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你是豬》來談當地族群困境

2020-12-21 老葉點評

黃明志第五部執導電影《你是豬》(BABI)今年上映,雖然題材敏感無法在馬來西亞上映,但因不符合大多數人的「正確」,因此觸動了不少團體的神經,不僅報警要求調查黃明志,更指責這部電影的侮辱字眼及挑釁內容,是破壞馬來西亞的族群和諧,有損馬來西亞的國際形象。

先不論這些行為是不是有「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對號入座,但顯見這部電影無論從片名、海報還是內容,都確實帶有挑起「族群」這一認同與歸屬身份的爭議性。這也正如電影所要傳達出那「並未被媒體報導,卻不曾被人遺忘過」事件的初衷,它確實引起注意——透過校園鬥毆事件學生墜樓喪命的悲劇,以不同角色及族群的角度來看待事件背後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電影聚焦於2000年馬來西亞南方小鎮一個真實的大規模校園暴力事件,進行「解構」、「濃縮」式的改編。短短62分鐘的電影,說著一件涉及三大族群學生、重傷流血的悲憤、及兩條逝去的生命織而成的「小」故事。

這起事件並未被媒體報導,卻不曾被人遺忘過。黃明志用馬來西亞人最為熟悉的語言符碼「BABI」(豬),藉由這起校園暴力事件及墜樓命案的「羅生門式」審問,交錯性虛實相生的敘事下,一步步直白且赤裸地揭示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結構下的各種問題,以及對於非我族類「建構出的他者」(「the Constitutive Other」)的困境確認及固有偏見。長年以來的結構性問題,仿佛被定格在那小小的、昏暗的、充滿壓迫的房間內,最終宣洩於無聲的憤怒與暴力,向著可恨、可怖、可怨的對象,揮舞著拳頭,奪回自我的存在與尊嚴。面對族群與族群之間的BABI原罪,讓以如劇中錫克族緊張或身為觀眾的我們那「局外人」的視野,更顯無奈及悲涼。

劇中無處不展現最屬於本土味道的國民中學(馬來西亞的國立中學,以下簡稱國中)景象,族群幫派團體互相問候的粗言穢語不在話下。其中印象極為深刻的,是宛若輪迴牢籠般的食堂,作為主要場景之一,隨著各族群幫派的領頭學生各自述說所認為的「真實」,不斷再現重複著當中的紛擾、吵雜及一觸即發的沉重之感。每一回重複,故事走向甚至人物的所作所為誰是誰非,是存在差異的。唯一共同的是,各族分桌同食,多語夾雜的現象,讓筆者有夢回中學的錯覺——一方面因議題而感到沉重,一方面則因熟悉的語言而笑得像是老母親般感到欣慰。於我看來,比起很多時候出現空泛單調的標準中文的馬來西亞中文電影,這類市井般「你來我往」夾雜多種語言的相互交鋒,或許才真是接地氣和真實的「馬來西亞」電影。劇中穿插許多長期以來校園多元族群環境下的霸凌與歧視的元素,例如曾引起廣泛批評的「齋戒月廁所用餐事件」,相信許多人仍記憶猶新。

黃明志的野心很大,將馬來西亞看似包容多元環境下的爭執與危機都加以濃縮進時長62分鐘的電影(片尾曲簡直就是最好的註腳)。透過一起校園暴力事件,不僅赤裸裸地揭示且抨擊族群的結構性問題、教育制度的僵化及失敗、宗教的偽善、警暴、跨族群戀情的隔閡、學生幫派…等等議題,不一而足。

圍繞「何謂真實」母題而展開的眾多支線和現象,足以激起任何關心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人們,依循著個別角色不一樣的族群歸屬及世界觀,探尋墜樓意外真相的同時,反思當中包括教育體系、社會偏見及警方暴力等由上而下的階級壓迫。

