽子和口罩的姑娘圍桌而坐,面前一盆盆不同顏色和口味的餡料,以極快的速度在她們手中變成一個個待煮的美味。
袁記的餃子和餛飩主打廣式口味,和東北風味的餃子有明顯不同。用店員的話說:「我們的餛飩很好看,煮出來就像玫瑰花,一層一層的褶;我們的餃子很飽滿的,前凸後翹。」問他們大概能賣出多少量,所有人都答不出來,因為論個數已經無法統計,但他們有一個說法,「一天最多能賣兩萬多塊錢吧。」就算按店裡最貴的28元一斤的品類來算,怎麼著也得賣出七百多份。尤其是遇見過年、冬至的時候,餃子更是忙不過來包。
袁記雖然有挺多廣式風味,在杭州賣得最好的依舊是芹菜肉、薺菜肉和鮮肉餡兒的。
所有熱愛杭州傳統美食的,都應該去察院前農貿市場所在的城隍牌樓走一遭,那不長的一條小路上是一家挨一家的小館子,有麵條、發糕、粽子、燒賣、餛飩等,從天亮吃到天黑篤定是可以的。大馬弄上的小商鋪,也出售各種吃的東西,包括熟食和生鮮蔬菜,所以要把大馬弄這一段也視作菜場的一部分,這樣就完整了。一到這裡,我就自動進入杭州話模式,感覺自己又回到小時候蕩菜場的情形。
復興農貿市場
論我與酥魚的緣分
特點:江鮮、河鮮都不錯
什麼值得買:還是酥魚
復興農貿市場對我這個住城北的人來說,真的是遙遠的存在。二樓其實並不大,卻比較有意思,有一攤專門賣各種貝類,大到河蚌,小到海瓜子,血蚶、毛蚶、黃蝖、蟶子,以及其他我叫不出名字的。還有一攤聽說有酒釀水,可惜我晃了一圈沒找到。
我只找到了酥魚界的後起之秀「魚仙遇鮮」,一看就是小年輕做的,有很明確的品牌意識,工作服上還印有logo,裡面是兩個杭州男生在做,工作間看上去蠻清爽的,這一點太有好感了。我就湊上去了,湊上去的結果是發現,老闆跟我居然住在同一個小區裡!這就是吃貨與酥魚的緣分。
Derrick原本是IT男,跟著一個老師傅學的手藝,他的想法就是要把傳承老底子口味的杭州酥魚做到極致。所有的草魚都是3.5-4斤之間,活殺現炸;油是菜籽油,平時一天一換,生意特別火爆的周末,半天就換;酥魚的湯料是早上新鮮做的,因為油品新鮮、湯料新鮮,酥魚呈可愛的金黃色,鬆脆鮮活。
與別家不同,魚仙遇鮮的酥魚有原味和糖醋兩種,糖醋是招牌,這是魚炸後做浸湯處理的,也可以不浸湯,澆椒鹽粉。後來我把他們家不同口味的酥魚打包帶回辦公室,所有人都認為真的還是糖醋的最鮮美。
酥魚有草魚和鳳尾魚,用Derrick的話來說,鳳尾魚屬於季節性的「限量版」,要吃的可得抓緊。除了酥魚,他們還開發了其他的特色產品,椒鹽子排、糖醋裡脊、酥炸鹹串、滷水腸頭、豆腐皮蔥包肉、白斬雞等,總之都是我們小時候吃過的。覺得復興農貿市場太遠的,也可以去婺江路、三裡亭、三墩金家渡的農貿市場,他們有連鎖店。
排隊等牛肉時發現了好吃的雞
採荷農貿市場
除了牛肉和雞,我竟什麼都不記得了
特點:好吃的熟食都在這裡
什麼值得買:牛肉、鹽焗雞
下午兩點半,我們幾個風風火火地趕往採荷農貿市場,唯恐去得晚了,牛肉攤前就又要排長隊。這裡是我第一次去城東的菜場,感覺又踏進了另一個美食景點,牛肉、鹽焗雞、滷鴨兒,摩拳擦掌中。
「福陽佬」(之前叫「富陽佬」)牛肉,是採荷二區農貿市場一塊響噹噹的牌子。每天凌晨4點,老闆李根富一拿到從富陽運來的當天現殺的牛肉、牛板筋、牛肚……就開始浸泡、清洗、分揀,然後燉足5個小時。煮好後攤涼,切好,下午3點攤位開張,傍晚6點賣完收攤,因為營業時間有限,所以沒有一天不排隊。
