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麋鹿守護者

2021-01-08 廣州日報

洞庭湖內的麋鹿群。(姚毅攝)

宋玉成

想了解更多人物故事,請掃二維碼。

「他是我們保護區第一個專門研究麋鹿的動物學博士,所以我們都叫他『宋博士』。」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姚毅說。

「宋博士」名叫宋玉成,今年37歲,河北邢臺人。他是湖南省引進的首個研究麋鹿的博士,在東洞庭湖和麋鹿相伴了八年。

八年間,他跑遍了東洞庭的每一個角落,他是麋鹿種群的守護者,也是洞庭湖生態環境變化的見證者。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丹(除署名外)

「黑」,幾乎是所有人見到宋玉成的第一印象。由於常年在戶外工作,所以宋玉成暴露在外的皮膚基本上都曬成了黑色,甚至胳膊上都曬得脫了皮。

「你似乎比照片上還要黑一點。」記者開玩笑地說。「那是因為我都幫他PS過了呀,哈哈。」姚毅接過了話茬。

對此,宋玉成毫不在意,他告訴記者,之前保護區管理局的領導見到他時這麼說的,「小宋啊,你晚上出門很安全啊。你如果不說話,都不知道旁邊還站了人呢」。

「喜歡在外面跑」

「作為一個理科生,要麼待在實驗室裡,要麼到野外去科考。我是那種在實驗室待不住的人,所以就選擇了野外工作。」宋玉成說,他家是河北邢臺農村的,儘管從農村出來,但並不意味著生活很苦。「說實話,專門到野外搞研究之前,幾乎就沒受過多大的苦。」

從黑龍江的佳木斯大學,到新疆農業大學,再到中南林業大學,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宋玉成在上學期間就去過了許多不同的野外環境。

在黑龍江時,除了冬天有些冷之外,野外環境還算不上惡劣。「主要那時經歷的也少,直到畢業那一年,才到大街上捕了一年的昆蟲。」宋玉成回憶說,那時候白天就捕蝴蝶,晚上就圍著路燈捉蛾子,捕著捕著就畢業了。

在畢業讀碩士研究生時,他也面臨過「到外面」還是「待在實驗室」的選擇,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到外面」,「因為我喜歡在外面跑」。

他解釋說,當時讀碩士學了動物學就知道是一個吃苦的專業,到新疆前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當真的到了新疆之後,才發現,他還是太樂觀了。

「當時我研究的是吐魯番特有的一種夜行壁虎,叫吐魯番沙虎。」宋玉成介紹說,吐魯番白天的地表溫度能夠達到70攝氏度,對於他這個剛剛從黑龍江過去的大學生來說,算不上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他說,研究吐魯番沙虎要長期在吐魯番蹲守,有一次就待了兩個月才回到學校。「頭髮又長,人又曬得黢黑,同學和老師都說是『非洲野人回來了』。」

「有疑惑一定去看看」

「吐魯番的動植物很少,每一種都在生態鏈系統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宋玉成解釋說,而他研究吐魯番沙虎的原因,是沙虎在吐魯番的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

「在沙漠裡,無論看到什麼奇怪的物體,或聽到什麼奇怪的聲音,我都會去看看搞清楚。」宋玉成說,由於此前從來沒有見過狐狸,所以當他第一次在沙漠裡看到狐狸的時候,並不知道狐狸的眼睛在晚上能夠反射出綠色的光。「我就看到綠色光晃來晃去,也是自己膽子比較大,就要走近去看看,到了四五米的距離才知道,原來是狐狸。」

之後,經常圍在他附近的狐狸,成為他晚上沙漠裡最大的「樂子」。「有時候狐狸的數量很多,燈光一照,它們眼睛反射的光就像是天空中的星星一樣。」

此外就是奇怪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沙漠中正在紅外線拍攝沙虎,半小時一次,不能移動,就聽到身後傳來「有人在咳嗽」的聲音。「而且聲音一次比一次近,最後那『咳嗽聲』似乎就在身邊一樣,還是挺害怕的。」宋玉成說,他心裡有疑惑的時候,就一定會搞清楚。所以,當拍攝完沙虎之後,他就開始找「咳嗽」的「源頭」 ,最後發現原來是一種沙漠中的刺蝟發出的「咳嗽聲」。