馬來西亞多元族群下的衝突與糾葛,就如電影所呈現的那般——各自有各自的說辭與所見,卻都在某個角度呈現所認為的「真實」——這就像是獨立以前至今,脫離不了的怪圈。記得自就學以來,不管是課堂教育還是國際宣傳,總在強調「馬來西亞是和諧社會(masyarakat yang harmoni)」,像是個無法祛除的魔咒一般,看似是國家本該如此的前景與方向,實際情況卻不盡然,且往往相反,容易因一個事件的多方說辭的「真理」,而視他者為惡魔。生活於此的「我們」與「他們」,即使看似共有著某些事物,卻仿佛是隔著層層的牆,分離於此與彼之間所捍衛的界線中;孤立的同時又以同族為群體凝聚, 捍衛自族的利益與尊嚴。

劇中三位各族「幫派」領頭同學與飛揚跋扈的拿督兒子的審判,道出不同聲音背後的歸屬、責任與利益。正因彼此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觀念,要強調及掌握何謂「正確」及「真相」的話語,而各執己見,證詞都是用主觀「己族」之眼光及立場去作出相應的判斷。或許所說的都是事件的某一面相,但也因此顯現出各族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與偏見。當族群權益被侵犯的時候,就像校園的學生幫派那樣,被欺負就要打回去,以牙還牙,毫不退讓妥協。不同的族群身份與語言思想,有著不一樣的看世界的眼光——有因對環境不公的體認而感到的不滿與憤怒,有因族群權利被侵佔的不屑與睥睨,有因夾縫求存的妥協與不甘——交織成當代,不只存在於多元族群的校園,而是全體馬來西亞社會所面對的困境。

事件本身因各族間各執己見的說辭而有多種似是而非的「己見真相」。那問題真是那一碗麵和可樂,所引發的悲劇嗎?若說劇從四位學生憤慨的供詞僅揭開「誰是兇手?」的審查,表現族群與身份差異下的凝聚與分離,是表層墜樓命案的真偽之推理;那之後代表著「真相敘事者」的華裔女同學黃慧雯與巫裔同學亞欣悲憤與自責的供詞,則像是控訴事件背後結構性悲劇的吶喊,為這起讓校方極力想要「化無」當作意外墜樓處理的事件,帶來更為深刻的連環悲慟。

從片名至內容無不圍繞著「BABI」,點出族群間「歧視」的共享詞彙,藉由「誰才是第一位說出BABI?」的追問——點出馬來至上主義的不公制度以及教育體系徹底僵化失能的無限上綱,造成馬來族群與非馬來族群/原住民(bumiputera)之間的緊張關係——才是這起事件悲劇真正的導火線索。正是那句被現實環境處處受限,因不公制度奪去希望,而宣洩塗鴉的BABI一詞,如那碗引起混戰的湯麵與一杯可樂,看似很小,卻能直接引發緊張關係與誤會之下的種種悲劇。

同時,「馬來西亞是和諧社會(masyarakat yang harmoni)」這口號,或許只是我們一直以來被欺瞞的錯覺——它只不過是為了良好形象而粉飾偽裝的辭藻。既得利益者或是相信此一為「真理」者,用著理所當然的「歧視」建立起認知上的偏差。

歧視幾乎是無處不在,而且並不是單方面的。劇中嘗試用各種角度來突顯族群間共同生活的複雜性。其中,巧妙穿插一位三大族群以外,冷靜的「局外人」錫克族警長,嘗試找出事件背後的真相。然而,當真相如洋蔥般一層一層被剝開之時,其複雜性遠遠超脫於單純的「族群衝突」。歸根究底,正如他為了迴避「用刑」責任而上廁所時,緩緩說著「在馬來西亞,大家能一起尿尿,卻不能坐在同一張桌子吃飯……」的話語,很輕卻十分沉重。本該美好的關係與前途,因腐朽罪惡體制的推波助瀾,壓垮稚嫩的心靈,間接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想以「無聲的憤怒」來形容劇中那隱藏在粗言穢語及火爆情緒下的「共業」。電影的高潮除了是「羅生門」之下真相的揭露,我認為眾生相下的困境與選擇更能引起觀影者的共鳴,尤其對長年生活在那土地的人來說,相信是非常能夠感同身受的。