燒好一鍋色香味俱全的牛肉,老湯是關鍵。牛骨架打底先熬個7-8小時,加入中草藥、土蜂蜜、鹽、醬油、自釀米酒,再熬製4-5小時。「福陽佬」最出名的是牛腱子肉,李根富說,先用鹽水浸泡30分鐘,除去血水後,放進老湯裡燉。5小時後,牛肉爭先恐後上浮了,用筷子插進去毫不費力了,說明已經燉酥了。杭州人熱愛牛的這個部位,他平均每天只賣三小時,光牛腱子肉就要賣出180斤左右。牛肉之外,牛肚、牛筋、牛雜燴也很受歡迎。
因為今年牛肉整體上漲,所以「福陽佬」價格也有微調,每個品種都比去年貴了2元錢左右。但是李根富說,價格對生意的影響,還不如天氣大:「漲這麼一點價大家都理解的,但是每天下雨,那些路遠的顧客就來得少了。」
坐等「福陽佬」開門的時候,忽然發現貼隔壁做「吳佳烤雞」的,招牌上有幾個小一號的字「仙居佬」,這算是蹭熱點嗎?據說用的是仙居的散養土雞,有兩種做法,烤雞和鹽焗雞。我觀察了一會兒,決定試一下鹽焗雞。
雞肉看上去就鮮嫩嫩的,可以買整隻,或者只要半隻,她會幫你把雞切好,接下來的動作才是決定這份鹽焗雞的根本。案板上有一種事先調製好的醬汁,先拿幾塊雞肉,一丟丟醬汁淋上去,然後努力地拌勻,這樣就保證每一塊雞肉都雨露均沾,美味入骨。
在福陽佬牛肉的另一邊的貼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光頭滷鴨了,這家的生意做得很大,我們跑過的農貿市場,幾乎每一家都能看到。想來採荷這邊應該是起步第一家,因為平時我們都叫他們「採荷光頭滷鴨」。
我們在東山弄農貿市場那裡買過光頭滷鴨的鴨肝和鴨胗,也就是比較入味罷了,重點還是在於那個醬汁吧,微微帶著幾分甜意。
三裡亭農貿市場
烤雞魚圓是長年爆款
特點:時鮮菜第一時間上市
什麼值得買:烤雞、魚圓
去年夏天,我們做了「頭伏吃雞」的報導,寫的是吳山烤雞。當時就有不止一個讀者在我們官微留言推薦三毛烤雞。正好,我家旁邊的三裡亭農貿市場裡就有三毛烤雞,並且就開在另一家人氣店鋪潘大伯魚圓的對面。
魚圓放在一個大盆子裡,看上去白白胖胖有點萌,一塊錢一顆,要多少買多少,據說單是過年期間每天都要賣出上千個。這家店已經開了20多年,說起生意好的訣竅,潘大伯的老伴說,「我家魚圓絕對不添加亂七八糟的東西,味道你嘗嘗就知道了,毛鮮嘞。」
確實,他家的魚圓吃進嘴裡最大的感覺就是鮮,煮後肉質細滑但口感竟然還能保留Q彈。
再說魚圓對面的長年爆款烤雞,30元一隻,怕吃不完的可以花15元買半隻。當刀從雞肚子砍下去的一瞬間,裡面的香菇和香蔥就冒了出來,隨之而來就是一陣雞肉的香味。迅速捏起一塊放進嘴裡,入口鹹中帶一點點甜,部分雞肉已經浸入了香菇的香味,雞肉不柴不老,還帶著水頭。就算拿回家放涼了再吃,雞肉也不會腥。
三毛烤雞已經在杭州開了10多家直營店,除了三裡亭農貿市場,機神新村農貿市場、南肖埠農貿市場、定海農貿市場都能買到。
因為旁邊有好幾個大型小區,不管什麼時候去三裡亭農貿市場,都很熱鬧。而且很多時鮮菜,這裡都會第一時間上市。像之前我買到了剛上市的香椿,就有同事羨慕地說家旁邊的菜場根本沒找到。不過對我來說,這個菜場最大的好處是開發新食譜。
駱家莊農貿市場
看上去最像超市
特點:一看就是標準化管理
什麼值得買:榨菜、生鮮
作為一個對餛飩有執念的人,我覺得一碗好吃的餛飩就一定要有相應的湯底,可以沒有雞蛋絲兒,可榨菜末兒總少不了的。雖說菜場裡買來的生餛飩都不配湯料,倒也不怕的,畢竟咱現在也是跑過菜場的人了,直接殺到駱家莊農貿市場,買榨菜去。