「晚上的沙漠是另一個世界,有著許多動物出沒,自己要時不時給自己找點樂子。」宋玉成說,一個人在沙漠裡除了危險就是孤獨,也就是在那時,他學會了抽菸,能讓自己有點事做。

「你下湖去研究麋鹿吧」

「其實我膽子還是挺大的,能夠一個人抓毒蛇。」宋玉成說,這項技能是他在來到湖南讀博士時學到的,當時他的導師研究的是爬行動物,主要研究的是莽山烙鐵頭,因此,和毒蛇打交道的他,也就學了這項「防身」的技能。

他介紹說,莽山烙鐵頭主要的活動地點就是在莽山自然保護區,已經非常靠近廣東,環境也更加複雜。「之前我接觸到的環境都是比較單一的,比如在沙漠裡,環境基本上變化不大。」宋玉成說,但當來到了湖南這種複雜的環境生態系統中,則需要應對更多的危險。

「有一次用鋼杆打洞,有一塊有些鐵鏽的鐵皮飛濺進了胳膊的皮膚裡,當時回到了長沙才取出來。」宋玉成回憶說,當時取出鐵皮的醫生比他還緊張,說這種情況非常容易引起破傷風,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

宋玉成說,在野外科考,危險是無處不在的。有次他上山做科考,結果腳踩到了剛剛砍完的竹子上,鋒利的竹子把腳都刺穿了。「我在無人區等了好幾天,終於等到了救援的人到來,最後是保護區的人背著我下山的。」

攻讀野生動物保護專業的他原本研究的方向是蛇類,但因為幾乎每次上山都會受傷,導師跟他開玩笑說:「小宋,你不適合山裡,要不下湖去吧,研究麋鹿去吧!」

結果,導師的話成了現實。他成了湖南省引進的首個研究麋鹿的博士,也在東洞庭湖和麋鹿相伴了八年。

「爸爸,你去哪裡了?」

「下湖巡護,一周待上三四天時間太平常了。」宋玉成告訴記者,就在記者前來採訪的這一周,五天時間就有三天是在「下湖」中度過的。

以至於當前一天晚上女兒看到他的時候,忍不住問道,「爸爸,爸爸,你去哪裡了?」而身旁的老婆也不住地埋怨他,「你還有孩子,你還記得嗎?」

宋玉成解釋說,下湖的那幾天其實他每天都回家了,只不過晚上十一二點回到家,女兒已經睡了,而早上六七點出門時,女兒還沒有醒,所以,女兒才會覺得他這幾天都不在家。

對於女兒的思念和妻子的埋怨,他無奈地笑笑不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歉意。

從2010年,還是學生的宋玉成研究麋鹿開始,他已經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這個中國古老的物種身上。

「位於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眾多倒下的墓碑中有一塊這樣銘刻著:麋鹿,1900年在中國滅絕。」宋玉成介紹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有關麋鹿的記載,但是隨著人口增加、人類捕殺,到了清朝時期,就只剩下了皇家獵場內還圈養著一些麋鹿。

清朝末年,當西方進入到中國看到麋鹿之後,馬上認識到這是一個新的物種,並運回了歐洲。而當時中國境內的麋鹿,由於當年的環境和饑民捕殺,最終滅絕。

「所以,麋鹿屬於重引入物種,在1985年,麋鹿又重新回到中國。」宋玉成說,在1998年,南方發生洪澇災害時,在湖北石首的麋鹿逃出來了一些,然後經過沒有人為幹預的自然野化,最終形成東洞庭湖的麋鹿群。

「麋鹿研究起到指示性作用」

宋玉成介紹說,在麋鹿到洞庭湖之前,湖內沒有大型的食草動物,當麋鹿來了之後,增加了湖內生物的豐富度,「這是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