劇中所要表達的不滿表現得如此明顯,這等「憤怒」為何會以「無聲」形容之?毫無疑問,劇中華巫裔領頭同學起身反抗警暴,最後導致全校學生警察教師的大混戰,是全片情緒最高潮最澎湃碰撞的時候。背景樂戛然而止,加入許多角色的回憶;這些對他族仇恨原由的回憶結合先前的證詞陳述,形成「表裡呼應」的交響,讓觀影者更能理解他們揮拳相向的「選擇」何在。從之前看似同儕之間的誤會與偏見所導致的鬥爭,至如今無所差別的,甚而反抗上層階級的警方與校方,其背後突顯的是種種僵化體制下,本來單純的心靈被「扭曲」 ,或是被塑造成他們所希望的樣子——順從、懦弱且誠實——乖學生的模樣。類似我分享的事例,對於這種差別待遇的不公體制,很多人即使敢怒不敢言,往往只限於背後私下的議論,少有真正起身的反抗。這些「憤怒」平常是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它表示著身處在這個環境的我們內心對於體制霸權與壓迫的不滿與悲憤。體制霸權的壓迫不僅僅讓學生們變成「順從」的模樣,亦間接地讓本來就存在隔閡的縫隙,為了要迎合利益所需或捍衛渺小的尊嚴,加劇「凝聚」的需要與「分離」的緊張關係。

正如劇中印裔學生的自白:「我們(印裔)人數不多,所以儘量不介入惹麻煩」,這不正是「乖學生」們一貫的想法嗎?敢於表現的,富有情義的,困於我族的責任與歸屬,將他族視為眼中釘,想一一打倒;不敢表現的,懦弱怕事的,則困於自我與體制的對抗,在迎合與反抗之間苦苦掙扎。又因往往這些憤怒的引爆點,就是族群之間存在不管是能力、身份、特權還是膚色上的差異。體制不僅沒有引導我們好好地去接納包容彼此,反倒很多時候就是讓這些紛紛擾擾更為劇烈的元兇。

甚至,不論是我族他族的區分,體制對於「分離」的助力,即使在我族之間,亦是相當明顯的(基於種姓制度,我印裔老師就曾告訴他兒子別與某某同學交朋友,因為他們的血是骯髒的)。諷刺的是,掌握權勢之人利用上下階層的偏差,利用堂而皇之的意識形態,要求無限的順從及屈服——在探討正確與否之前,這些假道義毫無信仰原則可言的醜陋與偽善,正是禁錮及壓制著向體制反逆的聲音與精神。

前述的種種,最終會導致什麼呢?被傷害的人們會更為「凝聚」,反之與他們眼中的他者更為「分離」,種種霸權體制下的遭遇則加深本來的固有偏見,確認屬於「我族」的困境——於劇中的表現,便是各族幫派學生之間對他族的輕蔑,與對我族的捍衛。當憤怒與怨恨達到群體的共識,偏見就如紮根般,成為標籤與原罪。劇中警長一再地問:「你真的那麼恨某族嗎?」當學生悻悻然說著:「我恨的只是BABI」這詞顯然成了一種符碼,用作標籤、抨擊和蔑視,等同於將自我與其他處在一個極端對立的關係上。當壓抑不住的情感轉化為選擇之時,我們能看見內心憤怒與絕望讓身體動了起來,他們迫使要將這種感覺轉化為具體的聲音——吆喝控訴、毆打(甚至劇中是表現出「殺」的恨意)與自殺——劇中以女學生、學生幫派的領頭同學及受害者們的表現,都在聲音與聲音的碰撞之間,爆發出他們內心那股無處宣洩的憤怒。

最終不管是誰先說出那句BABI,都不重要了。當心碎的學生在喧鬧之中,絕望且悲憤地看著昔日友人——體制的既得利益者——的時候,一切爭執與衝突,深深擊碎另一顆愛惜著彼此的心靈。身在熒幕之外的我們,大概正如最後事件一發不可收拾,警長默默遠去的背影那般:當代困境,徒留悲嘆。電影展現暴力衝突及血淋淋的廝殺搏鬥,其校園暴力衝突的表象及深層的結構問題,就是當代馬來西亞困境的對照,楬櫫多元族群環境下難以調和平衡的對立。每當我們感嘆著政治的不公不義,或是體制的壓迫剝削,是否常常在無意間,成為族群對立的共犯呢?面對敢於表達這種「憤怒」並轉為行動的人們,我們是否也抱有同理心去理解這些選擇背後的動力及原由呢?馬來西亞根深蒂固「凝聚」與「分離」的族群問題,似乎已沒有解救的良藥。