說到駱家莊農貿市場,是我們跑的17家菜場裡最像超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大,第二印象是窗明几淨的特乾淨,第三印象是所有的商戶都穿著綠色的工作服,規範,總之就是新興城區新菜場的樣板。一樓的好地段也是賣中高檔水果的,二樓賣生鮮的地方太贊了,中間地帶更像是一個高檔海鮮酒樓的點菜區,貼著牆的是一溜食肆。
二樓014號的大姐是寧波人,賣自己做的「鹹齏(jī)」,也就是雪裡蕻。當然還有榨菜,她叮囑我,自家的榨菜有點鹹口,當餛飩湯底的話,可以先水裡泡一會兒。
能買菜也能玩自拍的3.0版
機神農貿市場
裝修後新開張
特點:菜色新鮮
什麼值得買:德清水產
跑過幾個菜場,看到賣水產的,很多都寫著「德清」,比如在機神農貿市場就有。
那裡專賣德清新鮮水產的大姐姓範,只要有人過來看,她就能用最短時間總結出自家貨的特點:「正宗德清魚,好吃,今天剛到的,正新鮮。」而買菜的人,通常都會接一句:「德清的魚啊,看著是新鮮的。」可見大家對德清魚的認可。
一條條白色肚皮、背部金黃的小魚擠在一起,在日光燈的照耀下閃著亮晶晶的光芒。「正宗德清野生小白條,不殺的7元一斤,殺好的8元,燒起來很好吃很鮮的。」來買菜的大姐二話不說買了一斤多。
她家的野生清水魚和河蝦,一眼望過去就透著新鮮勁兒。範大姐每天的行程是,半夜十二點在德清挑選新鮮水產,收拾好貨物,清晨四點從德清出發,趕到機神農貿市場已經五點多了,稍微喘口氣就會迎來早晨買菜的人。
範大姐的水產店裡,包頭魚10塊錢一斤,在魚盆裡遊來遊去;新鮮河蝦個頭不大,但每一隻都很結實;還有甲魚,範大姐說:「不是長在魚塘裡,是那種在塘外稻田裡的,拿回去煮湯很補的。」
機神農貿市場剛剛裝修過,今年年後才重開,整個市場透著個「新」字,蔬菜種類挺多的,看起來也新鮮得很。市場裡還有賣土雞蛋的,據說是自家散養的雞下的。除了水靈靈的德清水產,我去的那天在別的攤位還看到了江鰻,有家水產攤還說賣的泥鰍是野生的。
濮家東村農貿市場
發現一個好吃的醬菜攤
特點:受周圍拆遷影響有點冷清
什麼值得買:醬菜
相比機神農貿市場的新,也許受到周圍拆遷的影響,濮家東村農貿市場裡看著也有點破敗,再加上我去的時候是中午,不少攤位也關著,就更見冷清。但我一轉頭,有了發現。
屠師傅的攤位非常顯眼,整個市場裡只有他的店鋪旁邊滿滿當當擺著二三十個罈子,還沒走到跟前,各類醃菜和醬菜的醋酸味,就會讓你忍不住咽口水。問過屠師傅才知道,他已經在這裡賣了17年醬菜,許多老客都認他家的各種酸菜。怪不得我曬了條朋友圈後,突然「炸」出許多吃貨,紛紛留言求代購。
屠師傅做醬菜的手藝,是從爸媽那邊傳下來的。在餘姚老家,屠師傅自家田地裡種的菜,屠爸爸屠媽媽都有辦法把它們變成美味的醃菜和醬菜。所以慢慢地,屠師傅就學會了手藝,在杭州這家菜場開了醬菜攤。
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不僅每天有許多買菜的人來稱各種醬菜,周邊的小飯店還會來他這裡拿貨。現在因為周圍拆遷,小飯店都搬走了,生意不比以前,有種輝煌不再的感覺。聊起這種變化,屠師傅很淡定地說:「愛吃的老客人還是會回來買,我就繼續賣咯。」
朝暉五區農貿市場
誰說城北的菜場沒花頭的?
