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導:2019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25人入選,其中100人來自美國本土,25人來自其他國家,這二十五人中就包括中國籍科學家顏寧!
此時的顏寧年僅42歲,以四十出頭的年齡當選為美國外籍院士,這份榮譽當真是輝煌無比,用一句俗點的話來形容:「真給咱中國人長臉」!
顏寧在美國代表的是中國科學家的形象,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形象,她能夠有此成就使得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與有榮焉,但在一片喝彩聲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而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源於兩年前針對顏寧的輿論圍攻,讓我們來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況!
據《新華網》報導:2017年8月,顏寧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當年的候選人一共157人,顏寧是最年輕的一位,2017年11月底,公布的最終「當選」名單中,顏寧未能入選。
同年,顏寧離開執教十年的清華大學,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
這兩件本來「不相干」的事湊在一起,就讓人們做出了一個猜測:顏寧是因為沒有當選為院士,心中有所不滿才離開清華,一時間顏寧陷入了輿論的圍攻,有人指責他「崇洋媚外」,有人指責她氣量狹小,還有人指責她辜負了祖國的培養等等,面對這些流言蜚語,顏寧從未正面回應。
兩年後,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好像「證實」了顏寧離開清華就是因為沒有當選為院士,真是這樣嗎?
只需說一點,大家就知道是與不是:
顏寧是在2017年的8月份被增選為院士候選人,但早在2017年的5月份,清華就已經證實顏寧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在評選結果還沒有出來之前,顏寧已經全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連時間都對不上,這怎麼能說顏寧是因為沒有當選院士而離開清華呢?
那顏寧當年究竟為什麼要離開清華呢?
其實顏寧對此有過解釋,她將原因歸結為「居安思危」四個字:「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人們對此很不理解,顏寧還需要「居安思危」嗎?她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無需太過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考大學時「輕輕鬆鬆」的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2000年她從清華大學畢業,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她在美國待了七年,2007年以博士後的身份回國就任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成為清華最年輕的女博士生導師,彼時的她風光無限,「開掛」一般的人生令人羨慕不已!
在清華執教的十年間,她醉心於科研,期間獲得無數榮譽:2015年憑藉在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在內的關鍵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2016年又被《自然雜誌》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2017年12月15日,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等等!
這樣一位「大神」級別的人物需要居安思危嗎?
答案是要的,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顏寧若是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恐怕很快就會泯然眾人矣,正是她的不滿足,她的憂患意識鞭策她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小結:
顏寧作為一個「超級天才」,我們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維來推斷她,她看中的並不是榮譽和利益,她所追求的是純粹的科研,不參雜任何東西的科研,而這在國內是很難達到的!
所以她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選擇了一個能夠靜下心來搞科研的地方!顏寧曾經說過「我就是想很簡單地做自己喜歡的研究」,這是顏寧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正所謂「人言可畏」,真心希望人們能夠停止對顏寧的惡意揣測,更不要臆想一些所謂的「陰謀論」,中國能有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是我們的榮幸,可不要用流言毀了她!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自然雜誌》《新華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