結語

馬來西亞政壇風起雲湧的更迭、極端右派話語權的擴大、保守停滯的社會氛圍,似乎讓原有巧妙的調和也漸漸失衡——難保哪天會否真再度讓內心的情緒轉為暴力的衝突。

對於當代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困境而言,我們所作的努力能否引起一片漣漪,又是否能引來共鳴及理性的回應,往往就像是投石問路,結果敲到在草叢底下休息的獅子而被吃掉那樣——政治與宗教的掌權者無不想要吞噬更大的利益與權力。即使試探性地去要求些什麼,似乎就犯了禁忌,讓法律條文成為保障權利的護身符,打壓眾多或許能帶來一絲生息的風。這是停滯腐爛的土地,風吹不來甘霖;即使落雨,也將被曝曬蒸發,種不出任何希望的幼苗。

電影的最後,集間接的加害者與受害者一身的亞欣,隨著內心的呼喚,墜下樓去了。歷經愛人摯友接連逝去的女孩無力地癱軟在地,周遭充滿血與煙的味道。這時,吹起輕柔的風,捲起覆蓋第一位死者的黑布,二位因體制及誤會漸行漸遠分離在彼/此之界的摯友,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牽起手,共渡冥河。或許族群之異,就連死去的歸向之處也不一樣吧。此時,內心是無奈且悲涼,輕嘆我們活在歷史的怪圈裡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過去……仍匍匐掙扎著,終而意識到可能再也無法前進了,任由沉淪。

廁所鮮明奪目的血紅色塗鴉,聲嘶力竭地大吼著「BABI!」,竟是活在這片土地的我們彼此共有的原罪與共業。想起《百年孤寂》裡馬康多被颶風摧毀的那一刻:那宛若繼承「擔心生下豬尾巴的孩子」的原罪,延綿不絕的絕望「百年家族」。