特點:不大,也能淘到好吃的食材
什麼值得買:魚圓、醃菜
住在城北,常常羨慕城南的那些好吃地兒,就連蕩菜場,也覺得城南的更具老杭州氣質。不過朝暉五區農貿市場,雖然不大,卻也能淘出些好吃的食材來。
上次寫過,菜場門口有隻塑料水桶,那是應師傅的固定攤點,賣自己做的魚圓。那天我去的時候,看到還有賣肉圓的,帶著湯水一起裝在飯盒裡賣。買魚圓的時候要在塑膠袋裡放一點水,這個我明白,是怕魚圓變乾澀了,那麼這個肉圓的湯水是什麼情況?應師傅對我的這種小白問題很鄙視,他說那是燒肉圓的湯,很鮮的,你買回去連湯一起熱一記,「不好吃你來尋我」。果然還是這句臺詞,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他轉身拿出一張皺巴巴的報紙,說:「你看,報紙上都寫過的!」我一抬眼,說:「嗯,那是我寫的。」是不是很嘚瑟?應師傅的意思是,眼看天氣要熱,肉圓最多再做個把月,魚圓倒是一直有的。
朝暉五區的這個農貿市場,在我看來還是蠻有得逛,畢竟我不可能常常跑去城南買菜。在裡面030號攤位發現了大頭菜、菜菩頭、梅乾菜、倒篤菜、蘿蔔乾等等,大姐看我對她的缽頭產生了興趣,就跟我說了特別經典的一句話:「我沒人家嘎會說話,但是你看,這些都是自家做的,清爽!」想說大姐你說得真挺好的。想起上次我們美食天團過江採訪的時候,幾乎每一家餐廳都有菜菩頭或大頭菜燒河蝦這道菜,對大頭菜和菜菩頭的印象很深,鹹鮮鹹鮮的,這就是我的浙江胃啊。她的梅乾菜,記得小時候聽我媽媽提過,好的梅乾菜都是「吸燥(杭州話,意思是乾燥)的,看上去煞清爽」,所以我把她的醃菜都記到了小本本上。
紅石板農貿市場
來菜場玩自拍
特點:小而精緻,新菜場的樣板房
杭州的菜場,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改造,新裝修後的菜場,符合自拍景點要求的菜場有好幾個,像前面提過的古蕩和駱家莊,還有中江,最具顏值擔當的當然還得是紅石板農貿市場。這家,以我一個從來沒有掌握自拍技術的人來看,都覺得哪兒都是景,所以買菜的實用性已經不講究了。
仔細探究一番的話,還真像是3.0時代新菜場的樣板房。這麼小的一個農貿市場,出動了好幾位設計大咖,其中包括擔任G20峰會主會場藝術品陳設的設計師、臺灣網紅菜場士東市場的設計師、湖畔大學的設計者,海鮮攤的設計者還是男裝品牌創始人。菜場裡到處是美的細節,啥也不買我就來拍個照。
萬壽亭農貿市場
什麼值得買:鯗
萬壽亭菜場,一個久仰大名的菜場,但是這次去,有點小失望,可能是自己連著跑了那麼多菜場,已經沒感覺了。不過倒也不是全無收穫,至少我發現做醃臘的307號攤位上,有很多海產品,其中的二抱和三抱鰳魚鯗,聞著就帶著特殊的鯗香。她還有超大個的開洋和小魚乾,反正品種蠻齊的。
再就是有個「磨坊」,把五穀雜糧什麼的都磨成粉,再搭配成套裝出售。我記得這個前幾年還流行過一陣對不對?
