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設計教育大國——我國目前的3000多所大學中,有1980所設有設計藝術專業,每年招收的設計藝術類學生超過50萬人。
然而,要從設計教育大國成為設計教育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什麼中國人的設計創意比不過國外?中國設計教育究竟有哪些短板需要彌補?上觀新聞記者專訪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先生。
上觀新聞:一個普遍的觀點是,中國人的設計創意似乎比不過國外。近年來,這種狀況是不是有所改觀?
王受之:確實,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多,中國的設計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比如,中國的汽車設計很流暢,細節上做得很好,和國外相比並沒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在創意方面,尤其是信息文化產品的設計上,中國人的設計創意相比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說到創意上的差距,我認為這恐怕不僅僅是設計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深層次的教育問題。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教孩子背誦《三字經》、唐詩等等。記得我小學讀書的時候,手要放在背後,人要坐得筆直,非常嚴格。中國文化比較注重規矩。而且,中國人講「天地君親師」,老師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老師怎麼講,學生都得認真聽著。
但事實上,這種傳統觀念在另一方面妨礙了學生和老師進行平等的對話和討論。在美國,3小時的一堂課中,有2個小時我都在和學生們討論問題,甚至爭論,過程中會產生有趣的思想火花;而在中國,一堂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我在講課給學生聽。
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國內一個普通的學生,出國後一下子冒尖了,這是為什麼?因為國外的環境鼓勵冒尖,鼓勵你把自己的特色充分展現出來。而我們的許多教育是鼓勵孩子聽話,鼓勵大家照標準答案去做。所以,我希望在課堂上,能夠多給學生一些啟發,讓他們去找更多的答案,這是我努力去做的。
王受之先生的鋼筆畫。
上觀新聞:在設計教育方面,我們還存在哪些問題?
王受之:以前的設計教育是在美術教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要求學生具備素描、色彩等繪畫基本功。但是,這些繪畫的基本功到底是不是設計專業的基本功呢?我看未必。以我這些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有繪畫功底的學生越多,培養出的設計人才越是集中於一種類型,他們往往技巧很好,但缺少那種腦洞大開的想法。
此外,國內的設計學院普遍存在師生數量比例失調的問題。
對設計專業而言,我認為師生比例在1:7或者1:6是比較合理的。也就是說,一個老師帶六七個學生。因為設計教育是以獨創性為靈魂的,設計課程具有操作性和指導性,它不像語文課,可以100個人同時聽課、做筆記,然後統一考試。上設計課,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比如,設計一個杯子,每個人的創意不同,設計出的杯子各不相同,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不斷溝通。一個老師輔導10個學生還可以勉強應付,但如果要輔導20個甚至30個學生,上課效果肯定不好。這就像一碗湯,小碗的湯放一點鹽,味道夠鮮;而如果是一個大缸,還是放這點鹽,就寡淡無味了。
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藝術類院校的收費較高,所以很多大學一窩蜂地開設了藝術和設計系(或學院),從而導致教師資源嚴重不足。好在目前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重視。
上觀新聞:您認為,從事設計教育的老師必須具備哪些素質?
王受之:在我看來,從事設計教育的老師必須具備兩個素質:第一個是敏銳感。能夠敏銳地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同時能夠敏銳地解決問題。設計歸根到底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必須首先具備這種能力。第二個是老師要把自己的這種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具備這樣的能力。這就是一個好老師必須具備的素質。
我覺得目前中國設計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學生,而恰恰是老師。與國外相比,中國缺少一批把設計教育做得風生水起的導師。用一種傳統模式教育出來的同質化的老師,不可能培養出真正具有創造性思維、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
王受之先生正在接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