相關焦點

  •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中國LGBT族群的抗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IDFA創了一個新的歷史記錄——所入圍女性電影人在IDFA史上是佔比最高的一次,有64%的競賽單元作品來自女性作者,67%的女性項目入選IDFA提案大會等。紀錄片《李二毛的雙重人生》,是男性導演賈玉川,女性製片人餘天琦合作完成,關注在中國的變性人群體。LGBT的話題在荷蘭越來越受到關注,甚至是流行,然而在中國,這個話題、以及這個族群仍然缺少話語權。
  • 電影《氣球》上映首日來杭路演,導演萬瑪才旦:主人公的困境也就是...
    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正在全國熱映,作為萬瑪才旦導演的第7部電影作品,《氣球》被不少權威影評人評為導演截止到目前最好的一部作品,至今《氣球》已受邀參加60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收穫11項專業電影大獎。
  • 《暗殺一隻豬》:「真人CG」電影大冒險
    源 | 編劇幫文丨會飛的魚「一隻成欄花豬作為第一敘事對象,真人CG的暖心合家歡喜劇,對於國內電影市場來說,恐怕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電影《暗殺一隻豬》的編劇之一程仲平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你想想,在國產電影中,至今為止出現了不少保護環境、關愛動物的作品,但是拿一隻豬作為主敘事對象,藉此來演繹人與動物之間那種生死與共、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國內應該是首次嘗試。」程仲平如是說。提到近些年的國產喜劇電影,「開心麻花」是個怎麼也繞不過去的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講,開心麻花出品的喜劇片不僅創新了話劇作品的表現形式,也為中國喜劇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 開在同性戀族群中的遊戲之花
    同性角色在早期的遊戲中是非常罕見的存在,這和全球範圍內的法律條令息息相關。藝術創作者們不應該受到這種問題的束縛,不然他們還談什麼創作。我們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也有充分的製作時間,為什麼不去滿足玩家不同的幻想呢?RPG讓我們扮演法師、盜賊、獸人,還可以與龍作戰、釋放魔法,其核心就是自由,而我們現在做一切正是為了自由!」同性戀的遊戲產業
  • 若無激情,人人生而平等《同等族群》
    由《暮光之城》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演出的科幻愛情電影《同等族群》,有著相當經典的反烏託邦式主題──經歷過一次毀滅大多數人類的世界大戰之後,存活下來的新人類放棄了傳統的生殖模式,把「情感」逐出了新世界之中,人們由國家統一繁衍,再也沒有父親母親的角色,也沒有夫妻、情侶、手足、朋友這些可能引發情感的關係
  • 如果你身處困境,請記住這兩句話,鬼谷子教你走出低谷,擺脫困境
    如果你的人生不順,可以記住他這兩句話,會讓你走出困境,走出人生的挫折。比如你想做好上司交代的工作,那你就要知道你的上司是一個怎樣的人,平時做事方式,為人的準則是什麼,這樣自己做事的時候才能夠對他的胃口,讓他滿意。若在平時,你想請求別人幫助你。
  • 族群研究族群認同:男性客位化與女性主位化
    族群研究是人類學比較常提的一個話題,關於族群認同的理論和民族志也非常的多。然而如何通過社會性別的視角來理解族群認同?男性客位化與女性主位化是如何在傣泐社會中體現出來的?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性別權力關係?在本篇文章中,沈老師則從社會性別的視角探討族群問題,既給我們提供一個別樣的研究路徑,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動的傣泐社會。
  • 養豬人福利養豬,豬才會讓你腰包鼓起來,不懂技巧的來看看
    隨著很多養豬戶越來越多,我們的養豬業陷入了困境,豬病很雜而且還很多,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的豬如此難養,又是什麼導致現在的豬病如此的過多,這和我們對待豬的態度,人類給予豬的待遇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事實已經證明,現在的豬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類逼出來的。豬是有生命的動物,那麼我們經營該尊重豬的生理習性,考慮豬的生活需求,實施人性化養豬。首先想想我們是養豬還是在餵豬。
  • 【於是文】不能被抹殺的愛——《同等族群》
    這是電影《同等族群》裡面的情節,講述的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感情與欲望是被禁止的,愛與性的出現,意味著患病。病人會被送到秘密基地接受非人的治療,最終要麼自殺,要麼被安樂死。 那個晚上,我看了這部電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回憶起了很多很多年前,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一句話:假如現在把世界上全部的同性戀者都殺死,同性戀仍然會在下一代出現。
  • 索馬利亞下朱巴州爆發族群衝突致至少14死