跳舞 買花 定做羽絨服
打開菜場新世界的大門
逛了一圈杭州的農貿市場,終於明白,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菜市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
菜市場,是這個城市最有煙火氣息的地方。可能年輕人逛菜市場沒那麼頻繁,但在上一輩眼裡,這裡不僅可以買菜,吃穿住行這些,周邊基本上一應俱全。即使菜場內,也有不少「不務正業」的小店。比如製衣店、鮮花店甚至珠寶店。更神奇的是,我還發現了一家隱藏在菜場的歌舞廳。
這很有趣,但也不奇怪,菜場本身,就是一個區域的生活中心。
01
開在菜場邊的歌舞廳
地點:鳳起路農貿市場
先說說隱藏在菜場的舞廳,它就在鳳起路農貿市場門口,抬頭一看,就會發現「大森林歌舞廳」六個字的招牌,看樣子有些年頭了,招牌顏色都被歲月衝淡了,讓人有一種穿越感。
了解了一下,這家大森林歌舞廳已經開了至少17年,見證了身邊的菜場從「紅峰」到「紅樓」再到「鳳起」不斷改名。舞客們也從當初年輕的弄潮兒,變成了如今的叔叔阿姨們。
票價很便宜,男的4元,女的3元。舞廳裡面和旁邊的菜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昏暗的燈光忽明忽滅,迪斯科光球在頭頂快速旋轉著,一張張小圓桌和靠背椅圍著舞池擺放,三百平方米的舞池裡擠滿了舞客,兩兩一對手牽手跟著音樂起舞。
一曲結束,跳累的人走下舞池,滿臉微笑地坐在靠背椅上喝茶、擦汗。坐在音控室的老闆,快速切換即將播出的歌曲,老闆最感慨的不是自己的店,而是整個行業,「杭州人愛跳舞的,以前舞廳多棋牌室少,現在成了棋牌室多舞廳少,角色給換過來了。」老闆說,當年那撥愛跳舞的人,現在一部分會來舞廳,還有一些成了廣場舞愛好者。
大森林歌舞廳每天有三個時段的場次,每一場都爆滿。來跳舞的人也不盡相同,老闆說,早場老杭州最多,「因為年齡大了睡不著,來跳舞當晨練,跳完剛好去買菜。」晚場比較多的是新杭州人,「差不多四十來歲,剛在杭州定居沒幾年,有人是剛學會跳舞來練練,有人把跳舞當成融入這座城市的方式。」
02
買完菜順便拎起盆花
地點:文暉農貿市場
走進文暉農貿市場,我很快就注意到了一樓小梅開的這家花店,面積很小,但盆栽、鮮切花種類很多,顏色各異的花朵擺在店門口,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買菜人,尤其深受女性顧客的喜歡,買完菜順手拎盆花回家的人有很多。
這家花店有兩個特色,一是鮮切花種類很豐富,玫瑰、康乃馨、香雪蘭、百合、富貴竹應有盡有。盆栽不管多肉還是富貴花,小到仙人掌大到蘆薈也很齊全。因為學過一段時間花藝,小梅會在店裡幫客人搭配鮮花,也會幫大家移土換盆,所以生意不錯。
小梅的花店,除了觀賞性花卉,你還能看到迷迭香、薄荷等可食用花卉,喜歡做西餐的人都知道,有些天然香草對食材的加持,會讓食物散發出更迷人的香味。所以一到周末,來小梅這裡買香草的外國人有很多,相熟的客人甚至會跟她加微信好友,需要什麼只要打聲招呼就行。
菜場人流量雖然比不上沿街的店鋪,但小梅卻很滿足,「鮮花和蔬菜一樣,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買菜和買花在我看來,都是為生活增添色彩,沒什麼不同。」
03
很多人喜歡定做的羽絨服
地點:機神農貿市場
很多菜場的周邊,都會有一家做羽絨服的店面,畢竟定做的夠實在、夠保暖。
甚至還有人直接把做羽絨服的店開到了菜場裡,馮大姐就是,她原本在閘弄口農貿市場賣定製羽絨服和羽絨被,一做就是15年,後來閘弄口旁邊的機神農貿市場裝修後重開,就搬了進來。周邊許多買菜人都認識她,一見面都會問,「你搬到這裡了啊,原本還擔心閘弄口那邊拆了找不到你呢。」
馮大姐四十多歲,年輕時在服裝廠工作,一做就是26年,長年的積累,讓她有了一雙辨別羽絨的「火眼金睛」,「只要拿手一摸,我就知道羽絨好還是不好。」因為羽絨都是真材實料,客人也放心讓她量身定做。
這家店不大,名字也簡單,就叫「原閘弄口老店」,路過時就能看見服裝臺和縫紉機。牆上釘著掛衣杆和長款、短款各種花色的羽絨服。馮大姐家的東西不貴,長款羽絨服大概五百元左右,短款的三四百元,摸起來手感非常好,填充的羽絨又厚又飽滿。至於花色,馮大姐說都是自己挑的,有牡丹、菊花、玉蘭各種花樣,一團團布料挨牆碼了一排,當然,客人也可以自帶款式和花色讓她做。
雖然換了地址,但來往依然是附近的居民。不少大媽來定做衣服,量完尺寸後會跟馮大姐聊天打發時間,一來二去認識了不少朋友,都是老客帶新客。馮大姐說,「大家慢慢熟悉了,就知道各自的喜好和習慣,做出的衣服就更加合身了。」
04
誰說菜場裡不能買首飾?