同時,除了人類外,麋鹿在洞庭湖幾乎沒有天敵,因此,麋鹿種群的數量等,可以很直觀地反映出洞庭湖生態環境的變化。「麋鹿的研究能夠起到指示性的作用。」

由於洞庭湖每年都會漲水,在漲水時,麋鹿的遷徙時主動還是被動,也能夠反映出麋鹿以及洞庭湖的生態變遷。

宋玉成告訴記者,目前,東洞庭湖的麋鹿是全國野化程度最高的,同時也是最年輕的麋鹿群。而這群麋鹿的發展潛力也是最大的,由於洞庭湖面積廣闊,麋鹿進一步發展也有著很大空間。

「通過麋鹿群的數量,也體現出洞庭湖近年來生態環境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他介紹說,發現麋鹿群從最初的只有十幾頭,到去年底統計的164頭,種群數量已經有了很大的上升。而麋鹿對於人警惕性很高,也體現了麋鹿野化程度已經很高。

與麋鹿打了八年的交道,同時也「下湖」了八年,洞庭湖的變化也讓宋玉成頗有感觸。他說,在溼地保護、動物保護等方面,社會的關注度更高了,許多漁民改變了曾經「靠湖吃湖」的思想,主動去保護賴以生存的洞庭湖。此外,環保政策也越來越系統化,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而且,湖水變得更加清澈,水源由過去的五類水,變成了現在的三類水。

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

隨著洞庭湖畔漁民環保意識的提高,許多漁民如今成為環保的志願者,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一起,保護洞庭湖。

「現在有2000多名志願者,他們還成立了多個民間的環保組織,和我們一起來保護洞庭湖。」他說,正是由於這些社會力量的進入,才讓洞庭湖的保護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他說,儘管如此,對於洞庭湖保護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除了要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外,也需要提高保護的力度。「生態環境問題是歷史造成的,需要時間去彌補和恢復。」

如今,保護區也在探索未來環保的「路子」:將保護區打造成為集保護、科研、旅遊為一體的「國家公園」,達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

「麋鹿膽子小,見到人就跑,這是它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也說明了野化程度高。」宋玉成說,之前他曾遇到過一個鳥類專家,專家講述了鳥類在當地從一開始很怕人,到後來親近人的一個過程。「這個時間一共用了十年。」他說,動物都是很單純的,而人則很複雜,需要改變的是人的思想和意識,動物自然而然地就親近人了。

「這些都需要時間一點點去改變。」宋玉成說。

「不希望女兒做這個職業」

「在女兒還只有1歲的時候,我就給她介紹各類的動物。」宋玉成笑著說,當時,他一大早就帶著女兒來到洞庭湖畔,那時的鳥多,讓女兒可以看到許多種類的鳥。

到了兩歲多的時候,女兒就開始會總拉著宋玉成,指著書上的動物圖像說,「爸爸,你給我講這個」。

此外,宋玉成在保護區也有一個「女兒」,名叫「點點」,它是保護區唯一一隻人工撫養長大的麋鹿。而宋玉成也成為「點點」的「父親」。「『點點』長大後,有時還是會和它小時候一樣,往我身上趴,把它的蹄子放在我肩膀上。」宋玉成苦笑著說,可是它已經長大了,力氣也大了,一下子就把他撲倒了。「不過我不怪它,它還是那個曾經的『點點』,它是想和我玩罷了。」

這麼多年接觸野生動物,也讓宋玉成更加喜歡它們。「它們簡單得多,真誠得多,沒有人那麼複雜。」宋玉成說,從個人的愛好來講,他希望女兒也能夠像他一樣喜歡野生動物,但是,從父親的角度來講,他則希望女兒不要從事他這個職業。「實在是太辛苦了,我捨不得。」