    【民族(種族)宗教事件】索馬利亞下朱巴州爆發族群衝突致至少14死摘要:3月31日,索馬利亞下朱巴州基斯馬尤(Kismayo)西南約30公裡處發生族群衝突,造成至少14人死亡,多人受傷。綜述:3月31日,索馬利亞下朱巴州基斯馬尤(Kismayo)西南約30公裡處發生族群衝突,造成至少14人死亡,多人受傷。自3月28日以來,當地由土地所有權引發的衝突持續升級,迫使數百名居民逃離家園。短期內,該地區可能還會發生更多衝突。
  • 瑞典騷亂曝「移民之痛」 福利下降加深族群矛盾
    瑞典騷亂曝「移民之痛」 福利下降加深族群矛盾 這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國家近幾十年來成為歐洲第一移民和難民目的地,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其人口比率而言。儘管政府出臺許多項目相助,但許多移民在語言學校和尋找工作上步履蹣跚。在騷亂始發地胡斯比,80%的人口是移民。當地活動分子稱,他們深受警察暴力和種族主義之痛。英國《經濟學家》說,在胡斯比等郊區,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數兩倍,收入更低,居民抱怨被政治家們忽略。
  • 《比利時狂想曲》用音樂化解族群對立
    小號手男主角被所屬樂團的死對頭挖角,電影用音樂對抗說明族群嫌隙,也用音樂化解紛爭。《比利時狂想曲》完成的時間其實比《愛樂之城》早了兩年,劇情也八竿子打不著。前者描述兩個競爭激烈的比利時管樂團,與其說是技藝或曲風之爭,不如說是族群與政治對立使然。原來一邊講的是接近荷蘭的佛拉芒語,一邊是說法語的瓦隆人。當前者的小號手不幸猝逝,指揮的女兒為了求勝,竟然把腦筋動到死對頭的天才小號手身上。挖角、背叛、求勝、表面和諧卻勢不兩立,這不是政治是什麼?
  • 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知識坐標:基於對西方族群理論的反思
    第一「二戰」後國際移民浪潮導致歐美國家流入大量的難民,這些難民成為歐美國家內部新的少數族群。多樣性移民的流入,導致這些國家人口的族群結構日益多樣化,這成為多元文化主義政策興起的基礎。第二「二戰」後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廣泛興起,引發了歐美國家內部發生諸多少數族群權益運動,這些民權運動的主要訴求,就是保障少數族群獲得平等的權益。
  • 會飛的豬來啦!SEIKO與《紅豬》電影聯名款腕錶完全公開!
    「不會飛的豬,就只是平凡的豬。」這句簡單卻富有哲理的名言正是來自於日本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廣受好評的動畫電影《紅豬》。這部動畫打破了我以為只有豬八戒才頂著豬腦袋的單純想法,原來會開飛機的豬還能帥成這樣!從那之後,我的心願就是成為像紅豬一樣的自由飛行員。
  • 印度德裡爆發數十年來最大規模族群衝突,已致42人死亡
    修正案一經通過即引發強烈抗議和騷亂,反對黨、穆斯林族群、學生組織、自由派及世俗主義者尤感不滿。儘管印度總理莫迪及其印人黨政府去年11月推動修正案以來,印度全國各地集會抗議不斷,警民之間、法案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均曾爆發衝突,但23日持續至今的族群衝突仍算得上是印度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族群衝突。
  • 「萊豬大禮包」解決不了臺灣困境 真正重點在兩岸關係
    「萊豬大禮包」解決不了臺灣困境作者:施綰綰今年聖誕節前夜(24日),臺灣民眾收到一份並不平安的「禮物」——臺灣立法機構當晚通過9項相關行政命令的議案,確定明年元旦將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萊豬」引發風波不斷出於對食品安全和衝擊本地豬農利益等因素的擔憂,臺灣社會各界數月來廣泛表達反對意見。
  • 青年電影創作者困境:文藝片,如何找到「對」的觀眾?
    閱讀提示  大多數青年電影創作者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歷經艱辛把電影拍完,卻因無法找到宣發公司和無法支付宣發費用,影片發行成為難題。許多優質影片即使已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收穫關注和認可,也因宣發斷檔問題遲遲無法在大銀幕與觀眾見面。
  • 女性電影人齊聚三亞 探討女性電影困境與未來
    12月8日下午,第三屆海南國際電影節「她·臺前·幕後女性電影論壇——助力女性電影蓬勃發展」論壇在三亞舉行。孫蘇為論壇致辭,她表示,女性電影論壇是對女性電影的認知,對女性話題的梳理,對女性自我表達的關注,在女性不斷崛起的當下,不僅具有關注女性生存困境的現實意義,更是女性自我價值實現的有力探索。
  • 不如,擦一擦你那滿腹經綸的道貌岸然,我們再談電影
    尋求投資的過程中,晨風遇到很多投資人,而這些投資人無不被塑造成垂涎於女演員的「紳士」,試圖巧奪項目為己有的「笑面虎」,愚昧外行的網大團隊,看中資本運作但無視電影本身的金融公司,等等。他的朋友描繪了彼時影視圈的現狀,你要做一個好的銷售,要投其所好,會忽悠,老闆不會聽你的夢,只想知道你能帶來多少回報。
  • 藏族電影《氣球》定檔 呈現靈魂與現實的普遍困境
    電影《氣球》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原班人馬製作,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達傑(金巴飾)一家因一隻普通的保險套捲入了一系列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事件當中。妻子卓嘎(索朗旺姆飾)意外懷孕想要打掉孩子,但信仰虔誠、思想傳統的達傑堅信孩子是去世的父親靈魂輪迴轉世,面對現實的各種問題和壓力,原本恩愛的夫妻倆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