地點:葉青兜農貿市場
葉青兜農貿市場的二樓,走上去第一眼看到的並不是蘿蔔青菜,而是一家明晃晃的珠寶店。走近櫃檯,玉石、黃金、水晶、檀木,各種造型的首飾琳琅滿目。老闆娘是個染著黃色頭髮的大姐,她對拿著相機路過的人很敏感,聊了一下才知道原因,「許多人來我們這兒試過款式,相機一拍,結果轉頭就找別人做了,所以我們不讓拍照。」
別小看這家珠寶店,它可是走連鎖路線的,基本上都開在不同菜場的邊上。原因也簡單,老闆娘一邊穿著珠串一邊說,「菜場人多,杭州大姐和阿姨們形象好,都愛漂亮,所以挺多人來買首飾的。」從類型來看,男士戴的佛珠、女士戴的毛衣吊墜,還有黃金手鐲、繩編手鍊……款式很齊全。問老闆娘有沒有學過,她還有點不好意思,「以前不愛讀書,就愛編這些首飾,又愛漂亮,慢慢就開始做這行了。」
不僅自己喜歡,老闆娘也很懂阿姨們的需求,身材豐滿的人適合戴什麼款式,皮膚白的人襯什麼顏色,穿搭毛衣應該選怎樣的長短,張口就來。開的時間久了,來買菜的熟客都喜歡來這家珠寶店轉一轉,看看有沒有新板型或款式上新。老闆娘說,「現在挺多老人家還不會網購,我們這裡能讓大家一起變漂亮,我也很開心的。」
福緣居老闆郭連寶
明星大廚胡亮
葉馬餐廳老闆馬敏冬
三個杭州男人的「獨家買菜經」
早年我是沒有杭州胃的,在國外天天吃西餐都能快活半個多月。這兩年突然就變了,出門三五天就會惦記杭州菜,心水飯店的名單上,也是做傳統杭州菜的最靠前。比如福緣居,隔一段時間就要蹦過去吃一頓。我認真地想過了,儘管他們家的大腸、蝦油雞確實很贊,但真正吸引我的是老闆的隱形菜單,堪稱店裡每天的「彩蛋」。
在這次的菜場採訪中,我請到福緣居老闆郭連寶和杭州著名的大廚胡亮帶我蕩菜場,還深入葉馬餐廳的廚房,向老闆馬敏冬請教買菜經,以及都去逛哪些菜場。
明星大廚胡亮
買雪菜他只認一家攤位
常逛菜場:復興農貿市場
駱家莊農貿市場
有「食神」之稱的明星大廚胡亮,這兩年都在認真做醬貨,或者開發可速食的佛跳牆、小米海參等。偶爾為了招待朋友,也會開個家宴。他常做的雪菜蒸魚、雪菜墨魚都是我的最愛,吃起來雪菜比魚還鮮,還有片兒川裡的倒篤菜,不知道打聽了多少次,他都神神秘秘的不肯說哪裡買的。
有一次我寫稿子到凌晨,睡覺前發了條朋友圈,結果看到胡亮「秒點讚」,我問他這個時候幹嗎呢?回答說是去買菜。至於這麼早嗎?還真的要這麼早,他經常要跑兩個菜場,去駱家莊買他認為最新鮮的魚,再去復興買他認為最好吃的蔬菜。這兩個菜場之間的距離,可不近。
這次採訪就約在復興農貿市場,直奔二樓,39號攤位。胡亮的雪菜就是那裡買的。這家攤位可能是菜場裡唯一從蕭山趕過來的商戶,除了自己做的倒篤菜、冬醃菜、瘤芥菜什麼的,還有野生步魚、泥鰍、黃蝖等。基於我對「本塘」和「沙鱉」沒什麼概念,於是掃盲時間開始,胡亮費了半天勁把一根滑不溜手的泥鰍捧在手裡,跟我說,這可是田畈裡的泥鰍,吃了「特別補」。我還是第一次知道,泥鰍是不能捉的,要捧的。怎麼區分野生的步魚呢?看魚身材,基本上土肥圓都不是野生的,再就是野生步魚的牙齒很厲害的樣子。
除了這一攤,胡亮在復興農貿市場還有其他的定點供應商,看著他們像變戲法一樣從攤位底下撈出一大包饅頭,又或者是不對外銷售的臭豆腐,我瞬間感覺到了一種「VVIP」待遇的感覺。
葉馬餐廳老闆馬敏冬
每天早上去聞堰拿江鮮
常逛菜場:察院前農貿市場
茅廊巷農貿市場
跟福緣居不同,葉馬餐廳是嚴格按照菜單來的,沒有隱藏菜單。但六和塔那邊的老店,也會做各個季節的時鮮菜,量不大,由服務員向客人們推薦。