相關焦點

  • 北京南海子10隻麋鹿野歸洞庭湖「新家」
    昨天(4日)下午,10隻麋鹿從位於大興南海子的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上車,前往1000多公裡外的新家——洞庭湖,開啟野外新生活。截至目前,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已進行了54次野放行動,輸出麋鹿546隻,直接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遷地種群41個。
  • 水位上漲,落單洞庭湖小麋鹿找到新家
    水位上漲,落單洞庭湖小麋鹿找到新家
  • 南海子10隻麋鹿安全抵達洞庭湖,將於7日上午野放
    12月6日上午,抵達洞庭湖畔的麋鹿,被養在臨時圍場內。高大立攝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所在地大興南海子麋鹿苑,距離洞庭湖1000多公裡。這10隻鹿打小就生活在南海子,是第一次「出遠門兒」。臨出發前,工作人員為鹿群帶上了400公斤草料、50公斤胡蘿蔔,還把安裝在車廂裡容量100升的水桶注滿,希望麋鹿能夠吃飽喝足地、美美地在車廂裡睡上幾覺。與麋鹿同行的,還有一位「老熟人」——程志斌,他在麋鹿苑已經工作了10年,參與過多次麋鹿野放活動。平日裡,他負責麋鹿的飼養管理以及保護生物學、動物行為學的研究。
  • 洞庭湖從小被人救養的麋鹿「點點」當媽媽,幼崽叫「小不點」
    3月31日晚,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管理局」)副局長高大立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管理局麋鹿救護中心的一頭近6歲的雌性麋鹿「點點」前兩天被發現產下了幼崽,工作人員將小麋鹿親切地稱為「小不點」。
  • 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開幕
    12月7日上午9點,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開幕式暨洞庭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洞庭湖博物館舉行。得知觀鳥節盛大啟幕、洞庭湖博物館開館,與嶽陽市交好的日本沼津市市長賴重秀一、沼津國際交流協會會長田中治之特意致信,以表祝願:「歷史悠久和發展迅速的嶽陽市又增添了新的重要文化公共設施,意義輝煌。期望洞庭湖博物館成為傳承環洞庭湖歷史文化、為世界人民永遠喜愛的博物館。期盼我們兩市的信任和友誼能更好地傳承下去,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 北京南海子10隻麋鹿回洞庭湖「新家」開啟野外新生活
    12月4日下午,10隻麋鹿從位於大興南海子的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上車,前往1000多公裡外的新家——洞庭湖,開啟野外新生活。截至目前,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已進行了54次野放行動,輸出麋鹿546隻,直接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遷地種群41個。
  • 目的地洞庭湖 北京南海子10隻麋鹿千裡之外安「新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昨天(4日)下午,10隻麋鹿從位於北京大興南海子的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上車,前往1400公裡外的洞庭湖開啟新的野外生活。過去一周內,此次野外放歸的10隻麋鹿經過了細緻的體檢並帶上了GPS追蹤器便於工作人員開展野放麋鹿在洞庭湖區域遷徙行為的研究,10隻麋鹿中包括6隻公鹿、4隻母鹿,都是年齡在2~3歲左右的亞成體。研究人員期待此次放歸後的來年六月,這批鹿正好能夠加入到洞庭湖野外麋鹿種群繁殖的「鹿王爭霸」中。
  • 觀萬鳥翔集,看麋鹿野放…12月7日,不見不散!
    觀萬鳥翔集,看麋鹿野放…12月7日,不見不散!嶽陽人注意啦,這裡有一場國際旅遊·生態文化主題盛宴就在嶽陽·洞庭湖博物館12月7日,2020年嶽陽國際旅遊節的系列活動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暨洞庭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嶽陽市·洞庭湖博物館即將開幕!
  • 觀萬鳥翔集,看麋鹿野放……12月7日,不見不散!
    嶽陽人注意啦,這裡有一場國際旅遊·生態文化主題盛宴就在嶽陽·洞庭湖博物館12月7日,2020年嶽陽國際旅遊節的系列活動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暨洞庭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嶽陽市·洞庭湖博物館即將開幕!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生活著約220多頭「上古神獸」野生麋鹿
  • 湖南沅江三頭野生麋鹿重回南洞庭湖懷抱
    三隻野生麋鹿運送至南洞庭湖,放歸大自然。 鍾祖彪 攝  三隻野生麋鹿運送至南洞庭湖,放歸大自然。鍾祖彪 攝  中新網益陽12月23日電(鍾祖彪 艾陽)12月22日,湖南沅江市麋鹿臨時救助站裡的三頭受傷野生麋鹿經過工作人員三年的精心救護與照料後,已符合放歸條件。在報湖南省林業部門批准後,被順利放歸南洞庭湖。  這三隻麋鹿都是因洪水迷失在垸內而受傷,兩隻母鹿和一隻公鹿分別於2017年7月和2020年7月被救治收養。
  • 10隻北京麋鹿南遷 投親靠友開啟新生活