一些「基本款」菜,他們家是去近江那邊買的。這次我們沒去近江的市場,也是有點遺憾的。作為葉馬餐廳的當家菜,江鮮、河鮮的品質自然是一點都不能馬虎,馬老闆每天早上都要趕去聞堰:「總要自己過去看牢才放心。」多早呢?6點半就到地方了,所以我沒辦法「求帶」,只能趕到葉馬六和塔店採訪。
大概全世界的漁市都要趕早,去晚了好東西就不一定有了。我想起一部美國電影,主人公是兩個紐約的廚師,有一個情節,就是後半夜的時候趕到碼頭去「搶魚、搶龍蝦」。真的是搶,拼的就是手速、眼光,還有跟漁老闆的關係。馬老闆說杭州這邊也一樣,一定要自己盯著,才能拿到最好的食材,否則總是不放心。
以前我總以為食材對西餐更重要,因為中餐的烹飪手法多,有時調味料可以彌補食材的不足。現在覺得不論是哪種料理方法,食材品質都是一道好菜的根本。特別是像杭州菜中的江鮮、河鮮,上乘的吃法是用最簡單的烹飪來保持食材本身的味道,有了這樣對食材的嚴格把控,才有越來越多的粉絲吧。
平時,馬老闆也去察院前農貿市場買時令蔬菜,有空的時候還會到茅廊巷轉轉,這是去「靈市面」呢。
福緣居老闆郭連寶
「隱藏菜單」都是小攤上買來的
常逛菜場:察院前農貿市場
中午11點,如果你站在城隍牌樓與大馬弄交叉口,很可能會遇見福緣居的郭老闆。他身穿鮮亮顏色的外套,駕駛著「小電驢」,旁邊的菜筐裡是他淘來的時鮮菜。在他眼裡,察院前農貿市場是最具煙火氣的菜場,其精華部分就在於大馬弄的幾個小攤位。
「有一個是從富陽那邊過來的,像我店裡用的臭豆腐,就是問他們拿的。」確實,在所有農產品都要求做到具有可追溯性以後,農貿市場裡的菜大多都是從同一個地方批發來的,講起來,大家賣的菜沒什麼不同了。偶爾會有「自己家種的菜」,就成為老客們的「特供」貨。
郭老闆每天都要到菜場轉轉,看到有什麼時鮮菜就買回去,回到店裡就是一道道好菜,有時是薺菜春卷,有時是春筍步魚,有時是雪菜黃蝖。所以,很多熟客來福緣居吃飯,是不需要菜單的,他們會問:「老闆,今天有啥西?」像薺菜這樣的,還需要提前跟他們說好,要不然等到他中午時分晃過去,八成是沒剩下什麼了。
這幾天蠶豆上來了,他明顯看出我五穀不分,就捏著一顆豆子跟我說:「你看這個,現在眉毛彎是綠色的,就嘎(杭州話,意思是這樣)炒炒,放點蔥花,毛鮮的。等到眉毛彎這裡發黑了,個就只好剝出來炒豆瓣了。」
老頭兒懷念的那個「垃圾菜場」
關於菜場的記憶,要從我爸說起。
表姐住大馬弄菜場邊上,她定期會買些那裡的菜來看望我爸。每次我們姐妹感嘆大馬弄的菜又便宜又好時,老頭就會嘆口氣,懷念已經消失的望江門外直街菜場。在望江門這一帶居民的心目中,這條直街上的馬路菜場,當年可是和大馬弄齊名的。
1
望江門的垃圾菜場
望江門外直街是一條很小的馬路。當年,杭州以貼沙河為界,河西屬於「城裡」,河東屬於「城外」。可以想見,從前的杭州是有多小啊,隔了一條貼沙河,就出城了。望江門這裡一直是人口密集的地方,除了幾個大型住宅區,老底子肉聯廠、麵粉廠、橡膠廠都在這一帶,還有很多望江大隊的村民。人一多,馬路菜場就應運而生,大部分攤主都是租瞭望江大隊村民的房子做生意,也有少數村民自己開門賣菜。因為環境不太好,所以我們直接叫它「垃圾菜場」。
和很多的「垃圾菜場」一樣,這個馬路菜場的東西非常多,因為攤位費便宜,導致農貿市場價格上完全不是它的對手。老頭是垃圾菜場的忠實粉絲,我跟他去逛過幾次,因為時間長了,攤主和買主基本上都已經混了個臉熟,要買點什麼東西,都有固定的「明星攤位」。比如我想買塊腰花,老頭找的攤位就不但把腰臊除得乾乾淨淨,還幫忙劙出極漂亮的花刀來。劙(li)是杭州話,形容被某銳物弄出極小的傷口,比如「手指被劙了一記」和「被割了一刀」,那傷口的程度就是截然不同的。這攤主刀功之佳,讓我認為只能用這個劙字來形容了。