    摘要:為提高麋鹿種群質量,保護麋鹿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湖南省林業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共同啟動麋鹿野放研究項目。在7日,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遷移的10頭麋鹿正式放歸東洞庭湖溼地。為提高麋鹿種群質量,保護麋鹿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湖南省林業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共同啟動麋鹿野放研究項目。在7日,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遷移的10頭麋鹿正式放歸東洞庭湖溼地。經過1430多公裡的行程,6日早晨,裝載10頭麋鹿的大卡車緩緩駛入洞庭湖中的新洲蘆葦場。
  • 湖南最出名的旅遊區-洞庭湖
    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自古以來,洞庭湖就以湖光山以吸引遊人,歷代著名學家為之傾倒。唐李白詩云:「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詩人劉禹錫也吟道:「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搖籃,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許多名勝古蹟。
  • 從圓明園帶走的麋鹿,18隻躲過了滅絕的命運,它們現在怎麼樣了?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麋鹿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後來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逐漸擴大,麋鹿的數量呈直線式驟減狀態。直至清朝初期,野生的麋鹿最終絕跡,而僅剩的一批又被圈養在皇家獵苑裡,所以大衛的驚奇不無道理。但也是因為水土不服等因素的影響,麋鹿的種群規模在不斷縮小,其也在地球上趨於滅絕。1898年,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失散在歐洲各地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也成了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
  • 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麋鹿》教學設計帶你認識麋鹿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以及它的傳奇經歷。3.讓學生知道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教育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教學重點:了解麋鹿的特點和它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麋鹿是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教育學生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境。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麋鹿的有關知識。2.生字、詞語卡片。3.掛圖。
  • 視點「麋鹿IP」正式發布、開啟麋鹿文創繽紛未來北京麋鹿文創大會...
    1月20日,以「麋鹿IP繽紛未來」為主題,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委宣傳處、大興區委宣傳部、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北京南海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辦,北京南海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北京麋鹿文創大會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正式起航。
  • 麋鹿重歸故裡35年:「文化+」釋放麋鹿文化潛力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羅鑫)古樸清麗的麋鹿瓷器、時尚便捷的麋鹿手袋、栩栩如生的麋鹿角模型、象徵「福祿壽喜好運來」的麋鹿四季文創系列產品……豐富多樣的麋鹿文創產品20日亮相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
  • 「麋鹿IP·繽紛未來」北京麋鹿文創大會召開
    同時,由大興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成立的「麋鹿文創聯盟」也將開啟第一次理事會,這是全球首個以麋鹿文創為核心的聯盟。活動當天,麋鹿文創聯盟成員和業內相關專家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報告廳匯聚一堂,圍繞文創領域前沿話題、熱門熱點,深度挖掘麋鹿文化,共同探討麋鹿文創的未來,著力打造麋鹿文創品牌。
  • 「麋鹿IP」發布 大興開啟麋鹿文創繽紛未來
    11月20日,以「麋鹿IP繽紛未來」為主題的北京麋鹿文創大會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正式起航。同時,大興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成立的「麋鹿文創聯盟」也將開啟第一次理事會,這是全球首個以麋鹿文創為核心的聯盟。
  • 可愛的麋鹿
    □大河報小記者鄭州金水區豐產路小學二(4)班範愛惠    春節期間,我隨爸媽去爺爺奶奶家過年,最令我興奮的是爸爸帶我去位於老家大豐川東國家麋鹿保護區遊玩,一進保護區,就看見一隻很大的動物雕塑,這隻大動物雕塑旁邊還圍著四種稍小一點的動物雕塑。
  • 編織機上的」洞庭湖」,平針也大放光彩~
    一眼望去,洞庭湖織物猶如連綿不斷的波浪,蜿蜒而有層次~波浪之間若隱若現的線條,扇形的鏤空,充滿了自然而浪漫的氣息~在微風的輕撫下,靜中有動~洞庭湖花樣帶來的效果不僅只有唯美~~看這款套頭衫是不是透露著酷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