2
搬遷和重聚
前幾年舊城改造,望江門外直街拆掉了,垃圾菜場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但是居民還是在的,菜也還是要買的,兜兜轉轉,賣家沿著海潮路一帶又重新聚集起來,分散到了附近幾個小菜場,其中大部分搬到了清鵬蔬菜水產經營部(映霞街127號,與海潮路交界,老底子八一中學對面)。我們之前曾介紹過的「望江門千張包」(都市快報2019年1月31日A08版),當年就是在垃圾菜場做出名的,也是搬到了這裡。
隨著望江門千張包一起搬過來的還有好幾家,老頭帶我去一一指認。清鵬蔬菜水果經營部4號攤位的李師傅,賣的菜都是餘杭進的,我去的這天,春筍11元/斤、冬筍4.5/斤、蘿蔔1.5元2斤,看著都很新鮮。10號攤位的陶大姐,都是富陽進的貨,我問她這幾天吃什麼菜好,她推薦了菜心,說只要4元一斤,我買了2斤,的確很嫩很糯。9號攤位專賣醬菜,我夏天買過幾次醬瓜,買回來重新再加糖補醃一次,十分開胃。
也不是所有人都搬到了清鵬,因為攤位有限,老餘杭的朱師傅就沒跟上大部隊,而是在望江新園靠海潮路這邊,孤零零租了個門臉做生意。就是這樣,老客戶也都能熟門熟路地找上門來。我家老頭說,朱師傅的貨非常好,品種不多,就賣黃鱔、甲魚、鯽魚這幾種,這個季節麼還賣點春筍和青殼螺螄。我看了下他賣的青殼螺螄,個頭很大,價格也便宜,這天賣5元一斤,其他幾個攤位我問了都是7元。
老頭說,從前垃圾菜場還有一戶人家賣湖蟹出名,歷年來我家吃的湖蟹都是他家買的。因為舊城拆遷,這戶人家是自住房,估計拿了拆遷費後就不想再賺這麼辛苦的賣菜錢了,就一直沒有再出江湖。
不完全目錄
1.東山弄農貿市場
西湖魚市,劉姥姥十裡香牛肉麵店
2.古蕩農貿市場
有一家小攤的春卷很好吃,旁邊還有一家現場做蛋餃和千張包的,也是極好的
3.茅廊巷農貿市場
254號攤位陳姐糟滷店
4.鳳起路農貿市場
袁記生餛飩,李記酥魚,雪景酥魚。029號杭州小農民千張包,還有一家做了十幾年糯米藕的攤位。門口有大森林歌舞廳
5.察院前農貿市場
義烏凍米糖,蔣師傅美食酥魚,袁記的餃子和餛飩
6.復興農貿市場
酥魚界的後起之秀「魚仙遇鮮」。39號攤位的雪菜、倒篤菜、冬醃菜、瘤芥菜、野生步魚、泥鰍、黃蝖
7.採荷農貿市場
「福陽佬」(之前叫「富陽佬」)牛肉,「仙居佬」烤雞和鹽焗雞,採荷光頭滷鴨
8.三裡亭農貿市場
三毛烤雞,潘大伯魚圓
9.駱家莊農貿市場
二樓014號的鹹齏(jī)(雪裡蕻)和榨菜
10.機神農貿市場
德清新鮮水產,「原閘弄口老店」羽絨服店
11.濮家東村農貿市場
屠師傅賣了17年的醬菜
12.朝暉五區農貿市場
應師傅魚圓,030號攤位的大頭菜、菜菩頭、梅乾菜、倒篤菜、蘿蔔乾
13.紅石板農貿市場
3.0版菜場樣板房,適合自拍
14.萬壽亭農貿市場
307號攤位的醃臘和二抱、三抱的鰳魚鯗
15.文暉農貿市場
一樓小梅花店
16.葉青兜農貿市場
二樓珠寶店
17.清鵬蔬菜水產經營部
4號攤位的李師傅,10號攤位的陶大姐,9號攤位的醬菜
望江新園靠海潮路
朱師傅的黃鱔、甲魚、鯽魚、春筍和青殼螺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